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黑土地保护情况及建议
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及技术措施

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及技术措施1. 引言1.1 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具有高肥力、保水性强、透气性好等优点,被誉为中国的“粮仓”和“生态压舱石”。
受到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黑土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黑土地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更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黑土地,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后代子孙的生存空间。
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提高其利用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黑土地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黑土地的保护努力,才能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2. 正文2.1 黑土地的特点黑土地是我国极为珍贵的耕地资源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黑土地具有较高的肥力。
由于长期的积累和磨练,黑土地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特别是含氮量较高,土壤结构疏松,通透性好,适合作物生长。
黑土地的保水保肥性能强。
黑土地有较好的保水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淋溶,保证农作物在干旱季节的正常生长需要;黑土地的肥力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施肥量,减少环境污染。
黑土地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
除了适合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外,黑土地还适宜种植豆类、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来源。
黑土地的特点是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的,具有极高的农业生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黑土地的保护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加强管理和保护,确保其永续利用。
2.2 黑土地保护的技术措施黑土地保护的技术措施是保护和恢复黑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技术措施:1. 农业轮作和休耕制度:通过轮作不同作物,可以减少土壤中营养物质的流失,并提高土壤的保育性能。
休耕制度可以让土地得到休整,有助于恢复土壤的营养结构。
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及技术措施

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及技术措施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具有土层深厚、肥沃、含水量丰富、透气性好等特点,被誉为“世界第一优质土壤”,被称为“黄金地”。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黑土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黑土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好黑土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实施技术措施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举措。
一、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耕地资源,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潜力和生态价值。
长期以来,黑土地遭受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土壤贫瘠等问题,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土地资源严重流失。
加强黑土地保护,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维护生态平衡黑土地的生态环境破坏直接影响着土地的肥力和耕作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等问题将导致土地逐渐荒漠化,生态平衡被破坏。
保护黑土地,维护其生态平衡,是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举措。
2.保障粮食安全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耕地资源,其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可以支撑我国的粮食生产。
由于土地资源受到破坏,粮食生产也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保护黑土地,保障其农业生产能力,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黑土地资源的保护,不仅意味着保护耕地资源,也意味着保护我国的资源禀赋,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
保护黑土地,对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措施为了保护好黑土地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利用,需要实施一系列技术措施。
1.加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有效地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可以使得土壤得到有效的修复和休整,有效恢复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和破坏。
轮作休耕制度也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产出,保障粮食安全。
2.推广有机农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残留和化肥污染,还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保护土壤资源。
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及技术措施

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及技术措施黑土地,是指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的一大片深度富含有机质的土地。
黑土地的肥沃程度是举世闻名的,被誉为世界第一土。
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黑土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压力。
为了保护黑土地,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护黑土地的肥沃和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1.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保护黑土地意味着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黑土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黑土地保护不仅能保护土地资源,还能维护水源、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3. 黑土地保护关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黑土地区域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如果黑土地受到严重破坏,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带来社会经济问题,甚至对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二、技术措施1. 合理利用农业机械合理利用农业机械,减少对黑土地的压实和破坏是非常重要的。
过度的机械化作业容易导致土壤压实,降低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应该合理配置农业机械,减少机械深松,采用浅松和机械轮耕,减少对黑土地的破坏。
2.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保护黑土地的有效措施之一。
秸秆是一种宝贵的有机肥料,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秸秆还田还可以减少耕作的次数,降低耕作深度,有助于保护黑土地的肥沃度和生态环境。
3. 科学施肥科学合理施肥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举措。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
建议采用有机肥和化肥结合的施肥模式,合理配置氮、磷、钾等养分,减少氮肥的过量使用,降低对土壤的压力。
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提高施肥利用率,减少施肥对环境的影响。
4. 林果业种植发展林果业是保护黑土地的有效途径。
保护东北黑土的建议

保护东北黑土的建议一、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东北黑土是全国重要的粮田,要加强对黑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首先,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功能,避免乱占乱用。
其次,加强对土地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建立黑土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黑土退化问题。
最后,加强土地的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做好农田环境保护,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负荷能力。
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黑土地生态系统脆弱,容易遭受水、风、草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为了保护黑土地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保持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度。
此外,还需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力度,保证农田灌溉的正常运行,减少土地干旱的发生。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保护东北黑土的关键所在。
加大对黑土地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
发展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引入先进的耕作、种植和施肥技术,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农业生产。
四、加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力度。
在保护东北黑土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相关活动。
加强土地的立法管理,明确土地资源的产权和使用权。
同时,加强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打击,严惩非法开垦和滥用土地资源的行为。
此外,还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污染行为,保护黑土地的生态环境。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保护东北黑土不仅需要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还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强对黑土资源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黑土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积极开展黑土地的科普活动、举办研讨会和专题讲座,提高公众对黑土资源的了解。
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发挥其在黑土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六、加强黑土地的跨区域交流合作。
保护东北黑土需要各相关地区的共同努力。
各地区可以加强黑土资源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黑土保护的相关问题,分享经验和成果。
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及技术措施

黑土地保护的必要性及技术措施
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其质地肥沃、肥力高、蓄水性能好、通透性好等
特点,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但因为长期的过度利用、不合理管理、污染等因素的
影响,黑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破坏和衰退,对于黑土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1. 保证粮食安全。
黑土地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主产区,其保护关系到全国的粮食
安全问题。
2. 维护生态平衡。
黑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
环节。
3. 保护生物多样性。
黑土地上的生物种类繁多,是维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技术措施:
1. 合理耕作。
合理使用化肥、有机肥等,进行轮作休耕,保持土壤肥力等,从而减
少黑土地的退化。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黑土地属于半干旱地区,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浪费,保证黑土地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 加强污染治理。
加大对黑土地的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治理力度,依法打击违
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4. 推广生态治理技术。
将生态治理技术应用于黑土地保护,加强生态保护基础建设,增强黑土地的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
综上所述,黑土地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
在保护工作中,必须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从而确保黑土地的保护工作取得实效,为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黑土地的问题和保护措施

黑土地的问题和保护措施
作为我国的主要耕地区域之一,黑土地所产出的粮食对全国的贡献不可忽视。
然而,随着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黑土地面临着很多问题,如退化、污染、破坏等。
首先,黑土地的退化问题是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退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度的开垦和过度的利用导致了土壤质量的下降,同时加上扰动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使土壤质量逐渐恶化,从而导致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等问题出现。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制定科学的耕作制度,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以及推广合理的轮作与休耕制度进行土地保护。
其次,黑土地面临的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污染物质大量排放进入土壤,导致黑土地的污染严重。
除了工业废水和污泥的排放外,农业长期以来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也是造成黑土地污染的重要原因。
为了预防和控制黑土地不断的污染,我们应该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完善土壤和水资源的监管机制,加大对环保技术的推广力度,尽早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污染源。
最后,黑土地的破坏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黑土地的丰富生态系统和多样性物种需要得到保护,而破坏因素则涉及到过度开采、未经审批的野生动物经营和非法捕杀、大规模植被破坏等行为,都会对黑土地的健康产生巨大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然保护和植被恢复,建立和实施生态保护制度,推广与使用生态
工程,最大限度地防止黑土地进一步的破坏。
总之,保护黑土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应该从制定科学的耕作制度、加强环保投入,以及重视自然保护和植被恢复等方面入手,做好土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确保可持续的耕地资源供给。
黑土区保护方法和措施是什么

黑土区保护方法和措施是什么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拥有丰富的黑土资源,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黑土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黑土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亟待解决。
为了有效保护黑土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黑土区的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保护黑土资源的关键。
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田、林地、草地等不同用地的范围和比例,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规模和强度,保护农田和林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推行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是保护黑土资源的重要手段。
通过修建水库、引河入田、修建排灌工程等措施,可以改善黑土区的土壤墒情,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黑土资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推广合理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是保护黑土资源的重要措施。
黑土区的土壤肥力丰富,但由于长期的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质量恶化。
因此,应该推广合理施肥技术,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肥,提高土壤肥力,保护黑土资源的肥力和生产力。
四、加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是保护黑土资源的重要途径。
应该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避免单一作物连作连种,合理轮作轮种,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保护黑土资源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五、推广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保护黑土资源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可以有效改善黑土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黑土资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六、加强土地整治和治理。
土地整治和治理是保护黑土资源的重要途径。
应该加强土地整治和治理,改善土地的质量和肥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黑土资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黑土资源的重要措施。
应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黑土资源的生态环境。
保护黑土的有效措施

保护黑土的有效措施保护黑土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保护黑土的几个有效措施:1.加强土壤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宣传黑土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的土壤保护意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黑土的重要性,这是保护黑土的首要前提。
2.推行科学耕作:科学耕作是保护黑土的基础措施。
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合理轮作、合理施肥、合理用药、合理排水等,避免大面积连作、过度施肥和过度用药等不良耕作方式,以减少对黑土的破坏。
3.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大对黑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投入,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如沉积水井、塘堰等,在种植区划中增加水源地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区,并加强水土保持管理,防止水土流失。
4.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是保护黑土的重要手段。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通过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提高土地的质量和肥力。
5.加大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土壤污染是黑土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要加大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减少对土壤的二次破坏。
6.加大对黑土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黑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要加大对黑土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保护黑土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并加强对黑土地区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管理。
7.加强对农田利用权的管理和保护:农田利用权是农民的重要财产,也是农民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加强对农田利用权的管理和保护,避免农田被非农业用地侵占,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8.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策是推动黑土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制定和完善有关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对黑土地区的支持力度,为黑土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保护黑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源市黑土地保护情况及建议作者:郭文景李广明来源:《吉林农业》2014年第08期摘要:目前,黑土地质量下降较严重,已影响到粮食安全。
保护黑土地可提高农业生产后劲,提升粮食安全,本文从辽源市黑土地保护情况出发,介绍了现存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黑土地;基本情况;保护中图分类号: 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04-21 辽源市黑土地保护基本情况1.1黑土地面积辽源市现有黑土地面积(耕地面积,下同)363.81万亩,其中东丰县185.0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50.9%;东辽县162.0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44.5%;龙山区9.91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2.7%;西安区6.9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1.9%。
1.2黑土地类型辽源市黑土地类型按照土类划分,可分为石质土、石灰岩土、灰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冲积土、沼泽土、泥炭土及水稻土十大土类。
在十大土类中,白浆土耕地面积最大,面积达到了175.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16%;草甸土耕地面积仅次于白浆土,面积为60.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68%;灰棕壤耕地面积位于第三位,面积为54.6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01%;冲积土耕地面积处在第四位,面积为49.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65%;余下的石质土、石灰岩土、棕壤、沼泽土、泥炭土和水稻土耕地面积合计仅为23.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0%。
黑土地类型按照土壤肥力高、中、低划分,可分为高产田(大于730公斤/亩)、中产田(620~730公斤/亩)和低产田(小于620公斤/亩)三种类型。
高产田面积为94.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01%;中产田面积为162.9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78%;低产田面积为106.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21%。
1.3黑土地分布按照行政区域位置划分黑土地的分布,主要分布于四个行政区域,即东丰与东辽两县和龙山与西安两区。
东丰县黑土地分布面积最大,面积达到了185.0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50.9%;东辽县黑土地分布面积仅次于东丰县,面积为162.0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44.5%;龙山区黑土地分布较小,面积为9.91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2.7%;西安区黑土地分布面积最少,面积仅为6.9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1.9%。
依据黑土地所处的地形坡度大小,黑土地分布有四种情况:一种是分布在地形坡度小于3°的黑土地,耕地面积为238.9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68%;地形坡度在3°~7°之间的黑土地,耕地面积为114.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35%;地形坡度在7°~15°之间的黑土地,耕地面积为10.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3%;地形坡度在15°~25°之间的黑土地,耕地面积仅为0.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04%。
1.4黑土地开发利用情况辽源市363.81万亩的黑土地现已全部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了352.91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97%。
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313.3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86.12%;水稻种植面积为34.4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9.45%;大豆播种面积为0.81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0.22%;高粱、谷子、绿豆等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合计为4.4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1.21%;经济作物、蔬菜等种植面积合计为10.9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3%。
由此表明,黑土地开发利用主要为种植玉米和水稻两大作物,两者合计占黑土地总面积的95.57%;其次是高粱、谷子、蔬菜等一些农作物,合计面积占黑土地总面积的4.43%。
2 黑土地保护情况及措施2.1土壤有机质提升情况据辽源市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8.87克/公斤,变幅在14.06~42.66克/公斤之间。
与辽源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27.50克/公斤相比,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37克/公斤,增加了4.98%以上,年平均增加了0.0457克/公斤。
从不同地类看,旱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8.75克/公斤,变化区间为14.06~42.66克/公斤;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是29.38克/公斤,变化范围为16.43~38.35克/公斤。
从行政区域看,土壤有机质含量极大值出现于东辽县的辽河源镇,平均为31.01克/公斤;极小值呈现在东辽县的甲山乡,平均为22.34克/公斤,余下的28个乡(镇)有机质含量以25克/公斤为基准做上下浮动,但浮动差异较小。
从不同土类看,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出现在石灰岩土,平均值为32.17克/公斤,最低呈现于草甸土,平均值为27.99克/公斤,其他8个土类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以30克/公斤为基准做上下微小波动。
十大土类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石灰岩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白浆土>石质土>灰棕壤>冲积土>棕壤>草甸土。
参考辽源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结合本市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情况,现将全市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划分为四级。
一级(丰富级,有机质含量大于40克/公斤)面积为0.11万亩,占总面积的0.03%;二级(丰富级,有机质含量在30~40克/公斤)面积为220.32万亩,占总面积的60.56%;三级(适量级,有机质含量20~30克/公斤)面积为139.16万亩,占总面积的38.25%;四级(适量级,有机质含量小于20克/公斤)面积为4.22万亩,占总面积的1.16%。
由此表明,有机质含量为一级的黑土地面积最少,四级的黑土地面积较少,有机质含量位于二级的黑土地面积最大,处于三级的黑土地面积较大。
2.2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辽源市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一直在黑地地上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一是推广了根茬还田或秸秆还田技术,还田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机械还田、人工还田和过腹还田,不仅促进了有机质在土壤内的累积,还更新了土壤有机质;二是推广了优质有机肥料施用技术,平均亩施入优质有机肥料由原来的1.3立方米增加到1.5立方米,平均亩增加了0.2立方米,增加了15.38%以上,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解了氮磷钾的平衡,缓解了化肥、农药对黑土地的负面影响;四是推广了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辽源市中低产田总面积为269.1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3.99%。
通过采取一系列改良培肥技术措施,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减弱了土壤一些障碍因素,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强了土壤生产后劲,最终实现了土壤提升一个等级,即低产田变为中产田,中产田变为高产田;五是推广了大型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深松深度平均为30厘米,变化区间在25~40厘米。
打破了原多年翻耕形成的犁底层,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使中低产田改良成高中产田;六是推广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栽培技术,譬如玉米休闲栽培技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玉米和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等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彻底解决了目前用地和养地之间的突出矛盾,有效缓解了黑土地的过度消耗,真正达到了保护黑土地的目的。
3 现存的问题及建议目前,就黑土地保护现存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三重三轻现象较重。
即重用地、轻养地。
重化肥、轻农肥。
重产出、轻投入;二是耕地保护资金不足。
目前,地方财政部门尚未建立黑土地保护专项资金;三是宣传培训不够。
目前农业实用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开展良好,黑土地保护和复修宣传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建议:一是强化人们法律意识。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与黑土地保护和复修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黑土地保护和复修宣传、指导工作,以增强人们法律意识;二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各级土壤肥料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等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民和其他耕地使用者的教育与技术宣传培训;三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推广和应用。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就黑土地质量保护和复修,组织农业推广、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开展技术交流,积极引进耕地质量保护技术,科学筛选适宜的耕地质量保护和复修技术,推进耕地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四是设立黑土地保护和复修资金。
采取多渠道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和复修项目。
4 土壤污染防治紧紧围绕着“两减少、一增加”,使土壤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4.1推广病虫鼠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近年来,辽源市大力推广以生物、物理、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病虫鼠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努力减少农药使用量。
2013年全市总减少农药使用量2854.8吨,占农药应使用总量6350吨的45%,每亩减少0.11公斤。
一是采取生物防治技术。
依托全省重大技术补贴政策,全市190万亩玉米采取了白僵菌及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较采取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平均亩减少农药用量1.5公斤,总减少农药用量2850吨,占农药总用量的44.8%,走上了“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绿色环保防治之路;二是采取物理防治技术。
依托全省重大农业技术补贴政策,在全市1.2万亩水田实施应用佳多频振杀虫灯替代100亿孢子/克BT粉剂和50%稻乐丰乳油防治水稻虫害,平均减少农药用量0.4公斤/亩,减少农药使用量4.8吨;三是采取农业防治技术。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尤其居住于水源地、杨木水库和辽河上游区域的农户,选用抗病虫良种,及时翻耕灭草,深埋或焚烧植物病株,减轻病虫草害发生机率,进而间接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有效保护了水源地、杨木水库和辽河上游区域的生态环境。
采取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合理控制好化学农药的使用,可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各级植保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科学监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生长发育进度,根据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适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并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推广阿维菌素、蛴满素等低残留、低毒、高效农药推广力度,坚决杜绝甲胺磷、对硫磷等国家禁止生产、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
同时,还加大对农药废弃物的管理的宣传培训力度,号召农民对使用过的药瓶、药袋、药箱、工具(被农药污染的)等一些农药废弃物,不要随意放置或弃置,放到固定场所或垃圾点,实行统一处理。
4.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本增效效果显著,2013年总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纯量5459.04吨,占化肥总施用纯量83500.02吨的6.54%,平均亩减不合理化肥施用纯量1.53公斤,化肥利用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