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上语文11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3份)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11 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会认“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3个生字,会写“住宅”等16个词语。

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2.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初步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

(重点)一、聚焦题目,鼓励提问,激发兴趣1.图片出示蟋蟀,说说自己了解的蟋蟀知识。

2.出示《昆虫记》封面,介绍法布尔,引出课题《蟋蟀的住宅》。

3.理解“住宅”,书写“宅”字。

“住宅”是用来称呼什么的?一般蟋蟀等昆虫住的地方被称作什么?做一做“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4.课文题目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为什么称蟋蟀的洞穴为“住宅”?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蟋蟀的住宅是怎样修建的?)二、自主阅读,提取信息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1)学习生字词;(2)哪些疑问在文中找到了答案,分别做上标记或进行批注;(3)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新问题写下来。

2.字词学习交流。

3.组织交流哪些疑问找到了答案,然后按照表格提取两个方面的信息:蟋蟀住宅的特点、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三、交流信息(一)根据提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简明、连贯地说一说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1.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能表现蟋蟀住宅特点的关键语句,从这些关键词句能看出蟋蟀住宅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抓住“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最多九寸深,一指宽”“一丛草半掩着”“微斜的门口”“墙壁很光滑”“住所很简朴”等词句。

(2)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述试着画一画蟋蟀住宅的示意图,师生进行评议。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教育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教育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作者全文采取拟人化的写法,到处都能发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蟋蟀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当学生饱含着对蟋蟀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欲望来学习课文时,也就很容易能够掌握蟋蟀住宅这项伟大的工程了,当然,如此学到的知识也会更深入、更真实,受到的启发更大。

1.教学效果(思效)。

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写法上的收获,通过课堂学习能够学以致用,这是最让我感到欣喜的。

从课文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明显是将蟋蟀当作人来写,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唱歌”“弹琴”“专家”等等,都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明了作者对于蟋蟀的喜爱之情。

比如,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通过作者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我们仿佛能看到蟋蟀忙忙碌碌的身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的生动、具体呢?主要原因在于作者长期细致地观察,这里就使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件事物(事情)写详细,就要耐心地、细致地去观察。

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内植物写出《绿萝》,将课文学习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及其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学生写出来的片段有了明显进步。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部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是和它们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采取读、思、议结合的方法,品词品句,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氛围显得和谐而充满活力。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差不多,难度不大。

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第【1】篇〗本文教学时我注重一个“趣”字,在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后,我让学生给蟋蟀的住宅设计广告词,学生有的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蟋蟀的是自己住宅的建筑师。

”有的说:“我的住宅有阳台、有卧室、有客厅,非常舒服,快来看啊!”在了解蟋蟀是怎样挖掘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动词:“扒、推、抛”等词,让学生边做动作边理解,学生手动起来了,思维也动起来了,在最后学完本课时,我还各学生一起把课文编成了儿歌。

蟋蟀和蝉啊门啊前一只小蟋蟀,啊正啊正在挖住宅,工具柔弱又简单哪,一点一点往下挖。

啊树啊上有两只蝉,啊嘻啊嘻哈哈在笑它。

现成的洞穴到处有啊,何必辛苦自己挖。

啊蝉啊蝉儿你不要笑,自己造的住宅才最舒服。

这首歌儿一唱,学生不仅兴趣高涨,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第【2】篇〗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老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关注教师的“教”。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大纲》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

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由于本课情景创设较好,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住宅”入手,从他们自己选择住宅都有一定的标准继而为文中蟋蟀选择住宅也有标准埋下伏笔,同时,同学们在了解蟋蟀住宅特点时,能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及反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流畅朗读。

•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蟋蟀的住宅。

•能够感知蟋蟀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好奇心,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听、说、读、写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并能够准确表述蟋蟀的住宅。

2.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观点,表达对蟋蟀住宅的看法。

•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蟋蟀生活的习性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 教学内容
•课文内容:《蟋蟀的住宅》。

•生词解释:住宅、橡树皮、幽暗、巢穴。

•阅读理解:读懂课文,理解其中的内容。

2.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小故事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生词。

3.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并展开讨论。

4.朗读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1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1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1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

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一、教学效果为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

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中心话题“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的引导,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认真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

二、教学收获本课教学的最大收获是在说明文教学中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

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

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

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引导理解感悟这句话时,我提出“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蟋蟀的住宅》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蟋蟀的住宅》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蟋蟀的住宅》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蟋蟀的住宅》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展示了蟋蟀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自然界的生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他们对于蟋蟀的住宅的建造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蟋蟀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2.教学难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的细节理解,以及对课文语言的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蟋蟀的鸣叫声,引导学生关注蟋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引导,详细讲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4.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蟋蟀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7.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教学内容】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蟋蟀的住宅》。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是,你想说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2、交流读书所得。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处你喜欢的,或者你认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句子,或者你不懂的地方。

并说出理由。

2、同桌或前后邻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3、集体讨论汇报。

4、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结合课文内容说图的内容。

5、指名说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以及蟋蟀住宅的特点。

6、指名读有关蟋蟀建造住宅过程和蟋蟀住宅特点的句子。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内没什么布置……很卫生。

”“蟋蟀盖房子……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抛出泥土来。

”7、你觉得蟋蟀有一种什么精神?吃苦耐劳、不随遇而安。

四、指导朗读1、指名读“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很卫生。

”2、范读。

3、再指名读,师生评议。

五、创设情境、体会重点这么伟大的工程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如果你就是蟋蟀,你怎么想大家介绍自己的建造过程呢?1、指名说。

2、评议。

六、回顾整体通读全文七、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与反思第2篇】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设计秉承这样的理念,把教师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隐藏起来,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激趣导入1、师:(拿出放大的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生:蟋蟀。

师: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生:蛐蛐。

放大的小东西——蟋蟀不仅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而且激起平时就喜欢小昆虫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帮老师一下?接下,学生说字形,老师板书“蟋蟀”,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

教师大智若愚,让学生帮助老师说字形,调动学习积极性,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让学生牢记“蟋蟀”字形。

2、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

把蟋蟀人性化为小东西、小家伙,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由“住宅”一词的惯性思维,激起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兴趣,直奔文章中心。

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师:你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多问几个学生)生: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方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

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生:好。

通过与老师住宅的对比,很自然地就使全班同学转换为评委这一角色。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

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个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

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课题质疑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

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

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

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

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

”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

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
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4.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建造者,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

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

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

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

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

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

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

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蟋蟀图片,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对蟋蟀的了解并揭示课题。

接着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然后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最后拓展练习: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作者全文采取拟人化的写法,到处都能发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蟋蟀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当学生饱含着对蟋蟀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欲望来学习课文时,也就很容易能够掌握蟋蟀住宅这项伟大的工程了,当然,如此学到的知识也会更深入、更真实,受到的启发更大。

1.教学效果(思效)。

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写法上的收获,通过课堂学习能够学以致用,这是最让我感到欣喜的。

从课文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明显是将蟋蟀当作人来写,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唱歌”“弹琴”“专家”等等,都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明了作者对于蟋蟀的喜爱之情。

比如,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通过作者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我们仿佛能看到蟋蟀忙忙碌碌的身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的生动、具体呢?主要原因在于作者长期细致地观察,这里就使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件事物(事情)写详细,就要耐心地、细致地去观察。

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内植物写出《绿萝》,将课文学习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及其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学生写出来的片段有了明显进步。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
住宅特点部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是和它们的不肯
随遇而安、慎重选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采取读、思、议结合的方法,品词品句,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氛围显得和谐而充满活力。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
课文内容理解个差不多,难度不大。

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
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是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这一浅层次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

4.改进措施(思改)。

上课之前,我们往往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查找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准
备教学流程,可谓费尽了周折。

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期盼,却忽略了
我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学生。

所以说,不管是备课,还是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心中都要有学习的主体“学生”,这样的话课堂会少一些遗憾。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

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

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

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
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

改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