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诗两首》优秀学案(精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古诗两首2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第二课时教材简析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淳朴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会到的无穷乐趣。
课时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来源:ZXXK]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明白得诗句所描画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1.明白得古诗大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想象古诗所描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
[来源:]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明白得。
[来源:ZXXK]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邻近居民来往,相处得专门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那个地点的环境景色十分观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要求,题写在庭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朴素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饰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欢乐的溪水,围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 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2. 汇报交流:(1)湖阴先生运气高洁、富于生活乐趣;清静脱俗,淳朴勤劳。
2024版年度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诗两首》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诗两首》目录CATALOGUE•课程背景与目标•课文解读与赏析•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拓展阅读与延伸活动•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课后作业与巩固练习01CATALOGUE课程背景与目标03课文《诗两首》01教材版本西师大版02年级五年级上册教材版本及年级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掌握两首诗的诗意,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习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特点及重要性诗歌特点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节奏感。
诗歌重要性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
02CATALOGUE课文解读与赏析《秋思》内容概述诗人借助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景象,如秋风、秋叶、秋霜等,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
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展现了内心情感的细腻和真挚。
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贴切的比喻,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深长和缠绵。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小词,上阕写程途中的昼夜兼程,下阕写塞外的风雪交加及由此而生的“梦”境。
《长相思》内容概述两首诗风格对比《秋思》以景抒情,情感真挚而细腻;而《长相思》则以情写景,情感深长而缠绵。
两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所不同,《秋思》更注重细节描写和氛围营造,而《长相思》则更注重整体意境的构建和情感的表达。
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也有所差异,《秋思》语言平实自然,贴近生活;而《长相思》语言则更加简练生动,富有诗意。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6.﹡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激发对书的热爱之情。
3.感情朗读,体悟诗意。
五、赏析诗歌,悟出道理
1.书的神奇我们深知,你觉得书还像什么?依照书中的构段方式,也试着写一小节。
2.互动交赞美之情,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书的名言警句,和大家分享分享。
二、抓住字眼,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朗读古诗,正音识记。
3.依法学习,互动交流。(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指导学法,理解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反馈交流。)
5.质疑问难,突出重点。(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1)生生互动谈体会。(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
(2)看到了什么景色?
(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自读自悟,感受神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神奇的书》是一首现代诗,作者以四个小节、相同的句式结构来展现书的价值,抒发作者热爱与赞美书籍的思想感情。其句式整齐,韵脚合一,朗朗上口。诗风清新明丽,词句间蕴涵深意。读后令人精神振奋,热爱书籍之情油然而生。
把同是写书的古诗和现代诗放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想想画面诵古诗。(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理
1.设疑问难,激趣寻因。
2古诗两首 教案-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2古诗两首教案-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
(学生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2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
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3.抽2~3 名学生背古诗句。
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江畔独步寻花》)(一)出示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读出并记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它一共有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
(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
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3.请2~3名学生背古诗句。
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
3.重点解决“倚yǐ”的读音。
注意“簇”字的读音。
4.读诵这首诗。
5.理解本诗意思。
(1)解题: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
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
(3)教师归纳介绍: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
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
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
①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
③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古诗两首2 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纳范读,让幼儿学习、仿照。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第二课时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材简析“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淳朴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会到的无穷乐趣。
课时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最新审定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自主识字读悟结合讨论交流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革命烈士事迹材料。
2.收集叶挺将军的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叶挺就是其中的一位革命英雄。
(课件出示)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
(师板书课题)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释题,介绍作者。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
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
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
评价读得怎么样?3.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优秀学案.doc(精品)

《书湖阴先生壁》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学习过程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一)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
江畔独步寻花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找出来并赏析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体会诗情。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湖阴先生壁》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有哪些景物呢?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后两句又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诗句,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
2.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预习过程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1.解释下面词语。
徘徊:
清如许:
一鉴开:
浩瀚:
真谛:
遨游:
2.填空。
《观书有感》一诗的作者是 朝的思想家,教育家 。
《神奇的书》一诗的作者是 , 著名 诗人。
3.快速默读《观书有感》一诗,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第一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
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5.《神奇的书》一诗为了突出书的神奇,用了哪些事物作形象的对比?除
此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1
6.为什么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7.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8. 你如何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