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1配套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诗的内容。

(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登高》诗的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中意象、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登高》,提问:“登高”在诗中有什么寓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3)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诗。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中的难点句子。

3. 思考:《登高》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是如何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4. 课外阅读: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登高》的诗意及背景。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并运用杜甫的诗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共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意。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诗歌。

通过创作练习,尝试运用古典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情感的体验与传达。

2.2 教学难点: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杜甫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古典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登高》的诗意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登高》,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享各组的探究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3.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分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

学生尝试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5 创作实践:学生尝试仿写古典诗歌,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

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第四章: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学生回家后完成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结合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以及诗歌鉴赏的水平。

6.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读后感质量,关注其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关注;(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古汉语用法;(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子;(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难点、疑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登高》诗歌;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写一篇短文;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4.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2. 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分析能力;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登高》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让学生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含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查找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阅读欣赏,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2.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八、教学拓展1. 比较杜甫的《登高》和其他唐代诗人的登高诗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登高》全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和诗意。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杜甫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的诗歌,引发对《登高》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高》,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3.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学到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表现。

4.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提交的诗歌创作和课后作业。

4.3 学习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背诵、分析和创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5.2 参考资料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资料。

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投影仪和幻灯片。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壹五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掌握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2、通过炼字,分析意象的特点,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解题“登高”是古代重阳节的一种文化习俗。

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

当时诗人流寓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

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作者信息: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

早年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

“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故后世称其为“杜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淡,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著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二、书声琅琅1、诵读诗歌,把握停顿、节奏2、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明确:“悲”凄楚、悲凉、悲愤、孤独、伤怀、沉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登高》教案
一、新课导入:重阳节,阴历9月9日。

在这一天全家人会一起登高,以祈求健康长寿,所以又称老人节。

这天,人们除了登高还会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一种香草,此日插戴茱萸有避邪之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诗佛。

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表现的是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篇关于重阳节登高的诗作,看看杜甫通过《登高》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背诵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3、情感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三、整体感知:1、自读诗作,解决字音字形 2、齐读诗文。

分析诗歌的4看:看作者: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此时的杜甫已经是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可以先一步了解诗人作诗的情感。

看注释:交代了时间,明确是重阳节登高。

看题目:通过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登高望远,写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借景抒情)请同学们告诉我景与情分别是哪几联?(板书)
关于景的赏析我们要找出意象(看意象)——分析意境——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找出首联中的意象:
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特征: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对仗)
描写了迅疾的秋风、高原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意境:苍凉凄清情感:哀愁与孤独
诗人14个字便将6个景物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见诗人用词凝练,这也就是杜甫诗歌的一个艺术特色语言凝练。

问: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描绘了……,营造了……氛围,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相较于首联的6中景物,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水)
落木即落叶,无边——多,潇潇——声音。

将落木改为落叶可不可以?
落木给人沉重之感,光秃秃之感,使人联想到树干的枯黄。

写出了秋天萧瑟的悲凉之景,自己就如同这落木一样,人生快走到生命的晚秋了,在感叹生命的短暂。

(沉郁)
接着有山景转为江景的描写
不尽与无边呼应,写出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翻滚向前的气势。

加上无边的落木,是整个场景显得壮阔、雄浑。

(高昂)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多用来叹时光的流逝,同时又感叹时间是永恒的。

而生命在这样永恒的时间下则更显得短暂,使壮阔雄浑中又多了份哀伤,可以说是悲壮。

问: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通过描写潇潇的落木,翻滚向前的滔滔江水,勾勒出一幅长江秋景图,营造了壮阔、雄浑、悲壮的氛围,抒发了沉郁高昂之情。

前两联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
3、上面是诗人在借景抒情,接下来便是直接抒情。

找出诗句中直接抒情的字——悲
我们能看到的是诗人悲秋,悲秋的萧瑟与凄凉。

宋代罗大经指出颈联含有8层含义,
你能理解出几层?
一悲——他乡作客五悲——年老一事无成
二悲——常作客六悲——亲朋亡散
三悲——万里作客七悲——独自登台
四悲——萧瑟秋天八悲——身患疾病
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愁苦悲痛之情。

诗人同样是用14个字表达了8悲之情——艺术特色语言凝练
4、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诗人登高时的处境呢?——艰难(国家艰难——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躲避战火、颠沛流离。

国之艰难为根本原因。

)在国家艰难的情况下,理应为国效力,可此时的作者年到暮年并疾病缠身,虽有报国之心,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对于这样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态度?(原句:苦恨)而对于无法报效朝廷,更多的是忧愤与无奈。

生活的艰难、心中的苦恨使诗人有了霜鬓,繁字点出了白发之多。

再加上疾病的困扰,使年老的诗人更加潦倒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正需要酒来排遣愁苦,可偏偏又因生病而戒了酒,心中的愁绪无法排解,郁结于心,从而加重了愁苦之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本诗的感情基调:哀愁、苦痛、悲愤
总结手法: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
解答意境题的步骤
练习: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多年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的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营造了明净绚丽的氛围(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