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合集下载

一个百年老店的最终败落案例分析答案

一个百年老店的最终败落案例分析答案

一个百年老店的最终败落案例分析答案1、柯达成立于1881年,破产于2012年,是一个真正的百年老店。

柯达品牌在创立百年后轰然坍塌的背后是一个影像帝国盛极而衰的悲怆故事。

一个苦心经营、品牌卓越的百年老店在一场空前强大的技术创新胶卷向数码转型的巨大挑战面前未能持续站稳自己的脚跟,稳固已有的经营业绩,而是一退再退,最终丧失了自己在影像领域的全部阵地。

分析其原因,市场营销环境诸因素的变化和影响,加上柯达自身的经营管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令柯达完全败落。

2、柯达的灭亡与营销活动未能适应宏、微观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新技术的应用还会改变零售商业业态结构和消费者购物习惯,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明星产品,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迫使企业某种曾获得较大成功的传统产品退出市场。

在摄影技术从胶卷走向数码的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柯达就是数码技术的开创者,但在随后的市场竞争中,由于柯达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过于倚重传统影像业务带来的利润能力,未能持续推进数码技术更新和影像业务的数字化进程,缺乏长远战略考虑。

(2)面对社会日益进步,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消费群体,柯达已远远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新型消费需求,这样的机会被富士等新锐日本数码企业为代表的竞争对手抓住并攻击,失去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3)虽然柯达后来改变营销策略,聘请新的CEO开发低价数码相机,甚至与惠普技术合作,提出与其核心业务不是联系很紧密的喷墨打印机新业务,但由于其资金已大量投入传统的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制约了其对新业务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最终无法挽救其江河日下的局面。

“没有顾客就没有市场”,柯达也就慢慢失去了其原来影像帝国的份额和利润,最终以破产而告终。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战略联盟的成功之处
120 100 80 60 40 20 0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亚洲区 欧洲区 北美区
请输入内容
1963年 开发傻瓜相机 “instamatic”系列
1966年 海外销售额 达21.5亿美元 财富杂志排名 居34位
2002年 全球营业额 增至128亿美元
柯达简介——产品展示
案例导入
柯达公司作为著名的老牌大型跨国公司, 通过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及联盟网络,充 分借助外力,保持了其在影像领域的领导 者地位。费希尔受聘担任柯达总裁,采取 战略联盟策略,强化柯达内部竞争优势, 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手段和方 法,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取得 好的利润。1999年柯达全球销售额达到 140.89亿美元,名列全球500强企业第322 位。详见教材156页。
柯达简介——发展历程
1881年 公司成立
1883年 发明交卷
1888年 推出盒式相机
1891年 发明电影摄像机
1930年 摄影器材市场 占有率75%, 利润率90%
1900年 开发勃朗宁 盒式相机
1896年 希腊奥运会 赞助商
1892年 更名为伊士曼 柯达公司
Hale Waihona Puke 1935年 开发出彩色胶片 柯达克罗姆胶片
柯达案例分析
第五组
组员:
何 丹(20112536) 何嘉梦(20112537) 张 霞(20112560)
目录
一、柯达公司简介
二、案例导入
三、分析柯达战略联盟的成功之处
四、柯达的成功对中国企业的国际联盟战略的启示
柯达简介——公司概况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1881年 成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 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 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1883年,伊 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 命性的变化。公司设有四个业务部门: 摄影事业部,医疗影像部,商业影像 部和元器件事业部,主要从事传统和 数码影像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 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多元化,涵盖 传统卤化银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各方 面。2012年1月,柯达公司正式申请 破产保护。2013年8月20日,脱离破 产保护。

案例分析--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

案例分析--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
这一转变令柯达的整个中国战略受到质疑,被称为“柯达在中国‘按错快门’”。
相机80年变迁
存在问题
在全世界范围内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的浪潮中,柯达在中国这一大的消费市场不抢先占领数码相机市场,反而继续拓宽传统相机市场,以期来减轻其在其他市场数码转型压力,导致其在中国相机市场丢失大量份额。
分析
柯达中国市场5力模型
案例背景
直至90年代,黑白胶卷仍是大众市场的中流砥柱,而在富裕国家,它早就成了爱好者与专业人士的边缘领地。
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情况不同了。摄影技术从胶卷想数码的最新转变,得到了中国城市消费者的欣然接受,几乎与西方和日本一样。这对柯达(Kodak)来说是个坏消息,因为它一直希望,中国对胶卷的持续需求,会有助于减轻它在其它市场向数码技术转变的压力。
2、外部收购:购买市场上已有的先进、完善技术,或者收购数码技术公司。
建议
柯达数码转型SWOT分析
措施
传统相机转型
大部分消费者转向便宜廉价的数码相机,而传统相机拥有随着较长时间的历史以及文化,可以向奢侈品市场转移。
具体措施:
1、继续选择性开发传统胶卷相机技术、胶卷技术,占领高精端胶卷、奢侈品市场。
2、建立相机怀旧博物馆,用来展示相机历史、文化,同时宣传公司文化,使柯达作为一种相机研发者、先进相机技术代表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中国相机市场中,柯达已占有绝大部分份额,但随着新替代品—数码相机技术的完善,数码相机日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柯达的竞争对手已开始转向新型数码相机市场、潜在的科技公司进军数码市场、消费者转向方便使用并且冲洗照片方便廉价的数码相机等因素,柯达想以继续在中国市场拓宽传统相机市场来减轻其在其他市场数码转型压力的愿望已经不能实现。
回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金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分析目录案例概述3 一.简介1.公司介绍3 2.发展历史3 3.销售领域4 4.柯达现状4 二.宏观环境分析1.经济环境5 2.技术环境5 3.社会文化环境6 4.政治法律环境 7三.微观环境分析1.行业背景7 2.竞争者状况分析 73.企业内部分析8 四.柯达swot 分析1.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 9 团队成员:迟雅璐 杨舒涵 郝梦笔 田赛 2020年5月18日2.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 93. 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 104.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 11 五.柯达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10案例概述北京时间1月19日午间消息,柯达周四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加强其在美国和海外的资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的负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分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

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伊士曼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时间:报告目录1.引言2.公司背景介绍3.公司发展历史4.公司海外业务5.柯达危机分析6.案例评价和启示7.结束语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案例分析报告1.引言10年前,靠一盒盒胶卷,柯达全球营业额一度高达128亿美元,员工总数约7万人,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时光流转,10年后的今天,这家百年老店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股票或许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黯然退市,昔日的王者风范如同风吹雨打去,号召力不再,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

变革潮流汹涌时,柯达没有做出积极有效的转变迎合市场,最终的没落令人感概之时,却也只能被评成“咎由自取”技术的发展犹如一艘高速航行的巨轮,跟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终究被一一抛弃。

只是当我们抬起头凝视百年老字号柯达黯然离去的背影时,就像凝望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文从公司背景,发展历史,公司业务和破产保护等方面剖析,并得到本案例分析的启示。

2.公司背景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黄色巨人”柯达“伊斯曼干版公司”。

作为胶卷、胶片和第一部给非专业人士使用的相机的研发者,例如布朗尼和Instamatic,该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胶片供应商之一,包括业余和专业市场。

组织行为学——柯达破产案(终稿)

组织行为学——柯达破产案(终稿)

伊士曼柯达公司破产案2012年伊始,一家有着120年悠久历史的公司——伊士曼柯达公司就在纽约向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的申请。

也许大家都还很清晰地记得,就在不久的过去,在许多重要场合都飘扬着两种旗帜:黄色的柯达,绿色的富士。

这两家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胶卷制造商永远在为着争夺市场份额而争斗的难解难分,而现在,那面黄色的旗帜要消失了。

在传出破产消息之前,柯达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十年之久。

这个曾经的黄色巨人,因无法适应技术变革而被新对手们远远甩在身后,一直挣扎求生。

也许,未来柯达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将是在商学院的失败案例中。

2011年9月30日早晨,罗平一如往常地来到位于乐成中心的柯达中国北京公司。

这一天,他所供职的这家有着131年历史的著名影像产品巨头,传出正考虑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柯达已聘请了以处理破产案闻名的律师事务所琼斯德易。

柯达股价随即狂跌54%,至每股78美分,处于38年来最低点;随后评级机构惠誉和穆迪也将柯达债务的评级下调至“垃圾级”。

罗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从微博上看到这一消息后,他意识到10年来一直踉跄跌落的东家似乎“燃烧殆尽”了。

曾经的辉煌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

从1935年开始,柯达推出了首批彩色胶卷——克罗姆胶卷。

以色彩鲜艳、颗粒细腻、稳定时间长等优点,深受专业摄影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喜爱。

世界上有无数幅国际级的经典照片,借助于克罗姆胶卷的存在而展示在众人面前。

美国的《生活》杂志、《新闻周刊》等出版物的图片,绝大部分也是用柯达产品拍摄的。

高质量的彩色胶卷记录了战争、和平、总统大选、登月旅行、各种意外和生活情趣,所留下的精彩瞬间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柯达公司也由此发达。

柯达除了垄断美国市场外,其海外市场也不断扩大。

上世纪70年代中叶,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鼎盛时期该公司的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市值曾高达310亿美元。

一直到2004年,柯达还是和通用电气一起,一直为道琼斯三十种工业股指数所采用的优良企业。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2) ) 3) (3) (4)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析传统照相市场和新技术的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消费 者对摄影的需求心理,求准市场,制定目标,做好市场定位。
提高售后服务,让消费者放心,提高企业的形象。
(5) )
开发新产品,实行多元化、差异化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3、分析柯达走向破产的原因? 分析柯达走向破产的原因?
4)忽视了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 )忽视了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 导致产品更新过于缓慢。 导致产品更新过于缓慢。
我们知道,只有那些成功转型 的公司才能更好地体现差异化竞争, 持续创造利润并锁定忠诚的顾客, 而基于产品创新和顾客需求的企业 经营转型才是柯达迫在眉睫的事情。
22%
明星类
20% 18%
问题类
3.世界胶卷之王 世界胶卷之王 柯达在早期就意识到 了随着照相机销量的增加, 胶卷冲印服务肯定会有大 量的需求。于是在大家争 相生产“立即自动”相机 之时,柯达已将生产能力 重点放在了胶卷的生产和 冲印上。 果然,柯达的胶卷销 量猛增,同时几乎垄断了 整个冲印市场。尽管富士、 樱花不惜血本降价,但仍 敌不过柯达胶卷的销售量。
2)缺乏创新,同时,创新又是 )缺乏创新,同时, 把双刃剑: 把双刃剑:
任何企业的成败都是不可复制的,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是每个企 业,企业家都能踏准基点,错误的 时间干了正确的事或正确的时间干 了错误的事都不会成功,做正确的 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创新 如是。 柯达在需要转型的时间却固执地 干起了中富投资的事儿,没有把握 准趋势,再大的创新注定是失败。
最新动态
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 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 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案例

柯达案例

柯达落幕131岁高龄的柯达,终究未能留住自己的辉煌一刻。

在1月19日,其向法院递交自愿破产业务重组申请。

柯达董事长兼CEO彭安东(Antonio M. Perez)将此次的申请,定位为柯达在转型上迈出的“极具意义的一步”。

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从柯达的财务数据上得到最为直观的体现:自1997年后除2007年一年外,再无盈利记录。

所以,在更多人眼中,柯达这“极具意义的一步”显得凝重无奈,在胶片业务上分外执着的柯达,曾参与到数码技术变革的每个细节,但是其固执和在数码时代的迟钝,最终导致了其百年沉浮后的陨落。

或许,柯达在1975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之时,未曾想过将在其后的数码浪潮中损落。

彼时,柯达的胶片业务正笑傲全球,并牢牢占据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剂配方制作胶片;八年后正式推出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接下来,X射线的发现,无数世界级照片,诸多新闻热点......柯达提供的光影世界与人们的记忆瞬间紧密相连。

哈佛商学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相机市场份额。

在最鼎盛的时期,柯达在全球的雇员超过14.5亿人,俨然彼时的“苹果”,未曾预料到未来数码时代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力”。

事实上,如今风雨飘摇的柯达,曾参与了数码相机崛起的每一个细节,在其拥有的超过10000项专利中,有1100项的数字图像专利组合,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

1975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推出专业级数码相机,像素数达到130万;1995年发布首款傻瓜型相机供非专业摄影者使用;1998年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却只是把它作为热身运动,缺乏长远而明晰的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达破产分析目录案例概述 3一.简介1.公司介绍 32.发展历史 33.销售领域 44.柯达现状 4二.宏观环境分析1.经济环境 52.技术环境 53.社会文化环境 64.政治法律环境 7三.微观环境分析1.行业背景 72.竞争者状况分析 73.企业部分析 8四.柯达swot 分析1.企业部优势(Strengths) 9 团队成员:迟雅璐 杨舒涵 郝梦笔 田赛 2020年6月11日2.企业部劣势(Weaknesses) 93. 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 104.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 11 五.柯达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10案例概述时间1月19日午间消息,柯达周四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加强其在美国和海外的资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的负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分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

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柯达公司”。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

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

柯达相机改变了人们对照相机昂贵、庞大的固有印象。

摄影师携带相机变得灵活方便,准备拍摄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1908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雇员超过了五千人。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35年,柯达开发出彩色胶片柯达克罗姆(kodakchrome)胶片,这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片,也是柯达最成功的产品之一。

◆1963年,柯达再次开发出革命性产品——傻瓜相机“instamatic”系列相机。

“instamatic”相机将胶卷盒制作成独立暗盒,可以在任何自然环境中打开相机后盖更换胶卷。

相机的自动曝光功能进一步简化了摄影者的操作。

◆1964年,傻瓜相机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

◆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Steven J.Sasson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1994年,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扩。

至2003年,近8000家柯达冲印店布满了国大小城市的主要街区,成为柯达中国乃至柯达全球的利润之泉。

◆2003年,柯达的股价达到40美元一股,在当年是最被看好的蓝筹股之一。

◆2004年以来,柯达只有一年实现了盈利,其余年份皆为亏损。

◆2012年1月19日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3.销售领域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字影像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存储产品及服务;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OEM)提供光学元件和感光芯片;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柯达销售结构图4.柯达现状2004年至今,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时至今日,柯达的负债高达68亿美元,而其资产总额仅为51亿美元,其市值也从历史峰值的310亿美元,降至今年年初的1.75亿美元。

十余年间,柯达总市值蒸发超过99%。

2012年1月4日,柯达收到纽约证交所通知,由于在过去30个交易日中柯达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无法达标,将面临被摘牌的风险。

目前柯达股价为0.51美元,2011年股价累计跌幅达到88%,除非出现大转机,否则柯达公司将在“未来数周”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

1月19日,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以力争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流动性危机。

三.宏观环境分析1.经济环境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

自此以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经济发展不景气。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柯达公司造成今日的申请破产保护,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由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

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这个公司是十分不利的。

2.技术环境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增加了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很多企业也纷纷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围。

数码技术的进步为数码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原来的胶片产业却造成一定的威胁。

柯达公司一直是一个注重技术的公司,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

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

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3.社会文化环境这是一个注重时尚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拍照的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回忆而是社交网络上的共享,数码拍照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部分人都更加倾向了数码拍照。

这也是一个注重个性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产品的差异化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

当亚洲和欧洲一些公司开发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照相器材,并且把传统的照相器材与现代的通信工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柯达公司“笨拙”的形象就显而易见。

柯达公司是一个热衷于技术开发的公司,但却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文化的公司。

在追求个性化的年代,这样的公司注定要被人抛弃。

4.政治法律环境在同一时间法律、制度是平等的。

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按法律制度来,企业不论大小,没有特殊性可讲。

企业做大做强了,不表示它能够受到特殊对待,更不表示它可以通过市场之外的其他力量来保驾护航,甚至脱离法律制度约束。

在一个公正的制度里,在平等的法律原则下,“百年企业”柯达公司并没有免死金牌。

四.微观环境分析1.行业背景传统的摄影行业是建立在胶片的基础上的,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的出现,在经历了几年的培育发展之后,市场规模逐年递增,许多企业转向后台输出设备的便捷性生产。

而相对的胶卷业却开始被市场淘汰。

2.竞争者状况分析来自于富士,欧洲影像业巨头爱克发等传统竞争对手,以及苹果等新型竞争对手。

一直以来,柯达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富士,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结局。

2007年,富士公司销售收入达到了2兆850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200亿元),营业利润也达到了2000亿日元左右,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富士顺利转型为一家多元化公司。

2009年富士胶片2.3兆日元的全球销售总额中,有16%来自摄影胶卷、彩色照相机、数码照相机为产品代表的影像领域,41%来自以医疗、印刷和液晶显示屏材料为主的信息事业领域,以文件处理器、复印机、打印机为主的文化处理事业领域占43%。

目前富士市值将近120亿美元,全年营收接近500亿美元。

2010年富士公司销售达200亿日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

按照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胶卷业务在富士总业务量只占了不够1%的份额,而成功转型的富士虽然不再打上富士胶卷的烙印,但是却还能够继续保持其在影像光学领域的成功。

3.企业部分析(1)管理方面柯达公司的的管理层大多来自传统专业,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

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使公司过度专注于传统技术,缺乏前瞻眼光,固守传统胶片市场,严重忽略了市场的需求,未能充分重视数码时代对传统胶卷的冲击。

最终,柯达不仅被一个个对手轻松超越,也被投资者无情抛弃。

(2)营销战略像数码相机这类创新性产品,营销战略则直接体现为要搭建好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也就是要抓好创新型产品的市场化,让创新产品尽快成为现金流的来源。

而柯达公司并未从胶片业务抽离资金,为转型做好准备,开发新业务。

(3)公共关系柯达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全世界围的大量裁员和降薪,而政府关系导向、为员工创造价值又一向是柯达安身立命的法宝,以上因素限制了柯达变革的速度。

(4)品牌形象柯达一向是以情动人的典,消费者想到柯达,就会想到其“串起每一刻、别让它溜走”的温馨景象。

但这种品牌形象过于复古,与数码相机科技、时尚、速变的产品形象格格不入。

(5)供应方面主营产品的转型要求企业在赢利模式、部运营、外部物流、销售渠道、客户服务等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随之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是柯达在变革面前失落了。

四.柯达swot分析1.企业部优势(Strengths)(1)资产:柯达的强项是其品牌资产和分配存在。

经过近一个世纪摄影行业的全球领导,柯达拥有的品牌知名度和全球分销。

柯达可能带来新的产品到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这些产品,与世界上最有名的和最广泛的尊重,作为一个巨大的技术变革对消费者的不确定性的市场优势的品牌之一。

(2)产品:柯达是色彩标准的制定者,具有鲜艳饱和的色彩,通过柯达专利色彩放大技术更能得到逼真的色彩,尤其适合拍摄自然风光、野生植物、食品、珠宝以及其他色彩鲜艳生动的事物。

(3)技术:在此之前,以20世纪90年代柯达已经投入巨大的R&D此外,其摄影图片的创新和发展的世纪,柯达巨大的深度理解,记录和处理图像了。

柯达的成像能力的核心是它的颜色管理能力。

在数字化的颜色和数字图像传输到纸,柯达拥有一套功能强大的互补技术,遥感,色彩管理和热敏打印。

(4)管理技能:领导对员工的行为(尊重个人,正直,信任,信誉,尊重个人价值观),一个透明的管理,使股东的现实的和最新的图像进行操作,强大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对社会的承诺。

(5)市场优势:通过其广泛的分销网络,它一直能够保持一个巨大的市场覆盖面和无障碍。

它有世界各地的分布存在 - 主要是通过零售商店摄影,电影的处理器,和专业摄影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