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百年历程案例分析
运营管理案例分析

柯达百年沉浮的启示(一)事件概述1975年发明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的伊士曼柯达公司,自2011年起就多次传出破产消息。
2011年,柯达股价跌幅超80%。
2004年至今,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公司市值也从1997年2月的310亿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亿美元,十余年蒸发99%。
2012年1月3日,因平均收盘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纽交所已向柯达发出退市警告。
2012年1月19日早间柯达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此前该公司筹集新资金进行业务转型的努力宣告失败。
2013年5月,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提交退出破产保护的计划,如果计划获批,该公司无担保债权人可获得重组后公司总值22亿美元的股份。
当地时间2013年8月20日,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批准美国柯达公司脱离破产保护、重组为一家小型数码影像公司的计划。
柯达计划9月3日退出破产保护。
(二)迟暮之年的柯达伊斯曼·柯达公司与债主达成7.9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此协议可能帮助曾领导全球胶卷业的柯达摆脱破产保护,而柯达需以至少5亿美元的价格卖出1100项数码专利权作为贷款条件。
柯达是在曼哈顿的一家破产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称已从花旗集团(Citigroup)获得9.5亿美元融资,公司的经营活动将继续维持下去。
柯达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此次业务重组旨在增强公司在海内外的流动性,将非战略性知识产权货币化,公正地解决遗留债务问题,并使公司能够着重经营最有价值的业务。
柯达公司周三(2012年1月18日)起诉三星电子,称后者包括Galaxy Tab在内的平板电脑产品侵犯该公司专利。
柯达当前正在为可能的破产申请做准备,这是该公司本月以来发起的一系列诉讼中的最新一起。
柯达1月初对苹果公司、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指控它们的手机、平板电脑产品上的图像传输功能侵犯了柯达的专利。
之后,柯达又对竞争对手富士胶片提起诉讼,指控后者的数码相机侵犯其图像记录和处理方面的专利。
一个百年老店的最终败落案例分析答案

一个百年老店的最终败落案例分析答案1、柯达成立于1881年,破产于2012年,是一个真正的百年老店。
柯达品牌在创立百年后轰然坍塌的背后是一个影像帝国盛极而衰的悲怆故事。
一个苦心经营、品牌卓越的百年老店在一场空前强大的技术创新胶卷向数码转型的巨大挑战面前未能持续站稳自己的脚跟,稳固已有的经营业绩,而是一退再退,最终丧失了自己在影像领域的全部阵地。
分析其原因,市场营销环境诸因素的变化和影响,加上柯达自身的经营管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令柯达完全败落。
2、柯达的灭亡与营销活动未能适应宏、微观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新技术的应用还会改变零售商业业态结构和消费者购物习惯,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明星产品,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迫使企业某种曾获得较大成功的传统产品退出市场。
在摄影技术从胶卷走向数码的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柯达就是数码技术的开创者,但在随后的市场竞争中,由于柯达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过于倚重传统影像业务带来的利润能力,未能持续推进数码技术更新和影像业务的数字化进程,缺乏长远战略考虑。
(2)面对社会日益进步,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消费群体,柯达已远远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新型消费需求,这样的机会被富士等新锐日本数码企业为代表的竞争对手抓住并攻击,失去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3)虽然柯达后来改变营销策略,聘请新的CEO开发低价数码相机,甚至与惠普技术合作,提出与其核心业务不是联系很紧密的喷墨打印机新业务,但由于其资金已大量投入传统的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制约了其对新业务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最终无法挽救其江河日下的局面。
“没有顾客就没有市场”,柯达也就慢慢失去了其原来影像帝国的份额和利润,最终以破产而告终。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v1.0 可编辑可修改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伊士曼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时间:报告目录1.引言2.公司背景介绍3.公司发展历史4.公司海外业务5.柯达危机分析6.案例评价和启示7.结束语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案例分析报告1.引言10年前,靠一盒盒胶卷,柯达全球营业额一度高达128亿美元,员工总数约7万人,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时光流转,10年后的今天,这家百年老店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股票或许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黯然退市,昔日的王者风范如同风吹雨打去,号召力不再,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
变革潮流汹涌时,柯达没有做出积极有效的转变迎合市场,最终的没落令人感概之时,却也只能被评成“咎由自取”技术的发展犹如一艘高速航行的巨轮,跟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终究被一一抛弃。
只是当我们抬起头凝视百年老字号柯达黯然离去的背影时,就像凝望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文从公司背景,发展历史,公司业务和破产保护等方面剖析,并得到本案例分析的启示。
2.公司背景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黄色巨人”柯达“伊斯曼干版公司”。
作为胶卷、胶片和第一部给非专业人士使用的相机的研发者,例如布朗尼和Instamatic,该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胶片供应商之一,包括业余和专业市场。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剖析目录事例概括一.简介1.公司介绍2.发展历史3.销售领域4.柯达现状二.宏观环境剖析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政治法律环境三.微观环境剖析1.行业背景2.竞争者情况剖析3.公司内部剖析四.柯达 swot 剖析7团队成员:迟雅璐7杨舒涵郝梦笔田赛33344556781. 公司内部优势 (Strengths) 20209年 5 月 18 日2. 公司内部劣势 ( Weaknesses) 93. 公司外面环境时机 ( Opportunities) 104. 公司外面环境威迫( Threats )11五.柯达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训10事例概括北京时间 1 月 19 日午间信息,柯达周四宣告,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增强其在美国和国外的财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当解决遗留的欠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剖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含设备 ( 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 、基础设备 ( 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 以及服务和媒介( 如接见、剖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供给不停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知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 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 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有名的口号:“你只要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 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了然首款电影摄像机。
柯达公司借此时机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向来保持垄断地位到现在。
柯达案例

柯达落幕131岁高龄的柯达,终究未能留住自己的辉煌一刻。
在1月19日,其向法院递交自愿破产业务重组申请。
柯达董事长兼CEO彭安东(Antonio M. Perez)将此次的申请,定位为柯达在转型上迈出的“极具意义的一步”。
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从柯达的财务数据上得到最为直观的体现:自1997年后除2007年一年外,再无盈利记录。
所以,在更多人眼中,柯达这“极具意义的一步”显得凝重无奈,在胶片业务上分外执着的柯达,曾参与到数码技术变革的每个细节,但是其固执和在数码时代的迟钝,最终导致了其百年沉浮后的陨落。
或许,柯达在1975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之时,未曾想过将在其后的数码浪潮中损落。
彼时,柯达的胶片业务正笑傲全球,并牢牢占据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剂配方制作胶片;八年后正式推出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接下来,X射线的发现,无数世界级照片,诸多新闻热点......柯达提供的光影世界与人们的记忆瞬间紧密相连。
哈佛商学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相机市场份额。
在最鼎盛的时期,柯达在全球的雇员超过14.5亿人,俨然彼时的“苹果”,未曾预料到未来数码时代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力”。
事实上,如今风雨飘摇的柯达,曾参与了数码相机崛起的每一个细节,在其拥有的超过10000项专利中,有1100项的数字图像专利组合,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
1975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推出专业级数码相机,像素数达到130万;1995年发布首款傻瓜型相机供非专业摄影者使用;1998年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却只是把它作为热身运动,缺乏长远而明晰的战略。
柯达案例

二、昨日的辉煌
第一步“傻瓜相机”诞生
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 照相机诞生了,柯达创始人乔治· 伊斯曼 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 名字:“柯达”。而在中国,人们亲切 地称它为“傻瓜相机”。柯达这种“傻 瓜式”的相机上市之初就销掉了750万架, 一举创下了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 这是柯达帝国发展的第一步。
分销渠道决策
SONY建立了专门负责网上销售和服 务部门,并准备加大其在公司业务中 所占的比重.索尼公司还在加紧进行宽 带因特网的研究开发工作.现在索尼已 经在网上直销其娱乐产品.
市场定位
KODAK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 由于被短期市场行 为所左右 且技 术市场竞争激烈,电子技术领先 周期缩短,增大了其更新成本.致 使KODAK在战略转型 阶段并未找到 其正确的市场定位.
最终百年老店折戟数码时代
2012年1月19日,柯达申请破产保护
2012年4月20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 正式宣布破产,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和拍 卖!
遗憾:从此举办奥斯卡金像奖颁 奖礼不是柯达剧院而是杜比剧院
四、原因分析 产业技术更新,
失去核心竞争力
A
路径依赖
D
产品的功能价 值不能满足消 费者需求
柯达 衰落
市场定位
SONY的国际化定位.它不仅有最具国际 化的领导人——公司总裁出井伸之,也 拥有一大批最具国际化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使得索尼不仅在音视频产品的开发制 造方面领先于其他同类公司,在进军影 视音乐娱乐业上也获得了成功.
谢谢
C
B 竞争对手增多
转型成本高
A、产业技术更新,失去核心竞争力
在目前这个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年代 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因而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被变换的。 胶片是柯达立足于传统影像业的核心 竞争力,而现在的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 术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 曾经的成就会在一瞬间消失。
失败百年老店柯达公司为何轰然倒塌精资料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 , 简称柯达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响产品及 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 州罗切斯特市。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交卷,摄影行业发生了 革命性的变化 2012年1月,柯达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2013年8月20日,脱离破产保护
目录 CONTENTS Part1 Part2 Part3 Part4 Part5
Part5 Part5
创业历程
伊士曼发明 了胶卷
柯达公司失掉与宝丽来 的专利官司。
退出即时拍相机行业
1883 年
1986 年
重心向数字 化产品转移
柯达任命新的CEO 股价跌破 1美元及申请破产保护
2003 年
2005 年
授权 专利
柯达公司以授权专利来 获取部分利润
后
期
出售
商
资产
业
模 式
依靠“卖专利”获得对公司财务的 支撑。比如:柯达公司宣布将影
像传感事业部出售,此外,柯达
有意出售旗下照片共享业务
产品与客户
摄影
产品 商业影像
医疗影像
元器件
显示器
客户
为大众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 01 数码和传统产品及服务
2012 年
1880 年
柯达公司 正式成立
1896 年
柯达公司成 为雅典举行 的第一届现 代奥林匹克 奥运会的主 要赞助商
2002 年
柯达公司的 产业数字化
率只有 25%z左右
2004 年
停止使用 35mm相机
2011年
柯达公司可能 申请破产,股价 暴跌
2013 年
脱离破产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WO MAIN AREAS: IMAGING AND LIFE SCIENCES
1976 Kodak developed digital camera technology, and used it for aerospace field. 1983 Kodak became a leader in image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s. 1984 Kodak established its Life Sciences Division. 1985 Acquired Eikonix Corp. gave Kodak a leading position in commercial digital imaging systems that scanned, edited and prepared images for printing. 1986 Kodak developed the world’s first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with 1.4 million pixels . Kodak’s electronic sales amounted to a little under 5 percent of total sales in 1984, and increased modestly throughout the 1980s. Most sales of imag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products were primarily to the commercial sector---especially to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Eastman Kodak Company
PERFORMANCE OUTCOMES
Two main criticisms of Whitmore’s strategy : lack of focus and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cost cut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Kodak’s digital strategy had been undermined by a lack of integration between Kodak’s different digital products and projects, and by spreading its resources too thinly.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 1888,the company developed the first fully portable camera which made photograph more popular among amateurs. With the two products(film and camera),and the processes to develop and print the new film , photograph became a leisure activity for the masses. The company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Eastman Kodak Company and was incorporated on October 24, 1901. Eastman remained chairman until his death in 1932, during which period Eastman Kodak came to dominate the world market for photographic film, photographic paper and chemicals, and low-cost cameras.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lby Chandler (Chairman and CEO) and Kay Whitmore (Presid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two executives, Kodak embarked upon a decad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technology-driven business development.
changes
Decentralize and increase profit orientation
Divisions were subdivided into business units with clear bottomline responsibilities
Internal venturing fund that supported new business proposals
Eastman Kodak Company
Eastman established seven basic business principles for Kodak which is still the company’s guiding principles: Mass production at low cost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Extensive advertising A focus on the customer Foster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continuing research Treating employees in a fair, self-respecting way Reinvesting profits to build and extend the business
THE 1980s:THE STORM CLOUDS AND NEW HORIZONS
By the end of the 1970s, a series of new challenges and market reversals were eroding Kodak’s dominance of the world photographic market: In cameras, Kodak’s leadership in amateur cameras was undermined by the rise of the Japanese camera industry. In films, Japanese competition was a growing problem as Fuji Photo Film Company stepped on to the world stage. Fuji’s combination of cost leadership, high quality, and market aggressiveness forced Kodak to retaliate through price cuts and bigger advertising budgets, severely denting Kodak’s presence in Kodak’s margins. In instant photograph, Kodak was held up by a protracted patent suit that was ultimately settled in 1986 when Kodak was forced into a humiliating withdrawal. Several of Kodak’s other innovations were also unsuccessful, most notably the disk camera introduced in 1982.
1994 the divestment of all healthcare businesses(other than medical imaging) was announced, the most important being the Sterling Winthrop pharmaceutical company. The intention of the divestments was to enable Kodak to focus all of its resources on its core imaging business.
Eastman began the commercial of a new type of dry photographic plate in 1881 and established the 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伊士曼干版公司).
The company invented the film(胶卷) in 1883 which brought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 to the photograph industry.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ZATIONAL CHANGE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Cut employee 136,500 to 110,000 Lifetime employment Falling profits Old characteristics: Centralized Bureaucratic slow-moving risk averse
Kodak
Kodak
Eastman Kodak Company Transition Crisis of Kodak’s bankruptcy
2012-8-29
Eastman Kodak Compaen George Eastman was a bank clerk he started to use his invention patent technology to manufacture photography dry version and made a huge success. This is the predecessor of Eastman Kodak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