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一个百年老店的最终败落案例分析答案

一个百年老店的最终败落案例分析答案

一个百年老店的最终败落案例分析答案1、柯达成立于1881年,破产于2012年,是一个真正的百年老店。

柯达品牌在创立百年后轰然坍塌的背后是一个影像帝国盛极而衰的悲怆故事。

一个苦心经营、品牌卓越的百年老店在一场空前强大的技术创新胶卷向数码转型的巨大挑战面前未能持续站稳自己的脚跟,稳固已有的经营业绩,而是一退再退,最终丧失了自己在影像领域的全部阵地。

分析其原因,市场营销环境诸因素的变化和影响,加上柯达自身的经营管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令柯达完全败落。

2、柯达的灭亡与营销活动未能适应宏、微观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新技术的应用还会改变零售商业业态结构和消费者购物习惯,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明星产品,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迫使企业某种曾获得较大成功的传统产品退出市场。

在摄影技术从胶卷走向数码的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柯达就是数码技术的开创者,但在随后的市场竞争中,由于柯达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过于倚重传统影像业务带来的利润能力,未能持续推进数码技术更新和影像业务的数字化进程,缺乏长远战略考虑。

(2)面对社会日益进步,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消费群体,柯达已远远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新型消费需求,这样的机会被富士等新锐日本数码企业为代表的竞争对手抓住并攻击,失去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3)虽然柯达后来改变营销策略,聘请新的CEO开发低价数码相机,甚至与惠普技术合作,提出与其核心业务不是联系很紧密的喷墨打印机新业务,但由于其资金已大量投入传统的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制约了其对新业务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最终无法挽救其江河日下的局面。

“没有顾客就没有市场”,柯达也就慢慢失去了其原来影像帝国的份额和利润,最终以破产而告终。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v1.0 可编辑可修改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
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 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
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 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
度高达50%。
蹒跚 战略 转型
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 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
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市场萎缩。 第四季报显示亏损1.33亿美元,连续 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
01
公 简
司 介
昔 日 02 辉煌
危机 04 产 生
宣告 破 产 03
公 06 司
现 状
危机产生原因
05
启示
07
资料收集: 侯艾林 王超然 曾凡桐 王 畅
PPT 制作: 田绿漪 武小楠 倪 娜 王奕媛
主 讲: 侯艾林 田绿漪
01
公 简
司 介
INTRODUCTION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创始于1880 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于2012 年1月宣布破产。 ·公司主要业务领域: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 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 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 字想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春促产品及 服务;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提供光学元件 和感光芯片;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 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屏及其他特殊材料
产勉强盈利的柯达又被打回原形。
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

home
·以至少5亿美元的价格卖出1100项数码 专利权作为贷款条件,获得7.93亿美元 贷款。 ·从花旗集团获得9.5亿美元融资,以继 续维持公司经营活动。 ·发起一系列专利诉讼。 ·多家评级机构下调柯达评级。 · 纽约泛欧交易所宣布暂停伊士曼柯达 公司的普通股在纽交所的交易。 ·大量贱卖专利,自2008年以来,柯达 通过专利出售共取得近20亿美元的收入。

《柯达之破产分析》课件

《柯达之破产分析》课件
详细描述
柯达在后期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这 与其财务管理不善有关。企业应加强 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和风险,以确保 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持续创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总结词
柯达破产的教训还包括未能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必须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柯达在数码技术方 面的研发滞后,导致其在新兴市场中失去先机。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总结词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关键。
详细描述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外部环境的 变化。柯达在市场竞争中表现疲软,未能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主要产品
胶卷(包括彩色负片、黑白负片、反 转片等)、傻瓜相机、专业单反相机 、一次性相机、医用胶片等。
公司规模与市场份额
员工数量
最高峰时达到几十万名员工 。
市场份额
在胶卷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全球市场份额一度超过80% 。
营收与利润
年营收曾达到数十亿美元, 但随着市场变化,营收和利 润大幅下滑。
02
柯达在扩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债 务,导致财务成本高昂,影响公 司运营。
02
资金链断裂风险
03
投资回报率低
随着业务收入的减少,柯达面临 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无法维持正 常的运营。
柯达的部分投资项目回报率较低 ,甚至出现亏损,加剧了财务困 境。
技术创新滞后
技术研发不足
柯达在数码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未能跟 上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
战略决策失误
转型决策迟缓
柯达高层对数码技术的趋势判 断失误,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布 局,错失转型良机。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剖析目录事例概括一.简介1.公司介绍2.发展历史3.销售领域4.柯达现状二.宏观环境剖析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政治法律环境三.微观环境剖析1.行业背景2.竞争者情况剖析3.公司内部剖析四.柯达 swot 剖析7团队成员:迟雅璐7杨舒涵郝梦笔田赛33344556781. 公司内部优势 (Strengths) 20209年 5 月 18 日2. 公司内部劣势 ( Weaknesses) 93. 公司外面环境时机 ( Opportunities) 104. 公司外面环境威迫( Threats )11五.柯达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训10事例概括北京时间 1 月 19 日午间信息,柯达周四宣告,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增强其在美国和国外的财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当解决遗留的欠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剖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含设备 ( 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 、基础设备 ( 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 以及服务和媒介( 如接见、剖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供给不停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知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 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 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有名的口号:“你只要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 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了然首款电影摄像机。

柯达公司借此时机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向来保持垄断地位到现在。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1、过于迷恋技术主义(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负担)
2、在注重个性化的时代,批量生产的公司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3、美国爆发严重金融危机,柯达公司受到严重拖累
4、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没有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企业缺乏生命力
5、对抗时代,只重视产品本身,而忽视对消费者利益的服务,犯了“市场营销近视症”失去市场
6、盲目自信,公司陷入长期麻木状态,这种失败的端倪,在公司极盛的时代便隐约可见
7、动作迟缓,相应数码产品比竞争对手晚了近10年
8、责任缺失,缺乏经营忧患观念,更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转移压力,大规模裁员,收缩市场,新产品推出缓慢,导致失业人口增加,相应的商业和制造业损失惨重)
诺基亚衰败分析:
1、广告活动分散,弱化品牌印象
2、模糊定位,不利于品排忠诚(5300学生一族;7500时尚少女;7380都市白领;E71商务人士;8800成功人士)。

柯达破产分析

柯达破产分析

柯达破产苹果发达分析:最高层次竞争在企业文化在那个胶片时代,柯达代表着一个产业、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模式。

然而,这个曾经市值高达3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如今市值只剩下1.75亿美元,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破产法保护程序。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柯达公司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在快速发展的照相器材行业被淘汰。

其实,这是典型的想当然。

柯达公司从来都不缺少技术储备,柯达公司曾经站在世界照相技术的巅峰,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胶片生产领域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

柯达公司的破产决不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恰恰相反,柯达公司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过于迷恋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众所周知,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

柯达公司作为现代感光胶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储备。

柯达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

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

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技术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一种生产方式和思维逻辑。

技术主义信奉技术至上的原则,迷恋创新和发明,过度依赖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技术主义者希望用自己的专利和技术换取市场份额,并且以此来获取巨额的垄断利润。

他们习惯于从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寻找避风港,当他们开发了新的技术之后,立即申请专利,并且依靠国家的专利保护体系,实行法律垄断。

但是,在现代互联网络时代,传统的专利保护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一些企业在充分借鉴柯达公司专利技术的同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巧妙地绕开了有关专利保护的障碍,迅速地开发出廉价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公司财务危机的原因分析--柯达公司破产为例

公司财务危机的原因分析--柯达公司破产为例

公司财务危机的原因分析--柯达公司破产为例
柯达公司曾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摄影和图像处理公司,但在2000
年代末经历了一系列财务危机和结构调整,最终于2012年申请破产。

原因分析如下:
1. 技术和市场转型不力。

柯达公司在数码相机和手机等新技术
出现后没有及时转型,错失了市场机会。

相反,它一直依赖于传统
胶片业务,导致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2. 高额成本和陈旧的生产线。

由于柯达公司的工厂建设采用的
是产业时代的理念,这些生产线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成为了负担。

此外,制造成本较高也削弱了该公司的竞争力。

3. 销售渠道和市场格局的变化。

通过专卖店和其他商店销售的
传统零售渠道逐渐被互联网销售和自助服务取代。

不变的是竞争不
断升级,品牌差异和产品质量的竞争也导致柯达公司的市场份额逐
渐下降。

4. 资本市场的压力。

作为上市公司,柯达公司需要不断的利润
增长以维持股东的利益。

但是由于市场格局的变化和市场份额的下降,柯达公司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预期,这加大了财务风险。

5. 不合理的管理决策。

柯达公司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将生产线
外包给了其他公司,丧失了对生产关键性流程的控制。

此外,管理
层内部制度不严密,对市场和客户的关注不足,在市场和客户中已
经处于弱势,加大了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柯达公司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和市场转型不力、高额成本、销售渠道和市场格局的变化、资本市场压力和不合理的管理决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
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
外部因素:
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②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管理方面过度专注于传统技术,固守传统胶片市场,忽略了市场的需求
营销战略技术无法及时转成生产力,成为阻碍转型的重要因素
公共关系公司整体业绩下降
内部因素:
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②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③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
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

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之时,柯达表现得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经开始狂奔。

等到苹果等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的时候,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的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

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是个十足的专利巨人。

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十年间陆续推出了一些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后,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更多时候不是个好主意。

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了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

数码影像的诞生,没能唤醒柯达及早转型。

作为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应该说具备占据未来影像“数码”制高点的绝对优势。

然而自 1975 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后,没能抓住“先手”,抢占先机,却将其束之高阁。

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指望老本行,一味的依靠夕阳产业,注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问题4:
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

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很多企业家对于技术和专利很是看重,然而对于第三个阶段;制度和标准的竞争则知之甚少。

以柯达公司为例,作为现代感光胶片生产企业,柯达公司非常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储备。

柯达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

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

在现代互联网络时代,传统的专利保护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一些企业在充分借鉴柯达公司专利技术的同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巧妙地绕开了有关专利保护的障碍,迅速地开发出廉价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柯达公司希望国家的专利制度能够保护他们未来的市场,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申请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大量的数字技术扑面而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柯达公司的竞争仍然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上,而其他照相器材生产企业早已把竞争定位于制度和标准之上。

在不同层次的竞争中,柯达公司注定铩羽而归。

一个专利变成市场上站稳脚跟的产品,不仅仅需要有勇气来创新,甚至是革自己的命。

可以想象,如果柯达能够早日把数码相机投产,必然会引领数码相机的风潮,如果柯达能在制度和标准方面,掌握主动,那么其他照相器材公司不可能避开柯达的专利的话,柯达也不会最终导致破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