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合集下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 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按临床表现分为双侧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及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

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本病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患病年龄7~80 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高峰见于50~60 岁。

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T2DM 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出现,患病率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增高。

本病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

2 病因病机2.1 病因本病是因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

病位在脉络,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

DPN 的病机有虚有实。

虚有本与变之不同。

虚之本在于阴津不足,虚之变在于气虚、阳损。

虚之本与变,既可单独起作用,也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既可先本后变,也可同时存在。

实为痰与瘀,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互结并见。

临床上,患者既可纯虚为病,所谓“气不至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失充则痿”;又可虚实夹杂,但一般不存在纯实无虚之证。

虚实夹杂者,在虚实之间,又多存在因果标本关系。

常以虚为本,而阴虚为本中之本,气虚、阳损为本中之变,以实为标,痰浊瘀血阻滞经络。

2.2 病机及演变规律DPN 病机是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按照气虚夹瘀或阴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阴阳两虚夹瘀的规律而演变。

阴亏是发生DPN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例如麻木、疼痛等,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关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单一中医或者西医方法效果欠佳,所以要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较高临床运用价值,下面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开讨论。

西医治疗改善新陈代谢。

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第一步是改善新陈代谢,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重对血脂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去做,可以有效减轻体重,对于改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很大的帮助。

医学研究表明,患者通过有氧运动可以让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改善微循环。

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而言,前列腺素制剂可以起到有效作用,让末梢循环的缺血状态得到改善,实现神经细胞修复,常见的药物有前列地尔。

营养神经。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医学研究发现,维生素B12在治疗中效果良好。

对症止痛。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最明显症状就是疼痛,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比较多,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确保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部分药物药效有限,而且患者服用后会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就会导致神经肿胀,外周围神经在解剖狭窄处受到卡压,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内压会升高,缺乏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还没有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要进行研究突破技术限制,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中医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受到人们重视,加强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正确指导意义。

中药汤剂。

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痹症”范畴,服用汤剂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之所以会引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这和肺、脾、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治疗重要参考依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一大原因,严重时会导致肢体残疾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

一、诊断
1.临床症状
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感觉异常、麻木、疼痛、肌肉无力等症状时,应警惕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

2.体征检查
可检查足背动脉搏动、踝肱指数、踝反射等检测下肢神经和血管功能。

3.神经生理学检查
如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诱发电位(EP)检查能够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4.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能够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

二、治疗
1.控制血糖
血糖稳定控制可以阻止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降低病变风险。

2.药物治疗
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B6等可提供神经营养支持;抗抑郁药等可以缓解神经痛等不适症状。

如电刺激、理疗、针灸等物理治疗可以促进神经组织的代谢,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理疗方法如负压引流、热烘烤等可以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足底溃疡等并发症。

4.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坚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措施可以预防和减轻周围神经病变。

综上所述,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养成定期体检和积极治疗的习惯,以保护神经系统和提高生活质量。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临床效果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临床效果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临床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特点是双下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疼痛、肌力下降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会出现DPN,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主要包括口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抗癫痫药物和抗炎药物等。

抗抑郁药物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用的药物之一。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减轻疼痛感觉,改善睡眠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对DPN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抗惊厥药物也常用于治疗DPN。

常见的抗惊厥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传导和减轻疼痛感受器的兴奋性,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肌无力、嗜睡等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是治疗DPN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中医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增加患者的运动能力,缓解疼痛症状。

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较为有限,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后者尤为常见。

其中远端感觉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变,占所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50%以上。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

临床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

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

感觉障碍严重的病例可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

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时剧疼如截肢痛呈昼轻夜重。

有时有触觉过敏,甚则不忍棉被之压,须把被子支撑起来。

当运动神经累及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有营养不良性肌萎缩。

周围神经病变可双侧,可单侧,可对称,可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性者多见。

临床表现麻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体征方面有:跟腱反射、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震动觉减弱或消失;位置觉减弱或消失,尤以深感觉减退为明显。

脚麻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周围神经病的早期典型症状。

所谓“周围神经”,就是人体除脑部、脊髓以外的神经组织,周围神经一方面负责人体的各种感觉、运动,还支配着人体的内脏活动,比如心脏、胃肠等。

因此,一旦周围神经受损,受到影响的功能很多,症状多种多样。

“其受损的根本原因,是小血管的受损。

”糖尿病神经病引起的脚麻有几个特点:1.从远端开始;2.有对称性;3.逐渐向上发展;4.除了麻,还会有袜套样感觉、踩棉花感、蚁走感等。

由于感觉麻木,病人对温度、疼痛不敏感,有时由此发生烫伤、割伤、硌破后不自知的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出现糖尿病足等严重问题。

因此,没有诱因却出现脚麻的患者要注意检查血糖水平。

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

已出现神经病变的要使用药物治疗,并且天天检查双脚是否有破损,尽早处理脚部干裂、鸡眼、霉菌感染等问题。

腹胀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是周围神经病的一类,多发生在病史在1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便秘、腹胀,严重的会出现肠梗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受损,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症状包括感觉异常、疼痛、麻木、肌肉无力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及早诊断、积极
治疗,以防止其进展。

下面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相关内容。

1、诊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刺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目前已有一些神经生理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等,但这些检查的意义有限,不能完全替代临床检查。

2、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
口服镇痛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

对于严重疼痛或神经病变进展迅速的患者,应立即
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注镇痛药。

此外,还应注意控制糖尿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保持
良好的营养和生活习惯,以防止病情恶化。

3、康复与预防
神经病变的康复包括物理康复和心理康复。

物理康复主要是通过肌肉锻炼、按摩、热
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以增加肌肉力量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心理康复则是通过心理疏导、
心理咨询等方法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少焦虑和压力。

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水平。

对于已经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的患者,应尽早控制血糖和血压,改善生活习惯,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治疗【专业知识】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治疗【专业知识】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一组以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

它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同构成糖尿病三联症,严重影响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基本病因是糖尿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周围神经病变。

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发生机制有多种学说,目前很难用单一的机制来解释如此多样的神经病变。

多元病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可能最终导致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

二、发病机制1.代谢紊乱学说(1)组织蛋白糖基化:血糖升高可引起组织蛋白发生糖基化,糖基化蛋白终产物不仅是造成糖尿病全身性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可破坏外周神经的髓鞘结构,引起髓鞘脱失。

微丝、微管蛋白的糖基化可导致轴突变性。

糖尿病患者这种组织蛋白的糖基化过程在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后仍可继续进行,造成持续性的周围神经损害。

(2)肌醇代谢异常:肌醇是合成磷脂酰肌醇的底物,而磷脂酰肌醇不仅能影响细胞膜Na -K -ATP 酶的活性,而且还是细胞跨膜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

细胞对肌醇的摄取需要一种Na 依赖性载体,肌醇与葡萄糖的结构相似,高血糖可竞争性抑制Na 依赖性载体,减少细胞对肌醇的摄取,使细胞内肌醇水平下降,直接影响神经结构和功能。

(3)山梨醇果糖代谢障碍:高血糖可使周围神经施万(雪旺)细胞内的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加速葡萄糖转化生成山梨醇的过程,山梨醇又在山梨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果糖,使山梨醇和果糖在细胞内过多积聚,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高,水钠潴留,结果导致周围神经神经膜细胞(雪旺细胞)坏变、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

2.微循环障碍学说(1)微血管病变和缺血缺氧:高血糖可使微血管的结构蛋白糖基化,造成血管内皮增生,内膜增厚、玻璃样变性和基底膜增厚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严重者可致血管狭窄,甚至血栓形成,引起周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糖尿病的发展,许多并发症也逐渐显现,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由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损伤。

这种损伤主要发生在肢体的神经末梢,包括脚、脚踝和腿部等。

高血糖会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血管供应减少,从而引起神经病变。

此外,糖尿病还可以增加神经末梢受到其他损害的风险,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主要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障碍。

对于感觉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麻木、刺痛或针扎样的感觉,以及温度感觉和触觉感觉的丧失。

运动障碍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肌肉无力、活动受限等症状。

自主神经障碍则表现为心率不稳、血压异常、排尿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其工作和社交能力。

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的结果来判断。

同时,一些神经生理测试,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电极肌电图等也可以协助诊断。

这些测试可以用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肌肉功能异常等指标,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早期识别和控制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减缓神经损伤的进程。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可以用于控制疼痛感觉。

一些物理治疗如理疗、按摩和热敷等也可以缓解症状。

对于自主神经障碍,医生可能会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调节血压、引导排尿等。

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日常生活中一些自我管理措施也可以帮助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

患者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足部卫生,定期检查足部以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症状包括烧灼样,电击样疼痛或刺痛。触摸痛和痛觉过敏也是糖尿病性感 觉运动性神经病的常见表现。
Cohen K, Shinkazh N, Frank J, et al.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 P & T : a peer-reviewed journal for formulary management, 2015, 40(6):372-88.
管腔狭窄
腓肠肌标本 EM × 30000 董荣芳, 张铭, 郑丹枫,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学研究[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5, (3):133-138.
分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周围神经受累的 分布,可以分为多发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和局灶性非对称 性周围神经病。
一、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是DPN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隐袭起病,缓慢发展,临 床表现对称,多以肢体远端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可呈现手 套,袜套样感觉障碍,早期即可有腱反射减低,尤以双下肢 为著,可伴有自主神经受损表现。早期肌无力和肌萎缩通常 不明显。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J]. 中华神 经科杂志, 2013, 39(11):433-435.
②感觉障碍:局部麻木灼痛刺痛感觉过敏实体感缺失等; ③反射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④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局部皮肤光润发红或发绀无汗少汗或多汗 指(趾)甲粗糙脆裂等。
PART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目录
定义及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学 分型 临床症状及体征 治疗原则
定义及诊断标准
三、糖尿病单神经病或多发单神经病
以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受累多见,常隐袭发病, 也有急性起病者。主要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 功能障碍。在神经走行易受嵌压部位(如腕管、肘管、腓 骨小头处)更容易受累。脑神经亦可受累,如动眼神经、 外展神经、面神经等,通常为急性起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J]. 中华神 经科杂志, 2013, 39(11):433-43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 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1】。
1. O'Malley C B, Ward J D, Timperley W R, et al. Platelet abnormalities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 Lancet, 1975, 306(7948):1274–1276.
临床症状及体征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寻找周围神经受累的证 据是诊断DPN的第一步。 (一)病史
流行病学
与1型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性感觉运动性多神经病在2型糖尿病中出现的更 早——大概有 8% 的患者在诊断的时候就已有神经病变存在。
1/3 的糖尿病性感觉运动性多神经病的患者发展为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其在 2 型 DM 中发生率更高。与无痛性神经病变相比,其更加影响患者的身心 健康和生活质量。
病理学(以腓肠肌标本为例)
病理特点:有髓纤维数目明显减少,轴索变性,脱髓鞘, Schwann细胞增生,血管壁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神经束膜 增厚。
1.轴索变性及schwann 细胞变性 2.有髓纤维减少,髓鞘松解 3.终末期病变,神经纤维重度脱失,
洋葱头样结构形成 4.血管壁增厚,基底膜样物质沉积,
四、糖尿病神经根神经丛病
也称糖尿病性肌萎缩或痛性肌萎缩,为少见的糖尿病并发 症,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神感觉障碍,相继出现肌肉 无力和萎缩,以下肢近端为主,可以单侧或双侧受累,诊 断时需要首先除外其他原因的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J]. 中华神 经科杂志, 2013, 39(11):433-435.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学
直接病因:高血糖
Singh R, Kishore L, Kaur 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current perspective and future directions.[J].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talian Pharmacological Society, 2014, 80(1):21-3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的基本条件【2】
1.明确患有糖尿病。 2.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或)电生理的证据。 3.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J]. 中华神 经科杂志, 2013, 39(11):433-435.
PART1 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分型:1型&2型;
1型: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并发症
复习回顾
周围神经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包括神经节、神经 干、神经丛及神经终末装置;
分类:连于脑的12对脑神经&连于脊髓的31对脊神经; 损伤后症状:①运动障碍: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
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
以自主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一般隐袭起病,缓慢发展, 表现有排汗异常、胃肠道症状、性功能减退、排尿困难、 直立性低血压以及静息时心动过速等。由于小纤维受累, 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可无心前区疼痛的表现,发生严 重心律失常时猝死的风险增加。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J]. 中华神 经科杂志, 2013, 39(11):433-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