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论语之求诸己之一 苏教版共35页文档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7.求诸己

第七课 求诸己引人入胜我们很多同学经常责怪父母、老师、同学、领导等不了解自己,不重视自己。
高适在《别董大》中写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要想让自己成为金子,要想让别人都了解你、理解你,要想让天下人都认识你、知道你,你自己应该怎么做?结合《论语》中“求诸己”这一专题,孔子认为我们应怎样使自己成为金子,怎样让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闻义不能徙.(x ǐ) 千乘.之国(sh èng ) 今女.画(r ǔ)博奕.(y ì) 内自讼.(s òng ) 千室之邑.(y ì)(二)通假字1.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女”通“汝”,你。
)2.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取”通“娶”)3.非不说子之道(“说”通“悦”,喜欢。
)(三)一词多义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忧虑,担心)②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灾祸)③愈膏肓之患.难(疾病)①求为可知.也(了解的学识、本领)②不知.其仁也(知道)③孰为汝多知.乎(知识)④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智慧)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②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③军惊而坏都舍.(房屋)①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通“悦”,喜欢,高兴)②作《师说.》以贻之(一种文体)③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说服)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幸运)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宠爱)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对妃子的宠爱)①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疑问代词,哪里)②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句末语气词)③如日月之食焉.(句末语气词)④见贤思齐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①君而知礼,孰.不知礼(疑问代词,谁)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疑问代词,什么) 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定代词,没有人) ②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副词,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副词,不要) ①为之犹贤乎已.(停止,这里指无所事事)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已经) ③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表示程度的副词) ④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语气助词,啊) (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意动用法尧舜其犹病.诸(以……为病,担心) 2.动词的使动用法揖巫马期而进.之(使……前进)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修己以安.人(使……安定)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为耻辱) (五)古今异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古义:表凭借,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宾语前置句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赤也何如3.状语后置句赤也,束带立于朝君取于吴4.被动句求为可知也(七)成语积累1.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七课 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

第七课求诸己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身方面来要求。
就是要端详自身的优势、特长加以提升、进展和利用,省察自身的劣势、短处加以克服和避开。
这也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1.字音字形(1)博弈.()(2)自讼.()(3)百乘.() (4)揖.()2.重要词语(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修.己以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力不足者,中道而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不有博弈..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为之犹贤.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女.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取.于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用法(1)斯⎩⎨⎧如斯.而已乎:逝者如斯.夫: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我欲仁,斯.仁至矣:(2)乎⎩⎪⎨⎪⎧仁远乎.哉:子路仁乎.: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已矣乎.:(3)之⎩⎪⎪⎨⎪⎪⎧德之.不修: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为之.犹贤乎已:过也,人皆见之.:5.词类活用(1)修己以安.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揖巫马期而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1)不患莫己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吾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取于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doc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求诸己 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不舍.昼夜 舍:停止 B .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少,小 C .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 D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 解析 文:文饰,掩盖。
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A )⎩⎨⎧ 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②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③不知其.仁也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解析 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④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 .君取于吴,为同姓B .非不说子之道C .孙以出之D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解析 A 项“取”通“娶”。
B 项“说”通“悦”。
C 项“孙”通“逊”。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学之不讲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D.子将奚先解析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
5.名句填空。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

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是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含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
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
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
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七课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

第七课求_诸_己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期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称为“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所以,“求诸己”也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立足点。
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对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从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别人,这是“求诸人”。
正是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
“求诸己”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不为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时候,应反思自己有没有能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这是“求诸己”。
凡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有矛盾、有问题时先从自身找原因,这是“求诸己”。
社会关系的和谐,对居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中国的传统道德十分注重这一点,对各种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兄友弟恭,等等。
求诸己,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这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原则,也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苏教版选修《求诸己》教学参考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
就是要审视自身的长板(优势、长处)加以提升、发展和利用;省察自身的短板(劣势、短处)加以延长和改进/或克服和避免。
这也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具体说来,可以表现于几个方面。
人们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牢骚满腹,情绪低落,于是对工作采取消极态度。
不是积极地从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别人,这就是「求诸人」。
正是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
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
他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意思是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思索、搜寻、创造和培养使自己可以为别人知道的能力、本领和方法。
他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君子忧虑的是自己无能,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他反复说明,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究竟能不能自立,能不能担当大任,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
「求诸己」,在这里就是要立足于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求为可知也」。
这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人就会自强不息,也就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而懊恼了。
因此,孔子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愠怒,不也是君子的品格吗?在现实生活中,总免不了会有不为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情形。
面对这种情况,怨天尤人无补于事,甚至可能使事态朝着更加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身的根本,还在于自己有无能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
所以,「求诸己」也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立足点。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

话题链接——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1.教材赏悟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
有了问题,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
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就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2.名句赏记◆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董仲舒◆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
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史典》◆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曾国藩◆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有点主见的人,他总是相信自己。
——邓小平◆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
——拿破仑◆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培根◆一个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
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
——高尔基◆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系于自己。
——朗费罗◆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
——狄更斯◆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
——海明威3.典例赏析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求诸己

⾼中语⽂《论语》选读七求诸⼰话题链接——以责⼈之⼼责⼰以恕⼰之⼼恕⼈1.教材赏悟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我反省,⼀切从⾃⼰⾝上找原因。
⽽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背道⽽驰。
有了问题,不是反躬⾃省,⽽是怨天尤⼈。
具有君⼦品⾏的⼈,遇到困难⾸先想到的是要靠⾃⼰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
如果世⼈能注重⾃⼰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的缺点,管好⾃⼰,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不会⼀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管别⼈,反⽽会体谅别⼈,宽恕别⼈,这样就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2.名句赏记◆事在勉强⽽矣,勉强求学则见闻⼴⽽智⼒明,勉强修养,则德⽇起⽽⼤有功。
——董仲舒◆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天⽣我材必有⽤,千⾦散尽还复来。
——李⽩◆⾃信者不疑⼈,⼈亦信之。
⾃疑者不信⼈,⼈亦疑之。
——《史典》◆坚其志,苦其⼼,勤其⼒,事⽆⼤⼩,必有所成。
——曾国藩◆淌⾃⼰的汗,吃⾃⼰的饭,⾃⼰的事情⾃⼰⼲;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凡是有点⼲劲的,有点能⼒的,有点主见的⼈,他总是相信⾃⼰。
——邓⼩平◆我只有⼀个忠告给你,做你⾃⼰的主⼈。
——拿破仑◆深窥⾃⼰的⼼,⽽后发觉⼀切的奇迹在你⾃⼰。
——培根◆⼀个做主⾓的⾮有天才不可。
可是天才在于⾃信,在于⾃⼰的⼒量。
——⾼尔基◆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系于⾃⼰。
——朗费罗◆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
——狄更斯◆⾃⼰就是主宰⼀切的上帝,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
——海明威3.典例赏析诸葛亮诫⼦书原⽂: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以⼴才,⾮志⽆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君⼦的⾏为操守,以宁静来提⾼⾃⾝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扰⽆法达到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