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复习讲义 明代部分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剩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明代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

特别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这主要表现在:成书过程从数代人集体性编创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说明明代的章回小说在我国的小说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

陈寿的一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而在民间,又不断地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

到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

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可见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

在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当时“说三国”的艺术效果很好,且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

宋代的这些话本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明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明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中国古代学作品选注》明清部分总结(30页)

《中国古代学作品选注》明清部分总结(30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明清 部分总结
三、明代戏曲
传奇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明中叶的三部 著名传奇是:梁辰鱼的《浣沙记》,李开先的 《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明代万历 年间出现的两个戏曲流派:以汤显祖为首的 “临川派”,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汤显 祖的最杰出作品《牡丹亭》代表了明代戏剧的 最高成就。
四、清代诗文
2、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本文这种表现 左光斗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的 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作 者善于提炼典型的场面和细节,叙事简练集中, 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明清 部分总结
五、清词
明末清初词和清词常被后代笼统称为“清 词”。清词整体成就虽然不及宋词,但是也出 现陈子龙、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王国 维等著名词人。较有成就者还有明末清初的王 夫之、屈大均、吴伟业和清初的彭孙遹、王士 禛、等人。
龚自珍《病梅馆记》托梅议政: 通过剖析 梅花被扭曲摧残的根由及自己爱梅、疗梅并辟 病梅馆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 制和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恨,要求改革政治,打 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热烈愿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明清 部分总结
八、近代诗文
《病梅馆记》的艺术特色:以梅为寄托, 托梅言志,借梅议政。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 志,以物喻人”。构思新颖,比喻奇妙,寓意 深微而又泼辣明快。
是中国小说史上继明代之后又创作和传播 的高峰。清代文人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伟大和优 秀的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和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就是其 中的杰出代表。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和文 言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明清 部分总结
六、清代小说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明代文学所依附的经济背景1、明代社会明代建国前后的一个短暂时期,政策比较开明。

但在政局趋于稳定后,政策即有变更。

严刑峻法,专制独裁,超过历朝历代。

文化统治日益严密。

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

2、资本主义因素萌芽(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2)、文人士子世俗平民化和商人们的附庸风雅,形成新的读者群;(3)、文学作品的面貌为之一变:人们的兴趣从“温柔敦厚”的诗教、“蕴藉深长”的意境,转向了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的世俗人情;(4)、创作的商品化。

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1、艺术特征: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头绪避免纷繁,尽量不用倒叙手法,用第三人称叙述。

2、形式特征:散韵结合。

其中韵文的安排大致有几个情况:1)全书开场与收尾有诗或词作结2)每回开场大都无诗词,但每回结尾多有诗。

3)正文中或插入诗或词。

3、叙事特征:因讲史太长,一部小说遂分为若干章回,每回用单句或偶句作回目,用以概括本回主题。

1)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有入话。

2)保存讲说的痕迹。

3)在情节关键处戛然而止。

章回小说的渊源(1)初级阶段:平话。

“评”主要体现在各卷首尾紧要处之开场诗,平话是杂揉历史和传说而成;平话的体制已具后世章回小说的雏形,是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学,全书分卷,每卷分细目,已有章回的意思。

(2)中级阶段:累积型小说如《三国》、《水浒》。

题材从俗到雅,思想由浅入深,文学描写从粗略到丰满。

(3)高级阶段:独创型小说如《金瓶梅》成书方式:完全由作家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按照作家的人生观和美学理想对素材进行提炼和编排,文人的独创。

叙事方式:实现了从“讲述”到“呈现”的飞跃。

明初诗歌高启、刘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

刘基的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

袁凯人称“袁白燕”。

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资料汇总

一、宋代部分01.王禹偁《村行》,著有《小畜集》《待漏院记》。

02.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渔家傲》,其词善写塞上风光。

03.张先,字子野,有《安陆词》,《天仙子》。

04.晏殊,有《珠玉词》,《浣溪沙》。

诗属西昆体,词承南唐遗风,近于冯延巳。

所作多写闲情逸致。

05.梅尧臣,宛陵人,世称宛陵先生。

有《宛陵先生集》,《汝坟贫女》。

以平淡的诗风反对“西昆派”讲究词藻华丽的诗风,所作多反映民生疾苦。

06.苏舜钦,建沧浪亭寄情山水《苏舜钦集》《初晴游沧浪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07.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与宋祁合修《新唐书》,有《新五代史》《六一词》《欧阳文忠公集》,《戏答元珍》《踏莎行》《五代史伶官传序》《秋声赋》,词多写恋情离思。

《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踏莎行》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08.柳永,有《乐章集》,《望海潮》《雨铃霖》《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09.曾巩,南丰人,南丰先生,有《元丰类稿》,《墨池记》。

10.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

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歌曲》,《明妃曲》《桂枝香》(金陵怀古)11.晏几道,号小山,《小山词》,《临江仙》,所作多感伤之辞。

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乌台诗案”遭贬《东坡乐府》《游金山寺》《江城子》《卜算子》《定风波》《方山子传》13.苏辙zhe,号颖ying滨遗老,《栾luan城集》,《上书密韩太尉书》。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一、明代部分名词解释: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现存的宋元平话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但这时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

至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明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

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在开头引开场诗,用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正文常以“话说”二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为世所尚,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昆腔:嘉靖中期,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的曲调,融汇了北曲的悠长。

在音乐伴奏上使用了弦索、箫管、鼓板等,这种经过改革的昆山腔轻柔婉转,富于变化,在明、清两代的戏剧舞台上长盛不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复习要点.doc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复习要点.doc

)o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复习要点一、【单项选择题】1、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出自([A ]贺铸《青玉案》 )。

2、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这首词写于([B ]元宵节 )o3、 姜夔《扬州慢》小序中说,其中“《黍离》”所用典故出自([A ]《诗经》 )<>4、 姜夔《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中的“杜郎”是指([B ]杜牧 )。

5、 下列词人与词集归属正确的是([C ]周邦彦《片玉词》 )o6、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人是([B ]欧阳修 )o7、 陆游《关山月》一诗的题目是([A ]乐府旧题 )o8、 王禹偶《村行》是一首([B ]七言律诗 )诗。

9、 被刘克庄称为宋诗开山之祖的是([B ]梅尧臣 )o 10、范成大《四时111园杂兴》“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描写是([A ]春天 11、欧阳修《戏答元珍》中抒发自慰之情的是([D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不须嗟)。

12、末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是([A ]江西诗派 )o13、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驳斥“征利”的话语是([C ]为天下理财 )o14、 《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的“满招损,谦得益”出自([A ]《尚书》 )o15、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于([B ]南京 )o16、 陆游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更著风和雨”写的是[D ]梅花17、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描写的是([A ]南京 18、 柳永雅词在艺术上的特点之一是([C ]以赋为词 )o 19、 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描写的是([B ]杭州20、 元代作家萨都剌的集子是([A ]《雁门集》 )o21、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这两句诗出自([D ]《村行》 )o22、 f l “张三影”之称的文学家是([C ]张先 )o23、 作者在《岳阳楼记》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是([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o24、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者是([B ]晏殊 )o25、 下列《八声甘州》词句中,用了领字的一句是([B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26、 “重湖叠爆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所描写的地方是([B ]杭州 )o27、 下列“苏门四学士”中,后来称为江西诗派宗师的是([D ]黄庭坚 )<>28、 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描写的是([C ]忧郁孤独的感受 )<>29、 下列词人中,被认为是北宋文人词集大成者的是([C ]周邦彦 )o30、 《项脊轩志》以庭中枇杷树“亭亭如盖”作结,其目的是表达([D ]对亡妻的思念)<>31、 元杂剧中表现王昭君故事的剧作是([B ]《汉宫秋》 )o32、 《朝天子》(咏喇叭)中“喇叭”喻指([C ]宦官 )<>33、 《朝天子》(咏喇叭)采用的艺术手法是([B ]嘲讽夸张34、 我国第一部供案头阅读的长篇通俗小说是([A ]《三国演义》 )o35、 美汉卿《窦娥冤》中揭示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是([B ]封建统治腐败 )o36、 张养浩《潼关怀古》“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A ]华山37、 《窦娥冤》中窦娥发誓“三伏天飞雪”所用典故是([D ]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o38、 王实甫《西厢记》“淋漓襟袖啼红泪“司马青衫更湿”出自([B ]《琵琶行》)。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代文学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代文学

明代无诗文大家出现的原因:1、受八股文影响。

2、新的文学样式勃兴,取代传统诗文的正宗地位。

3、拟古主义思潮的影响。

4、文字狱的影响。

(一)诗词文一、明代前期诗文●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皆居于吴中而得名。

四人中以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

高启诗学习汉魏晋唐,不拘一格,以豪放为主,其乐府诗有不少反映了农村现实生活,其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则写景抒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杨基的诗歌清润拔峭,写景咏物之作较有特色。

●高启:字秀迪,号青丘子,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

代表作《青丘子歌》。

高启诗歌风格特征:风格醇雅,音韵和谐,气势雄浑,富有才情,改变元末以来的诗风。

高启诗歌内容:a、反映战乱生活 b、表现自由精神遭受摧残、压迫的苦闷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内心的悲痛 c、表现个人精神境界与生活理想,摆脱羁绊而获自由发展的个人化要求 d、登临怀古之作 e、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

●杨基:朱明王朝建立初期,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整饬政策,其中多次大规模的迁便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忆昔行赠杨仲亨》即描写了作者这段迁置的经历,诗中写到亲人离别的痛苦,行途的困疲以及异乡遇友的欣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遭遇这段屈辱经历所饱尝的辛酸与孤寂,感情自然真切,不带刻琢痕迹。

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明人徐泰称其“天机云锦,自然美丽,独时出纤巧,不及高启之冲雅”(《诗谈》)。

但也时见佳作,如《新柳》:浓于烟草淡于金,濯濯姿容袅袅阴。

渐嫩已无憔悴色,未长先有别离心。

风来东面知春早,月到梢头觉夜深。

惆怅隋堤千万树,淡烟疏雨正沉沉。

全诗描绘新柳风姿细致入微,构思新巧,遣词纤丽清新,显出作者一定的状物咏景的功力。

●宋濂:字景濂,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初文坛领袖。

有《宋学士全集》,代表作《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

1、宋濂创作主张:注重“以道为文”,他的文学作品洋溢了卫道气息。

●刘基:字伯温,明开国功臣。

有《诚意伯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复习讲义 明代部分知识梳理1.散文刘基《楚人养狙》—— 《庄子·齐物论》,启示(统治者/老百姓+老年青年对比)方孝孺《吴士》—— 株十族《逊志斋集》张士诚轻于用人,吴士浮夸之风(典型性)归有光《项脊轩志》—“唐宋派” 复古 母亲、祖母、妻子(日常生活场景)宗臣《报刘一丈书》—“后七子” 复古 方城山人(干谒者、门者、权者)上下相孚李贽《又与焦弱侯》—“童心说”“异端”批判程朱理学(圣人、山人)袁宏道《虎丘记》—宗宏中“公安派”反复古“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六次游虎丘钟惺《浣花溪记》—“竟陵派”反复古(性灵,孤深峭拔)(自己,达官显贵,赞赏 杜甫)张岱《柳敬亭说书》—行情人(柳敬亭、王月生)欲扬先抑、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夏完淳《狱中上母书》—17 岁死,绝笔信,民族气节、大无畏精神(记叙、议论、抒情、用典)2.散曲:王磐《古调蟾宫》—南曲之冠,元宵的今昔对比,社会每况愈下陈铎《水仙子·瓦匠》—小令,七一居士,《滑稽余韵》小令集(勤劳,富贵不足羡)冯惟敏《玉芙蓉·喜雨》:小令,久旱逢甘霖、关心民生疾苦王世贞《登太白楼》—“后七子”(宗臣)复古,崇敬李白,高士难求。

陈子龙《小车行》—“几社”创始人(复古)新乐府 /白描,对饥民的同情。

3.传奇(三大传奇:《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 剑杀凤(临川四梦:《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紫钗记》)—南韩母子梁辰鱼《浣纱记》—南北合套、昆腔(范蠡、西施)功成身退、忧患政治汤显祖《牡丹亭》—浪漫主义杰作,(杜丽娘、柳梦梅)杜丽娘受《诗经·关雎》启发4.杂剧徐渭《狂鼓史渔阳三弄》—《南词叙录》(南戏)青藤道人,选自《四声猿》祢衡阴间骂曹操 影射严嵩杀害沈链(狂傲的反抗精神)5.短篇小说(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改编自宋懋澄《负情侬传》杜十娘形象(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反抗精神)—侧面描写,“百宝箱”线索。

6.长篇小说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施耐庵《水浒传》—林冲、陆谦、富安、差拨,林冲形象武艺高强、嫉恶如仇—— 奉公守法、软弱善良。

(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罗贯中《三国演义》—“湖海散人”周瑜、曹操、蒋干古代“话本”向章回体小说过度完成,蒋干中计,除掉了蔡瑁、张允。

吴承恩《西游记》—“射阳山人”神魔小说(少妇、老夫人、老公公)寓意 +两条线索◆ 模块一 刘基刘基,字伯温。

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散文较有现实批判性,尤其是讽刺小品文笔犀利,锋芒毕露,有较高成就。

有《诚意伯文集》。

刘基《楚人养狙》:讽刺性寓言小品。

(1)思想:故事中的狙公,是个在抽取赋税时耍诡计玩弄猴子的人物。

刘基对这个形象重新加以改造,把胜利者写成了既粗暴又愚昧,而且无能的失败者,把故事改造成一篇富有现实内容的讽刺小品,反对暴政,警告统治者如果以术使民,必然众叛亲离,最终趋于灭亡的政治寓意。

(2)叙事中展开对话的特点:这是一篇寓言,寓言体一般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手段,本文则在叙事中设辞问答,让小狙与众狙之间展开对话,小狙连发三个反诘,步步推理,在问答中展示众狙从浑噩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的过程,颇有说服力。

也正是有了这些对话,后面所述众狙的反抗行动、狙公“卒馁而死”的结局才有必然性,也带上了讽刺色彩。

(3)在情节设计方面让小狙发动反抗的意义。

这个设计意味深长。

老年人往往背负因袭的包袱,容易顺从既存秩序,屈服于现实压力;年轻一代则思想解放、感受敏锐,也因此敢想敢做,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中充当前驱者的角色。

◆ 模块二 方孝孺方孝孺,字希直,号逊志,世称正学先生。

有《逊志斋集》。

方孝孺《吴士》: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好夸者死于夸”。

◆ 模块三 王磐王磐,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

工诗能画,尤善音律。

作品多闲适之作,风格大抵清丽静雅,个别讽刺作品较为豪辣。

有《王西楼乐府》。

王磐《古调蟾宫》(元宵):记叙元宵情景,处处对比,反衬出今不如昔、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 模块四 陈铎陈铎,字大声,号秋碧、七一居士,长于散曲。

其作品选材广泛,尤善写市井百象、民间风情。

有《秋碧乐府》、《滑稽余韵》等。

《天仙子》(瓦匠):明代散曲中的别开生面之作。

此小令咏叹泥瓦匠的勤劳,指出只有靠勤劳,生活才有保障。

◆ 模块五 归有光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

与唐顺之、王慎中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嘉靖三大家”。

散文把日常生活中琐事引进严肃“载道”之古文,给人清新之感。

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项脊轩志》1、思想感情:本文以项脊轩为明线,以自己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及内心悲哀。

2、艺术特色:(1)通过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寄托感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此文的一大特色。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把作者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于一棵枇杷树,移情于物,由对物的联想,引发对往事的伤怀和对妻子的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精炼生动的语言特色:运用叠字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摩声更真切,状物更细致,写景更生动,读来更富美感。

(3)结构特点:以项脊轩为明线,以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

“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 ,承上启下,思想陡转。

“喜”应上文 ,“悲”在下文。

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母亲关怀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的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先人的期望的无限沉痛心情;补记亡妻生活片段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

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 模块六 冯惟敏冯惟敏,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

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等。

《玉芙蓉》(喜雨)(1)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精神。

(2)艺术特点:小令以“喜”为曲眼,借景抒情。

语言通俗活泼,饶有情趣,情态口吻,彷佛老农。

◆ 模块七 梁辰鱼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别号仇池外史。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梁辰鱼从其学,首创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浣纱记》,对昆腔发展传播产生重大影响。

有《浣纱记》、《红线女》等。

其《浣纱记》(泛湖)这出戏在唱腔、唱段上采用了南北合套的体式,即在同一宫调内选取音律相互和谐的南曲和北曲曲牌。

◆ 模块八 王世贞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影响较大。

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卮言》等。

其《登太白楼》诗舍弃对李白事迹传说的具体吟咏,从空中落笔,表现李白其人的风度、襟怀等精神气质。

◆ 模块九 宗臣宗臣,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人。

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等同列“后七子”,在文学上提倡“复古”,但其创作并未为复古主义所牢笼。

有《宗子相集》。

宗臣《报刘一丈书》:讽刺小品,“有关世教之文”。

(1)主旨:作者把笔墨集中在“上下相孚”上,以“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两句转为论题,转出大段文章,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所谓上下相孚的真相,就是权钱交易、同流合污,从而抨击了腐朽龌龊的封建官僚政治。

(2)干谒者、权者和门者三个形象:反面形象。

干谒者奴颜婢膝,作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媚相;权者虚伪贪婪,作者着重刻画了他的伪相;门徒狐假虎威,作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刁相。

(3)对比手法及表达效果:一是作者的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和客者卑躬屈膝、阿谀逢迎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不肯同流合污的可贵气节。

二是客者与门者、权者的对比,揭示了所谓上下相孚,其实就是尔虞我诈,权钱交易。

三是客者被召见前后,乞怜与骄人的对比。

求见时他忍辱行贿,谄颜媚态,召见后他得意忘形,不可一世,前后判若两人。

通过对比,所渭上下相孚的实质,昭然若揭。

◆ 模块十 李贽李贽,本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晋江人。

李贽是明朝中叶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史学家,在文学上主张创作应从“绝假纯真”的“童心”出发,独抒己见。

李贽《又与焦弱侯》:语言质朴简洁,夹叙夹议,亦庄亦谐。

讽刺对象除“今之所谓圣人者”之外,还有一种是“山人”,即隐居山中的士人。

◆ 模块十一 袁宏道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

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同为晚明文坛“公安派”代表人物,时称“三袁”。

与李贽过从甚密,思想上受其影响较深,文学上竭力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强调文学作品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为人冲淡风雅,爱游乐山水,流连风景。

其散文大多描写士大夫的闲情逸趣,风格自然清新,“三袁”中成就最高。

有《袁中郎全集》。

袁宏道《虎丘记》:游记,六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

以作者感受作为内在脉络,记述中秋夜苏州人游虎丘的盛况。

(1)唱歌场面一节情景交融的特色:从开始“唱者干百”到最后“壮士听而下泪” ,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一个若有所失,但更有所得、充满了艺术美的境界。

(2)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主观感受:文章直接描述虎丘剑泉一带自然景象的文字,仿佛随意拈出,稍加轻涂,显得质直洁爽,但又无不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感受,成为袁宏道“独抒性灵 ,不构格套”、“情与景会 ,顷刻千言”主张的实践。

◆ 模块十二 钟惺钟惺,字伯敬,号退谷、止公居士。

文学上反对拟古文风,主张抒写性灵,倡导幽深孤峭风格,与同乡谭元春开创“竟陵派”。

有《隐秀轩集》。

其《浣花溪记》文末侧面表现出敬仰杜甫和热爱浣花溪地。

◆ 模块十三 张岱张岱,字宗子,一字石工,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散文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述江南山水风光和风俗民习,常于追忆往昔繁华中流露对亡明的缅怀,也有作品流露出封建士大夫优雅清高的生活情调。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张岱《柳敬亭说书》(1)表现柳敬亭说书艺术高超:篇幅虽短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行文安排和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

①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赞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

赞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却先说他外貌的丑陋,再以王月生作比来衬托其说书艺术非同一股。

②侧面烘托手法,以其他说书人反衬柳敬亭说书艺术高超。

③“武松沽酒”一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凸显柳敬亭说书的细致入微。

(2)欲扬先抑、侧面烘托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