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文化

合集下载

试论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

试论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

试论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制作到使用,紫砂壶都注重讲究细节,蕴涵着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精髓。

本文从材料、形状、装饰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探讨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

一、材料紫砂壶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紫泥、绿泥、红泥、黄泥等多种。

其中,紫泥是最有名的一种,它的质地独特,耐高温,不易破裂,且有吸附作用,可以增加茶汤的甜味和香气。

紫泥壶的材料来源于太湖流域,历史悠久,传统制作技艺独具匠心。

因此,紫砂壶被誉为“太湖之珠”,其材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互动。

二、形状紫砂壶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六棱形、茶壶形等多种。

在形状方面,紫砂壶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茶壶形的紫砂壶,象征着中庸之道,敦厚稳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洁、诚实的象征;梅瓶形的紫砂壶,则象征着高雅、清洁、平凡、深沉。

三、装饰紫砂壶的装饰是一门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在装饰上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美学理念。

比如,在紫砂壶上常见的图案有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这些图案都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寓意高雅纯洁、刚柔并济。

此外,有些紫砂壶还雕刻了山水、仙鹤、云龙等图案,这些图案都表现了仁爱、礼仪、忠诚等价值观。

四、制作工艺紫砂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涉及挑泥、揉泥、拉胚、切车、掐口、掐柄、烧制等多个工序。

紫砂壶的制作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几乎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数十道工序。

因此,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制作方面的精髓。

它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够向人们传递出敬重传统、崇尚精神文化的信息。

总之,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礼俗习惯,又体现了制作技艺的精湛、独特。

因此,紫砂壶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完美的文化艺术品。

紫砂壶起源文化发展历程

紫砂壶起源文化发展历程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

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

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

”因此而得名。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

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问题。

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

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

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

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

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

”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

从紫砂壶“六方高逸”看中国文人的精神特质

从紫砂壶“六方高逸”看中国文人的精神特质

从紫砂壶“六方高逸”看中国文人的精神特质
中国紫砂壶是中国陶瓷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而“六方高逸”则是其中的一种独特的
造型。

这种紫砂壶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人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国文
人的精神特质。

“六方高逸”瓶身六面对称,从造型上可以看出,它具有一种简洁大方的美感。

而在
壶钮上,可以看到一只小巧的蝴蝶,这种蝴蝶元素让人联想起文人墨客经常使用的文化象征。

此外,这种紫砂壶体现出的“高逸”美感,也是文人审美情趣的体现。

中国文人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的深沉内涵,二是道家的个
体主义。

历史文化是中国文人的精神符号,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度精神气质和价值观。

而道家的个体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和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这种道家的思想,对中
国文人的精神特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注重工艺细节的把控,这个过程也需要体现出制作者的个
人风格。

制作者通过这种精美而含蓄的艺术形式,传递出自己的思考和某种价值观。

因此,紫砂壶的制作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融合,也是文人精神特质的体现。

总的来说,紫砂壶“六方高逸”展现出的文人审美情趣,突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

中国文人精神特质的两个方面,历史文化的深沉内涵和道家的个体主义,也同样重要地反
映在这种独特的紫砂壶上。

这种壶的精湛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文化表现方式,让人不禁感叹
中国文人的精神特质所包含的深邃价值。

紫砂壶茶文化的茶艺步骤

紫砂壶茶文化的茶艺步骤

紫砂壶茶文化的茶艺步骤紫砂壶的发展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紫砂壶茶文化的茶艺步骤,希望对您有用。

紫砂壶茶文化的茶艺步骤1 温壶:把壶身里外用开水烫一遍,这样泡第一泡茶时温度才够高。

2 置茶:用茶勺把茶叶放入壶内,置壶身三分之一为宜。

3 洗茶:将开水倒入壶内,盖上壶盖,立刻倒入公道杯内,这一泡叫做温润泡,是为了滋润茶叶,让茶叶舒展开,同时也将茶叶的灰尘冲洗掉。

4 洗杯:茶汤倒入公道杯后,分别将茶汤再倒入闻香杯和品茗杯内,一则洗杯,二则提温。

5 冲茶:掀开壶盖,倒入开水,溢出壶身,不可把茶叶冲出来,这样会使壶身受温均衡,泡出来的茶才会好喝。

6 淋壶:把倒入品茗杯和洗茶的茶汤逐个淋于壶身、壶嘴和壶把上,这样温度高,使整把壶都在吸收,然后在用茶巾把整个壶通身擦拭一遍,一般壶体表面水干之后茶即泡好。

7 分杯:把壶中泡好的茶通过滤网隔掉茶渣,倒入公道杯,在由公道杯将茶汤倒如闻香杯内。

8 注茶:将品茗杯盖在闻香杯上,翻转杯子使闻香杯中的茶汤注入品茗杯。

9 闻香:奉上闻香杯,以便使人感受所泡茶叶的香气。

10 品茗:奉上品茗杯,品尝杯中的茶汤,依据茶叶的特点和喝茶人的口感确定其冲泡次数,以上之法茶汤由里面外易被吸收,久而久之,会使茶壶产生自然的光亮。

11 洗壶:饮完茶后取出茶渣,用开水将壶里外清洗一下,然后壶口朝下,在用开水淋洗一遍,使茶油更均匀的附于壶体。

12 收壶:紫砂壶用开水冲洗干净后,用茶巾将其擦至干净,将壶盖掀开,放置通风处晾干,放置其间可经常用手摩擦,使其光泽更加温润。

紫砂壶茶文化的历史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

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当时用茶多为饼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

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器具的发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

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制茶具,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紫砂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的紫砂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的紫砂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紫砂艺术,指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陶艺形式,它源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的紫砂村。

这种陶艺与其他陶艺有所不同,它的特点在于它的独特形态和丰富多彩的图案,以及这些图案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紫砂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因为它在制作过程和风格上都凸显出中国陶器制作的特点。

紫砂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纯手工制作。

它的制作过程包括挑选泥土、捏制、成型、烧制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手工完成。

这一制作方式与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的紫砂壶制作,也是通过手工完成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还未发展到使用器具辅助的程度,因此制陶都是纯手工制作。

这种纯手工制作方式在紫砂艺术中得到了延续,使得这种陶艺在制作上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紫砂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形态美。

紫砂壶、紫砂盆、紫砂杯等都是紫砂艺术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形态多样,有的是圆润的,有的是方正的,有的则像动物形象一样,其造型讲究的是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简洁、富有内涵的美感,这与中国古代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很相似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追求自然之美、崇尚道德之美的传统。

紫砂艺术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图案,这些图案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比如,紫砂壶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四季草木、山水田园、传统诗词的图案等等。

这些图案都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美学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四季的变迁被赋予了极大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反映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山水田园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意境,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紫砂壶上的传统诗词则代表着中国文化中重视文学、追求精神文明的一面。

总之,紫砂艺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既表现了中国传统制陶技术的特点,又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然、简洁、富有内涵的美感,还可以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美学价值观。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紫砂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

紫砂壶的文化艺术欣赏及思考

紫砂壶的文化艺术欣赏及思考

1 前 言
秀、 气势铿锵 ; 秀竹则 要求娴静 有致 、 俊 逸潇洒 。 劲竹 喻 以
中 国传统 文人 内心 的 自喻 、 自尊 、 自省 、 自强 的精 神 : 冬 梅 严 寒 中独俏 素枝 闲花 , 以简为 主 , 达 到疏 在陶瓷 艺术 中 , 紫砂是一个 特殊 的品种 , 它 具 有 与 众 又须 主杆苍 劲 , 少 里寓 多 , 富有活 力气 息 的艺术 效果 , 所 以 紫 砂 不 同 的性 能 、 用途 和艺术风格 , 它 是 一 种 实 用 与 美 高 度 和 中 见 密 、 谐、 妙 不可 言 的特 殊 工艺 品 , 紫 砂壶 以简练 大方 之形 、 谆 花 器 不 仅 要 形 象 生 动 ,构 图简 洁 而 且 应 巧 妙 地 利 用 紫 砂 朴 典雅之 色 、 安祥恬 静之态 。 跻 身 于 中 华 民族 文 化 艺 术 之 泥料的天然色 泽来 增强其艺术效 果。
《 象毫 霉

I警 ≥翌 ≯ 霉 F ? ≥筘 嚣霉 荔霉 荔
《 l j
曩 y 誓 墨《 ≮ 毋 ≥。 曼。
( 上接 第 5 6页 )
为 第 一 性 。注 重 自我 表 现 。它 的 制 作 可 以 是 一 个 具 象 的 简 言 之 , 传统 的紫砂 与现代 陶艺最 主要 的差异 在于 : 前 者 形。 也 可是 一个 抽象 的形 , 或是 一个 器 皿之 形 , 即 便 是 一 属 于工艺 美术 范 畴 , 后 者 属 于纯美 术 范 畴 ; 前 者 重实 用 、 个 器 皿 之 形 也 并 不 一 定 首 先 考 虑 它 的 实 用 功 能 .而 是 通 重制 作 , 后者 重 “ 思” 、 重学识 和个性 ; 前 者形式 程式化 , 制
天 人 合 一 的境 界 和情 趣 。在 今 天 , 茶 即 是 日常 生 紫砂 “ 花货” 源 于 自然 , 而高于 自然 , 造 型不仅应 具有 璞 归 真 、 又是传递 友情 的媒 介物 , 人 们视饮 茶为 物质 适 度性 的艺术夸张 ,又应着 意于风 格潇洒 。此类壶 艺 以 活的必需 品 ,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

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

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

它的历史并不长,但其起源和发展,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宜兴的陶瓷业,上溯新石器时代,已历几千年,为紫砂陶器的发展准备了优厚的条件。

宜兴的紫砂陶器创于北宋,初期制作粗劣,直至明代中期,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盛行。

明代人泡饮讲究"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此时,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明万历后,到清代乾隆时,宜兴的紫砂业迅速发展至全盛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大量生产紫砂壶外,紫砂花盆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等,形式纷呈,应有尽有。

论紫砂壶“事事如意”的传统文化韵味

论紫砂壶“事事如意”的传统文化韵味

论紫砂壶“事事如意”的传统文化韵味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它不仅是一种茶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而“事事如意”是紫砂壶的一个传统文化韵味,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紫砂壶“事事如意”的传统文化韵味。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茶具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宋代,历经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紫砂壶的烧制工艺非常讲究,它采用天然的紫砂泥,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紫砂壶。

而且,紫砂壶的每一件都是手工制作,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紫砂壶被誉为“陶瓷之花”,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珍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事事如意”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向往。

人们常常希望自己的生活工作都能够顺利如意,没有烦恼和困难。

这种愿望也体现在了紫砂壶的文化韵味中。

“事事如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祝愿,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在使用紫砂壶泡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静心品茶,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事事如意”的愿望。

紫砂壶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茶文化氛围,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宁和放松。

“事事如意”也与紫砂壶的形态和造型有关。

紫砂壶作为茶具,其形态多样,有龙凤、梅兰竹菊等各种图案和造型。

这些图案和造型不仅仅具有装饰作用,更让人们联想到吉祥如意的寓意。

龙凤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代表着权力和神圣的象征;梅兰竹菊则是中国的四君子之一,有着高风雅韵的形象。

这些图案和造型的设计,都让紫砂壶充满了文化的内涵和韵味,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事事如意”也体现在紫砂壶的使用过程中。

人们使用紫砂壶冲泡茶水,享受茶香带来的舒适和满足感,让心情平静下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放松。

这种愉悦的心境也是“事事如意”的体现。

通过沏茶饮茶的过程,人们不仅能够滋养身体,更能够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在现代社会,紫砂壶“事事如意”的传统文化韵味也得到了人们的传承和弘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紫砂壶文化
摘要:紫砂壶由于是种材质特殊、集优美造型和独特实用性能为一体的器皿,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收藏。

紫砂蕴涵着浓厚的文化价值,饱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趣品味与生活态度。

关键词:紫砂壶;泥料;造型;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35-01
壶,是器皿。

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

它的式样很多,制作材料也很多,所以壶的家族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家族了。

数百年来,这个壶的家族中最负盛名的可以算得上是宜兴的紫砂壶了。

紫砂为宜兴扬了名,现在紫砂也成为宜兴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

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

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

然而在现代的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

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紫砂陶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

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中的一种泥料,产于宜兴本地,它们以
天然的矿物组成,蕴藏在岩和普通陶土的夹层中,故有“岩中泥”,“泥中泥”之称。

紫砂土是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种隐士,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有着优良的可塑性,成品由于表里均不挂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使用时不灸手。

常擦拭,表面自发光泽,也就是俗称的“包浆”。

紫砂泥料的分子排列与一般陶瓷泥料的颗粒结构不同,成鳞片状结构。

本山绿泥是甲泥矿内的夹脂,红泥是夹于陶土“嫩泥”矿中的泥料又称朱砂泥。

三种原料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需要进行相互配比混合使用,从而产生更多的紫砂泥色。

由于原料矿区和矿层分布的不同,配方不同,以及烧成的温度、气氛变化的不同,色泽更为丰富,可分别呈现天青、栗色、深紫、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等色,故有紫而不艳、红而不骄、绿而不嫩、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的高雅色调。

纯朴大方,别具风格。

紫砂壶由于是种材质特殊、集优美造型和独特实用性能为一体的器皿,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收藏。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紫砂壶之所以出名来自其独特的质地,其材质质地温润细腻。

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但又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优美耐看,又触感温柔,表现出丰富优美的砂质效果。

二是物理性能优良。

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用于泡茶不失其原味,能保持茶味、茶香、茶色,茶水不易变质变馊;同时冷热急变性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涨裂,提握时也不炙手。

三是可加工性强。

泥质可塑性好,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干燥收缩率小,使造型的轮廓线条规整严谨而且精确;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

其次,具有美的造型。

紫砂器的造型的优美早已闻名于世,是存世的各类器皿中最丰富多样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紫砂器的造型设计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美学规律。

大致来说,主要有均衡和谐、虚实对比、线面结合、方圆相济等特点。

从审美意义上说,通常认为古拙为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

再次,紫砂壶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知道紫砂壶的魅力源自他的材质、造型和文化内涵。

独特的五色土是大自然对宜兴这一方水土的厚爱;优美的造型靠的是高超的制壶技术;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根植于丰沛灿烂的紫砂文化。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壶人高超的技艺。

一把把名壶都是从拥有高超技术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的制壶名家、制壶高手的手中做出来的。

所以,要做好一把壶,更进一步说要创作好一把壶,文化、技术两者缺一不可。

紫砂蕴涵着浓厚的文化价值,饱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趣品味与生活态度。

如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所刻壶铭,刀法遒劲,字形风流,情趣微妙。

现代如书画大家黄宾虹、唐云、韩美林等人的参与对紫砂壶艺的创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使紫砂壶艺从单纯的民间艺术,跃入文人雅士的领域,成为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独特的陶瓷艺术品。

紫砂是手工艺品,强调紫砂制作人员一定要从全手工成型学起,把坭片攘接成型法熟练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强调要练就扎实的、过硬的基本功,这样才能把制作者的思想、理念通过壶的载体很好地展现出来。

几十年来,在宜兴这块有着深厚的紫砂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我们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陶艺家、名人。

在这一行列中只有努力练就技术,积累文化,才能为发展宜兴的紫砂文化而作出自己的贡献,创作出符合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审美观念的艺术造型,才能有机结合,造就陶都大地的“紫砂文化”、“紫砂文明”。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壶大观.台湾长春树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