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模型
宇宙学标准模型

宇宙学标准模型宇宙模型指的是对宇宙的大尺度时空结构、运动形态和物质演化的理论描述。
所谓标准宇宙模型是指以弗里德曼宇宙模型为基础,伽莫夫将其运用于早期宇宙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宇宙模型。
它是一种结合核物理、粒子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知识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一种解释,是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
1.标准宇宙模型:1922年,弗利德曼提出了宇宙在膨胀的假设。
1927年,勒梅特利进一步指出,当时已发现的星系谱线红移现象,可能就是宇宙膨胀的表现。
这些预言,被1929年发现的哈勃定律所证实。
这就是著名的弗利德曼宇宙模型,它是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在长时间内一直在膨胀着,那么物质密度就一直在逐渐变稀。
往前追溯至宇宙尺度为今天的百分之一时,宇宙密度将达到今天的106倍,超过了星系的密度(约为今天宇宙平均密度的105倍),于是星系将挤在一起,实际上它们不能存在。
由此可见,宇宙的结构在某一时间之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产物。
在没有结团之前,宇宙一大片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均匀气体,在热平衡下有均匀的温度,称为宇宙温度。
气体的绝热膨胀将使宇宙温度降低,反之往前追溯,越早的宇宙就有越高的温度。
这样,甚早期的宇宙就应当是温度很高、密度很大的气体,它以很大的速率膨胀着。
这正是宇宙热大爆炸观念的基本看法。
1950年前后,伽莫夫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
他假设宇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温度1010K以上,这时粒子之间的热碰撞足以使原子核瓦解。
因此,原子核作为微观性结团,也只能是宇宙演化的产物。
伽莫夫等人成功地解释了氦的宇宙平均丰度高达1/4的事实。
可是,他的初步理论并没能赢得当时人们的信任。
直到最近20多年来,这一理论才发展得比较成熟。
可以设想,宇宙诞生的时候,物质密度为无限大。
这时,空间是高度弯曲的,能量集中为引力能。
随着宇宙的膨胀,引力能逐渐转化为粒子能,从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粒子来。
宇宙继续膨胀,温度继续下降,就会演出一幕幕生动真切的演化画面来。
爱因斯坦模型和德拜模型的描述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模型和德拜模型的描述内容和存在的问题一、爱因斯坦模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的一种物理理论。
它描述了引力是由质量和能量弯曲时空而产生的。
广义相对论通过引入度量张量来描述时空的几何结构,该度量张量由引力质量和能量分布决定。
根据这个理论,物体沿着弯曲时空的最短路径(称为测地线)运动。
二、爱因斯坦模型的存在问题:尽管广义相对论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如光线偏折、时空弯曲和脉冲星双星系统的观测结果,但它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它与量子力学之间的不协调性。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描述引力的经典理论,而量子力学则描述微观粒子和力量的行为。
目前还没有建立一种统一的理论,能够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互一致地结合起来,这被称为“引力量子化”问题。
此外,广义相对论也无法提供关于黑洞内部的物理过程的准确描述。
在黑洞的事件视界内,引力变得非常强大,时空弯曲也变得极端。
爱因斯坦模型无法解释黑洞内部的物理现象,例如黑洞奇点的本质和信息悖论。
三、德拜模型(宇宙膨胀模型):德拜模型是乔治·德拜于1922年提出的一种宇宙演化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宇宙的膨胀过程,即宇宙的空间在时间上不断扩展。
德拜模型认为,宇宙开始于一个非常热、致密的起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不断膨胀,物质稀释并形成了我们观测到的宇宙结构。
四、德拜模型的存在问题:德拜模型在解释宇宙演化的大尺度结构方面非常成功。
它能够解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并与观测数据相符。
然而,德拜模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未能提供宇宙膨胀的具体原因,即为什么宇宙在过去的某个时刻开始膨胀。
这被称为“初始条件”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解答。
其次,德拜模型也无法解释宇宙的初始奇点,即大爆炸之前的状态。
模型无法描述或回溯到宇宙起源的精确时刻,因为当宇宙膨胀到极端热和密度时,物理定律在该条件下失去了有效性。
此外,德拜模型还没有明确解释所谓的“暗能量”或“宇宙加速膨胀”的现象。
宇宙究竟是平的还是弯曲的(宇宙究竟是平的还是弯曲的呢)

宇宙究竟是平的还是弯曲的
宇宙的形状一直是人类探讨的一个深奥而又充满挑战的问题。
关于宇宙究竟是平的还是弯曲的这个问题,引发了无数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考和争论。
在现代宇宙学中,我们通常将宇宙的几何形状描述为三种可能性:平的、开曲的和闭曲的。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宇宙是平的这个假设。
在平的宇宙模型中,宇宙的空间几何被描述为欧几里德空间,即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这意味着在平的宇宙中,光线会一直向前传播,而且宇宙的总质量密度等于临界密度。
平的宇宙模型得到了大多数观测数据的支持,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分布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其次,开曲的宇宙模型认为宇宙的空间几何是向外弯曲的,就像一个开口的碗。
在这种模型下,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向外偏转,宇宙的总质量密度小于临界密度。
开曲的宇宙模型通常与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结果相吻合,这些结果表明宇宙的膨胀速度正在不断增加。
最后,闭曲的宇宙模型则认为宇宙的空间几何是向内弯曲的,就像一个闭合的球面。
在这种模型下,光线会向内偏转,宇宙的总质量密度大于临界密度。
虽然目前的观测数据更倾向于平的宇宙模型,但闭曲的宇宙模型仍然有其理论上的支持者。
总的来说,关于宇宙究竟是平的还是弯曲的这个问题还没有最终的答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观测数据的不断完善,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揭开这个宇宙之谜。
无论宇宙的形状是怎样的,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和理解将永远持续下去,这也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宇宙的8种形状庞加莱猜想

宇宙的8种形状庞加莱猜想
平面几何形状:最简单的宇宙模型是平面几何形状,类似于无限大的平面。
这种模型认为宇宙是二维的,没有曲率。
然而,这种模型与观测数据不符,因为宇宙中存在着大尺度的结构,如星系和星系团。
球面几何形状:另一种可能的宇宙形状是球面几何形状,类似于地球表面。
这种模型认为宇宙是三维的,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曲率。
球面模型可以通过观测数据来验证,因为球面几何形状可以解释宇宙中的一些大尺度结构。
无限扩展的平面:还有一种可能的宇宙形状是无限扩展的平面,这种模型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并且没有边界。
这种模型可以解释宇宙中的均匀性和无限性,但是它无法解释宇宙中的大尺度结构。
封闭的超球面:另一种可能的宇宙形状是封闭的超球面,类似于一个四维空间的球面。
这种模型认为宇宙是有限大小的,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曲率。
超球面模型可以解释宇宙中的大尺度结构,但是它无法解释宇宙中的无限性和均匀性。
开放的负曲率空间:另一种可能的宇宙形状是开放的负曲率空间,类似于马鞍形的表面。
这种模型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并且呈现出负曲率。
负曲率空间可以解释宇宙中的一些大尺度结构,但是它无法解释宇宙中的均匀性和有限性。
多维空间几何形状:最后一种可能的宇宙形状是多维空间几何形状,类似于更高维度的曲面。
这种模型认为宇宙是多维度的,并且存在着复杂的大尺度结构。
多维空间几何形状是一种非常抽象和复杂的模型,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观测数据来验证。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宇宙形状的模型,虽然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宇宙的具体形状,但这些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索宇宙奥秘的工具和思路。
标准宇宙模型的内容

标准宇宙模型的内容标准宇宙模型是人类对于宇宙的描述和解释。
它是科学界对于宇宙演化历史和宇宙结构的一个共识性理论。
标准宇宙模型是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理论框架,其主要包括宇宙演化史、宇宙结构和宇宙能量组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宇宙演化史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宇宙的演化历史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宇宙创始时刻,也即是“大爆炸”时刻,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以极快的速度膨胀,这一过程持续了约10^{-35}秒,这被称为宇宙的“膨胀时期”。
接下来的阶段被称为“辐射时期”。
在这一时期,宇宙中的物质以及辐射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宇宙处于非常热和密集的状态。
这个阶段持续了约10万年。
第三个阶段为“物质为主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宇宙中的物质和辐射分开了,宇宙中的物质可以自由地沿着引力的方向聚集形成星系和星云。
这个时期大致持续了13.8亿年。
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为“加速膨胀时期”,在这一时期,宇宙的膨胀加速。
这个时期的存在是为了解释观测到的宇宙定向膨胀的现象。
第二部分:宇宙结构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由大量的星系和星云组成的。
星系和星云之间有着巨大的距离,这是因为早期宇宙的小扰动在宇宙的膨胀作用下形成了密度波,它们演化进一步形成了大尺度的密度结构。
而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则依赖于宇宙中的暗物质。
暗物质是一种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物质,因此对它们的探测非常困难。
不过近年来的实验数据已经极大地支持了暗物质的存在,并且暗物质的密度约占宇宙总质量的85%左右。
宇宙中的能量密度与其密度结构紧密相关。
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宇宙的能量密度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物质、辐射和暗能量。
前两个部分都是可以看见的,而暗能量是一种神秘的能量,我们目前并不知道其性质。
第三部分:宇宙能量组成现代粒子物理实验的进步是研究宇宙能量组成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基本粒子共有12种,而宇宙中大约还有4%的物质是等离子态的原子。
此外,还有约1%的物质是由中微子构成的,它们是电中性、质量很小的粒子,它们的存在被广泛认同,但是我们目前还无法直接地探测它们。
标准宇宙学模型

z1
上式的解可通过数值方法算出,当 我们写出 Ω Λ
ΩΛ = 0
或
Ω Λ + Ω M =1
时,它有解析解。
=0 时的解,即宇宙学常数为零时,标注宇宙学的距离-红移关系:
= dL
2 [ zΩ M + (Ω M − 2)(−1 + zΩ M + 1)] (12) H 0Ω2 M
利用视星等与绝对星等的关系
m= M + 5log(d L Mpc ) + 25 (13)
立即可以得到视星等-红移关系。对于, Ω Λ =0 的宇宙
m = M − 5log H 0 + 25 + 5log{
2 [ zΩ M + (Ω M − 2)(−1 + zΩ M + 1)]} (14) Ω2 M
视星等-红移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检验宇宙学模型的方法。将实际观测的 m-z 关系与各种模型 下的理论曲线相比较,可以将宇宙学的基本参量确定下来。因此,我们可以用高红移超新星 (Ιa)的观测数据来拟合宇宙学参数。
标准宇宙学模型 1 弗里德曼方程 时空的对称性(宇宙学原理)使得宇宙的度规简化为罗伯逊—沃尔克度规,它仅仅是尺度因 子 R(t)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引力理论来导出 R(t)的关系式—宇宙的动力学方程。因此,建 立标准宇宙学模型的总思路是:罗伯逊—沃尔克度规+爱因斯坦场方程+物态方程—宇宙动 力学方程(弗里德曼方程)—标准宇宙学。
ρ0 8π G ρ0 = Ω M= ρ 3H 0 2 c 0 Λ 其中 Ω Λ = 2 (6) 3H 0 k − 2 2 Ω k = R0 H 0
3 物质为主的宇宙动力学解 我们利用前面的结果来寻求弗里德曼方程的解 R(t)。我们用今天的状态作为初始条件,因为 今天的物质密度 Ω M ,真空能密度 Ω Λ ,以及哈勃参量等参量可以通过天文观测得到。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模型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模型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中,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模型。
这些大尺度结构包括星系团、超星系团、宇宙蛛网等,它们组成了宇宙的骨架,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和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涉及到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物质分布等多个方面。
目前,主流的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模型可以归纳为两种:冷暗物质模型和暗能量模型。
冷暗物质模型是目前被广泛接受和研究的模型之一。
根据这一模型,宇宙中的大尺度结构是由冷暗物质引力塌缩形成的。
冷暗物质是一种与我们所熟知的普通物质相互作用很弱的物质,它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因此无法直接观测到。
然而,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大尺度结构的观测,科学家们发现了冷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根据冷暗物质模型,宇宙在大爆炸后开始膨胀,形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暗物质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密集的物质结构。
这些密集的物质结构通过引力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了星系、星系团等大尺度结构。
另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模型是暗能量模型。
暗能量是一种未知的能量形式,具有反重力的特性。
根据暗能量模型,宇宙的膨胀速度正在加速,这种加速的原因被归因于暗能量的存在。
暗能量的存在使得宇宙的膨胀速度超过了引力的作用,导致了宇宙的加速膨胀。
在暗能量模型中,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引力的作用。
暗能量的存在使得宇宙的膨胀速度加快,而引力则使得物质开始聚集形成大尺度结构。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宇宙的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除了冷暗物质模型和暗能量模型,还有一些其他的模型被提出来解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例如,弦理论提出了宇宙中存在额外的维度,这些额外的维度可以解释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和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此外,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结合也被用来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总的来说,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模型涉及到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物质分布等多个方面。
冷暗物质模型和暗能量模型是目前被广泛接受和研究的模型之一,它们通过引力的作用解释了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

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理论对现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相对论理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静态宇宙模型,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这个模型展开讨论。
1. 引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它解释了宇宙的运行方式和相互关系。
静态宇宙模型是爱因斯坦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
2. 静态宇宙模型的基本概念在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中,宇宙被认为是无限的、稳定的,并且不存在扩张或收缩的情况。
这个模型中的宇宙具有恒定的密度和温度,而且没有时间的概念,一切都是静止的。
3. 相对论的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相对论理论的基本原理。
相对论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并且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4. 爱因斯坦场方程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是基于他的场方程推导而来的。
这个方程描述了时空的弯曲和宇宙的整体结构。
在静态宇宙模型中,这个方程被简化为一个常数,表示宇宙的恒定状态。
5. 后续发展和挑战尽管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美感,但后续的观测和研究表明这个模型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宇宙射电背景辐射的发现以及宇宙膨胀的证据,静态宇宙模型逐渐被放弃。
6. 大爆炸理论的兴起20世纪中叶,大爆炸理论开始流行,并逐渐取代了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非常热、高密度的状态,然后经历了持续的膨胀过程。
7. 爱因斯坦的遗产尽管静态宇宙模型并没有成为现代宇宙学的主流理论,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和他的思想对科学界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的工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我们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8. 结论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是他对相对论理论的一种设想,尽管并未得到实际验证,但它在宇宙学领域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的模型----43 = 82 = 26 = 64冯南云当我们站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抬头往上看,仰视天空苍穹:白天我们看见蓝天白云,看见太阳,看见阴云密布;夜晚我们看见满天繁星、看见月亮、看见茫茫黑夜。
从古到今,多少人对着天空呼喊,天啊,你究竟有多高?多少人对着天空深思:天啊,你究竟有多大?多少人在计算、在想:天的边缘在何方?你从什么地方来,又到什么地方去?你何时生?又何时灭?时间和空间成了人类的心结。
宇宙不解的秘密成了人类梦想、创造的源泉。
从鲁班的木鸟到扎上羽毛飞天的试验,从飞机的诞生到航天飞机的出现,人类不断地把对天空的探求从梦想变成现实。
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哈勃望远镜的进步,人类仰视太空的视野不断地延长,不断地更深更远。
星球的红移现象使我们狂喜,原来宇宙是在不断地膨胀。
为什么太阳、月亮、地球不会相撞?宇宙的奇妙规律让我们不停、不停地思想。
宇宙是整体的生命。
人类只是整体生命的一部分。
宇宙孕育了人类的生长,一切的生命都是来自生命。
从来就没有上帝,从来就没有开始,也无所谓结束。
迷茫的人类在认识的局限中依然迷茫。
人类最大的局限性是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边缘的东西。
在一切的变化里,人类不变的观念成了认识宇宙的最大障碍。
三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构成四维。
在四维的时间里,人类获得身心的解放后又发现被限制了自由,光是宇宙的分子,所有的光组成宇宙。
光由粒子和波组成。
粒子可见,而波不可见。
可见的组成阳的世界,不可见的组成阴的世界。
阴阳的平衡运动变化产生万事万物。
粒子的世界演化成有形的质感的可观测的空间;波的世界是纯粹信息的不可观测但又可感觉振动的生命形式。
有形和无形可以互相转换,在变化的存在里组成整个时空,演化成整个宇宙,而且无休无止,无始无终,永不停息。
粒子和波的世界都是能量的世界。
能量的世界就是生命的世界。
能量守恒,生命处处平等。
这个世界上,你看不见的东西,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你的运动速度追不上光的运动速度,所以你看不见宇宙的演化。
因为你自身的观察能力有局限。
本来没有什么时间,时间不过是一个物体或一个可观察到的事物变化位移的测量表示,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无到有,从生到死,从存在到不存在。
时间是人类观察空间事物变化的一个观念、一个概念、而并非实有。
无形的生成有形;无形的信息控制有形的事物;无形的世界组合生成有形的世界。
有形的即可以观测到的,不断聚合、不断组合而又不断分解分离。
而无形的信息却是不变的、永恒的。
有形的展露在观察者的面前,显露在外。
无形的隐藏在观察对象的背面,观察者看不见。
人类的局限性是,看见的才相信是存在的,才认为是真实的;而看不见的就认为是不存在,不真实的。
所以,人类的观察和认识主要是靠眼睛,人类是唯眼主义的一种生命、一种动物。
人类总喜欢用自身的尺度去度量外在的一切。
以自己的身高去想象宇宙的空间尺寸,以自己生命的长短去衡量整个时间的变化运行,得出的结果有局限性。
在一切皆变、一切存在相对性的真实世界中,度量是无法进行的。
人类测定的一些数值是在相对稳定的时空状态中的参考数值,并不代表其客观性,也不能说明这个数值与真实世界的关联性。
比如,我们问:太阳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很多人回答:为了万物生长;为了地球;为了给人类光明,等等。
实际上,太阳的存在就其本身来说,并没有人类所需所想的这些目的。
它就只是存在,它是整个存在的一部分,它也是整个生命组成的一部分,它也是生命。
至于它的光芒照到谁身上,起什么作用,对太阳本身来说是无所谓的。
它才不管照到谁身上。
是照到地球?照到火星金星?还是照到月亮?也许它的光芒会使你生长,也会使你死亡,把你烤焦,变成沙漠,形成月亮等没有生机的星球。
这是人类自我中心观念的一个例子,以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为了人类的存在。
由此生发出去,人类就会想到自己是宇宙当中最重要的生命,对宇宙负有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真的是这样的吗?No。
宇宙有它自身的规律和存在的目的,既与人类有关,也无关。
人类只不过是整个宇宙巨大生命的一小部分,微渺细小到很难用数字进行说明。
在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之后,狂妄自大就进一步膨胀,向太空扩张的欲望也一步一步地强烈,以为可以人定胜天,踏平宇宙,独步太空。
人类应该有自信心,应该有雄心壮志,应该不断地认识自身,认识宇宙,但是,超越太多客观实际的自负会使人类倍感挫折而悲观。
我们思考宇宙的模型,可以这样认识。
整个宇宙由光组成,由能量组成,并不断地向外扩展膨胀。
我们可以设想成无数的电筒向外照射,要多少电筒才能把整个空间照亮呢?每一支电筒形成一个光锥,无数的光锥组成交相辉映的光明的宇宙。
而且,所有这些电筒不是固定的,不是不动的,它们自身在不断运动变化。
它们所照射到的一切也都在变化。
此生彼死、此起彼伏、此灭彼亮,能量的转化、流动组成了美妙和谐、生机无穷的宇宙,组成了辉煌灿烂的整体生命世界。
在不同的运动变化速度区域内,在不同的观察者眼里,一个事物变化的速度是不同的。
时间的流逝感觉也是不同的。
比如,千千万万的人,从内到外一圈一圈地排列起来,同向奔跑,越往外圈的奔跑路径越长,速度越快,虽然总体时间相同,但每个人站在不同层次和位置,感受到的时间流逝就不一样。
空间运行轨道和距离越往外圈越大,中心的一个人看上去基本上保持不动,实际上他也在运动,也在变化,但比起外圈的人来说,他就基本上是静止的、不动的。
如果你是一个观察者,一个看表演的人,你会感觉到这些人的排列实在是不平等,不公平。
他们越往内圈越少跑路,越少流汗,越少受罪,相对来说越享福,越幸运。
越往外圈就越痛苦。
如果这个组合的圈子无限地往外排列,那么外圈的人也许要乘上光子火箭才能顺应内圈的人的速度。
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上一日,人间三年”。
内圈的人好像在天堂,但外圈的人像在人间,更外圈的人就像到了地狱。
在不断的圈子上运动,不停的变化,就是轮回。
轮回这个词实际上表示的是一个生命在不同层次上运动变化时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释迦牟尼那个时候没有科学名词,作了一个比喻,2000多年来,人类执著于这些比喻,以至忘记了它的真义。
光锥也一样。
光的世界如一个水潭中丢进一个石头产生一层一层的涟漪。
每一层中都有无数的生命在奔跑,在运动。
那些奔跑运动的生命,我们看不见。
一些层次中的生命有时在听觉、或者在意识的层面中与人类交流相遇,我们不明白,就认为很神秘,以为是鬼,是神,是外星人。
其实人类太孤僻,太愚昧,太妄自尊大,以至于蒙闭了自己的认识。
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统一的生命,不可分割。
为了研究和认识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宇宙描述成一个64维的光锥共同组成的空间,每个光锥的原点相互联结,形成整个宇宙多维圆球的中心。
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如下:43 = 82 = 26 = 64。
这个模型不是宇宙的真实存在,只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认识宇宙的一个方法。
①43 = 64。
4是平面表示的空间,3是时间的表示,这是西方认识论。
一个平面分为四个象限。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昨天,今天和明天,对个体生命来说,也就是前世,今生,来世。
每一个认识都是一个平面,3个平面的复合组成整个认识的完全的世界。
这是用眼睛认识的世界。
②82= 64。
这是东方认识论。
8是八卦,2是阴阳,体现在中国古代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认识中。
《易经》由此而演变成为64卦,通过不同的卦象阐释宇宙生命的不同的现象。
这是用耳朵认识的世界。
③26= 64。
这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认识论。
2是阴阳;是正(+)、负(—);是男人和女人;是亚当和夏娃;是天和地;是有形和无形;是粒子和波;是光明和黑暗。
这是人类认识的共同点和一致性。
6是上下左右前后,是一个立方体的6个面,任何一个空间的描述都可以是三维六面。
这是用左右脑认识的世界。
数学模型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道门。
顺着这道门,我们不断地向着更深更远的空间扫描、探测,不断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和无限成长性。
人是宇宙中的精灵。
如果把宇宙比做一个巨型的大脑,所有的星球和光子就是组成这个大脑的细胞。
如果把宇宙比做一台巨型的电脑系统,那么人就是这台电脑的一个个终端。
人在所有的一切的生命当中,是与宇宙最相像、最同构的个体生命。
人的大脑就是宇宙整体大脑的一个缩影。
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就是认识自身的过程。
人类对自身大脑的开发越深,对宇宙的认识也越深。
反过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多,自身的思维也就会跃迁到更高的维度。
量子跃迁发生在微观世界,思维的跃迁发生在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中。
人类在认识宇宙的历程中进化,在进化自身的过程中推动宇宙的演变,人类的大脑不断地为宇宙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源。
宇宙的存在与人类的存在互为依存。
人与人的差异在于进化的速度不同,在于思维的层次不一样。
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升思想的维度,在于缩短奔跑的轨迹,在于阻止熵的增加。
你的思想维度越高,旋转越慢,能量流逝就越少,空间组合的密度就越大。
当你最后进化到达能量不再流逝,熵停止增加时,你就到达了生命的源头核心,你就不再奔跑。
这时,当然你也在运动,但相对来说,就是不动、静止、寂灭、不变。
因为你在一个点上,不论怎么转,也是这个点。
没有运动轨迹,也就没有空间中的变化和流转,也就没有可观察到的形体或能量的改变,也就没有了时间的感受和概念,这就是神秘主义和宗教中所描述的成道、涅槃、不生不灭的境界。
这是至今为止人类科学和宗教在认识自身和外在世界中的一个极限,一个至高点。
在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中,人类曾经发生过若干次的偏见,争议、斗争、甚至发生战争,发生宗教之间的分歧,主义之间的歧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界。
这都是由于人类对外在的世界、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及认识速度的快慢造成的。
人类的进化历程还很短暂,大脑的开发才刚开始,对外在世界,对宇宙的认识才踏出去一小步。
希望全体人类不要固步自封,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高自大。
对宇宙对自身的认识还有更远更长的路要走。
人类任重道远,人类有着比满足自身衣食住行更崇高更伟大的使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宇宙无限,生命无限。
愿人类更加团结,在更广泛、更高更远的认识中达到共识,在共同的认识中更好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在抢夺资源的分歧和偏见中,愿人类更快地觉悟,更加友好和平地对待同类,热爱生命。
愿人间充满爱,充满智慧,充满高维的能量,充满仁慈善良和平的阳光。
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更好。
不论你持什么主义,不论你有什么样的信仰,打开你的心扉,放飞你的情怀,拥抱宇宙和生命。
全人类是一家人,是同胞,是兄弟姐妹。
共同的愿望,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意志,让我们共同祝愿:沙漠变绿洲,人间变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