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学案:9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案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1世纪以后西欧都市开始复兴,在兴起中逐步摆脱封建领主的操纵,为以后欧洲文明的进展制造了条件。
了解都市的兴起、行会的显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概况。
讲述琅城起义的通过,了解西欧都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都市的兴起和进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把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不易,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中世纪的都市和欧洲早期的大学。
【教学难点】西欧都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进展的作用。
【教法特点】主动参与学习,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看法、阅读法、分析法等方法猎取相关信息。
一、导入新课展现西欧中世纪民俗风情图。
画中截取西欧古代都市一角描画了封建时代都市生活的情形:林立的商店里,人们在做着各种买卖,在临街的地点,有屠夫在宰杀牲畜,有人在驱逐羊群,有人躺在椅子上打盹,还有老妇在窃窃私语……这些情形,反映了中世纪都市市民生活的真实风貌。
中世纪的西欧都市是什么样的?什么缘故说“都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二、课堂活动(一)自由和自治的都市【材料展现】材料一中世纪的都市,本质上是市民的家乡……都市经济的进展是相当高的,因为它所代表的人口相当多,而且相当活跃地从事于工商业的经营。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材料二中世纪的都市出现出一幅专门不同的景象。
商业和工业使都市成为当时的模样。
都市在商业和工业的阻碍下不断成长起来。
——《中世纪的都市》【提出问题】依照材料,回答都市是如何样发源的?它又具有如何样的特点?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复原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进展,人口增长,旧的都市开始复苏,新的都市不断产生。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中世纪欧洲城市的重新兴起和大学的兴起,包括城市的经济、生活和自治,大学的特点、兴起的原因以及大学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原因和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的重新兴起和大学的兴起,掌握大学的特点、兴起的原因以及大学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欧洲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解大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大学的特点、兴起的原因以及大学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教学难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资料,创设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兴起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设计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以便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展示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
2.呈现(15分钟)讲述中世纪欧洲城市的重新兴起和大学的兴起的过程,包括城市的经济、生活和自治,大学的特点、兴起的原因以及大学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历史背景、兴起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对欧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需要结合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掌握相关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欧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提高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相关论文、书籍。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过程,包括城市复苏、大学创建等环节,同时阐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欧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世纪城市的重新兴起,大学的兴起及其意义,以及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知识,如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
但学生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及其意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产生疑问,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理解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欧洲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及其意义;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的理解;学生对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及其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历史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案】(带答案)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课程标准】●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趣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课前预习】兴起时间:背景:封建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常用手段:取得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评价: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基本居民来源:城市的基本居民。
经济活动: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商人专业从事商业和贸易。
城市兴起的意义:兴起时间:学校类型: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自治权力: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得到保证。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自由和自治的城市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城市居民的身份大学的兴起学校课程:先上基础课程,在学专业课程。
【课堂学习】材料一 10世纪前后,……欧洲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经济也随之开始复苏。
……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显著增加,这就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一些农奴,……冲破领主的控制,到有利于进行产品交换的地方,……从事商品生产,于是手工业者聚集的地方逐渐地成为了新兴的城市。
——《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城市都座落在封建领地上,国王和封建主可以根据领主权对城市居民进行剥削。
……所以许多城市用金钱向封建主赎买自由,建立自由城市。
……有些城市进而得以自己选举市政官员、以城市居民组成的市议会为市政机关,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成为自治城市。
——《世界史》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中世纪城市开始复苏的时间及其居民的主要来源。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进行产品交换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这些发展较快的城市主要是什么类型?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城市基本居民是哪些人?在“自由城市”中居民享有哪些自由与特权?“自治城市”有哪些管理城市事务的权力?他们通过哪些方式获取“自由”与“自治”权?这种权力是通过什么形式获得的?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时期,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和大学逐渐兴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本节课内容涉及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发展以及相关史实,旨在让学生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仍较为陌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掌握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城市和大学兴起对后世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2.难点: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史实,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教学资源:相关史实资料、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相关史实。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的重新兴起和大学的建立。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的兴起,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第二部分是大学的兴起,包括大学的建立、大学的自治和大学的教育活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基本知识,对于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兴起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欧洲中世纪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材料:教材、学习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时间、地点、过程,重点讲解城市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关系,以及大学的建立、自治和教育活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以及大学对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时授课计划学生活动词:缴纳租税、承担杂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6.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
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
资产阶级。
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
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问题探究:)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
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起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提示: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课堂小结从法兰克王国到强盛的查理曼帝国和德、意、法三国的雏形,从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到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和那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使人自由”的空气的城市,我们看到了西欧文明前进的脚步课堂反馈内容作业布置预习内容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板书设计1.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2.市民阶层的形成3.大学的兴起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中世纪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市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大学的兴起”展开教学,并通过一些谚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是本节课应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习目标(1)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状况,掌握西欧城市取得自治的方式,知道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的不同。
(2)知道西欧城市的基本居民构成,理解城市兴起的意义。
(3)知道西欧大学兴起的大概时间和发展概况,知道其享有的权利及设置的课程。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从10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那些以和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2.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封建领主对城市的控制和盘剥,争取城市的和,常用的手段包括和。
3.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
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享有。
4.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
5.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
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一旦进入城市,住满,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
6.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
7.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
8.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的要求。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活动一了解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知道自由与自治城市的形成。
1.根据教材P42内容,归纳西欧城市恢复的概况。
(含时间、原因、典型、地区等关键词)2.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新兴城市的特点。
材料一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的地区,如道路的交会处、港口、海湾、主教驻地等。
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这些地方以后,市场和居民区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城市。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 000人。
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
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
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
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
路易六世和法国北部的封建领主派军队进占琅城,强行取消了公社。
琅城居民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才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
(1)材料二所叙述的城市取得自由与自治的方式、实现自由与自治权的形式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教材P43内容,思考自由和自治城市出现的原因。
(2)结合教材内容,根据下表归纳西欧自由与自治城市的权力特点及局限性。
自由城市自治城市共同权力特别权力局限性(3)根据上述问题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活动二了解西欧城市居民和市民阶层的形成,正确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
1.“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结合教材P43-44内容,基于史料实证意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根据下列图片,归纳城市市民的组成并说说其相应特点。
3.根据七年级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判断甲、乙两个同学谁说得更有道理。
同学甲:我国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比同时期西欧的城市大得多,人口多,商业更繁荣,市民中也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因此也产生了市民阶层,这比西欧更先进。
同学乙: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西欧城市有自由和自治权,尽管还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但是,这种独立性是我国古代城市所没有的。
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都是政治中心,东京和临安都是首都,市民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更不能像西欧那样产生资产阶级。
活动三知道大学的兴起和大学的自治,了解大学的课程设置,初步认识欧洲早期大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是以学生组成的社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团得到教会的支持,掌握了学校的管理权,负责任免教师,监督教学计划。
对学生成绩的评估和学位的授予,则由资深教授掌握。
——教材《相关史事》材料二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教材正文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相关的历史元素。
(在正确选项后面的括号里打“√”)A.西欧经济的发展()B.阿拉伯文化的传入()C.国王与教皇的支持()D.城市的自由和自治()E.选拔官吏的需要()F.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G.大学的自治和特权()2.根据下图,结合教材有关内容,中世纪的大学生可以学到哪些课程?从课程名称设置上来看,你对这些课程的设置有什么看法?中世纪大学课堂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3.思考,为什么说大学的兴起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4.综合本课所学知识归纳,中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产生了哪些影响?三、课堂练习1.“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世纪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下列最能生动印证这句谚语的是()A.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B.在城市里没有法律约束,人人都享有自由C.城市里文化氛围好,便于自由观念的传播D.当时的城市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新2.琅城居民募集金钱,建立了自治机构,并向主教交纳了赎金,但主教背信弃义,挥霍了赎金,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
这次起义是为了()A.获得自治权B.推翻大领主的控制C.获得市民权D.获得封地3.特许状(见图)一般是国王或者城市原本所辖的封建领主颁发的,其主要内容是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
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特许状”,意味着()A.获得经济独立B.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C.获得政治独立D.取得自由和自治权4.1200年,法国国王腓力二世颁布法令,规定巴黎学生的人身不可受到市民的伤害,普通的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学生,如遇紧急情况,必须马上把案件交到教会法官手中,学生只能由宗教法庭审判。
这说明了()A.大学有免赋税特权B.大学有司法特权C.大学有教育自主权D.大学是法国的文化中心5.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包括()A.文法、修辞B.法学、医学、神学C.儒学、地理学D.算术、天文、音乐四、达标检测1.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铁制农具的使用C.封建城堡的修建D.交通事业的发展2.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的主要居民是农民B.城市都是由封建主所建C.通过从国王或领主手中获得“特许状”,城市可以实现自治D.在城市里手工业者和商人可以进行自由竞争3.13世纪时,西欧一些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法庭,但是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这说明()A.城市通过武力取得自治权力B.国王和领主支持城市的自治C.城市取得了相对自治的权力D.随着城市的发展,工商业繁荣起来4.有学者在描述欧洲的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的历史上写了‘贫民的传记’,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出现了。
”这个“新的社会集团”是指()A.城市贫民B.封建贵族C.市民阶层D.工业无产阶级5.“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当时西欧流行的谚语。
从10世纪起,西欧的城市开始复苏,这些城市的兴起“使人自由”的意义是()A.孕育了市民阶层和早期的资产阶级(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B.孕育了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手工工场)C.使城市获得了一定自由和特权,削弱了封建领主的割据势力,维护了国王的权力D.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文艺复兴)6.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免赋税特权②教育自主权③言论自由权④司法特权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12世纪时,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中“最美好的花朵”。
这时的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了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B.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西欧的传播C.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D.阿拉伯文化在西欧的不断传播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
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材料二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
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
(1)西欧新兴工商业城市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根据材料一回答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列举西欧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的国家。
(3)城市开展反封建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西欧城市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自治?其中反封建斗争最典型的是哪一城市?(4)西欧城市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参考答案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复苏手工业商业2.自由自治金钱赎买武力斗争3.自由城市自由人财产权4.特许状5.手工工匠农奴一年零一天6.市民阶层资产阶级7.最美好的花朵教育自主权8.基督教会社会发展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活动一1.时间:10世纪。
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典型: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地区: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
2.特点:交通便利、规模很小、工商业较发达。
3.(1)方式:金钱赎买、武力斗争。
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证书——“特许状”。
原因: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城市居民兴起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2)自由城市自治城市共同权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力特别权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力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都是国王的支持局限性者(3)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活动二1.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
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
2.组成:手工工匠和商人。
特点: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同学乙的说法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