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9)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精读、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秋味,感受故都秋景中蕴含的情感。
3、鉴赏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原名郁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的兴趣。
他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深受传统文化浸润。
生平经历:①两岁丧父, 全家祖孙六人,靠母亲一人支撑。
(母亲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活活饿死。
)生活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
少年随大哥留学,遭到异样的歧视与白眼,造成他独特的抑郁性格与气质。
②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却屡遭打击,1933年柔石等被杀害后国民党加强了对郁达夫的监视与迫害,为了躲避迫害,他移家杭州,生活失意,颠沛流离。
③日本占领东北,现实的黑暗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孤独冷落的阴影,使之笔下的秋显露出悲凉的特点。
【预习作业】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凋.谢( ) 落蕊.( ) 点缀.( ) 混.混沌.沌( ) 平平仄.仄()嘶.叫() 歧.韵( ) 颓废..( ) 疏.疏落.落( ) 潭柘.寺( )2.自主学习(1)诵读全文,找出郁达夫笔下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对北平的秋天的感情。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划出你喜欢的一处,用旁批的形式写点鉴赏的文字。
(3)通过预习课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一)自学交流(二)重点鉴赏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秋景,具体说说它是怎样体现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鉴赏提示:抓住修饰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抓住景物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意象本身的特点、内涵。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2篇

4、《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及内容:导语设计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
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那,还有别的吗?生:(沉默)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
如下:)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棗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棗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暝》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
下面,以自读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
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5、《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所属年级:高一所属学科:语文所属课程:人教版必修二适用对象:高一重点班学生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属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单元目标侧重在抒发感情,此篇文章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散文,全文紧扣古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北国之秋,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与作家的主观色彩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2、学生情况分析:所带班级为重点班,班级人数为50人,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
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部分学生反应较好,对情感把握较准,知识渊博,学以致用。
所以我以增加阅读量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语文教师要勇于坚守语文精神家园时语重心长地说:“怎么坚守?就是要以出色的语文教学质量坚守这个阵地!坚守阵地就要打仗,打仗就要凭实力。
实力是从精神到物质的。
”她还谆谆告诫广大语文教师:“我们要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单靠说是不行的,要把课教得情趣盎然,让他们感到这里面是宝库,就好像是九重之渊的骊龙颔下的明珠,要进去把这颗明珠采到。
把课上得左右逢源,使学生学得欲罢不能。
”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实力,以精彩的课堂教学来感染、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学好母语,会学母语,只有用这样的办法才能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所以在平日的每一堂语文课中,我尽量用激情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的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古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景中蕴涵的感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公开课教案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死水》作于1926年,是闻一多的杰作。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并非心如死灰,而是痛恨这沟死水,要让它死亡。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
朱自清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闻一多全集·序》)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闻一多在《死水》中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
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
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死水》是闻一多实验他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体格律的典型。
这首诗格律极严。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节奏相同,字数也相同。
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教案《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手法,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2.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4.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都秋天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5.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文章的写作手法是否恰当,作者的情感是否真实等。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搜集关于故都秋天的诗词,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讨论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1)比喻: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理解比喻在描绘秋天景色中的作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作者的主观 感受:在领
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 略秋的过程
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 上,是不合
是不合适的。
适的。
本文文题是“故都的秋”,作 者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答:以南国的秋味太淡来衬托 北国的秋味之浓、秋意之足, 突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赞美和眷恋。
(技巧) (形象)
(情理)
本文是写景文,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有何作用?
联系上下文:
否定朱敦儒 “认命”的人生观, 引出只有用平常心 对待平常事,实实 在在地感受每一分 每一秒,才能悠然 自得地领取生活的 哲理。
文中提到朱敦儒的西江月有何作用?
• 答: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 (内容)
• 用朱敦儒消极认命的人生态度引出 (形式) • 作者在玉簪花精神的鼓舞下所产生的不同的人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 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 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
写出北国之秋 的“深味”,
系特别深了。
突显作者对北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 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国之秋的“深 情”。
本文是写景文,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有何作用?
品《故都的秋》
赏 散文“闲笔”
贾平凹先生在谈散文创作时说:“散文要写得有趣 味,就得学会说闲话。”“闲话”也就是“闲笔”, 指的是散文主要叙写对象之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可 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强文章的美感,衬托主体形象 的特点,揭示主题。
小院秋晨
“ 秋槐落蕊
清
、 静
秋蝉嘶鸣
、
悲 凉
秋雨话凉
”
秋果胜景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 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2024版《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审美体验:感受秋天之美,品味生活之韵
感受秋天之美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赞美,引 导读者去感受秋天独特的美感和韵 味,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季 节。
品味生活之韵
借助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和感悟,引 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韵味,从 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故都的秋》公开课 一等奖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与总结回顾
课程介绍与背景
01
《故都的秋》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郁达夫与《故都的秋》
介绍郁达夫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故都的秋》的创作背 景。
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A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 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爱。
媒体传播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积极 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 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B
C
社会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传统文化节、 诗词朗诵会、国学讲座等,营造浓厚的传统 文化氛围。
秋天主题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表现
音乐
介绍与秋天相关的音乐作品,如《秋日的私语》、《金秋时节》等, 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秋天氛围。
美术
展示以秋天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摄影等,引导学 生欣赏秋天的色彩和美感。
影视
推荐与秋天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如《秋天的童话》、《秋 日传奇》等,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感受秋天的气息和情感。
2024年故都的秋公开一等奖课件.

2024年故都的秋公开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该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章《秋日胜春朝》。
文章以北京故都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详细内容涉及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例题等。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秋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故都的秋》2.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3. 重点词语:故都、秋天、景象、情感4. 作者情感:怀旧、感慨、关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课文《故都的秋》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联系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1)课文主题:描绘故都秋天的景象,表达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2)作者情感:怀旧、感慨、关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故都的秋》相关文章,如《故都的秋·北平的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自由写作:通过对某一景物(如:校园、 季节等)的具体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 感。(100字左右)
议
1.南国之秋有何特点?作者在文章的开 篇和结尾两次提到南国之秋有何用意?
•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耐秋风力,残留声催秋 雨急。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 纱湿。曹雪芹《红楼梦》
一 番 心 境 就 是 一 篇 散 文
一 点 秋 意 就 是 一 番 心 境
一 片 落 叶 就 是 一 个 季 节
课后任务:
1.修改自由写作的文字,誊写到随 笔本上;
2.搜集悲秋诗句,写到摘抄本上; 3.完成《限时训练》。
课后补充:悲秋诗句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展
4.写作交流。 教师下水文段:一缕春日的阳光透过窗帘照到 我手上,我看到了阳光的颜色,那叫明亮;我感觉 到阳光的温度,那叫和暖。推开窗户,沐浴在阳光 里。河水泛着粼粼的波光,静静流淌;远山层层, 依然朦胧。心啊,轻飘飘的,就象挂在眉梢上。
评
小结:
1.注意把握文眼,结合文眼读懂文章; 2.注意文段中看似细小实则重要的词、句, 细加品味,理解文段及文章的意蕴; 3.好读、善思、勤写。
特点:慢 润 淡 用意:对比衬托。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 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从而表达对故都之秋的 向往眷爱之情。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了对 北国之秋的赞美的主旨。
展
2.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 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本文是写 景散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 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 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 了突出“故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 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2.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 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本文是写 景散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3.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 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 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 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4.写作交流。
Hale Waihona Puke 展1.南国之秋有何特点?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和 结尾两次提到南国之秋有何用意?
导
第三课时
目标展示: 1.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
点。 3.写作练习。
导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2、 12、13、14自然段。
思
1.南国之秋有何特点?作者在文章的开 篇和结尾两次提到南国之秋有何用意?
2.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 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本文是写 景散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展
3.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 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 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 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明确: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 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 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 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 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 文章不散的“神”。
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亭浊酒杯。杜甫《登高》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织女牵牛星。杜牧《秋夕》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 衮》 •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浣溪沙》 • 秋华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 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