《论语》典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
《汉语大词典》引用敦煌曲子词书证商补十条

四川 辞 书 出版 社 、 崇文 书局 ,2 1 . O0
卷 改 。所 以 ,正确 的书 证 应 为 : “月下 然 ( )听 砧杵 愁
[】 6 冯贽. 四部丛刊续编子部:云仙 杂记 [】 上海:上海书店 ,1 8 M. 94 年影 印宋本原书.
悦 ” , 当是 。
作 《 敦煌 曲子词 ・苏莫遮》 , “ ”字删 去为好 ,要保 持 原 写 作 “ 父 ” 。从 全 词 意 思 来 看 , “ 五 曾 曾父 ”说 不 通 ,这
《 大词 典 》 引用 书 证 的体 例 一 致 性 ,前 已述 。且 标 点似 也有
里 当是 “ 女 ” ,属 于 形 误 , 《 编 》 注 , “ 女 ” 应 是 鲁 总 鲁 误 ,根据 《 莫遮 》词 牌格 调 , “ 听神 钟 ”后应 用 逗 号 隔 鲁 秋 胡 妻 , 当 是 。 另 ,根 据 《 归 云 》 词 牌 格 调 , “ 志 苏 或 凤 守 开 。所 以 , 此 书 证 的正 确 形 式 应 为 : 《 煌 曲子 词 ・ 莫 强 过 鲁 女 坚 贞 ” 处 当 断 为 两 个 四 字 句 , 所 以 ,正 确 的 书 证 敦 苏 应 为 《 煌 曲 子 词 ・ 归云 》 : “ 劳 公 子 肝 肠 断 , 谩 生 敦 风 徒 遮 》 : “ 眺遐 方 情 思悦 , 或听 神钟 ,感愧 捻 香 熟 。 ” 远
可 避 免 地 也 存 在 一 些 疏 漏 错 误 。本 人 收 集 了 《 词 典 》 收 妥 , 根 据 词 意 , “ 灼 期 ”后 面 当 断 为 句 号 。所 以 , 正 确 大 灼 录 敦 煌 诗 词 书 证 的 所 有 词 条 , 共 I 9 ,发 现 正 误 比 例 是 的 书 证 应 为 : 《 煌 曲子 词 ・ 曹 婆 》 : “ 本 祗 言 三 载 8个 敦 阿 当 113 :. 。本 文 对 敦 煌 诗 词 的考 证 均 是 建 立 在 核 对 原 卷 照 片 的 归,灼灼期 。朝暮啼多淹损眼,信 [ 音稀 ] 。” 基 础 上 。 再 借 鉴 和 参 考 前 辈 的 观 点 , 更 容 易 得 出 比 较 正 确 《 煌 曲 子 词 ・定 风 波 》 一 则 , 出 自伯 3 2 号 , 核 敦 8i 的 结 论 。 笔 者 希 望 通 过 自 己的 努 力 ,使 《 词 典 》 更 臻 于 查 原 卷 , 作 “ 主 虞 矩 皆 自别 , 当 本 便 知 儒 仕 定 波 ”, 联 大 霸 完 美 ,为 使 用 和 研 究 它 的 人 以 及 日后 的 修 订 再 版 提 供 一 个 系 到 此 卷 前 文 谈 及 到 项 羽 , “ ” 形 同 “ ” , 当 是 “ 矩 姬 虞
2021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20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21.4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
(《鱼我所欲也》)(1分)(2)“,双照泪痕干”出自杜甫的《》。
(2分)(3)《水调歌头》中,苏轼面对眼前景物无端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踏莎行·郴州旅舍》中也有类似的问句“,?”(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小王好强,常常通过批评别人展示自己的高明。
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A.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 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
C.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古代史书,即使是规格庞大的书,也会。
例如,《史记》,后世许多纪传体史书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
所以我们不要把每篇记载孤立起来看。
①体现出篇章与篇章之间彼此关联的精神②对材料如何叙述得更合理花了很多心思③把同一人的事迹分到不同篇章错综互见A. ①③②B. ①②③C. ②①③D. ②③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①典故词在汉语词类中自成一家....,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词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
②目前出版的典故辞书对典故词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
笔者以为典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事典词、语典词、有确切源头可考的典制词。
事典词似无争议,关键是语典词和典制词的把握目前分歧较多。
笔者以为对典故词的把握需注意两条:第一,典故词和成语一样,属于文化词语,有其特定文化意义。
笔者将意义由特定典籍源头所赋予,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的词定为语典词,这是区分语典词与普通词的一条重要指标。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能够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个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持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能够推知很多。
《汉语大词典》例证试补

《汉语大词典》例证试补周阿根;夏定云【摘要】文章运用词汇学、词典学的相关知识,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研究语料,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系,对汉魏以来墓志词汇进行了研读,发现部分墓志词汇研究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例证之不足,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从一个侧面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例证;墓志;词汇【作者】周阿根;夏定云【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阜阳,23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例证是词典的血肉,释义是词典的灵魂。
例证是语文词典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例证的重要性,学界早有确论。
董志翘曾经指出:“书证(亦称例句)是语文词典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说精当的释义是骨骼,那么合适的书证便是它的血肉。
因为词语的确切含义往往需通过书证中上下文语境的限制才能表达清楚。
所以书证除了体现词语的时代、出处及词义的形成、发展、变化线索外,还起着辅助解释词语的作用。
”[1]杨超曾经指出:“例证在词典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证明释义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说明语源及其流变。
3.补充释义的不足。
4.说明用法。
”[2]法国《新小拉鲁斯字典》(Nouveau Petit Larousse)的卷头语云:“一部没有例子的字典只是一具骷髅。
”无论怎样好的注释,总不如举例来得明白[3]。
吕叔湘曾经说:“例句选择得好,说明的话就可以简单些,读者能从例句上悟出道理 (规律),说明的部分只要一点就行了。
反之,如果没有很好的例句,说明部分使多大的劲也不容易让读者完全领悟。
”[4]我国辞书编纂很早就重视例证的使用,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就引用了大量先秦著作的原文,从《玉篇》开始,后代辞书不断地扩大引用例证的范围,当代大型辞书的引证范围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文献,而且对引证的选择和使用格式也更加趋于科学、完善。
《汉语大词典》典故条目讹误评析

相关的典故词语根据需要化整拆零 、 重新组合使用。
所 以《 汉大》 在其《 收词原则》 , 中 不仅在“ 熟语成语” 一 节规定“ 典故性成语( 出古代的神话 、 源 传说或历史故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 月 2
皖西 学 院学报
J un l f et h i ies y o r a o s W An u Unv ri t
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o c 2 o6
第 2 卷第 6 2 期
Vo. 2 N0. 12 6
, 典故性成语 的变式 , 应作为附条收列” 而且 , 《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 ( 汉大》是 2 世纪末我 收列”“ ) O 典故” 一节 , 规定不仅 四字格典故 , 而且“ 二 国语言研究和文化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 , 是汉语辞书 专门设立“ 三字格和四字以上的, 均应广泛收列”“ ;同一典 史上的一座丰碑 。《 汉大} 2 出齐后 , 1卷 我曾撰文评 字格、 、古诗文句的节缩形式”“ ,均应 析其典故条 目的成就 , 在那篇文章 中我说过 :汉大 》 故的不同表现形式” “ 《 。依据这些原则来看《 汉大》 典故条 目收词, 存 “ 在其资料收集之初就充分认识到典 故的重要性 , 并 收列” 对其收词立 目和释义举例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 在 以下三个 问题 : 是漏收词 目。古典诗文, 特别是律诗 、 骈文中, 成书后的《 汉大》在典故条 目的数量 和质量上 , , 都大
事, 后来定型为四字或 四字 以上 的语 言形式 的) 应予
《论语》典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

纪泽” 对此类套语做 了解释: “ 尔 问《 五箴》 末句 ‘ 敢
告马走 ’ 。凡箴以《 虞箴》 为最古 , 其末 日: ‘ 兽 臣司
原, 敢告 仆 夫 ’ 。意 以兽 臣有 司郊 原之 责 , 吾不 敢 直
告之 , 但告其 仆耳 。扬子 云仿 之作 《 州 箴》 。冀 州 日: 牧 臣司冀 , 敢告 在 阶 。扬 州 日 : 牧 臣司扬 , 敢告 执
、
溯 源误攀
《 汉语 大词 典》 在 解 释一 些 词语 时 , 由于这 些 词
语与《 论语》 中的相关词语形式相同或者相近 , 从而
错误地溯源到《 论语》 。因为《 论语》 影响巨大 , 所以 误攀之例不少。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所误攀 的《 论语》 相关 文字根本没有形成典 故词语 , 这是纯 粹 的误 攀 。另 一 种情 况 是 《 论语》 相 关 文 字 形 成 了
一
斯” 与《 论语》 无关 。 “ 斯” , 仆 也。《 左传 ・ 哀公 二 年》 “ 人 臣隶 圉 免” 杜 预注 “ 去厮役” 。 唐 ・ 陆 德 明 释文 : “ 厮役 , 如 字。厮 , 又作 ‘ 斯’ , 音 同。何休注《 公羊》 云: ‘ 艾草
为 防者 日厮 , 汲 水浆 者 日役。 ’ 苏 林 注《 汉 书 》云 :
字 为奇 , 其长 有 引而 至 于 十 五六 字 至 二 十 字 者 亦 为
《汉语大词典》补正若干

《汉语大词典》补正若干[摘要] 《汉语大词典》是国内权威工具书,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专家学者曾对其中问题做出了补正,本文对《汉语大词典》中一些前人未提及之处从义项缺失、义项错漏、书证错误、书证偏晚等方面做了补正。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义项《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是我国目前为止收录词条最多,注音、释义、书证等各方面处理最为科学系统的一本大型辞书。
《词典》由中国1000多位专家参与编写工作,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所收单字以带复词并有引文例证者为限。
依200个部首编排,并征引古代字韻书中的反切古音。
《词典》以繁体字立目,广泛收列了古今汉语中的词语、熟语、成语、典故和较常见的百科词,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
义项分析精当齐全,释义扼要准确,并辅以丰富饱满的书证。
每个义项精选3~4条书证,全面反映了語詞的历史源流演变。
书证涉及经部史部、诸子百家、古今文人别集、戏曲小說、笔记杂著、宗教经典、科技著作、学术专著、近现代报章杂志乃至方志、碑刻、出土资料等,可谓是最有学术价值和使用意义的一本工具书。
《词典》从1986年第一卷出版至今已经五易其版,但是由于参与编撰的学者众多,涉及的內容广泛,以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缺乏科学的资料检索手段,因此《词典》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义项缺失,释义错漏、词目疏漏、书证错误、书证偏晚等问题。
下面列举部分,對《汉语大词典》进行一些补正。
一、义项缺失种 [zh n ](《词典》八卷107页):种字有10個义项,包括1.植物的种子。
2.人或其他生物的族类。
3.引申为后嗣。
4.种类。
5.引申为量词。
表示类別。
6.即物种。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基本单位。
7.头发短少貌。
8.指胆量或骨气。
9.通“肿”。
10.古地名。
而缺乏“部落”这一义项。
《晋书》:“匈奴以部落为种类,其入居塞內者有‘屠各’等十九种。
《论语》中的115个重点成语典故(附出处与解释)

《论语》中的115个重点成语典故(附出处与解释)《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典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摘要]《论语》是汉语典故词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汉语大词典》在《论语》典故词语的立目、释义和书证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标举语源时将本来与《论语》没有关系的词语错误地溯源到《论语》;二是在分列义项时将本来与《论语》关系密切的用法错误地别立义项;三是在确立词目时存在曲解文义立误目、漫无标准立疑目以及失于稽考未立目等问题。
[关键词]《论语》;典故词语;《汉语大词典》;订补用典是言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方法。
由用典所形成的典故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复杂而又特殊的一类词语。
《论语》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典籍,也是汉语典故词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汉语大词典》收录以《论语》为典源或者以《论语》为书证来源的词语近一千条,堪称完备;但是在立目、释义、书证等方面也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考证《论语》典故词语出发,试图对《汉语大词典》有关阙略和失误之处进行匡补。
一、溯源误攀《汉语大词典》在解释一些词语时,由于这些词语与《论语》中的相关词语形式相同或者相近,从而错误地溯源到《论语》。
因为《论语》影响巨大,所以误攀之例不少。
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所误攀的《论语》相关文字根本没有形成典故词语,这是纯粹的误攀。
另一种情况是《论语》相关文字形成了典故词,但这些典故词存在同形词,《汉语大词典》有时候未予细致分辨,从而将语义完全不同的同形词语用例错误地系于相应的《论语》典故词语释义之下。
这种溯源误攀表现为“例证误系”。
(1)[在斯]在这里。
《论语·卫灵公》:“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后汉书·文苑传上·崔琦》:“履道者固,杖埶者危。
微臣司戚,敢告在斯。
”(《汉语大词典》,下同。
)按:《论语》“在斯”不成词。
《后汉书》“敢告在斯”与《论语》无关。
“斯”,仆也。
《左传·哀公二年》“人臣隶圉免”杜预注“去厮役”,唐·陆德明释文:“厮役,如字。
厮,又作‘斯’,音同。
何休注《公羊》云:‘艾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
’苏林注《汉书》云:‘厮,取薪者。
’韦昭云:‘析薪曰厮。
’”“在斯”犹“在仆”。
《魏书·宗钦传》:“微臣作箴,敢告在仆。
”是其例。
“敢告在斯”、“敢告在仆”,相当于“敢告左右”、“敢告执事”、“敢告近侍”,是臣下上书言事时的套语。
例如《初学记·职官下》载晋张华《大司农箴》:“穑臣司农,敢告左右。
”载后汉崔骃箴:“常臣司宗,敢告执事。
”《旧唐书·许敬宗传》:“下臣司箴,敢告近侍。
”《曾国藩全集·家书》咸丰九年八月十二日“谕纪泽”对此类套语做了解释:“尔问《五箴》末句‘敢告马走’。
凡箴以《虞箴》为最古,其末曰:‘兽臣司原,敢告仆夫’。
意以兽臣有司郊原之责,吾不敢直告之,但告其仆耳。
扬子云仿之作《州箴》。
冀州曰:牧臣司冀,敢告在阶。
扬州曰:牧臣司扬,敢告执筹。
荆州曰:牧臣司荆,敢告执御。
青州曰:牧臣司青,敢告执矩。
徐州曰:牧臣司徐,敢告仆夫。
余之‘敢告马走’即此类也。
走犹仆也。
”[1]497(2)[立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谓成年之子为立子。
隋郑子信《韦略墓志》:“家无立子,妻女孤茕。
”按:“立子”并非由“三十而立”形成的词语,《汉语大词典》溯源至《论语》,实属误攀。
养殖动物,必求其生物学意义上的“成活”;养育子嗣,则望其社会学意义上的“成立”。
《湖南通志·人物志五十五》:“黄星垣妻罗氏年十八而寡,抚孤成立。
”“杜宗台妻李氏早寡,抚三子成立。
”故而“立子”的“立”,是指“子”能够自立,家人能够指望依靠。
这与年龄有关,但并不是只取决于年龄。
身心早熟谓之“早成”,相应地,也应有“早立”,即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养育子女,有让孩童佩戴“长命锁”、“立子片”的民俗。
婚俗撒帐时,有放枣子、栗子者,也是取“早立子”的谐音寓意。
《汉语大词典》所引《韦略墓志》“家无立子,妻女孤茕”,其中“立子”指能够指望、依靠的子嗣,并不一定是成年之子。
从“妻女孤茕”四字来看,其家是没有男丁,而不只是没有成年之子。
因为“子”是无标记的,“女”是有标记的。
“妻离子散”的“子”,可以包括“儿子”和“女儿”,而“妻女”的“女”,却只包括“女儿”,不包括“儿子”。
《艺文类聚·人部二》载晋钮滔母与虞定夫人荐环夫人书曰:“伏见族祖吴国亡民富春孙彦妻环,少厉令节,服膺道教,逮适孙氏,恪居妇职,宗姻有声,奉礼未周,彦母丧殒,丧殒半年,彦奄亡没,环率礼奉终,抗义明节,倾竭私产,以供葬送,礼服既终,前无立子,家欲改醮,誓而不许。
”环夫人嫁至夫家未及二年,其所谓“立子”,也应该是指可以指望、依靠的子嗣,而不是什么成年之子。
(3)[法语]1.合乎礼法的言语。
《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邢昺疏:“以礼法正道之言告语之。
”宋·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上:“洪文敏公聚经子诸史句,目曰法语、精语者。
”清·周亮工《〈金陵览古诗〉序》:“举此中形胜风俗以及残碑断碣,法语方言,闾巷之讴吟,游人之题咏,一一具载,著为《金陵景物略》一书。
”2.讲说佛法之言。
《维摩经·菩萨品》:“忆念我昔于兜术天上,为诸天人讲法语。
”清·周亮工《得高座传公书讣音与俱至》诗:“法语留高座,灵光烱夜台。
”按:《论语》“法语之言”中的“法语”,意思是“合乎礼法的言语”。
后世沿用此义,例如宋吕祖谦《左氏博议》卷十九:“而吾忽以圣人之法语大训、仁声正乐投于其耳,心融神释,如朝舜禹而陪夔龙,胸中洞然。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或凝缩为四字格“法言必从”,例如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程嵩淑道:‘只要老侄竖起脊梁,立个不折不磨的志气,这才算尊翁一个令子,俺们才称起一个父执。
若说口头感激,也不过是法言必从而已。
’”然而陈叔方《颍川语小》所谓“法语”,却不是“合乎礼法的言语”,而是指指值得学习、模仿的精彩文句,与“奇语”相对。
引文稍长一点,其义自见:“作文语法浑浑正正,怪怪奇奇,前辈评之详矣。
洪文敏公聚经子诸史句,目曰法语、精语者,采撷尤密,却未有考论。
文句之或长或短,标之为后作准程者,因摭诸书之语,叙其大略于后。
凡句之短者二字、三字为奇,其长有引而至于十五六字至二十字者亦为奇……”“法语”略同于“精语”。
《四库总目》:“《史记法语》八卷,宋洪迈编……是编于《史记》百三十篇内自二字以上,句法古隽者,依次标出,亦间录旧注,与《经子法语》等篇同,以备修辞之用。
”“《南朝史精语》十卷,宋洪迈撰……其所纂辑,自经子至前汉皆曰‘法语’,自后汉至唐书皆曰‘精语’……”周亮工《〈金陵览古诗〉序》中所说的《金陵景物略》一书,盖即其友人刘侗、于弈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
览其书中所记,有方言俗语,也有与佛寺相关的高僧言行故事。
其所谓“法语方言”,应不是“合乎礼法的言语”,而是“佛法之言”,当与第二个义项中周亮工诗中的“法语”同义。
《汉语大词典》当别立“作为典范的精彩语句”义项,陈叔方《颍川语小》例系后。
周亮工“法语方言”例,当系“佛法之言”义项后。
(4)[默识]暗中记住。
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文选·孔融〈荐祢衡表〉》:“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
”李善注引《汉书》:“张安世,字少孺,为郎。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唐裴铏《传奇·昆仑奴》:“姬跃下榻执生手曰:‘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
’”清二石生《十洲春语·攟语》:“投赠诸什,皆默识成诵。
”按:《论语》“默而识之”,缩略为“默识”,《汉语大词典》所例《文选》和《十洲春语》语例,都是对的,但中间所夹唐裴铏《传奇·昆仑奴》语例,却是错误的。
唐代传奇《昆仑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唐代大历年间,有一个姓崔的公子,代替父亲去看望一位显宦。
显宦在召待崔生的时候,让三个年轻貌美的歌姬服侍。
席间,崔生与其中一位穿红衣的歌姬彼此产生好感。
该女奉命送崔生出门,崔生回顾,红衣女向他打手势,竖起三个指头,又将一只手摆了三下,然后指了一下自己胸前戴的小镜子。
崔生回去后害了相思病,却猜不出红衣女的手势语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家有一位来自番邦的昆仑奴,名叫磨勒,帮他猜出了谜底:竖起三个指头,意思是,该显宦家有十院歌姬,她住第三院;五指摆三下,是十五,胸前小镜子,象圆月,合起来的意思是,约他十五月圆之夜相会。
昆仑奴能飞檐走壁,于是帮助崔生与红衣歌姬相会。
相会时,歌姬说:“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
”意思是,知道你聪明,一定能看明白,所以就打了那样的手势(手语)。
显然,这里的“默识”相当于“默喻”,意思是暗中领会,明白,而不是记诵。
(5)[苟完]大致完备。
《论语·子路》:“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宋苏轼《超然台记》:“于是治其园圃,絜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清陈梦雷《木瘿瓢赋》:“顺逆由天,屈伸以理,或直节以孤标,或委蛇而受訾,彼樛曲之苟完,非本愿之得已。
”按:《论语》之“苟完”“苟美”,“完”和“美”都是形容词,苟是对“完”和“美”的修饰限定。
以“美”为例。
“美”有最低标准,也有最高标准。
最高标准是“尽美”(尽善尽美),最低标准是“苟美”。
公子荆在“居室”方面不穷奢极欲,而是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赞许。
《木瘿瓢赋》之“苟完”与《论语》之“苟完”意思完全不同。
陈梦雷所谓“苟完”相当于“苟全”,苟且保全。
“完”和“全”都是动词,相当于英语中的survive(勉强生存)。
“苟完”“苟全”就是不讲原则、没有尊严地只求活命。
陈梦雷用“彼樛曲之苟完,非本愿之得已”(其委曲求全,是情非得已),为木瘿所象征的“委蛇而受訾”者进行辩护。
(6)[下问]问于在己之下者。
如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以上问于下,皆谓下问。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管子·戒》:“﹝隰朋﹞之为人,好上识而下问。
”《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英既善术,朝廷每有灾异,诏輙下问变复之效,所言多验。
”按:“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语出《论语·泰伯》,其辞曰:“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两个“问”,意思是请教。
请教意味着知识上的欠缺,故而常人以“下问”为耻。
这个意义上的“下问”,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
“问”的另一个基本意思是询问,诘问。
这个意义上的“下问”,跟“耻”扯不上关系。
《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诏辄下问变复之效”,其中的“下问”,就是尊长对卑下的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