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发热常见证型及辨证治疗
小儿发热临床表现及治疗

主清热的穴位有 头面部 肩背部 上肢部 下肢部 拿肩井 揉大椎 推揉肺俞 推脊
主清热的穴位有 头面部 肩背部 上肢部 下肢部
清天河水 打马过天河 退六腑 清肺经 运内劳宫 揉小天心 掐揉二扇门
主清热的穴位有 头面部 肩背部 上肢部 下肢部 推涌泉
外感发热
肺胃实热
阴虚内热
气虚内热
推拿治疗分四个证型
02
虚 热
临床表现 (一)外感发热: 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指纹鲜红,为风寒; 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
肺胃实热: 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燥,渴而引饮,舌红苔燥,指纹深紫。
阴虚发热: 低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主讲教师:邵瑛
2019
掌握小儿发热的临床表现 。
01
2020
掌握小儿发热的推拿治疗原则和处方。
02
2021
熟悉小儿发热的其他物理退热法。
03
2022
了解小儿暑热症。
04
学习要求:
一、定义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证候,即指患儿的体温异常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
01
肛温:36.9~37.5
03
腋温:35.9~36.5
其他退热方法
温水浴 酒精擦浴 放血疗法 服用退热药
附:小儿暑热症 infantile summer fever 此病出现于盛夏季节,集中于6-8月。 又称“夏季热”、“阳明经热”、“暑热消渴症”等。 多见于半岁至2岁间小儿。
盛夏季节渐起发热。
01
体温在38-40oC,持续不退。
02
口渴、多饮、多尿。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发热是常发生的症状,主要是感冒所致,小儿本身体质差,抵抗力弱,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就容易患病,长时间发热会影响小儿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未进行合理治疗,一旦加重可能导致高热抽搐、脑炎等并发症。
在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用退热药物,但鉴于小儿的特殊性,用药需谨慎。
相对来说,中医治疗更安全,治疗方法也更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有效退热。
那么,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刮痧治疗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使用牛角或玉刮拭皮肤,可以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扩张毛细血管,调节汗腺分泌功能,增加排汗量,降低体温;同时,进行穴位刮痧还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清热、散寒的效果,让患儿的体温逐渐降低。
二、针刺治疗针刺是比较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因为中医讲究血汗同源,甚至把出血成为红汗,所以针刺出血等同于出汗,从而改善体温调节功能,达到降低效果。
而且这一方法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经济实惠。
在操作中,耳尖、十宣穴、中冲穴、少商穴等是首选穴位。
穴位确定后先认真消毒局部皮肤和三菱针,手持三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尖,再快速拔出,通过挤压让穿刺点排血,或是穿刺部位自然出血,穿刺点用棉球按压;操作之前要向穿刺部位推按,促使局部充血。
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刺前要对穴位区域的皮肤情况做评估;操作手法要快、不要刺入过深,出血也不要过多;小儿容易配合度差,所以要与家属说明情况,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避免因为哭闹无法完成针刺治疗;切忌盲目针刺,要找对穴位;为了预防感染,要严格消毒三菱针和局部皮肤。
三、背部按摩治疗根据中医“推三关、退六腑”的理论,对发热患儿做背部按摩,能达到退热效果。
在操作时先将少量温水喷洒在患儿背部,之后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用大拇指或大鱼际推按背部,持续3-5分钟,到手下有粗糙感或是局部皮肤发红为止。
四、中药擦浴治疗通过中药擦浴可以刺激穴位局部的皮肤,增加药液渗透性,直至病灶,促进汗液排出,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

症状:
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
xxxx。
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延胡索通络止痛。
亦可用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40分钟1次。
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煎汤,灌肠清热。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额、腋窝、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温。
5、养阴益气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实热,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在热势炽盛时亦有配伍应用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即是其例。
随疫毒进入营血分所形成的不同证候,外感发热还有清热凉血、清热止血、清热活血、清营开窍、清热熄风等治法。
二、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1、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治法:
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
xx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与疾病作斗争,但是自古以来,发烧可谓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在西医学中指出发烧属于症状,该症状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关节炎等症状中。
但是在中医学中认为,发烧除了是一种症状之外,其还属于一种病。
其能够分成两种类型,分别为外源性发热以及内伤性发热。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对于发烧,不管是外源性发热还是内伤性发热,都必须予以严格的综合征鉴别。
对于外源性发烧,还存在几种类型的辨证论治。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下关于几种症型的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
什么是外感发热人体的体温较为恒定,并且不会由于外部温度的差异产生变化,并且保持在37℃上下。
可因饮食,运动以及环境等因素导致体温出现较小的变化,其无临床意义。
发烧是指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源性发烧是指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源性发烧的发病率较高。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抽搐,严重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1、卫表证卫表证导致的发烧是外源性发烧中较为多见的。
通常,主要症状是发烧和感冒,鼻充血以及流鼻涕等。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原则通常是解表退热。
其常用的中药为荆防败毒散以及银翘散。
荆防败毒散中的药物为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等。
银翘散中的药物为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以及牛蒡子等。
2.肺热证外感疾病通常对人的肺部产生伤害,其主要是卫表证,其次则是肺热证。
对于此种症型可表现哪些症状?通常情况下,可见壮热、胸痛、咳嗽、喘促以及痰中带血等症状,其中多见于口干。
观察患者的舌脉,能够看到舌质红、舌苔黄等特点。
对于此种情况,治疗过程中应主要采取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为主要治疗原则。
典型的中药方剂为麻杏石甘汤,其方药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按照患者的病情采取加减治疗,能够加入银花、连翘、黄芩以及鱼腥草等。
若患者痰涎更甚,可添加金荞麦、葶苈子等药物。
3.胃热证胃热证也是在外感发热中比较多见的,在胃热证中表现出哪些症状呢?其通常可见壮热、口渴、面赤以及口苦等。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外感发热是指由于感受外界邪气侵袭而引起的发热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优化总结,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1.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和舌脉等进行全面细致的中医诊断,包括辨别寒热、虚实、表里等特点。
2. 辨证分型将外感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类型,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以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治疗1. 中药汤剂根据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汤剂,如麻黄汤、银花酸枣仁汤等,以清解表邪、散寒解毒或清暑祛湿为主要作用。
2.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辨证特点,选择适当的中药调理方案,如养阴清热、益气固表等,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
3. 中药外敷对于部分患者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的方式进行治疗,如艾叶贴敷、桑叶敷贴等,以促进汗出解表、散寒祛湿。
三、针灸治疗1.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针灸穴位,如风寒感冒可选择大椎、风池等;风热感冒可选择合谷、太渊等;暑湿感冒可选择足三里、印堂等。
2. 针刺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寒针、毫针等,在保证安全和舒适度的前提下进行针刺治疗。
四、推拿按摩1. 推拿手法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推拿手法,如揉法、按法、捏法等,以促进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
2. 推拿部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推拿部位,如头部、背部、四肢等,以促进疏通经络、舒缓症状。
五、饮食调理1. 温补饮食对于寒性外感发热患者,推荐温补饮食,如姜汤、葱姜茶等,以温中散寒。
2. 清热饮食对于热性外感发热患者,推荐清热饮食,如苦瓜汤、柠檬水等,以清热解毒。
3. 防湿饮食对于湿性外感发热患者,推荐防湿饮食,如山楂茶、薏米粥等,以祛湿利水。
六、生活调理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开窗通风,减少污浊空气对身体的影响。
2. 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根据季节和患者体质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冷或过热,以保持舒适感。
冬季儿童发烧咳嗽的辨证施治

冬季儿童发烧咳嗽的辨证施治冬季是儿童常见的感冒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儿童发烧咳嗽是家长们常常面临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辨证施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介绍冬季儿童发烧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一、发烧咳嗽的常见病机在中医理论中,发烧咳嗽被归类为“伤风咳嗽”,主要由病邪入侵人体所致。
病邪主要有风、寒、湿三种,分别对应了不同的病理体征和临床表现。
1. 风邪型风邪型的发烧咳嗽多见于寒冷干燥的冬季,患儿多表现为急性发热、鼻塞、喷嚏、头痛等症状,咳嗽呈非产痰性干咳。
2. 寒邪型寒邪型的发烧咳嗽则多为外界寒冷刺激引起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恶寒等,咳嗽多为干性咳嗽,并伴有寒痰清稀。
3. 湿邪型湿邪型的发烧咳嗽主要由湿气入侵引起。
其症状包括发热、胸闷、嗜睡、纳呆等,咳嗽多为黏液痰。
二、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针对不同的病机,中医采用了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使得儿童发烧咳嗽可以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1. 风邪型的辨证施治风邪型的发烧咳嗽属于外感邪气所致,治疗上需要祛邪解表。
中医常用的方剂有葛根汤、桂枝汤等,同时也可以采用草药如防风、羌活、薄荷等进行调理。
2. 寒邪型的辨证施治寒邪型的发烧咳嗽是由于寒邪侵袭所致,需要温阳祛寒。
常用的方剂有附子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同时也可以使用温性草药如干姜、肉桂、砂仁等进行治疗。
3. 湿邪型的辨证施治湿邪型的发烧咳嗽主要是由湿邪内寄所致,需要燥湿化痰。
常用的方剂有小青龙汤、越婢汤等,同时也可以配合艾叶、苏子、陈皮等草药进行治疗。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及时就医如果儿童发烧咳嗽症状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家长应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 注意保暖寒冷的冬季容易导致儿童发生感冒及呼吸道感染,因此,家长需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室外活动时要注意儿童的保暖。
3. 合理调理每个儿童的体质不同,对于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的适应度也会不同,家长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调理和治疗。
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疗法,外感发热小儿推拿

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疗法,外感发热小儿推拿小儿发热即体温升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一般可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与阴虚内热三类。
其中外感发热除感冒外,还可见于急性传染病初期,下面来教教大家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疗法。
本方疏风解表,治一切外感发热症。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为治外感的主要推拿法,配拿风池功在疏风解表;清肺经,揉肺俞则宣通肺气。
病因: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故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或看护不周时,外邪易乘虚入侵肌表,使卫阳被郁,而致发热。
临床表现: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脉浮,指纹鲜红;风热者,发热重,恶风,微寒出,口干,咽痛,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
作用:发汗解表,镇惊安神,清脑止痛。
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
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至眉梢。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
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旋转揉运,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
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
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陷中。
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
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
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
位置:后发际下大筋外侧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食指用力提拿风池,有节奏的一松一提。
作用:发汗解表,通经止痛。
主治恶寒,高热,头痛,身痛,感冒。
位置:肺经亦称肺金,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至指尖,为清肺经。
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寒,脱肛。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操作方法:用拇指螺纹面自肩胛骨内缘从上至下向两旁分推。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要点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要点由于小儿年龄小,而且各器官尚未发育完成,对外的抗病能力也比较低,所以发热的症状时有发生。
尤其是季节更替,气温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儿童很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从而诱发高热症状,严重的也会引发抽搐,甚至会致残。
为了减轻家长的育儿负担,促进儿童的健康性成长,那么就必须要重视小儿外感发热症状,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这一疾病,从而引起重视,及时从医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主要从中医的护理角度,来对其小儿外感发热病症进行分析,帮助家长找到正确的护理方式,从而减轻疾病的症状,缩短发病时间,让儿童可以健康的成长。
1.儿童外感发热的原因儿童外感发热的原因分为两种,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儿童内在体质的原因。
外界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其气候的变化,换季的时候,气温变化比较大,突然大风大雨天气都很容易引起感冒发热。
从儿童内在体质的原因分析,主要是因为儿童的体质还比较弱,脾胃比较虚弱,从中医的角度进行分析,肠胃消化不好,都很容易引发感冒发烧。
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当前经济条件比较好了,小孩食物吃得比较杂,饮食没有规律,吃凉性食物伤到脾胃,或者是吃油炸或者是高脂肪的食物,吃得多,消化功能不好,也容易产生内热,内热身体机制也容易着凉,那么也容易诱发感冒。
1.小儿外感发热应该如何护理?2.1日常护理在小儿发高烧的时候,如果手脚出现冰凉的情况,自己也感觉很冷,还会出现鼻塞流鼻涕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受寒所导致的发热。
对于这一类感冒发热,不要给孩子贴退烧贴,而是要选择物理降温的方式,因为外物降温没有办法将寒气消散出来,寒气出不来,那么发热症状也不会有所好转。
这种情况下,可以多给孩子用热水泡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盖好被子,多出汗,这样也才能达到降温的效果。
如果孩子出现身体发烫,但没有发冷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风热所引起的发热,这种情况下不要捂汗,可以喝一些绿茶散风热,并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需要增添衣物,也不是所有感冒都只能物理降温,要对症下药,根据其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 古 中医药
过, 伤 阳碍气 。 顾 其病 程 较长 , 改方 缓调 而 告 愈 。 临 证之 际 当须 细 刘佳 衡 ( 1 9 8 2 - ) , 男, 四川 新 津人 , 祖籍江西玉山, 注册 中 医 细审 之 , 探 清 虚实 , 分 清 主次 , 使 药证 合 拍 , 才 能取 得卓 效 。 师。中华 中医药学会 会 员 , 四川省 中西 医结合 学会会 员。 1 4岁即从 参考 文 献 师 于姑 父四川新 津 名老 中医李 杰习 医 5 年 ,后考 入成 都 中 医药大 【 1 J 石君 杰, 宋李亚, 梅 诗雪. 仙鹤草 不 同提取物对 运动性疲 劳大鼠下丘 学中 医专业 ,获得 本科 学历 。 曾有 幸跟 随全 国名老 中 医陈潮祖教 脑 一垂体 一肾上腺 轴的影响硼 .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1 3 2 0 ( 6 ) : 6 2 0 — 6 2 1 . 授、 邹 学熹 教授 等 临证 学 习。行 医多年 , 具 有较 高的理 论水 平和 丰 [ 2 】 张锡 纯. 医学衷 中参 西 录 . 河北: 人 民 出版社, 1 9 8 0 . 2 5 5 . 富的 临床 经验 , 擅长 中 医药治疗 内科常 见病 、 多发病 、 疑 难 杂病 ; 能 [ 3 ] 张金 炎. 败 酱 草为主 治 疗慢性 溃 疡性 结肠 炎Ⅱ 】 . 中医杂 志, 2 0 0 2 , 4 3 认 采上 百种野 外 中草药 , 熟练掌握 炼制 丹丸散 剂 的方法 。撰有 《 酸 ( 1 2 ) : 8 9 2 味 中药在糖 尿病 治 疗 中的应 用探 讨》 、 《 李 杰按 病位 分 类治 疗咳 嗽 【 4 1 罗和春 , 崔 玉华, 楼 之芩 冲 药黄花 败酱 镇静 安眠 作 用的临床 观 察 经验》 、 《 邹 学熹 鼻渊方 治疗慢 性鼻 窦 炎运 用体 会》 、 《 柳 宝诒 医案 的 与 药理 药化研 究 U 】 . 北京 中医杂志. 1 9 8 2 , 1 ( 3 ) : 3 0 — 3 3 . 诊 治特 色浅析 》 、 《 宽腰 汤治 疗特发 性水肿 经验 浅谈 》等 多篇论 文 。 作者简介 : 刘佳衡( 1 9 8 2 - ) , 男, 四川新津人 , 祖籍江西玉山, 本科学 担任 《 癌 症的 防治 ・ 中 医药膳 与 气功 》 副 主编 , 香 港 出版社 出版 。 医 历, 执 业 中医师 , 从事 中医内科 临床 工作。 案选2 v ( ( U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I i n G u i Y a o L u e } 英文版 博 士 学位 培养 方
次, 见 汗 出热 退 身凉 , 不 再 服药 。如果 不 见 汗 出 , 再服 1 剂, 并 喝 热 。 症 见面 色 恍 白 , 精 神 尚可 , 四肢 体 温如 常 , 头, 腹 部 热甚 , 咽 稍 热 稀粥 以资汗 源 。 红, 体温 3 8 , 4 ℃, 舌 红 苔黄 腻 , 证 属 暑 湿外 感 , 当解 表 化 湿 。藿 香 王某 , 女, 5个 月 , 2 0 1 3年 1 O 月 8号 , 母 亲 自述 : 昨天 下 午 小 6 g , 荆芥 3 g , 紫苏 3 g , 茯苓 3 g , 陈皮 6 g , 炒麦 芽 6 g , 砂仁 3 g , 黄 连 孩 理 发后 洗 澡 , 晚上 孩 子不 睡 觉 , 发热 。 症 见f l , J L 流清 鼻 涕 , 咽 不 3 g , 生 甘草 3 g 。 两 剂 煎服 , 约5 0 m l , 分3 次服, 两剂 后 孩 子热 退 , 肚 红, 精 神 尚可 , 体温 3 8 . 8 ℃, 脉络 紫 。属 于 风 寒表 证 , 给予 姜 枣 汤 胀消 失 , 舌苔 淡 白 , 唯 有 体 力不 足 , 再给予 1 5 g 太子参 , 分 3次和 1 剂 ,生 姜 3 g ,大枣 3 g 枚 ,葱 白 3 段 ,荆芥 3 g 。- - N 煎服 , 约 稀饭 煮 喝 3天 , 病痊 愈 。 5 0 m l , 分 3次 , 小儿服用两次后, 额 头 微 微有 汗 , 热退身凉 , 体 按: 方 中藿 香解暑化湿 , 止呕 为君药 , 荆芥 , 紫苏解 表陈皮 , 砂仁 , 温正 常 。 茯苓化湿理气健脾 , 麦 芽助消化 , 黄连清热燥湿 , 生草清热解毒 。因为 按: 姜枣 汤是 一 个很 简 单 的辛 温解 表 轻 剂 , 适合f l ' J L 风 寒 表 感受暑邪 , 再加 呕吐 , 伤津耗气 , 太子参益气生津补益正气。
简 介 案教 材 ,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出版。
小 儿外 感发 热 常见 证型 及 辨证治 疗
郭 晓黎 任 小 宁 南 貌
摘要 : 小儿发 热在 儿科 门诊 最为 常见的症状 , 是 由多种 疾病 引起 的 一个症 状 , 治 疗必须及 时 准确 。祖 国 医学认 为小儿发 热 的的病 因病机 主要 有 两种 , 一是 外感 , 二是 内伤 。 外感尤为 常见 , 常见 有四种 类型 : 外感 风寒 , 外 感风热 , 外感暑 湿, 外感风 温。 作 者在 临床 治 疗体会如 下 ,
外感 风 寒 治疗 要 辛温 解 表 , 方用 姜 枣 汤 。1 剂煎服 , 约5 0 m l , 分3 吃饭 , 有 恶心 , 只喝 一点 稀 饭 随 即呕 吐两 次 , 感 觉 头稍 热 , 四肢 不
小儿 外 感Leabharlann 寒 , 寒 邪 郁 闭腠 理 , 正 邪交 争 而 发热 。临 床见 恶
腹 胀 。治 疗 当解 表化 湿 , 以藿香 正 气散 加 减 。
1 . 外感 风寒
高某 , 女, 3 岁, 2 0 1 3年 7月 , 其 母 亲 自述 昨天 天 气 热 , 给 孩 没 有 明显 不适 , 发 现 孩 子放 屁 多 , 肚子胀。 今 天不 想 寒重 , 发热轻 , 无汗 , 鼻塞, 流清鼻涕 , 打喷嚏 , 络脉红 , 舌淡苔 白。 子 吃 西瓜 多 ,
一
津, 因 为热 邪 易伤 阴耗 气 故加 一 味南 沙 参 益气 养 阴清 热 。 生甘 草 即可 清 热热 解 毒 , 又 可 以调 和药 物 。
3 暑 湿 外 感
暑 为夏 令 之气 , 又 为 阳邪 , 易伤 津耗 气 , 暑 多加 湿 。 暑 湿 治 病 身热 不 扬 , 湿 邪 阻滞 中焦 , 中焦 气滞 , 可见 胸 闷 , 恶 1 2 , , 甚 至呕 吐 ,
疗效确切 。 关键 词 : 小儿发 热 ; 外感; 治疗 中图分类 号 : R 2 7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5 ) O 1 — 0 0 3 8 — 0 1
d , J L 发热 在 儿科 门诊 为常 见 的症 状 ,是 由多 种 原 因导 致 的 个 症状 , 家 长也 是最 为 焦虑 , 担心 , 治 疗必 须 及 时准 确 。 祖 国医 学认 4 , J k 发 热 的 的病 因病 机 主 要有 两种 , 一 是 外感 , 二是内伤。 外感 尤 为 常见 , 最 为 常见 有 4种 类 型 : 外 感 风寒 , 外 感风 热 , 外 感 暑湿 , 外 感 风 温 。现笔 者 在 临床 治疗 外 感发 热 体会 介 绍 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