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肌力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神经肌电图诊断临床价值

研究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神经肌电图诊断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究神经肌电图诊断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neuropathy,PN)的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收治的糖尿病早期PN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本院收治糖尿病未发生PN患者50例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
两组均接受神经肌电图诊断,比较肌电图结果差异。
结果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低(P<0.05)。
观察组腓后神经F波、正中神经F波的离散度、潜伏期数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神经肌电图诊断糖尿病早期PN效果良好,可有效鉴别糖尿病患者PN的发生,为后续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电图;诊断价值前言: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neuropathy,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死亡的重要原因[1]。
但发病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导致措施最佳诊治时机,而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预后多较差[2]。
因此,有效诊断糖尿病早期PN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肌电图是一种通过特殊仪器记录人体肌肉生物电图形从而评估检测区域活动是否正常的诊断技术[3],已经被广泛用于PN患者的诊疗,获得广泛认可,但该技术诊断早期PN 研究尚少。
本文即选择糖尿病早期PN患者进行研究,探究神经肌电图的诊断价值,具有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22年收治的糖尿病早期PN(PN病程不足1年)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
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 53.14±8.74 岁,最高78岁,最低28岁;糖尿病病程10.26±2.74 年,最长19年,最短3年。
选择同期本院收治糖尿病未发生PN患者50例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
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53.18±8.70 岁,最高76岁,最低26岁;糖尿病病程10.22±2.78 年,最长18年,最短3年。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与结果分析

· 糖尿病与并发症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1月糖尿病新世界 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与结果分析钟菊,关海天梧州市工人医院脑电图室,广西梧州 543001[摘要] 目的 观察4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梧州市工人医院脑电图室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确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症状表现分为有症状组(n =59)与无症状组(n =41),再根据症状的程度将有症状组患者分为轻度(临床症状较轻)、中度(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和重度(临床症状明显且功能受累严重)分别为21例、25例和13例。
对两组患者均予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C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 )、交感皮肤反应检查(Skin Sympathetic Response, SSR ),统计两组患者的3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结果 有症状组患者MCV (47.20±12.36)m/s 、SCV (42.30±8.58)m/s 、SSR (0.77±0.59)mV 低于无症状组患者MCV (69.14±14.26)m/s 、SCV (53.22±7.36)m/s 、SSR (1.34±0.46)m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神经电生理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MCV 、SCV 和SSR 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随着周围神经病变病变程度的加重,其神经电生理各指标的越低,可知MCV 、SCV 、SSR 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及严重程度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神经肌电图在检测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作用研究

神经肌电图在检测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作用研究【摘要】目的:探析神经肌电图在检测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作用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期间内我院接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1例。
对对照组予以常规检测;研究组予以神经肌电图检测,检测过程中,对两组患者在临床上检测疗效予以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应用显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供血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最后诊断结果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在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中,其效果显著,可及时发现周围神经的病变,提高诊断效率。
【关键词】神经肌电图;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价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即为糖尿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1]。
发病因素诸多,一般包括代谢紊乱、血管损伤、氧化应激等因素影响,在其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出现各功能障碍。
这种病症在早期一般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但是如果不在早期予以诊断治疗,就会致使患者出现跟腱、膝腱反射出现功能降低或是消失,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就会形成生命安全问题。
鉴于此,在早期的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ADPN)中,应提前予以神经肌电图在检测,进而为神经肌电图在检测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临床作用作重要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12月期间内我院接收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1例。
研究组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13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为(48.52±11.25);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15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为(49.325±10.41)。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18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证候特征及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

欠理想 。 患者 一 旦 出现 神经 病 变 , 很 难逆 转 【 则 ” 。笔
者 对 1 8例 D N患 者 进 行 了中 医辨 证 和 电生 理检 1 P
肠 透析 机具有 肠道 清洁 、结肠 透 析 、保 留灌肠 的作 用 。 过 清洁 肠道 , 中药 的 靶 向性 更 强 , 物利 用 通 使 生
较 ,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o 5; 差 P< . )与其 他 证 型 S V、 觉神 经 动 作 电 位潜 伏 期 (A ) 波 幅 (N P 方 面 比较 , 异 亦有 统 计 学 意 义 0 C 感 LT和 SA ) 差 ( O 1 尸< . ) 论 1 8例 D N患 者 中气 虚 比例 最 高 , 瘀证 患 者 H Al 最 高 ; 生理 检 测对 阳虚证 、 0 。结 1 P 血 b c 电 血瘀 证 患 者最 敏 感 。
靳 淼 安 红 梅 唐 红 沈远 东 冯 永 康 徐 戈 1
【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 变( P 患者的 中医证候特点及 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 18例 D N患者进 D N) 1 P 行 中 医辨 证 及 相 关 实 验 室 检 查 , 用 肌 电 图仪 测 定 腓 总 神 经 的运 动 神 经 传 导 速 度 ( V 、 肠 神 经 的感 觉 神 经 传 导 速 度 (C 采 MC )腓 S V)
6 8, 7 . 6 6 0
状、 改善肝 功 能 ( 黄 、 高凝 血酶 原活动 度 等 ) 改 退 提 及 善患 者预后 方 面优 于西药 组 , 样本 数较 少 , 但 有待 进
行大 样本 、 随机 对照研 究 进一步 验证 疗效 。 参考 文献
f 1 中华 医学 会 传 染 病 与 寄生 虫 病 学 分 会 、 病 学 分 会 联 合 l 1 肝 修 订 . 毒 性 肝 炎 防 治 方 案[ . 脏 , 0 ,( ) 5 — 6 . 病 J肝 2 0 5 4 : 7 2 2 】 0 2
血糖波动幅度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PIH 的发 生 和 降低 孕 产 妇 、胎 婴 儿 病 死 率 。 这 对 提 高 围 生 医 学 质 量 和 保 障母 婴 健 康 有 重 要 意 义 。 . [ 参 考 文 献 ]
[1] Ananth CV,Basso O.Impact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on stillbirth and neonatal mortality[J].Epidemiology,2010,21(1):
本 研 究 对 2 179例 孕 妇 采 用 血 流 动 力 学 进 行 初 筛 ,筛 查 阳 性率 为 45.11% ;其 中血 液 流 变 学 阳 性 率 为 43.95% ,与 文 献 [6]报 道 相 近 。2 179例 孕妇 发生 PIH 47例 ,PIH组 血 流 动 力 学 和 血液 流 变 学 指 标 与 其他 组 比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其 中 仅 血 流 动力 学 阳性 者 PIH 发 生 率 为 1.81% ,血液 流 变 学 阳 性 者 发 生率 为 者 高 达 18% 。该 结 果 表 明 ,采 用 PIH 检测 系 统 取 脉 搏 信号 经 放 大 计 算 机 处 理 后得 到血 流 动 力 学 指 标 联 合 血 液 流 变学 检 测 筛 查 PIH,结 合 各 种 筛 查 方 法 的 优 越 性 实 施 联 合 筛 查 ,不 但 降 低 了 就 医 的 成 本 ,也 提 高 了筛 查 的 准 确 性 ,减 轻 孕 妇 的心 理 负 担 ,减 少 了 干 预 防 治 人 群 。 对 高 风 险人 群 实 施 干 预 ,将 PIH 的 发生 率 降 低 到 了 3.92% ,有 效 地 控 制 了 PIH 的 发 生 。值 得 注 意 的是 ,在 筛 查 阴性 的孕 妇 中 ,尤 其 是 2项 检 查 均 阴性 的孕 妇 也 有 一 定 PIH 发 生 率 ;因 此 ,对 于 筛 查 阴 性 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电生理特点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电生理特点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李选民;米雪 【摘 要】目的总结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特点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检测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指标,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检测感觉传导速度(SCV)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包括腓肠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分析感觉神经异常指标以及上、下肢运动神经异常情况,并分析神经传导速度(NCV)与糖化血红蛋白和2h PB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有387条上下肢NCV异常,其中2h PBG在11.1 mmol/L以内的患者有94条NCV异常,包括33条MCV异常,以及61条SCV异常;2h PBG在11.1 mmol/L以上的患者有293条NCV异常,包括92条MCV异常,以及201条SCV异常。2h PBG水平与SCV、MCV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早期行肌电图检查对于早期诊治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白求恩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8(016)002 【总页数】2页(P183-184)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肌电图检查;电生理特点;血糖 【作 者】李选民;米雪 【作者单位】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77700;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777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587.2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不断攀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1]。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属于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自主神经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单发或多发神经病、糖尿病神经根神经丛病等。此外,还有多种其他类型与糖尿病相关的周围神经病[2]。临床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类型为自主神经病和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及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诊治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总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特点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45例,年龄41~76(57.87±2.32)岁,病程2~17(7.23±2.26)年。患者自述症状包括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所有患者均行神经系统体检,统计患者的检查数据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的基本条件:①糖尿病的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颁布的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存在电生理的证据和(或)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③排除因其他因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3]。 1.2 检查方法 86例患者均采用丹迪Keypoint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检查,检查室确保安静,且需屏蔽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干扰,将室温及湿度调节至适宜,使患者在安静、清醒、放松状态下检查。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指标,检测腓肠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按照引出SNAP或CMAP的最大波幅为刺激强度的标准,需重复多次,直至波幅、波形等指标未再发生为止。入院后行肌电图检查,并于次日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所需检查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以及2h PBG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电生理异常结果 86例患者中,7例患者无明显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但神经传导检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在79例有症状的患者中,74例患者存在神经电图异常,占93.67%,其余5例正常。上肢神经包括尺神经及正中神经,下肢神经包括胫神经及腓神经。 2.2 患者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异常结果 对患者的688条运动神经情况进行检测,共有246条异常神经,神经总异常率为35.76%(246/688);其中161条MCV减慢,187条CMAP波幅下降,74条受损神经为上肢神经,其余172条为下肢神经受损。 对患者的688条感觉神经情况进行检测,其中224条SCV减慢,432条波幅下降,神经总异常率为69.19%(476/688);共有476条异常神经,127条受损神经为上肢神经,其余349条为下肢神经受损。传导速度异常率32.56%(224/688)低于波幅下降率62.79%(432/688),两者差异显著(χ2=126.04,P<0.01)。 患者的运动神经总异常神经率为35.76%(246/688)低于其感觉神经总异常率69.19%(476/688),两者差异显著(χ2=151.53,P<0.01)。 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电生理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见表1。有387条上下肢神经NCV异常,其中2h PBG<11.1 mmol/L的患者有94条NCV异常;2h PBG≥11.1 mmol/L的患者有293条NCV异常。2h PBG与SCV、MCV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糖化血红蛋白<7%的患者有78条NCV异常;糖化血红蛋白≥7%的患者有309条NCV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SCV、MCV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表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电生理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条]监测项目指标MCV异常SCV异常NCV异常合计2h PBG<11.1 mmol/L336194≥11.1 mmol/L92201293糖化血红蛋白<7%215778≥7%124185309 3 讨 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的变化、内分泌调节机制的异常等因素,往往会对神经系统造成较大影响,是引发周围神经损伤或神经病变最为常见的病因。随着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加,并发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也逐年增加[4]。除糖尿病因素外,年龄超过40岁、吸烟、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均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患神经病变的风险[5]。研究发现,糖尿病病史在10以上的患者多存在明显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说明该疾病的发病率可能与患者的病程具有密切关系[6]。临床实际诊疗中统计发现,约有1/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且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最终合并神经病变的可高达1/2[7]。但目前临床还未完全掌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其可能机制包括代谢学说、血管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以及免疫学说等。此外,氧化应激、多羟基途径的过度激活和遗传因素等均可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相关。患病后,患者常自诉疼痛、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但出现肢体肌肉无力甚至萎缩一般较晚。本次研究总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并证实了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及2h PBG水平与患者电生理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总而言之,及早进行电生理检测有利于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确诊率,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对疗效评估及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并定时监测血糖水平,以提高血糖水平控制效果,避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智,彭彬,卢祖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电生理特点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6):343-346. [2] 董柏萍,梁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260例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1):8118-8119. [3] 高辉.50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电生理特点及与血糖指标的关系[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1):100-101. [4] 杜婷婷,申龙燮,朴虎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J].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4,23(2):102-103. [5] Mu L,Sobotka S,Chen J,et al.Alpha-synuclein pathology and axonal degeneration of the peripheral motor nerves innervating pharyngeal muscles in parkinson disease[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13,72(2):119-129. [6] 王晓勤,施晓耕,刘存杰,等.上肢易卡压部位神经电生理检查对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作用的评估价值[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6):613-616. [7] 张云茜,许虹,程映秋,等.联合多项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价值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351-355.
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体会

24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是继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足后的又一常见并发症,具有极高的发病率[1]。
从危害程度来讲,除导致患者肢体麻木疼痛外,还可累及运动神经可出现肌张力减退、肌无力、肌萎缩以及瘫痪等。
常规体检作为本病的基本诊断方法,在检出符合率上有待进一步提升;而肌电图电生理检查作为本病的金标准,在患者的疾病诊断中,为患者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及其预后病况评估等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2]。
本研究为探讨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体会,特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资料库中选取2019年3月—11月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本次实验勘验对比对象,具体实况结果总结统计如下。
1 常规样本资料选择和方法方法认定1.1 常规样本资料选择采用医学样本勘验对比观测分析法,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资料库中选取2019年3月—11月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纳入研究范畴的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和《2017D P N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3];依照检测方法的不同,等分对照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列。
其中参照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7.0±1.8)岁;研究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7.0±1.5)岁。
两组评定小组在其他临床资料,如年龄、糖尿病治疗时间、生活态度和方式、家族遗传史、生活环境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4]纳入标准: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 P N 的表现相符;④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DPN:温度觉异常;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及其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及其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范艳斌;林坚【期刊名称】《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24(31)2【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状况及其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宁德市闽东医院收治的97例DPN患者,纳入DPN组,以同期97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波幅,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皮肤交感反应(SSR)。
使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将97例DPN患者分为重度DPN组和轻中度DPN组,比较两组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分析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状况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DPN组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DPN组上肢SEP异常、下肢SEP异常、SSR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
重度DPN患者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波幅低于轻中度DPN患者(P<0.001)。
重度DPN患者与轻中度DPN患者上肢SEP异常、下肢SEP异常、SSR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波幅与DPN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415、-0.547,P均<0.05)。
上肢SEP异常、下肢SEP异常、SSR异常与DPN 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691、717、0.897,P均<0.05)。
结论神经电生理指标可提高DPN的诊断率,并能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有助于DPN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总页数】4页(P87-90)【作者】范艳斌;林坚【作者单位】宁德市闽东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神经电生理指标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分级的相关性分析2.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PCT、Hcy、Cys-C水平及其与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3.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病情的关系5.神经电生理指标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分级的关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肌力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双下肢肌力与腓总神经运动传导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相关性。方法 75例DPN患者, 根据患者下肢肌力分为轻度无力组(3级和4级, 32例)和肌力正常组(5级, 43例)。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远端潜伏期(DPL)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时限、波形, 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轻度无力组MCV减慢10例(31.3%);DPL延长5例(15.6%);肌力正常组MCV减慢13例(30.2%);DPL延长6例(14.0%);两组MCV、DPL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无力組CMAP平均波幅为(3.3±0.3)mV,
肌力正常组为(5.1±0.2)mV,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无力组CMAP波幅下降率(40.6%)高于肌力正常组(1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时限异常率、CMAP波形变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AP的波幅与DPN患者肌力相关, 可以反映其运动神经轴索损害, 结合观察CMAP波形变异有助于提高DPN的检出率。
关键词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腓总神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Correlation study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and CMAP amplitude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LI Bo, TAN Xue-me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ijing City Hepingli Hospital,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th lower extremities and common peroneal nerve motor conducted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amplitude. Methods A total of 75 DPN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into mild weakness group (grade 3 and 4, 32 cases)and normal muscle strength group (grade 5, 43 cases).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MCV)of common peroneal nerve, distal latency (DPL)and amplitude, time limit, waveform of composite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were recorded by electromyography / evoked potential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Mild weakness group had MCV slowing down in 10 cases (31.3%) and DPL extension in 5 cases (15.6%), while normal muscle strength group had MCV slowing down in 13 cases (30.2%) and DPL extension in 6 cases (14.0%).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CV and DPL parameters (P>0.05). Mild weakness group had average CMAP amplitude as (3.3±0.3) mV, which was (5.1±0.2) mV in normal muscle strength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verage time limit (P>0.05). Mild weakness group had had higher CMAP amplitude decline rate (40.6%) than normal muscle strength group (16.3%),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bnormal time limit rate and CMAP waveform variation rate (P>0.05). Conclusion The amplitude of CMAP is related to the muscle strength of DPN patients, which can reflect the damage of motor axon.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DPN by observing CMAP waveform variation.【Key words】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Peroneal nerve;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1]。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任意阶段出现周围神经轴索损害则表现肌无力、肌萎缩, 特别是双下肢, 可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测定周围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的波幅是评价周围神经轴索损伤客观、有效的手段。作者选择已确诊的DPN患者进行腓總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检测, 对CMAP电位波幅、波形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肌力与其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临床确诊的DPN患者75例, 均符合DPN诊断标准, 其中男41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60.47±10.35)岁, 糖尿病(DM)平均病程(9.90±3.57)年。排除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 血液病、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结缔组织病、下肢闭塞性血管病、足部感染水肿, 酒精性、中毒性及其他营养代谢性周围神经病, 明显的颈椎及腰椎病, 严重退行性骨关节病以及各类肌肉疾病, 下肢明显无力患者(肌力0~2级)。根据患者下肢为肌力分为分为轻度无力组(32例)和肌力正常组(43例)。轻度无力组为肌力3和4级, 伴有肢体麻木23例, 针刺样疼痛5例, 行走不稳13例, 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减退、消失10例, 双下肢腱反射减退、消失11例。肌力正常组为肌力5级, 肢体麻木24例, 针刺样疼痛9例, 下肢无力17例, 双足踏棉感27例, 行走不稳18例, 双下肢色素沉着8例, 双下肢袜套样感觉减退6例, 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减退26例、消失10例, 双下肢腱反射减退20例、消失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HbA1c及DNP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电生理检查方法 采用应用美国Nicolet公司的四通道Viking Ques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 所有操作均在室温20~25℃下由同一技术人员完成, 对本研究入选患者行下肢腓总神经运动传导检查。采用皮肤表面电极记录, 分别于中踝、腓骨小头下给予超强直流电方波刺激, 在伸趾短肌处记录腓总神经的CMAP, 进行各参数的测量。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腓总神经MCV减慢和DPL延长及CMAP的波幅、时限、波形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常规参数结果比较 轻度无力组MCV减慢10例(31.3%);DPL延长5例(15.6%);肌力正常组MCV减慢13例
(30.2%);DPL延长6例(14.0%);两组MCV、DPL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2 两组CMAP时限、波幅检测结果及异常情况比较 轻度无力组CMAP平均波幅为(3.3±0.3)mV, 肌力正常组为(5.1±0.2)mV,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轻度无力组CMAP波幅下降40.6%, 时限延长43.8%, CMAP波形变异34.4%, 肌力正常组CMAP波幅下降16.3%, 时限延长41.9%, CMAP波形变异11.6%;轻度无力组CMAP波幅下降率高于肌力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时限异常率、CMAP波形变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应用在DPN的诊断中, MCV、DPL以及CMAP波幅已成为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参数。本研究显示:轻度无力组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HbA1c及DNP病程与肌力正常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无力组MCV减慢10例(31.3%);DPL延长5例(15.6%);肌力正常组MCV减慢13例(30.2%);DPL延长6例(14.0%);两组MCV、DPL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国内外既往研究相符[1, 2], 说明了DPN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均衡性, 故有赖于选择合理的电生理检查方法、可靠的参数予以发现。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以大纤维损害多见, 以远端神经轴索损害为主, 故周围神经远端CMAP可以敏感地反映这种病理改变[3, 4]。临床上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障碍, 但临床诊断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应用大纤维的运动神经CMAP的波幅、时限等可以对运动神经传导功能进行评价[5] 。DPN下肢电生理改变较早且显著, 腓总神经CMAP特点是:分化清晰、形态稳定、波幅足够 [6], 不受腕管、肘管损伤的影响, 可以客观的反映轴索损害的情况[7, 8] 。既往研究[9]发现CMAP波幅较传导速度下降程度更为明显。有研究者[10]对腓总神经不全损伤患者进行观察, 发现肌力越差CMAP波幅越低, 提示随肌力的减低, 有功能的轴突数量亦减少。也有研究显示[11]运动神经轴索病变时, CMAP时限延长波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