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退热贴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_夏新红
穴位贴敷治疗34例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观察与临床护理

穴位贴敷治疗 34例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观察与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究穴位贴敷在小儿感冒发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2019年-2020年于本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小儿感冒发热患儿共计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退热治疗,观察组给予穴位贴敷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退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更高(P<0.05),退热时间更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
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发热临床疗效更佳,患儿发热症状缓解速度更快,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值得肯定,推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小儿感冒发热;临床有效率;退热时间小儿感冒发热是儿科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两季为多。
因为小孩的身体发育和身体素质较成年人弱,因此小儿感冒用药药特别慎重。
目前,临床中对小儿感冒发热一般首选治疗方案为物理降温法,其原因主要是小儿身体发育不完善,对药物耐受性较差[1-2]。
但物理降温临床疗效局限性较大,部分高热患儿仍需给予药物治疗。
因此,探究一种可快速、有效、安全的退热治疗手段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大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医药退热副作用较小,可能是实现安全、有效退热的重要治疗手段[3]。
在本研究中,分析并比较了不同治疗方案对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究穴位贴敷在小儿感冒发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资料与方法1.1患儿资料纳入2019年-2020年于本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小儿感冒发热患儿共计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
观察组平均年龄(4.21±1.6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34±1.64)岁,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包括:①患儿年龄均为3-6周岁,且均诊断为感冒发热;②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③研究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
小儿退热医用贴在烫伤儿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儿退热医用贴在烫伤儿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2解放军陆军第949医院新疆阿勒泰8365993解放军陆军第946医院新疆伊宁 835000【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童烫伤护理中应用小儿退热医用贴的效果。
方法:将参与本次烧伤护理研究的80例患儿进行分组,对普通护理的方式进行应用成为本次研究的一般组,观察组应用小儿退热医用贴联合综合护理方式。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进行烧伤护理满意率和术后并发症的评定,其中一般组的效果低于观察组。
通过对患儿尽心健康知识水平的比较,其观察组的相关水平高于一般组。
结论:在儿童烫伤护理过程中通过将小儿退热医用贴进行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退热医用贴;烧伤护理;应用效果烧伤主要是指在热力影响下引起的组织损伤,其中包括火焰、蒸汽多种因素造成的组织损伤[1]。
烧伤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皮肤增生,同时出现挛缩等后遗症,严重时将会造成肢体障碍,对于患儿的身心健康来说具有一定的影响。
小儿退热医用贴能够将凝胶中水份气化将人体内热量进行挥发,从而达到降低体温效果。
因此本文探究在儿童烫伤护理中应用小儿退热医用贴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参与本次治疗的患儿其就诊时间在2021年1月到12月,共计患儿80例,随后对患儿进行随机分组,采用数字排列的方法将其分为一般组和观察组。
对于患儿烧伤的原因来说,分为热液烫伤、电烧伤以及火焰烧伤几类[3]。
对于烧伤程度来说包含强度及深度二级到三级。
在患儿人数中其中一般组男女比例为22:18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0:20。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其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对于一般组来说采用普通护理,通过进行二次感染的预防,帮助患儿进行愈合皮肤的保护,防止患儿受伤部位出现二次感染。
其次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对患儿的烧伤部位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使患儿身体机能恢复正常[2]。
对于观察组来说,应用经冰冻的小儿退热贴贴敷在前额或者左右颈总动脉、左右股动脉处进行冷敷,并给予综合护理内容。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8例

例 ;年龄 最大 1 2岁 ,最小 1 1个月 ,平 均 6 5岁 ;轻 . 度 发热 3 0例 ,中度 发 热 3 3例 ,高 热 1 5例 。对 照 组 7 8例 ,男 4 例 ,女 3 1 7例 ;年龄 最大 1 3岁 ,最小 1 0 个月 ,平均 6 6 ;轻度发 热 2 。 岁 8例 ,中度 发热 3 例 , 7 高热 1 3例 。两组 患 者性别 、年 龄 、病 情 等方 面 比较 , 差 异无显著 性意义 ( >0 0 ) P . 5 ,具 有可 比性 。
阳之体 ,卫 外 不 固 ,易 感 风 邪 。 由于小 儿 纯 阳之体 , “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 ,且 “ 病 容易 ,传 变迅 速” 发 ,
金 银 花 、鸭 跖 草 、粳 米 各 lg O ,知 母 、地 龙 、钩 藤
感受 外感风 寒 、风 热之邪 后 ,易人 里 化 热 。因此 临床
浙 江 中医 杂志 2 1 00年 9月第 4 卷 第 9期 5
中药 内服外 用治 疗 / 3 t 感 发 热 7 I L, , F 8例
吕 旭 阳
浙 江 省 金 华 市 金 磐 开 发 区 医 院 浙 江 金 华 3 1 1 20 7 关 键 词 外 感发 热 小 儿 中 药 内服 外 用 三 雪 白虎 汤 冰 栀 散
2 治 疗 方 法
对照组 总有效率 7 . 。两组 比较 ,差 异有显 著性 意 95
义 ( < O0 ) P . 5 ,提 示 治 疗 组 疗 效 优 于 对 照 组 。
小儿退热贴在临床中应用

小儿退热贴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退热贴外敷疗法对儿童发热的退热作用。
方法 384例患儿随机分成退热贴加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治疗组(192例)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对照组(192例),并观察其疗效。
结果治疗组退热总有效率为90.16%对照组为71.4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关键词】小儿退热贴;发热;布洛芬混悬液;临床疗效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50-01本组采用(济南欧立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退热贴,批准文号:粤揭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1640013号。
选择本院门急诊及输液中心患儿于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应用该方法治疗384例患儿,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门急诊及输液中心患儿共384例,其中男204例,女180例,年龄6个月-15岁。
将以上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192例,男100例,女92例,年龄为(7.6±7)岁,对照组192例,男99例,女93例,年龄为(7.o±6.5)岁。
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1]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血白细胞总数3.5×109/l-12.0×109/l,病程在48h之内,发病后未使用过抗生素等抗感染西药或同类中药。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6例、扁桃体炎77例、支气管炎19例、支气管肺炎6例、皮肤感染4例。
另外伴热性惊厥16例。
给药前全部病例体温≥38.0℃。
其中体温38.0-38.9℃96例;38.9-39.9℃81例;≥40℃15例,平均体温(39.2± 0.6)℃。
发病时间≤24h92例,25-48h100例;周围血白细胞数≥10.0×109/l88例。
对照组192例;年龄(4.0±0.2)岁;发病时间≤24h95例,25-48h97例;发热38℃-39℃94例,39℃以上80例;周围血白细胞数≥10.0×109/l87例。
【CN109847029A】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发热的贴敷膏【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86901.4(22)申请日 2019.04.11(71)申请人 关慧波地址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路24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申请人 王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72)发明人 关慧波 王琪 (51)Int.Cl.A61K 36/9064(2006.01)A61K 9/70(2006.01)A61P 11/00(2006.01)A61P 29/00(2006.01)A61K 31/045(2006.01)A61K 33/0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发热的贴敷膏(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发热的贴敷膏,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发热的贴敷膏药及制备方法。
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构成:生山栀8~12、吴茱萸8~12、砂仁8~12、威灵仙8~12;制备方法是:(一)药物粉碎;(二)膏药基质全溶;(三)加药;(四)加入植物油;(五)加入远红外陶瓷粉;(六)加入冰片;(七)加入月桂氮酮。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药物治疗小儿发热副作用大、易反复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CN 109847029 A 2019.06.07C N 109847029A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847029 A1.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发热的贴敷膏,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构成:生山栀8~12、吴茱萸8~12、砂仁8~12、威灵仙8~12;制备方法是:(一)称取上述药物,药物粉碎,粉碎过筛至100~120目药粉;(二)将膏药基质100克称量好放入不锈钢锅中,加热至80~90摄氏度并不断搅拌至全溶,稍降温至70摄氏度左右时加药,用小火保温;(三)加药方法是,将药粉加入到保温的膏药基质中,药粉加入量为膏药基质重量的50%~60%;边加边搅拌,至加药完毕,继续搅拌均匀制成膏状药物;(四)上述膏状药物中加入植物油并搅拌均匀;植物油的加入量为膏药基质重量的2.8~3.5%;(五)上述膏状药物加入远红外陶瓷粉并搅拌均匀;远红外陶瓷粉加入比例为:基质重量的8~2%;(六)上述膏状药物加入如冰片并搅拌均匀;加入比例为:基质重量的2%;(七)加入月桂氮酮并搅拌均匀;月桂氮酮加入比例为基质重量的2%。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应用进展及展望

感发热 的临床观察 [ ] 辽 宁 中医杂志 ,0 6 9 :13— J. 20 ( ) 15
11 4. 5
[0 农秀 明. 1] 中药外敷 涌泉穴 治疗 小儿外 感发 热 5 0例 [ ] J.
中 医外 治 杂志 ,0 8 1 ( ) 1 . 2 0 ,7 5 :1
[ ] 赵 光华 . 2 中药肛 门注入 治疗 d J 发热 的效果 观察 [ ] 青 ,L J.
域 发 展 局 限 的原 因 。 目前 , , L 疗 发 展 趋 势 是 使 用 的药 物 安 dJ治 全、 疗效好、 给药途径方便 、 创伤 少、 痛苦 , x L 无 d J 及家属 能更容 易接 受 。近 年 来 , 医 外 治 疗 法 的 广 泛 运 用 取 得 了 一 定 的疗 效 , 中
1 灌肠 疗 法
本法是近年来应用较多 的外 治方法 , 由于肠 黏膜 吸收药物 充 分 , 吸 收后 不 经 过 肝 脏 而 直 接 进 入 大 循 环 , 免 了 药 物 的 且 避 首 次 过 滤 效 应 , 时 又避 免 了 上 消 化 道 酸 碱 度 和 酶 对 药 物 吸 收 同 的影响 , 以直肠 用药 比 口服 吸收要快 , 所 其吸 收总量 和生 物利 用度也较 口服 为高 , 与静 脉给药 吸收 率和 利用 率相仿 , 具备 且 不需注射 、 胃黏膜不刺激等优点 …。赵光华等 用 中药经肛 对 门注入治疗d J 发热 , 照组用 常规 西药 退热 治疗 , 组疗 效 ,L 对 两 比较 , 显 著 性 差 异 。 刘 玉 玲 等 将 6 有 0例 外 感 发 热 患 儿 随 机
小儿退热贴祛邪作用的实验研究

小儿退热贴祛邪作用的实验研究【关键词】小儿摘要:目的观看小儿退热贴的祛邪作用,为临床医治小儿外感发烧提供实验依据。
方式采纳给药清除流感A型病毒感染小鼠体内病毒的方式,观看小儿退热贴对流感A型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平均存活时刻、肺指数及血凝滴度的阻碍;体外抗流感病毒实验采纳MTT 法检测病毒抑制率;体外抑菌实验(MIC测定法)观看小儿退热贴对肺克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的抑制作用;采纳给药医治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方式,观看小儿退热贴对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的阻碍。
结果小儿退热贴g・kg1・d1可提高流感病毒A型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延长其存活时刻,肺指数和血凝滴度与病毒对照组相较较具有显著性不同;小儿退热贴在浓度5~1 280 μg/ml的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对流感病毒的抑制率也增加,并表现出量效关系;小儿退热贴含生药量 g/ml对肺克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含生药量 g/ml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含生药量 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乙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没有抑制作用;小儿退热贴可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不同(P<。
结论小儿退热贴具有体内外抗病毒、抑菌的作用。
关键词:小儿退热贴;抗病毒;抑菌Experimental Study on Eliminating Pathogenic Effects of Infantile Umbilical Paste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evident for clinical treating infantile fever, we observed the eliminating pathogenic effects of infantile umbilical applied the method of giving the medicine to mice infected by influenza virus A to detect some indexes, including survival rate, mean survival time, lung index, hemagglutination tit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liminating virus in vivo; We applied MTT method to detect protect rate of virus in vitro; In another experiment, we evaluated the medicine inhibition to Klebsiella Pneumoniae bactedostatic,, acpococcus,beta-streptococcus,preumococcus in vitro. We gave infantile umbilical paste to mice infected by acpococcus to evaluate the medicine effects on mice group of infantile umbilical paste g/kg) can increase survival rate of mice infected by influenza virus prolong survial time, and its lung index and hemagglutinati on tier have a signin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only treated with virus;Within the range of 5~1280 μg/ml,when the medicin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protect rate on group of infantileumbilical paste g/ml) has stronger inhibiting effects on Klebsiella Pheumoniae, g/ml has stronger inhibiting effects on , g/ml has stronger inhibiting effects on acrococcus,and it has little effects on beta-streptococcus and preumococus;The medicine can bring down monality of mice infected by acrococcus. I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medicine (P<.ConclusionInfantile umbilical paste has anti-virus and inhibiting bacteria effects in vitro and in vivo.Key words:Infantile Umbilical Paste; Anti-virus;Anti-bacteria小儿退热贴是由栀子、银莲花、胡黄连、人工牛黄等中药制成的贴剂,敷于小儿脐部,临床用于医治外感发烧,系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失和、阳盛于外所引发的证候和西医的伤风、流行性伤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外感发热采用中药退热剂足浴法辅助治疗的疗效观察分析

龙源期刊网 小儿外感发热采用中药退热剂足浴法辅助治疗的疗效观察分析作者:金黎瑛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摘 ;要】目的:研究采用中药退热剂足浴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外感发热患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
所有患儿均接受抗炎或者抗病毒药物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冰力降温贴进行辅助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药退热剂足浴法进行辅助治疗。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P<0.05。
结论:采用中药退热剂足浴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中药退热剂;足浴法;辅助治疗;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120-01小儿外感发热的发病率较高,患儿常伴有发热、鼻塞和咳嗽等,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痛苦。
西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例如抗炎和抗病毒药物等。
在中医领域,常用中药煎制退热汤剂足浴法进行辅助治疗[1]。
本次研究采用中药退热剂足浴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資料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外感发热患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
其中男性患儿109例,女性患儿91例,年龄最大的5岁,年龄最小的1岁,平均年龄为(3.12±0.42)岁;低热97例,中热59例,高热44例。
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冒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小儿 ,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 < 5 岁者 , 感冒发病占该年龄组疾病的一半 , 5 ~ 12 岁小 儿 , 感冒发病占该年龄组疾病的 30 %, 因此 , 外感发热
2.1 两组患儿即刻退热时间的比较 治疗组平 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 因其生理病理特点 , 小儿
关键词 小儿退热贴 外感发热 复方阿斯匹林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Exogenous Infection Caused Fever by Infantile Umbilical Paste XIA Xin-hong , WANG Qi , LIU Chang-yu , et al T he Af f il iated Hospital of Hubei College of T CM , W uhan (430061)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nf antile umbilical paste (IUP)in abating infantile fever .Methods : T w o hundred and t went y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 o g roups, t he 120 cases in Group A were t reated w ith I UP and the 100 cases in Group B treated w ith compound Aspirin (APC).T he effect in abating fever and side-ef fects w ere observed .Results :T he tot al ef fective rate of the t wo g roups were no t st at istically dif ferent (P >0.05).But a better effect in abat ing fever w as shown in Group A 4 hrs later (P <0.01).T he effect in patient s of age under 1 year w as the best .Conclusion :IUP has good effect in abating infantile f ever , and it show s no influence on w hite blood cells, liver and kidney funct ions . Key words inf antile umbilical paste , exogenous infection caused fever , compound Aspirin
表 1 两组 各时间段退热幅度比较 (x ±s)
组别
治疗 对照
例数
120 100
1/ 2h 0.18 ±0.17 0.13 ±0.23
1h 0.59 ±0.20 * 0.75 ±0.23
体温(℃)
2h 1.13 ±0.29 1.15 ±0.31
4h 1.46 ±0.56 * 1.15 ±0.50
6h 0.94 ±0.56 * 0.67 ±0.22
· 100 ·
中国中 西医结合杂志 2001 年 2 月第 21 卷第 2 期
方 法
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 院药剂科生产的小儿退热贴软膏(由柴胡 、山栀子 、细 辛 、金银花 、胡黄连组成 , 生产批号 970880), 6g/ 支 , 浓 度 500 %。 <1 岁 , 1g/ 次 ;1 ~ 3 岁 , 2g/ 次 ;>3 岁 , 3g/ 次 。 先清洗脐部 , 将退热贴软膏挤在脐窝 , 上敷纱布后 用胶布固定 , 8h 换药 1 次 , 72h 为 1 个疗程 。 对照组 : 采用武汉制药厂生产(批号 :971107)的复方阿斯匹林 (APC)10mg/ kg , 口服 , 6 ~ 8h 重复使用 1 次 。 两组患 者均可进行常规抗感染〔青霉素 20 万 u/(kg·d)、阿莫 西林 100mg/ (kg·d)〕及支持治疗 , 高热惊厥者用鲁米 那 8mg/(kg·次), 肌肉注射止痉处理 , 病程中不用其他 退热药 。
2.5 两组治疗前后 WBC 、BUN 、AL T 、AS T 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自身比较白细胞总 数无明显改变
(P >0.05), 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 。 且治疗组对 BUN 、ALT 、AST 均无明显不良影响(P >0.05), 与对 照组比较 , 差异亦无显著性(P >0.05)。
8h 0.69 ±0.24 0.67 ±0.25 0.68 ±0.30
注 :与 A 比较 , *P <0.05 , **P <0.0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年 2 月第 21 卷第 2 期
· 99 ·
小儿退热贴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
夏新红1 王 琦2 刘昌玉1 周玉萍1
内容提要 目的 :研究敷脐疗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作用 。 方法 :220 例患儿随机分成小儿退热贴敷 脐治疗组(120 例)及复方阿斯匹林(APC)治疗对照组(100 例)。并观察其退热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退热 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 但 4h 后退热作用比较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1), 小于 1 岁患 儿在各年龄段中疗效最佳 。 结论 :小儿退热贴对小儿退热的疗效较好 , 且对患儿的白细胞 、肝功能 、肾功能无 明显影响 。
8h 0.67 ±0.29 * 0.24 ±0.19
注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 *P <0.01
表 2 治疗组各年龄段退热疗效比较 (x ±s)
组别
例数
<1 岁(A) 22 1 ~ 3 岁(B) 62 >3 岁(C) 36
1/ 2h
0.25 ±0.13 0.17 ±0.16 * 0.18 ±0.12 *
2.3 治疗组各年龄段 退热疗效 比较 见表 2 。 结果表明 :给药后各年龄段患儿均产生不同程度的退 热效应 , 经统计学处理 , <1 岁患儿前 2h 退热作用较 其他年龄组患儿显著(P <0.05 或 P <0.01)。 1 ~ 3 岁与 >3 岁比较各时间段退热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2.4 两组患儿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 120 例中治 愈 49 例 , 显效 61 例 , 有效 10 例 , 无效 0 例 , 显效率为 91.6 %, 总有效率 100 %;对照组 100 例中 40 例治愈 , 显效 52 例 , 有效 8 例 , 无效 0 例 , 显效率为 92 %, 总有 效率 100 %。 两组经 R idit 分析比较 , P >0.05 , 两组 差异无显著性 。
2 纳入病例标准 结合本病诊断及中医辨证标 准 , 病程不超过 3 天者 , 均可纳入试验 , 但除外重症营 养不良或伴有其他如心血管 、肝 、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 全身性疾病及对本药过敏者 ;排除化脓性扁桃体炎 、支 气管炎 、肺炎等疾病者 ;未坚持用药 , 中途换药或加药 ,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除外 。
1h
0.89 ±0.30 0.53 ±0.20 ** 0.50 ±0.18 **
体温(℃)
2h
1.31 ±0.35 1.11 ±0.37 * 1.07 ±0.32 *
4h 1.58 ±0.46 1.44 ±0.43 1.42 ±0.50
6h 0.96 ±0.42 0.94 ±0.40 0.93 ±0.41
均退热时间为 6.54h , 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为 6.31h ,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2 两组各时间段退 热幅度的 比较 见表 1 。
外感发热多为高热 , 常易导致惊厥 、脱水 、电解质紊乱 而致病情严重 。 小儿用药困难常常影响外感发热的治 疗效果 。
结果表明 :两组患儿在给药后 1h 开始发挥退热作用 , 2 小儿退热贴的组方功用及贴脐原理 方选苦 退热幅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 1h 退热幅度 寒之胡黄连 、山栀 , 甘寒之金银花和微寒之柴胡以清解
结 果
讨 论
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用药 24 ~ 48h 内 , 体温 恢复正常 。显效 :用药 48 ~ 72h 内 , 体温恢复正常 。有
1 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特点 外感发热主要为 感冒发热 , 即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 。 感
效 :用药 72h 内 , 体温下降 , 但未恢复正常 。 无效 :用药 后体温不降 。
笔者自 1997 年 8 月 ~ 1999 年 8 月开展了对小儿 退热贴敷脐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 , 现总结如 下。
临 床 资料
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制定的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小 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有关标准执 行 , 西医诊断发热以及轻 、中 、重分度标准参照《实用儿 科学》(2)。
2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于治疗后 1/2h 、1h 、2h 、 4h 、6h 及 8h 观察退热疗效 。 观察患儿体温 、脉搏 、呼 吸及临床症状的改善 , 治疗前后查血常规 、肝肾功能 。 用药期间随机观察可能出现的脐部湿糜及过敏反应 。
3 统计学方法 χ2 检lt;0.01), 4h 后退热幅度治 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
3 资料 本研究共采用病例 220 例 , 采用随机化 平行试验设计 , 将病例随机分为小儿退热贴治疗 120
1.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 院儿科(武汉 430061);2.山东 省胶州 市 135 医院
例(简称治 疗组);复方阿 斯匹林(APC)治 疗对 照组 100 例(以 下简称 对照 组)。 治疗 组 :男 72 例 , 女 48 例 ;年龄 <1 岁者 22 例 , 1 ~ 3 岁 62 例 , >3 岁者 36 例 ;病情轻度者 54 例 , 中度者 56 例 , 重度者 10 例 ;病 程 <1 天者 83 例 , 1 ~ 2 天者 23 例 , 2 ~ 3 天者 14 例 ; 白细胞(WBC)<4.0 ×109/ L 者 14 例 , 4.0 ~ 10.0 × 109/ L 者 96 例 , >10.0 ×109/ L 者 10 例 ;血尿 素氮 (BUN)1.8 ~ 6.4mmol/ L 者 78 例 , >6.4mmol/ L 者 2 例 ;血谷丙转氨酶(ALT )<46u/ L 者 72 例 , >46u/ L 者 8 例 ;谷草转氨酶(AST)<46u/ L 者 75 例 , >46u/ L 者 5 例 。对照组 :男 64 例 , 女 36 例 , 年龄 <1 岁者 18 例 , 1 ~ 3 岁 52 例 , >3 岁者 30 例 ;病情轻度者 42 例 , 中度者 50 例 , 重度者 8 例 ;病程 <1 天者 71 例 , 1 ~ 2 天者 21 例 , 2 ~ 3 天 者 8 例 ;WBC <4.0 ×109/ L 者 3 例 , 4.0 ~ 10.0 ×109/ L 者 93 例 , >10.0 ×109/ L 者 4 例 ;血 BUN 1.8 ~ 6.4mmol/ L 者 76 例 , >6.4mmol/ L 者 2 例 ;ALT <46u/ L 者 71 例 , >46u/ L 者 7 例 ;AST <46u/ L 者 74 例 , >46u/ L 者 4 例 。 两组经 χ2 检验 及 Ri di t 分析 , 患 儿在性别 、年龄 、病情 、病程及 WBC 总数 、BUN 、A LT 、AST 方 面 差异 均 无 显著 性 (P > 0.05), 提示两组随机选择性好 , 具有可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