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二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学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学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论语》十则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论语》中的十则名言,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逝者如斯夫、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等。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名言,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的记忆和理解。

难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名言深层含义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论语》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阅读:让学生齐读十则名言,注意发音和语气,理解名言的含义。

3. 讲解与讨论:对每则名言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名言背后的儒家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对名言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十则名言的原文,并在每则名言旁边标注出其含义和背后的儒家思想。

七、作业设计1. 请将十则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和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论语》十则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论语》内容,深入研究儒家思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本上,让我想起了那些和学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今天,就让我以一位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身份,为大家呈现一份关于《论语十则》的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论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通过《论语十则》,使学生掌握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2.孔子的生平简介。

3.《论语》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让学生对这位古代教育家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论语》篇章,如《学而》、《为政》等,让学生对《论语》有初步的了解。

2.讲解《论语十则》(1)逐条解释《论语十则》的原文,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2)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3)针对每一条论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拓展延伸(1)讲解《论语》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这部经典的重要性。

(2)分享一些关于《论语》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论语》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互动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论语,并说明原因。

(2)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体验古代教育氛围。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课堂内容。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论语十则》的感悟。

2.课外阅读《论语》全文,挑选一篇自己最喜欢的篇章,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调整教学方案。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一、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㈠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论语十则选修文化经典优秀教案

论语十则选修文化经典优秀教案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 求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 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了 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 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 越出规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仲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
诲:教 女:通“汝” 之:助词,不译 知:知道 知:通“智”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 。贤哉回也!”
Hale Waihona Puke 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小 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 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 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 趣。贤德啊,颜回!”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里仁》 讷(nè):语言迟钝,不善讲话 敏:敏捷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 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 年少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 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 等到老年时,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 贪欲。”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 而行动要敏捷。” 毛泽东二位女儿:李敏,李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踰矩。 有:通“又” 于:在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迷惑 天命:上天旨意,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与义 务等多种含义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听到别人 也能包容。 从:遵从,随 踰矩:越过规矩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 人喜爱山;聪明人活跃,仁德的人沉 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任重而道远(

(6)默而识之(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仁以.为已任 (3)温故.而知新 5.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以.为师矣 故.时有物外之趣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
度是
(2)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


(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

。鼓励门生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
子是
(4)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5)劝告别人多向他人学习或借鉴,我们不妨引用《论语》中的话:


。” 或 者 也 可 以 说 :


。”
6.文言文中有许多单音节词,现在变成了双音节词。试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例子,
(优质)高二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积累其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课时:2 课时
一、基础自学
【课文导读】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其中善于学习和个人修
养的语录很有借鉴意义。它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远的影响,
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 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 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欹(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 ③中: 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第(8)则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句式是
(A.疑问句 B.祈使句
C.双重否定句),把它改成肯定句式:

后面两个问句是 (A.一般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请你把它们改成
肯定句式:
。比较一下它们的表达效
果哪一个更好?
18.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
方面的问题;
乙文谈பைடு நூலகம்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
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
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训练提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罔.( )

应该相结合。
19.思考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5.第(9)句仅仅是写自然现象吗?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四、拓展训练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 [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
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论语>十则》是从中节选的十条,
整篇都是人生格言, 或谈求知态度, 或谈学习方法, 或谈修身做人, 都给人
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等都是妇孺皆知的修身养性的名句。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
与现代词汇比较。
例:学而时习之。
学――学习 时――时常 习――温习
(1)有朋自远方来。
(2)学而不思则罔。
(3)诲女知之乎!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与课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请将课文中的那句话写在下 面的横线上,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摘句: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患:担心)。 课文中的句子: 启示: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 __
)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 _
)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远( ___
)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
)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 _
8.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把 你的理由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 疑和探索精神。 你的看法是: 你的理由是:
殆.( )
2.文学常识填空。
(1)上世纪九十年代,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十
大思想家之一。他是山东曲阜人,名丘,字
,是我国
时期杰出



,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因其思想在中国
影响很大,所以又被人称为

(2)《论语》是一部记录
的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朱熹把它与


全称为“四
书”。
)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 _
)_____________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
)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
)_______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本字 通假字 读音 意


(2)诲女知之乎!
本字 通假字 读音 意


(3)是知也。
本字 通假字 读音 意


3.“而”字在初中有四种用法需掌握:A 表顺承 B 表并列 C 表转折 D 表修饰。
试对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加以辨析。
1
(1)学而不思则罔(

(2)人不知而不愠(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学而时习之(
三、精讲点拨 1.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1) (2) (3) 2.第(3)则说明孔子认为能当别人的老师的条件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温故” 和“知新”之间的关系?
2
3.谈谈第(4)则对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17.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