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学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课件[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课件[语文版]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 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 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
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
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 思念之切。
菜单
课文
作者
上页
下页
返回
夜 雨 寄 北 唐
李 商 隐
何当:什么时候。照应首句“未有期”,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既有热切地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
似断非断 。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 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巴山夜雨”是以情写景,
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 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意。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 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 的痛苦。
题 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 北”。
品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言绝句)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品读欣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 (813~858),字 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怀州河 内(现河南省沁 阳县)人,唐代 诗人。与杜牧合 称为 “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 传世。 作品与作者
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 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 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 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 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 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 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 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 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 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 乐游原》、《无题》、《夜雨寄 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 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 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 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语文版】版第17课古诗五首精品教学案附板书

【语文版】版第17课古诗五首精品教学案附板书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7.古诗五首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

(重点)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①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

②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③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光启三年进士。

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文体常识。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绮.窗(qǐ)着.花(zhuó)愁杀.(shā) 潇湘..(xiāo xiāng)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

(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示例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示例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五首》之《夜雨寄北》精品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五首》之《夜雨寄北》精品教案 语文版

《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之《夜雨寄北》精品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之《夜雨寄北》精品教案语文版

《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 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古诗五首》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用斜线标出诗歌的朗读节奏。 2.把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标示出来。 3.把每首诗的关键语句(或名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未③?
来自《点拨》
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 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 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 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 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 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 物。
一 读一读字音
绮窗著花涨秋池淮潇湘城阙宦游人歧路闻笛赋烂柯人侧畔长精神一一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qzhuzhnghuixioqu?hunqfkpnzhng天yfn似二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涯翻部分来自点拨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 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 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 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 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 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来自《点拨》
王勃(约650—676),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 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
来自《点拨》
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他与白居 易并称“刘白”。著有《刘 禹锡集》。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17课《古诗五首》教案设计(附板书)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17课《古诗五首》教案设计(附板书)

17 古诗五首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渺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如同奔涌的热血,棱角分明的脸庞。

欣赏五首古诗,感受“这边风景独好”!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各自的特点。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先播放周华健的《朋友》,后讲述友情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

今天学的五首诗就是这样的。

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学习《杂诗》1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2 解题“杂诗”是指写一些零星感想的诗。

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思。

3 内容分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便欲知家乡事的分外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念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情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4 小结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1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2 内容分析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萧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

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象: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象日后与亲人重逢,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不免因现在的形单影只而感到孤寂与痛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学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学案 语文版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背景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夜雨寄北-李商隐》学历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李商隐》学历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李商隐》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初中语文课程《夜雨寄北/李商隐》”。

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其代表作《夜雨寄北》的内涵与艺术特色,同时,也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夜雨寄北》的生字词、诗句含义及作者李商隐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赏析、讨论等环节的表现,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评价:完成对《夜雨寄北》的赏析作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检测,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本课学习的诗歌《夜雨寄北》。

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夜雨寄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 赏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可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赏析。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点拨学生的理解误区,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后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夜雨寄北》的生字词、诗句含义及作者李商隐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完成对《夜雨寄北》的赏析作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赏析诗歌。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赏析、讨论等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夜雨寄北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