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

合集下载

【中药佳方】消炎退热《逍遥散》加减31法

【中药佳方】消炎退热《逍遥散》加减31法

【中药佳方】消炎退热《逍遥散》加减31法【中药佳方】消炎退热《逍遥散》加减31法逍遥散之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再合以丹皮,栀子之清泄肝火,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养血清热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化热之病证。

本方具有调整精神活动,消炎,退热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胁腹胀痛,月经不调,兼见烦躁,尿涩,舌红苔黄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常用于治疗功能性低热、慢性肝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乳泣、中心性视网膜炎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发热,胸胁胀闷、或盗汗,头痛目涩,或月经不调而肚腹作痛,或小便涩痛,脉弦数者之病人。

1.神经衰弱(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以本方去白术,加龙齿20g,磁石15g,郁金、菊花、黄芩各10g为主治方。

若胸闷胀满,善太息者,加枳壳、香附各10g。

脘闷嗳气、恶心呕吐、饮食不香者,加代赭石15g,旋覆花(包煎)10g。

口干味苦,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g。

2.性早熟(肝经湿热型)治宜清肝利湿,理气解郁。

以本方去当归、白术,加夏枯草、枳壳、泽泻各10g,龙胆草、青皮各6g为主治方。

若胸闷叹息者,加合欢皮、生麦芽各9g。

乳房胀痛甚者,加郁金、香附各9g。

带下色黄而臭秽者,加萆薢、黄柏各12g.3.多囊卵巢综合征(肝郁化火型)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以本方加龙胆草、夏枯草、全瓜蒌各15g,川牛膝10g为主治方。

若卵巢明显增大者,酌加海藻、昆布各15g,炙山甲、贝母各10g。

大便秘结难下者,加大黄(后下)6g。

4.非特异性阴道炎(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清热,健脾除湿。

以本方加茵陈15g,车前子(包)10g为主治方。

若神疲气短,饮食不香者,去丹皮、栀子,加党参,怀山药各10g,砂仁(后下)3g。

痛甚者,倍用白芍、甘草,加五灵脂、蒲黄各10g.5.女外阴神经性皮炎(肝郁化火型)治宜疏肝清热,理气止痒。

以本方加鸡血藤20g,龙胆草15g,)牛膝10g为主治方。

若奇痒难忍者,加地龙、全蝎各10g.6.血尿(肝郁化火型)治宜疏肝清热,凉血止血。

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

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

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以急性发热或高热较为多见,叶天士《幼科要略》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故小儿感邪之后易于化热,具有发病急、热势重,传变迅速特点,多出现表证、里证同时存在的情况,正确及时处理发热,是每位儿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之一,我科在临床中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36例外感发热患儿中,男21例,女15例,最大12岁,最小3岁,平均6岁,病程最长7天,最短2天。

1.2 基本方药: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如下:柴胡、黄芩、连翘、薄荷、白芍、当归、麦冬、白术、茯苓、山楂、神曲、甘草。

随症加减:咽痛加牛蒡子,咳嗽加枇杷叶、前胡等,伴泻加猪苓等。

1.3服药方法:每剂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煮20分钟,煎煮2次,每次取汁约50ml至100ml混合,分3至5次温服。

1.4 治疗标准:服药3剂热退或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服药3剂发热不退为无效。

1.5 治疗结果:治疗36例患儿中有效3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2 病例介绍:患儿王某,男,4岁6个月,因发热、轻咳5天来我院就诊,家长述曾在当地卫生所就诊,给予对症处理及地塞米松静点治疗3天,疗效欠佳,患儿体温仍有波动,日轻夜重,最高体温达39.5度,故来我科要求中药治疗,述患儿自觉口渴,纳差不欲食,时有烦躁易怒,话多,小便短赤,查体:体温38.5度,呼吸平稳,咽部充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诊断为外感发热,给予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黄芩9克、白芍6克、白术9克、茯苓9克、山楂9克、神曲9克、连翘9克、当归6克,麦冬6克、薄荷3克(后下),甘草6克。

服药2剂,体温恢复正常。

3 体会:由于小儿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小儿或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饮食,皆易从热化,邪气从阳化热,从温化火,而出现高热,烦躁易怒,口渴,多动,话多,小便黄赤,小婴儿易激惹,甚至惊惕抽搐等肝郁火盛之象。

升降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4例

升降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4例

升降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4例
杨丽萍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3(28)7
【摘要】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本病初起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传变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神昏、抽搐等,甚者危及生命。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多年来,笔者应用升降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明显,现将2009年9月-2012年7月间观察的34例总结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1483-1484)
【作者】杨丽萍
【作者单位】山西孝义市兑镇医院,孝义,0323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升降散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69例
2.三仁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7例
3.加味升降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25例
4.桑菊饮合升降散化裁联合穴位推拿按摩辅助辨治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观察
5.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84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升降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4例

升降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4例
参 考 文 献
[ 1 ] 郑筱萸. 中 药新 药 临床 研 究 指 导 原 则 ( 试行 ) [ S ] .北 京 :中 国 医
药科 技 出 版社 , 2 0 0 2 : 3 5 6 - 3 6 0 .
治疗 。骨疏 康颗 粒 由淫 羊藿 、 熟地 黄 、 黄芪、 丹参、 骨碎
补 等组 成 。淫 羊 藿 性 温 , 味辛、 甘, 归肝 、 肾经 , 能补 肾 阳, 强 筋 骨 。熟 地 黄性 微 温 , 味甘 , 归肝 、 肾经 , 能滋 阴 补血, 益精 填 髓 。 黄芪 性 微 温 , 味甘 , 归脾 、 肺经 , 健 脾
( 本文校对 : 袁德汉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1— 0 5 )
升 降散 加 味治 疗 小 儿 外 感 发 热 3 4例
杨 丽 萍
关键词: 小儿; 外感发热; 升降散加味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7 . 1 0 6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 0 7 — 1 4 8 3 ・ 0 2
效 。骨疏康 颗粒 的 药理作 用是 : 促进 骨形 成 、 抑制 骨吸 收, 双重 调 节骨代 谢 ; 增 加 骨 小 梁 宽度 和体 积 , 增 加 骨 密度 , 提 高 骨质量 ; 改 善 骨 的 生 物力 学 性 能 、 增 加 骨 组 织 承载力 , 使 受损 的骨 微结 构恢 复 ; 抗 炎镇 痛等 。
补中, 能 补一 身之 气 。丹参 性 微寒 , 味苦 , 心、 脾、 肝、 肾 血分 之药 , 能 祛瘀 止 痛 , 活 血通 经 。骨 碎 补性 温 味苦 , 归肾、 肝经 , 能补 肾 强 骨 , 续 伤 止 痛 。全 方 共 奏 具 有 补 肾壮 骨 、 益气 养血 、 止痛等功效 , 临床 上 主 要 用 于 肾 虚 气 血 不足 所 致 的骨 质 疏 松 症 , 伴 有腰脊酸 痛 、 胫 膝 酸 软、 神 疲乏 力 等症 状 者 。刘 志 伟 等 应 用 骨 疏 康 颗粒 治 疗原 发 性 骨 质 疏 松 症 在 用 药 后 骨 密 度 值 有 明显 升 高, 停药 后 骨密 度值 持续 有所 升 高 , 能 明显消 除腰 背痛 症状 , 论 证 了骨 疏康 颗 粒 治 疗 骨 质 疏 松 症 的 作用 和功

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80例

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80例

中药 内外合用治疗d ' J L l f ' 感发热 8 0例
王迎春 , 苏
( 1 .河北 省 隆化县 县 医院儿 科 , 河北 承德
玲 , 王宏伟
0 6 8 1 5 0 )
0 6 8 1 5 0 ; 2 .河北 省 隆化县 妇幼 保健 院儿科 , 河北 承德
摘要 : 目 的 观 察 中 药 内外 合 用 对 小 儿 外 感发 热 的 治 疗 效 果 。 方法 选取 2 0 1 3 年 6月 至 8月共 接 诊 外感 发 热 患儿 1 6 0例 , 将接 受中药内 外合用治疗的 8 0例 作 为试 验 组 , 将 接 受 常规 西 药 治 疗 的 8 0例 作 为 对 照 组 。 对 比分 析 两 组 治 疗 效 果及 临床 症状 的 改善 情 况 。 结 果 试 验
治 疗 组 明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P< 0 . 0 5 ) ; 临床 症 状 方 面 , 咳 嗽 积 分 治 疗 组 明显 优 于 对 照 组 , 有显 著性差异 ( P<0 . 0 5 ) 。 研究还 显示 , 咳痰积 分两组 治疗 后无显 著性 差异 ( P >0 . 0 5 ) , 其 原 因 可 能 与 咳 嗽 变 异 型 哮 喘本 身 咳痰 较 少 有 关 。 综上所述 , 天 灸 散 治疗 咳嗽 变 异 型 哮 喘 可 明显 提 高 临 床 显 效
在儿科 , 发 热 是 较 常见 的 临 床 症 状 , 尤 其 是 外 感 发 热 I 。 其 发 病 原因较多 , 临床 主要 表 现 为 发 热 、 恶寒 、 流涕 、 喷 嚏及 咳 嗽 等 , 严 重者会导 致肝风 内动等症 , 对 患 儿 的 健 康 产 生 威 胁 。 笔 者 选 取
痰量 1 5~5 0 m L ) 、 多量 ( 昼夜 咳 痰 量 5 0 m L以上 ) , 分别计 为 0 , 1 , 2 , 3 分I , I 。 参 照 国 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 《 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 I 并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8例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8例
接近正 常 ;有效 :用药 7 h内体温 较前 下 降 ,主要症 2 状 减轻 ,异常理化 指标有 所 改善 ;无 效 :用 药 7 h内 2 体温 没有 下降 ,症状 无明显 改善 。 3 2 治 疗 结 果 :见 表 1 .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9 . , 36
例 ;年龄 最大 1 2岁 ,最小 1 1个月 ,平 均 6 5岁 ;轻 . 度 发热 3 0例 ,中度 发 热 3 3例 ,高 热 1 5例 。对 照 组 7 8例 ,男 4 例 ,女 3 1 7例 ;年龄 最大 1 3岁 ,最小 1 0 个月 ,平均 6 6 ;轻度发 热 2 。 岁 8例 ,中度 发热 3 例 , 7 高热 1 3例 。两组 患 者性别 、年 龄 、病 情 等方 面 比较 , 差 异无显著 性意义 ( >0 0 ) P . 5 ,具 有可 比性 。
阳之体 ,卫 外 不 固 ,易 感 风 邪 。 由于小 儿 纯 阳之体 , “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 ,且 “ 病 容易 ,传 变迅 速” 发 ,
金 银 花 、鸭 跖 草 、粳 米 各 lg O ,知 母 、地 龙 、钩 藤
感受 外感风 寒 、风 热之邪 后 ,易人 里 化 热 。因此 临床
浙 江 中医 杂志 2 1 00年 9月第 4 卷 第 9期 5
中药 内服外 用治 疗 / 3 t 感 发 热 7 I L, , F 8例
吕 旭 阳
浙 江 省 金 华 市 金 磐 开 发 区 医 院 浙 江 金 华 3 1 1 20 7 关 键 词 外 感发 热 小 儿 中 药 内服 外 用 三 雪 白虎 汤 冰 栀 散
2 治 疗 方 法
对照组 总有效率 7 . 。两组 比较 ,差 异有显 著性 意 95
义 ( < O0 ) P . 5 ,提 示 治 疗 组 疗 效 优 于 对 照 组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饮食、情志、劳倦、病理产物、外伤、体质等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鉴别要点主要与外感发热的鉴别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缓慢,一般病程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而不恶寒,或虽寒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病位病性:内伤发热的病位在脾、胃、肝、肾。

病性有虚热、实热之不同。

其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为虚火内生,均属虚热;肝郁发热与瘀血发热均属实热。

(2)辨病情之轻重:一般认为,发热间歇时间渐长,舌脉证相合者为顺证,病情较轻;而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不减,兼证较多,病证错杂,舌脉证不相合者多为逆证,病情较重。

2、治疗原则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3、分证论治(1)气虚发热【证候】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患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自治小儿神效外用退热散

自治小儿神效外用退热散

自治小儿神效外用退热散
治疗一切小儿外感发热,发热不退及无名高热。

快的1个小时高热就退完,慢的要8个小时退完。

我的经验是一天一次,连用三天。

可以不药而愈。

生栀子9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的50度以上的白酒,浸泡10到30分钟加少许面粉做粘附剂,敷双手腕横纹到内关处(手三阴,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上)脚上取足少阴肾经的涌泉,如果第2天在局部看到鸭蛋青色表示见效好,24小时一换。

局部青紫,不久既退,不比担忧。

这是我经常在临床应用于很多小孩发热不退的、效果奇特、大家不妨一试!
注意:如果高烧昏厥就不要用了,就医为要!
另外,很多农村人都知道孩子有时候发烧是掉魂了,可以找老人给叫叫再用药,不用一发烧就去医院,如果叫叫不见好,再去医院也不耽误事,因为如果是虚病发烧叫一下特快,立马就好,避免孩子受一些无谓的罪!(这是古老医术的一种,不是迷信!)
附穴位图!
我活着,是为了让更多同胞,更好的活着! 本公号立志于搜集整理华夏大地最实效、特效、奇效的中医偏方、
验方和秘方,
成为大家永保安康的实用药方库!
为同胞们打造实用、贴心的养生信息源泉!
如果您觉得有用,请告诉您的朋友
让咱们一起努力造福四方,普惠同胞!
<为百姓服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
发表时间:2016-04-11T11:51:24.4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作者:李兴堂[导读] 青海省平安县中医医院儿科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以急性发热或高热较为多见。

李兴堂
青海省平安县中医医院儿科 810600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以急性发热或高热较为多见,叶天士《幼科要略》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故小儿感邪之后易于化热,具有发病急、热势重,传变迅速特点,多出现表证、里证同时存在的情况,正确及时处理发热,是每位儿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之一,我科在临床中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治疗36例外感发热患儿中,男21例,女15例,最大12岁,最小3岁,平均6岁,病程最长7天,最短2天。

1.2 基本方药:
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如下:柴胡、黄芩、连翘、薄荷、白芍、当归、麦冬、白术、茯苓、山楂、神曲、甘草。

随症加减:咽痛加牛蒡子,咳嗽加枇杷叶、前胡等,伴泻加猪苓等。

1.3服药方法:
每剂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煮20分钟,煎煮2次,每次取汁约50ml至100ml混合,分3至5次温服。

1.4 治疗标准:
服药3剂热退或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服药3剂发热不退为无效。

1.5 治疗结果:
治疗36例患儿中有效3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2 病例介绍:
患儿王某,男,4岁6个月,因发热、轻咳5天来我院就诊,家长述曾在当地卫生所就诊,给予对症处理及地塞米松静点治疗3天,疗效欠佳,患儿体温仍有波动,日轻夜重,最高体温达39.5度,故来我科要求中药治疗,述患儿自觉口渴,纳差不欲食,时有烦躁易怒,话多,小便短赤,查体:体温38.5度,呼吸平稳,咽部充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诊断为外感发热,给予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黄芩9克、白芍6克、白术9克、茯苓9克、山楂9克、神曲9克、连翘9克、当归6克,麦冬6克、薄荷3克(后下),甘草6克。

服药2剂,体温恢复正常。

3 体会:
由于小儿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小儿或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饮食,皆易从热化,邪气从阳化热,从温化火,而出现高热,烦躁易怒,口渴,多动,话多,小便黄赤,小婴儿易激惹,甚至惊惕抽搐等肝郁火盛之象。

同时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外感夹滞证候。

逍遥散肝脾并治,为调和肝脾之名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邪透表,黄芩苦寒以清相火,一散一清,透表泄热,薄荷助柴胡以疏肝透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山楂、神曲健脾和胃,配合连翘清热解毒,透邪外出,麦冬养阴生津除烦,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具疏肝解郁、清解邪热、消食和胃之功效,《神仙济世良方》一书中述“治火何以独治肝经也?盖肝属木,木易生火,故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而诸经之火俱散”。

本方以逍遥散为主加减从肝论治小儿外感发热,临床应用药性平稳,未见明显异常反应,退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