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环境问题5.1海洋灾害素材湘教版选修2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精品】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精品】

危害的 严重性
中广网贵州2010年3月3日消息 贵州省降雨量 持续减少,至2月28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 627.1万亩,因旱有610万人、261万头大牲畜 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以黔西南州、六盘 水市、毕节地区等地旱情最为严重,部分县 (市)发生100年一遇特大干旱。3月2日,贵 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贵州省水旱灾害 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将贵州省抗旱Ⅳ级 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
区域性
2、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域的风暴潮灾 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暴雨早平原地 区可引起洪涝,在山区可能引发山洪爆发, 诱发滑坡、泥石流而成灾。
地震
地震
地震
风暴潮
风暴潮
洪水
2009年9月 土耳其西北部洪水泛滥
台风
火山
水稻虫害
冰冻
干旱
什么是自然灾害?
山西河津滑坡事 印尼的森林 非洲的干 件 大火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发生在 自然环 旱
境中,并且都是一些异常的变化,对人类社会 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自然灾害。
不可避免性 和可减轻性


1、广泛性与区域性 2、频繁性与不确定性 3、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4、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5、危害的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它们各自 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的特征。
1、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平洋带 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这个地区的自然灾 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特 点
雨涝灾害的时间分布:根据统计资料,近半个世纪以来雨涝灾害的峰值 期为1949年、1954年、1964年、1980年、1985年、1989年、1991年,次 为1975年。 台风风暴潮较严重的年份是1956,1959,1960,1962,1964,1969,1971, 1974,1985,1986,1989,1990年。

湘教版高考地理复习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共37张PPT)

湘教版高考地理复习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共37张PPT)

西北地区: 常年干旱 (春秋较重) 冰雹 暴雨 地震等
华北地区: 季节性干 旱(春秋较重) 暴雨洪涝 地震等
西南地区: 季节性干旱 (冬春较重) 森林火灾 低温冻害 冰雹、台风 暴雨、地震 滑坡、泥石流 等
华南地区: 季节性干旱 暴雨洪涝 低温冻害 冰雹、台风 风暴潮 热带风暴 地震等
青藏高原: 低温冻害 冰雹、地震 等
B.沿江灾害带
C.山坡灾害带
D.三大自然灾害带
3. 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有
①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②气候
复杂多样 ③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④台风 带来的特大暴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自然灾害点位图,回答
4.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沿边境线分布 B.沿海岸线分布 C.沿纬线分布D.主要分布在中纬度与环太平洋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讨论: 你能否说出中国典型的灾害事例?
●1915年7月珠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西江、北 江洪峰流量皆达200年一遇的最高峰。北江大堤 溃决,广州被洪水淹没7天,珠江三角洲受灾农
田43.2万公顷,灾民378万人,死伤十余万人。
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1949年上海风暴潮淹没农田13.3万余公顷,上 海市区水深1—2米,死亡1670人。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死 亡24.2万人,伤16.4万人,倒塌民房530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 的国家。
为什么?
幅员辽阔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海岸线长
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 地质条件复杂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请归纳出我 国东北地区、华 北地区、西北地 区、长江中下游 地区、华南地区 和西南地区存在 的主要自然灾害 类型及主要发生 时间。

【创新设计】高中地理同步练习:第五章 海洋灾害与海洋环境问题 本章测验(湘教选修2)

【创新设计】高中地理同步练习:第五章 海洋灾害与海洋环境问题 本章测验(湘教选修2)

本章测验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海啸发生最多的海域是太平洋,我国处于太平洋西部,海岸线绵长曲折。

但大多数地区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

①我国海区大多是宽广的浅水大陆架②外围成串的岛屿形成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啸波的传播③我国东部沿海不会发生地震④我国海区没有海沟构造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由于海啸一般是发生在比较狭窄的海湾地区。

我国东部海区大多是宽广的浅水大陆架,不利于海啸的形成。

另外,我国外围成串的岛屿形成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啸波的传播。

所以我国大多数地区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不大。

故该题选A。

答案 A2.下列活动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一组是()。

①陆地上的农耕业②偶发性的油轮泄漏③铺设海底电缆④核电站冷却水排放⑤港口工程建设⑥舟山渔场春季休渔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铺设海底电缆是利用海洋空间资源,不会造成海洋污染,渔场休渔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 C3.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海洋污染的是()。

A.日本水俣湾事件,导致100多人中毒死亡B.核电站排出冷却水进入海洋,造成海洋生物减少C.油轮泄漏,海鸟大量死亡D.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解析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并没有损害海水的正常使用价值或降低海洋环境质量,因此不属于海洋污染。

答案 D4.有关海啸的正确说法是()。

A.海啸波在传播过程中,促使深海区增水高度大于沿海地带B.海啸波属于机械波的横波,促使海水质点产生升降运动C.海啸灾害属于海洋气象灾害D.越洋海啸的能量损失很大解析海啸波波长大于海洋深度,深海区波引起的振动幅度不大,当波传播到沿海浅水区时,由于长波能量的释放,使沿海海水迅猛增高,海啸由于传播的波长很大,能量损失较小。

答案 B下图是“每年台风发生次数占全球台风总数百分率区域分布图”(虚线:海面水温为26.5℃的等温线,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受台风影响的次数)。

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中信息可知()。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重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提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拟定性、周期性与不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导致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重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涉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重要地质灾害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限度,重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重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重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忽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1、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因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重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重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导致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重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导致危害东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导致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重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导致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重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导致严重危害3、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连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因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因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西南和东南季风阶梯的交界处多中下游地势低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因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经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海洋灾害与防治

海洋灾害与防治
海洋灾害对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防灾减灾措施至关重要。针对风暴潮,需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渔船回港避风。对于海啸,应建立完善的海啸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沿海居民的防灾意识。灾害性海浪的防范则需加强海洋气象监测,避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船在恶劣天气下出海。针对海平面上升,应长期监测海平面变化,合理规划沿海渔业生产布局。对于赤潮,应加强水质监测和污染源控制,减少赤潮发生。此外,还需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减少人为活动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从而降低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综上所述,海洋渔业防灾减灾需从多方面入手,形成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探索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第二节不同的宇宙观第三节宇宙大爆炸假说第四节恒星的演化第二章认识星空第一节恒星天空第二节星座第三节认识星空第三章天体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星系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太阳概况第四节九大行星第五节月球第四章地球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年龄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大地构造假说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选修二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第一节海底形态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第四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第四节海洋动力资源第五节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第一节海洋灾害第二节海洋污染第三节海洋污染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我国的海洋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四节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高中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第二节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三节城镇整体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第二节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第四节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地理信息与地理学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与功能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一节地图投影与地图特点第二节遥感工作原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四节遥感应用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GIS概述第二节GIS基本操作第三节地图数字化第四节GIS查询与分析第五节专题制图与地图输出第六节GIS展望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GPS的产生第二节GPS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三节GPS接收机第四节GPS的应用第五章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第二节数字地球。

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自然环境的组成1.组成:2.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1)整体性的含义。

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

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1)表现。

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

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在自然地理组成要素中,最容易受人类干扰而发生变化的要素是地形。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③生产新的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④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思考流域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控制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能力1 理解地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整体。

自然界中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过程完成。

2021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 97个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021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 97个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021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 97个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1.经度和纬度的定义和递变规律:经度向东度数增加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加为西经;纬度向北度数增加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加为南纬。

2.纬线和经线的形状和长度:纬线互相平行,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向两极逐渐缩短;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相等。

3.东西经和南北纬的判断方法:沿着自转方向增加为东经,减小为西经;度数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

4.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5.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的关系: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6.地图上方向的确定方法: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7.等值线的疏密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8.等高线和河流、山脉的关系: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9.天体的分类和层次:包括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层次为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XXX系。

10.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11.月球的特征:正面永远面向地球,有昼夜更替;无大气,表面温差大,有陨石坑、山脉、平原和火山。

12.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3.太阳的外部结构及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4.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会影响气候,耀斑会影响电离层和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会引起磁场和磁暴。

地表温度的维持是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的能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环境问题
5.1 海洋灾害
相关素材
典型海洋灾害
风暴潮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

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潮位。

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天文潮位高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涌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

如1953年2月发生在荷兰沿岸的强大风暴潮,使水位高出正常潮位3米多。

洪水冲毁了防护堤,淹没土地8 0万英亩,导致2000余人死亡。

又如1970年11月12-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一次风暴潮,曾导致30余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风暴潮按其诱发的不同天气系统可分为三种类型:由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为叙述方便,以下统称台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台风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暴潮;由寒潮或强冷空气大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潮,以上三种类型统称为风暴潮。

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海啸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

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km;里氏震级要大于 6.50。

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

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

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降低。

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其作用力可达30-40吨每平方米。

海冰
海冰指海洋上一切的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

赤潮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成为赤潮,它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海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营养化现象,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

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逐年增加。

香港海域去年就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赤潮。

由于
赤潮的频繁出现,使海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气,鱼、贝因窒息而死。

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细菌大量繁殖,有些细菌能产生有毒物质,一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病变或死亡。

ENSO事件
以赤道东太平洋水域表层水温异常增高和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厄尔尼诺及反厄尔尼诺事件,所造成的全球性天气气候异常,正引起国内外海洋气象专家的极大重视人们不仅发现了热带海洋中的厄尔尼诺现象与发生在大气中的南方涛动密切相关,统称为ENS O事件:并进一步发现ENSO事件也并非大气和海洋独有的异常现象,而是地球四大圈共同存在的大致同步的异常现象。

这些研究,对进一步揭示厄尔尼诺及反尼尔尼诺现象有积极意义。

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复杂,任何一种海洋和大气现象的出现,对全球各个不同地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厄尔尼诺现象也是如此。

既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在不同狂度上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大气和海洋。

它的出现,往往使南美洲西海岸形成暴雨和洪水泛滥,给东南亚、澳大秘亚和非洲带来的却是干旱少雨。

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台风位置偏求偏南,生成及登陆我国数量减少,夏季东北气温偏低,已为我国不少专家所证实。

但是年度和夏季降水多少及早涝分布,不同地区和不同学者结论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

这与资料年限不等和分析着眼点不无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