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岭煤业矿井通风系统设计说明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指导书

矿井通风安全专业矿井通风系统设计指导书一、基本要求1. 根据岗位综合实践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现场实际生产条件进行设计(即真题实作)。
2.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分章、节编写,用四号宋体字书写。
除附图和附表外,必须使用蓝色或黑色墨水书写(也可打印)。
3.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内的附图和附表统一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编码,运用的公式必须说明式中的各项表示含义,4.毕业设计图纸必须按工程制图标准“0﹟”图纸绘制,可手工或CAD绘图。
标题栏内注明制图人、制图日期,指导教师、审核人、审核日期;设计工程名称。
5.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应按设计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顺序装订。
毕业设计说明书编写参考格式××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前言…………目录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参考文献[1]×××××…………致谢…………二、设计说明书编写内容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1.井田概况:井田开拓和开采规模;矿井生产能力与生产采区基本概况。
2.煤层地质概况:煤层赋存情况;地质构造情况等。
3.矿井瓦斯概况:矿井瓦斯赋存的状况;矿井瓦斯涌出形式和涌出量。
4、水文概况:矿井或采区正常用水情况,最大用水量。
5.煤尘概况: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尘爆炸指数。
6.煤炭自燃概况:煤炭自燃倾向性和自然发火期。
7.矿井通风概况:目前矿井主要通风系统的基本情况及通风主要参数。
第二章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可行性论证1、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背景1)矿井目前生产通风情况和生产变动情况分析(1)矿井通风设备及通风能力分析;(2)延伸水平或新建采区所需风量预测分析。
煤矿井下通风系统设计

通风系统的环保要求
减少空气污染
通风系统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井下粉尘、有害气体等污染物浓度,保证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
节能减排
在满足通风需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通风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安全与环保的平衡考虑
安全优先
在通风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首先确保满足安全要求,然后再考虑 环保因素。
02
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模拟分析,预测通风
系统的性能表现。
专家评估法
03
邀请通风系统领域的专家对通风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给出专
业意见和建议。
通风系统优化建议
调整风机运行参数
根据实际测试数据和性能评估结果,调整风机的运行参数,提高通 风系统的送风效率。
优化通风网络布局
重新规划矿井通风网络布局,减少通风系统的阻力,提高风流稳定 性。
03
对通风系统进行模拟和优化,确保通风效 果达到预期目标;
04
完成设计后,对通风系统进行施工和安装 ,并进行调试和验收。
03
通风系统设备选择与配置
通风机设备选择
离心式通风机
适用于大流量、低压力场景,效率较 高,但噪音较大。
轴流式通风机
适用于低流量、高压力场景,噪音较 小,但效率较低。
通风管道材料与规格
通风系统设计流程
通风系统设计流程一 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根据矿井条件和需求 ,选择合适的通风方 式、通风设备和布置 方式;
收集矿井地质、生产 、安全等方面的资料 ,了解矿井的实际需 求;
通风系统设计流程
01 进行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计算,确定风流的 质量、流量、压力等参数;
02 根据计算结果,对通风设备进行选型和配 置;
煤矿通风系统设计

煤矿通风系统设计一、引言煤矿通风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煤矿的通风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介绍煤矿通风系统设计的原则、规范及标准,以确保煤矿安全稳定运行。
二、通风系统的功能和关键要素1. 功能通风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矿井内部空气的新鲜度,调节温度和湿度,排除有害气体,有效控制瓦斯和粉尘等有害物质的积聚。
2. 关键要素通风系统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1)通风方案的选择和优化,包括主气流、副气流和局部通风的合理配置。
(2)通风送风和回风的合理布置,以保证新鲜空气的充足供应和污浊空气的及时排出。
(3)通风风量的合理计算和调整,以满足不同作业区域的通风需求。
(4)通风风速和风压的控制,以确保矿井内部空气的均匀分布和压力平衡。
三、煤矿通风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规范1. 原则(1)安全原则:煤矿通风系统设计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2)高效原则:通风系统设计应合理配置通风设备,提高通风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瓦斯和粉尘积聚,提高矿井工作环境质量。
(3)经济原则:通风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投资和运行成本,合理利用资源,提高通风系统的经济效益。
2. 规范(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矿井通风系统技术规范》(GB/T 12349-2008)规定了煤矿通风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通风系统的结构和安装、风机的选择和配置、防火和防爆措施等内容。
(2)行业标准:煤矿通风系统设计还应根据具体的行业标准进行,例如煤矿瓦斯防治行业标准、煤尘防爆行业标准等,以确保通风系统设计符合行业规范。
四、煤矿通风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1. 步骤(1)确定通风需求:根据煤矿的工作条件和作业区域的特点,明确通风系统的需求和目标。
(2)计算通风风量:根据矿井的开拓面积、煤层的产气量和工作面所需通风量,计算出通风系统的总风量。
(3)确定风机布置:根据矿井的地形布置、工作面的位置和通风需求,确定通风系统的主通风机和副通风机的布置和参数。
矿井通风设计说明书参考样本

矿井通风设计说明书1、设计依据概述1.1、矿段地质、开拓生产情况矿区本次深部开采设计对象主要为-530m标高以下的I号矿体和V号矿体群。
本次深部开拓设计开采的-530m标高以下的矿体赋存地质条件与上部矿体单一、品位高、厚度大、且相对稳定、完整的赋存条件,有明显的差异。
这将会增加深部开采的难度,需要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1.11、-530m以下深部开釆范围内的地质储量及岩石性质:①I号矿体,表内矿体重2. 85t/m3,表外矿体重2. 79 t/m3。
矿石量12万吨,平均品位4. 13g/t,金金属量495. 53Kg。
矿体硬度系数f二7~&顶底板f二11~12.;②V号矿体群体重2.74 t/m3,矿石量261万吨,平均品位6.38g/t,金金属量16708. 82KgoV号矿体及顶底板硬度系数与I号矿体大致相似。
顶板平均抗压强度110. 99Mpa,矿体107. 42Mpa, 底板101. 05Mpa o-530m标高以下至-730m深部开采范围内全部设计地质储量, 矿石量273万吨,平均品位6. 29g/t,金金属量17204. 35Kgo③围岩体重:2. 70 t/m3o④矿岩松散系数:1.6o⑤自燃性:无本次设计生产规模为80万t/ao根据计算并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确定V号矿体开采范围内的服务年限为6年。
1.12、矿区地形及矿区气候概况矿区地处望儿山北麓,西临莱州湾,处于低山丘陵向海湾平原过度地带,地势平坦开阔。
地面标高23. 42-26. 65m o地表水体主要为万深河,其发源于金华山-望儿山之间,流经矿区东侧,向北注入渤海,全长8km。
该河上游汇水面积3. 90km2, 源近流短,属季节性河流。
矿区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分,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左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闲度假胜地。
年降水量约610mm,属于半湿润地区。
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煤矿是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一个危险性极高的行业。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井下通风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是确保矿工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设计原理、优化方法以及其在矿工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一、设计原理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二是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为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通风系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保持井下空气清新,排除有害气体和粉尘;二是控制井下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和过湿对矿工的危害;三是保持井下氧气含量在安全范围内,避免缺氧事故的发生;四是保证井下通风流量的均匀分布,避免局部通风不畅导致的安全事故。
为提高煤矿生产效率,通风系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保持井下通风风量的稳定,确保矿工作业环境的稳定性;二是控制井下通风风速,避免过高或过低对矿工作业的影响;三是合理布置通风风门和风机,减少能源消耗,提高通风系统的效率。
二、优化方法通风系统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优化方法:1. 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建立井下通风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
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实验成本和时间,提高优化的效率。
2. 优化通风网络:通过调整通风网络的布局和参数,可以改善通风系统的整体性能。
例如,合理设置通风风门的位置和开启程度,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通风效果。
3. 使用智能控制技术:利用现代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通风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
通过实时监测和调节通风参数,可以使通风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提高矿工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4. 采用新型通风设备: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通风设备的出现为通风系统的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采用高效节能的风机和风门,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通风效果。
三、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在矿工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在矿工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引言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安全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良好的通风系统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矿井内的气体浓度和温度,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并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
本文将介绍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通风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1.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安全性原则: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矿工的安全。
通风系统应能及时有效地排除矿井内的有毒有害气体,保持矿井空气的新鲜和清洁,并能够应对突发事故,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
•可靠性原则:通风系统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避免因系统故障或设备损坏而导致通风不畅或停工。
•经济性原则:通风系统的设计应尽量节约能源和降低成本。
通过优化设计,合理选择设备和管道,减少能耗,降低运行成本,并确保达到预期的通风效果。
•适应性原则:通风系统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根据矿井的不同情况和要求进行调整和变化。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通风系统需要能够适应不同工作面的通风需求,保持稳定的通风效果。
2.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步骤2.1. 矿井通风需求分析首先,需要进行矿井通风需求的分析和评估。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矿井开采方式:矿井的开采方式将直接影响通风系统的设计。
不同的开采方式(如采煤工作面、采矿工作面等)对通风需求会有不同的要求。
•矿井周围环境条件:矿井所处的地质环境、气候条件等对通风系统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地质条件不稳定、大气状况恶劣等因素都需要考虑进去。
•矿井规模和产能:矿井的规模和产能将决定通风系统的工作量和效果。
大型矿井通常需要更大容量的通风系统来满足通风需求。
2.2.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参数计算在了解矿井通风需求后,接下来需要进行通风系统设计参数的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风量计算:通风量是通风系统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决定了矿井内空气的流动速率和质量。
通风量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根据矿井的规模和产能进行计算。
煤矿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与优化

煤矿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与优化1.引言煤矿是重要的能源行业,但同时也是危险的作业环境。
在煤矿生产中,煤尘、有害气体和高温等因素对矿工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确保矿工的安全,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原理以及优化方法。
2.煤矿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原理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原理是基于气流力学和热力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2.1 矿井巷道结构和尺寸矿井巷道结构和尺寸的不同会影响通风系统的设计。
巷道的宽度、高度和横截面形状会对气流的流动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合理设计矿井巷道的尺寸。
2.2 负压通风和正压通风根据煤矿矿井的特点,通风系统可以分为负压通风和正压通风两种。
负压通风是将新鲜空气通过风机进行排放,从而形成负压,将有害气体排出;正压通风则是通过风机将新鲜空气送入矿井,从而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保持气体洁净。
2.3 通风管道和风机通风管道是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布置来保证气流的流动。
风机作为通风系统的动力设备,需要选择适当的型号和数量来满足矿井通风的需求。
3.煤矿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法为了提高通风系统的效率和矿工的安全性,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十分必要。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优化方法:3.1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常见的优化方法,通过计算机建模和模拟分析来评估通风系统的性能。
数值模拟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合适的通风参数,如风机转速、通风管道尺寸等,从而优化通风系统设计。
3.2 检测监控安装适当的检测监控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煤矿矿井的气体浓度、温度和风速等参数,从而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通风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安全性能。
3.3 风流调节通过调节通风系统中的各个元件,如风机、风门、调节阀等,可以实现风流的合理分配。
合理的风流分配可以使矿井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得到有效控制,减少矿工的健康风险。
3.4 系统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通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对于优化其性能至关重要。
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案

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案矿井通风系统在矿山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矿工的健康和安全,也直接影响到矿山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合理设计和优化通风系统对于矿山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案进行探讨。
一、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1. 矿井通风系统的结构矿井通风系统可分为主风机系统、辅助风机系统和通风道路系统。
主风机系统是通风系统的核心,负责为矿井提供主要的通风动力;辅助风机系统则为主风机系统提供支持,保证矿井通风的全面和充分;通风道路系统则是通风气流的传输通道,要求通风道路布局合理,通风阻力小。
2. 矿井通风系统的参数设计在设计矿井通风系统时,需要确定一系列参数,包括通风量、风速、阻力损失、风机数量和位置等。
通风量决定了煤矿内部的空气流通情况,风速影响矿工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阻力损失直接影响通风系统的能效,合理确定这些参数是通风系统设计的核心。
3. 矿井通风系统的控制设计矿井通风系统的控制设计包括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通风系统的自动化控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通风系统运行状态以及建立预警机制,确保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合理设置通风系统的运行模式和运行参数,以适应矿山生产的不同需求。
二、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方案1. 优化风机配置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和通风需求,合理配置风机数量和位置,避免盲目增加风机数量,提高通风系统的能效。
可以采用CFD仿真技术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模拟,找出通风系统中的瓶颈和不足,优化通风系统的布局和结构。
2. 优化风门和风堰设计通过合理设置风门和风堰,控制通风系统中的气流分布,避免气流短路和死角,提高通风系统的通风效率。
在设计风门和风堰时,考虑通风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气流传输路径,保证通风系统的全面、均匀通风。
3. 优化通风道路设计通风道路是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风道路的设计直接关系到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和能效。
在设计通风道路时,应考虑通风道路的长度、截面形状、材料和阻力损失,合理设计通风道路的曲线和分岔,降低通风道路的阻力损失,提高通风系统的通风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井田自然概况第一节井田自然概况一、交通位置教场坪集团玉岭煤业位于右玉县东南元堡子乡红寺洼村南,行政区划属右玉县元堡子乡所辖。
地理位置为:东经112°37′30″-112°38′56″;北纬39°44′01″-39°49′50″。
井田东南距北同蒲铁路(岱岳站)约43公里,西北距右玉县城(油坊)约32公里,山(阴)-和(蒙和林)公路距矿区2.5公里,公路、铁路均可运输,交通较为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图1-1-1。
二、地形地貌井田位于盆地西缘,洪涛山以北,属山前丘陵区,地势平缓,井田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部土梁,海拔为1527.80m,最低点位于西北部的大沙沟河漫滩上,海拔为1427.0m,相对高差100.80m。
三、河流水系井田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系。
区无常年性河流,只在井田中部分布一条较大沟谷-大沙沟,平时一般干涸无水,仅雨季时有短暂洪水排泄,向西北汇入元子河。
元子河雨季最大流量达980m3/h,河床宽度为300~500m,于井田西北侧由北向南流过,为井田附近主要河流。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甚短,降水多集中在夏末秋初,全年气温变化剧烈。
年均气温 4.5℃,最高气温和昼夜温差显著。
极端最高温度33.4℃,极端最低温度-34.1℃,平均日温差为15℃左右。
降水量主要集中于7-9月,年均降水量为450m。
年蒸发量为1556.7-1926.7mm,其中4-8月蒸发量大。
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
每年结冰期从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下旬,最大冻土深度163cm,一般为138cm。
西北风几乎贯穿全年,5月份风力最大,风速在14.0-22.0m/s。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2008年版)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
五、四邻关系教场坪集团玉岭煤业西北为右玉玉龙煤业,东部为右玉县高山煤矿,北部和东部为坡煤矿,南部为右玉教场坪煤业。
1.右玉玉龙煤业该矿属兼并重组矿井,是由原右玉坡西煤业和右玉吐儿水煤业重组而成,整合后井田面积 5.5597km2,批准开采9、11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a。
1)右玉坡西煤业坡西煤矿于1990年6月动工兴建,1996年1月投产,属乡办煤矿,批准开采9、11号煤层。
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实际生产能力15万t/a,原开采9号煤层。
矿井生产采用一对斜井进行开拓,其中主井坡度28°,斜长227m至9号煤层底板,作为出煤、提矸、下料和进风井。
副井坡度为18°,斜长423mn,作为回风和行人井。
采煤方法为短壁刀柱式,电钻打眼,爆破落煤。
从工作面到井底为皮带运输,井底到地面为TD75在倾角强力输送皮带提升,功率为2×110kw;副井绞车型号为JD-1.2,功率为30KW。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风机工作方式为抽出式,主要通风机型号为FBCZ4-№13,功率为55KW,一台使用,一台备用。
矿井水由水泵排至井底车场水仓,再由水泵抽出地面,水泵型号为D25-30×7。
供电情况:采用双回路供电,电源引自10km处元堡子35KV矿区专用变电站,地面有315kvA变压器一台,10KV高压下井,井下设有KBSG-315/10/0.69变压器一台。
现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和二个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布置长度为160m的两条顺槽,工作面长60m,刀间距25m,煤柱留5m,实采20m,一次采全高。
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80m3/d,最大涌水量为350 m3/d,属低瓦斯矿井。
为了扩大矿井生产规模和提升综合经济效益,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该矿对矿井进行技改扩建,将生产能力由现在的15万t/a提升到60万t/a,2009年兼并重组为右玉玉龙煤业。
2)吐儿水煤业于1988年9月动工兴建,91年12月投产,属乡办煤矿,批准开采9号、11号煤层。
但由于地势偏僻,煤炭一直销售不畅,致使生产一直停止不前, 2003年煤矿进行了配套改造,改造后,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经省煤炭工业局核定生产能力为21万t/a,由于井田围9号煤层全部风化,所以开采11号煤层。
矿井生产采用一对斜井进行开拓,其中主斜井坡度25o,斜长225m至11号煤层底板,作为出煤和进风井。
付斜井坡度为18o,斜长310m,作为回风、提矸、下料和行人井。
采煤方法为短壁刀柱式,电钻打眼,爆破落煤。
工作面采用2JPB—15型耙煤机运输,顺槽为SGW—40型刮板机运输,运输巷到井底由皮带运输机运输,井底到地面为2JP—800皮带运输机提升。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风机工作方式为抽出式。
排水系统井下设有主、副水仓各一个,工作面积水通过潜水泵排至主、副水仓,再由主水泵直排地面,目前该矿井井下几乎没水。
现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和二个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布置长度为230m的两条顺槽,工作面长70m,刀间距25m,煤柱留8m,一次采全高。
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50m3/d,最大涌水量为300 m3/d,属低瓦斯矿井。
2.坡煤矿于1990年动工兴建,1997年10月投产,批准开采9号、11号煤层。
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a,开采9号煤层,2002年同煤集团收购,矿井生产采用一对斜井进行开拓,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00m3/d,最大涌水量为500 m3/d,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1.49 m3/min,相对涌出量为 3.6 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 2.80 m3/t,属低瓦斯矿井。
3.右玉教场坪煤业为技改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a,开采9号煤层,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采煤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风机工作方式为抽出式。
该矿涌水量较小,为低瓦斯矿井。
4.山阴高山煤矿现为兼并重组矿井,原开采9号煤层。
据调查,周边煤矿与本矿无越界开采现象。
第二节资源条件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2010年1月,克瑞通实业提交了《教场坪集团玉岭煤业有限公兼并重组整合司矿井地质报告》,2010年五月,省煤炭工业局晋煤规发〔2010〕409号文予以批复。
井田9、11号煤层地质构造简单,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煤、泥炭地质勘查规》(DZ/T0215-2002)规定,9、11号煤层以1000m作为探明储量基本线距,并外推实际工程点距的1/2圈定为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以2000m作为控制的储量基本线距,并外推实际工程点距的1/2圈定为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其余块段及风氧化区边界外推50m估算为推断的蕴经济资源量(333)。
二、地质构造1.井田地层本井田属于煤炭国家规划区,全井田均被黄土掩盖。
根据以往地质勘查资料结合井筒所揭露的实际地层情况,井田赋存地层由老到新为:奥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四系。
现分述如下:(1)奥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为煤系地层之基底。
岩性主要为灰-灰黄色、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隐晶、微晶结构、致密坚硬,溶洞发育被方解石脉充填,上部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中含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
(2)石炭系(C)1)中统组(C2b)底部为浅灰色铝土岩及赤红色铁质岩,局部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致密块状。
其上为灰黑色粗粒砂岩及泥岩,粗粒砂岩成份为石英、长石,含有片状白云母,分选、磨圆中等,较坚硬。
中部夹有1-2层灰色、深灰色石灰岩,致密块状,性脆,可见方解石脉。
上部为中粒砂岩。
中粒砂岩多为灰色,成份为石英、长石。
硅质胶结,分选,磨圆中等,泥岩多为灰黑色,致密块状。
顶部含一层不稳定薄煤层(14号)本组厚度18.63-50.57米,平均29.05米,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组(C3t)主要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共含7层,即4、5、8、9、10、11、12号。
主要可采煤层有2层,即9、11号。
底部为一层厚约2.86米的灰色粗粒砂岩(K2)与下伏地层分界,砂岩成份为石英、长石,硅质胶结,分选较差,磨圆中等,植物化石有脉羊齿、猫眼鳞木等。
本组厚度61.82-118.56米,平均109.43米。
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P)下统组(P1s)主要由灰白色粗粒砂岩、细粒砂岩、浅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本层共含煤3层,即1、2、3号煤层,底部为一层厚约 6.0米的灰白色粗粒砂岩(K3)与下伏地层分界。
植物化石有带羊齿楔叶等。
最大残留厚度44.60米,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第四系(Q)1)中上更新统(Q2+3)由土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广泛覆盖全区。
富有垂直节理,本组厚度 2.80-23.85m,平均10m,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2)全新统(Q4)为现代冲洪积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卵石及亚砂土,厚10-20米,平均厚10米。
2.含煤地层井田含煤地层为煤田的下煤系,即石炭-二叠系煤岩系,其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组和二叠系下统组。
现叙述如下:1)组(C3t)主要由灰、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高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该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4、5、8、9、10、11、12号煤层,由于煤层埋藏浅,4、5、8号煤层井田全部风化,10、12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9、11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赋存稳定。
本组最底部发育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中、粗砂岩,定为标志层K2,厚度0-6.15 m,平均 4.30 m,作为与下伏组的分界标志。
该组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沉积韵律较为清楚,属山前平原的曲状河到泥炭沼泽的沉积类型,为过渡相含煤建造。
本组厚61.82-118.56m,平均109.43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组(P1s)由一套灰、深灰、灰白色碎屑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本组含煤2层,其中:组中部的2号煤层分布有零星可采点,3号煤层以不稳定煤线赋存。
最底部发育一层灰白色碎屑岩(K3),赋存稳定,作为与组的分界标志。
本组属古陆边缘的山前冲积平原型,以陆河床相、河漫滩相为主,为陆相含煤建造。
最大残留厚度44.60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组地层与组相比,具有颜色深,粒度细,泥岩发育等特点。
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聚煤环境,聚煤作用相当发育,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这一时期,地壳上升处于海退阶段,中间过程作小的海侵、海退振荡。
本区地层厚度、岩性、岩相、物性、沉积特征等沿其走向和倾向都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3.构造该区位于向斜南部西翼南缘,根据钻孔及见煤点揭露,以煤层底板等高线分析本区构造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倾角平缓,一般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