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学史是有很多的名词的,这些名词不乏有趣的解释。

下⾯就是啦店铺给⼤家整理的外国⽂学史名词解释内容,希望⼤家喜欢。

外国⽂学史名词 黄⾦国──伏尔泰《⽼实⼈》中的理想国度。

此国处在南美的崇⼭峻岭之中,政通⼈和,民风淳朴,丰⾐⾜⾷,科学昌明,视黄⾦、⽩⽟为泥⼟,乃伏尔泰⼼⽬中的理想王国。

魏玛古典主义──世纪年代中期开始盛⾏的德国古典时期的⽂学,因歌德和席勒在魏玛合作⽽得名。

时他们刻意追求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个⼈与集体、⼈与⾃然、主观瑟客观之间的和谐统⼀,推崇古典艺术中的和谐、宁静、纯朴的美,主张以此来改造⼈的个性,实现⼈道主义的理想。

因此,魏玛古典主义是德国启蒙⽂学的继续和发展。

回返⾃然──世纪法国作家卢梭提出的⼀个⼝号。

卢梭认为,处在原始状态五的⼈是⾃然的⼈,他们没有⽂明社会中的⼈的⼀切恶习,因此变⾰社会的⼀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回返⾃然。

这个⼝号有批判社会弊端的⼀⾯,也有否定社会⽂明和科学的⼀⾯。

感伤主义──⼜称主情主义,因斯泰恩⼩说的《感伤旅⾏》⽽得名。

它产⽣在英国⼯业⾰命之后,反映了中、⼩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

感伤主义作家⽤感情和仁代替理发作为批判⼯具,着意刻画⼈的内⼼活动,描写⼈的悲惨命运,以唤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

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遥创作,对浪漫主义⽂学的产⽣和发展也有较⼤影响。

耶拿派──德国早斯浪漫派的别称。

年,施莱格尔兄弟创办浪漫派杂志《雅典那谟》,并以此为核⼼形成⼀个史称耶拿派的⽂学派别。

他们与魏玛古典主义相对⽴,提倡创作⾃由,强调⽂艺的主观性,重视民间⽂学传统,其创作带朋主观唯⼼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彩,重要作品有诺⽡利斯的诗歌《夜颂》、蒂克的《民间童话集》等。

史诗是古代民间⽂学体裁的⼀种,通常指以传说或重⼤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史诗主要歌颂每个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战胜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克服⾃然灾害,抵御外侮的⽃争及其英雄业绩。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荷马史诗:即《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史诗形成时间很长,诗中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成分,在行吟诗人被迎入宫后,又有符合贵族利益的倾向。

公元前6世纪,两部史诗正式形成文字,到公元前3至2世纪,又由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每部分各为24卷。

金苹果:即特洛伊战争的起因。

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都想得到这个苹果,相持不下。

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

三位女神各自贿赂帕里斯,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许他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

之后便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木马计:特洛伊战争久战不决,后来,奥德修斯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木马遗弃在城外,假装撤退。

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

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特洛伊。

战后希腊人各自携带财宝奴隶还乡。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初期封建文学的代表,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神权思想,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成就不大。

但由于教会的神权统治垄断了中古文化教育故而一切文化艺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骑士文学:是世俗的封建主义文学,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

它虽然宣扬封建道德,但其中所表现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民性。

而肯定世俗爱情,更有客观上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城市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城市文化:是与基督教文化对立的世俗文化,城市文学是随城市的出现而形成,为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应运而生的。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阿那克瑞翁体阿那克瑞翁的诗主要歌颂生活的乐趣和欢乐的爱情,赞美贵族社会的游宴生活。

风格清新,语言优美,形式完整,被称为“阿那克瑞翁体”。

2、《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现在流传的是后人整理的,所收篇目三百余篇。

其中绝大部分是古希腊的民间口头创作,有些故事还可能来自非洲、亚洲等地。

《伊索寓言》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

3、新喜剧新喜剧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时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

它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

又称世态喜剧。

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家奴等。

新喜剧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4、《新约》《新约》是《新约全书》的简称,它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基督教的正典。

《新约全书》用希腊文写成,共27卷,有“福音书”、“史传”、“书信”、“启示录”四种文体。

5、奥林波斯神系希腊诸神按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在奥林波斯山上建立起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称为“奥林波斯神系”。

其中有十二位主神,宙斯是众神之主。

6、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相传由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广阔的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宗教活动、田园耕作、体育竞技、家庭生活、商品交换、风俗礼仪等,都做了生动的描绘,被视为古希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7、《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

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亚里士多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1、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1、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有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由可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

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张。

运动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反叛精神。

它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强烈影响。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场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到80年代中期便开始衰退。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

2、感伤主义: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因斯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它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

这一派作家用感情和仁爱代替理性作为批判工具,着意刻画人的内心活动和描写人的不幸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

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对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3、湖畔派: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等,因憎恶资本主义而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同时创作了大量歌颂大自然、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

这些人被称为“湖畔派”。

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改革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4、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指拜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艺术典型。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感、蔑视、性格阴郁孤傲、追求自由,具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伤感情调很重。

他们有时候挺身而出保护被压迫者,反抗强暴者,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

《盗贼》中的康拉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拜伦的大本分作品都有这类典型。

5.古希腊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

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

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

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文学第一章古代文学【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俗喜剧。

【荷马史诗】1古希腊史诗的总称2西方最早的独立文学作品,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3相传由诗人荷马所作4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第二章中古文学【教会文学】1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2主要指的是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3体裁有圣经故事、祷告文、赞美诗、梦幻故事、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4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骑士文学】1欧洲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2骑士酷爱荣誉,把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并获得胜利视为最大的荣耀,并形成了“骑士精神”。

骑士文学反映了大量的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典雅的爱情”3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4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其中心在法国北部。

【英雄史诗】1欧洲中世纪各民族的史诗2早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是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人民的口头创作3早期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代表《贝奥武甫》、日耳曼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列瓦拉》4后期英雄史诗产生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英雄人物,体现了爱国英雄形象,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市民文学】1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欧洲中世纪反映市民生活与思想的作品2取材现实,强调“机智”,融讽刺,风趣,现实性于一体3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列那狐传奇》】1寓言讽刺叙事诗,作品以动物寓人2反映城市社会的矛盾冲突3狮子代表君主,狼代表贵族大臣,狐狸是典型的市民阶级4宣扬运用机智与强权周旋的思想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14——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中心思想,以世俗的形式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所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大学才子派:1.是在莎士比亚之前。

“大学才子”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

2、福斯塔夫式的背景:1.在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亨利四世》中作者塑造了个最成功的喜剧形象:福斯塔夫,他是个封建没落骑士的典型。

2.作品通过人物生活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描写,为主人公活动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3、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

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4、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5.多余人:19世纪俄国文学中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

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又不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名称来自于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色幽默──当代美国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因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辑印小说片断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又云黑色喜剧、•病态幽默0 。

此派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往往通过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的态度,通过残酷而荒诞的寓言式艺术形象来鞭挞社会,•把滑稽幽默与崇高严肃、喜剧与悲剧、顺序与错乱交错迭印,组成一体,•从强烈对比中揭露现实。

主要作家有海勒、品钦、巴思和巴塞尔姆。

2、魔幻现实主义──本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拉美文坛上的一个小说流派。

早在20年代,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研究后期欧洲表现派绘画时就使用了这一术语。

此派吸收古印地安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借鉴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经验,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意识流、象征、•比喻手法,变现实为神话,变现实为梦幻,变现实为荒诞,用神秘、•离奇、魔幻色彩表现出了拉美的神奇现实。

主要作家有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卢尔福等。

3、摹仿说──古希腊传统的文艺学说。

•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当时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诗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强调了文艺与现实不可分离的关系,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现实主义创作奠定了基础。

4、正常的儿童──古希腊人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塑造了高大完美的、充满着理性光辉的众神形象,并曲曲折折地折射出古代社会进化的遗迹和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这种正常的思维有别于早熟的儿童和粗野的儿童,因而得名。

5、第十位文艺女神──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萨福曾开办学校,•教少女学习音乐和诗歌。

她写诗9卷,其独唱琴歌歌唱爱情和美德,•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有很强的感染力。

柏拉图因之将她称之为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之外的“第十位文艺女神”。

6、木马计──战史中著名的智慧故事。

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亚10年不下,奥德修斯遂设计假意退兵,藏伏兵于巨大的木马之内。

特洛亚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推进城里。

当夜,希腊联军回兵,与木马中的伏兵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亚城。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全欧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流露和反映。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成为了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由高尔基最早提出。

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真实而广阔的描绘了现实生活,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细节真实与典型化,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

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他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代表作家是司汤达、狄更斯、果戈理、马克·吐温。

(2)宪章派文学:19世纪30、40年代宪章运动的高潮中,形成的一次初具规模的群众性文艺运动,涌现出一批工人诗人,他们用诗歌、歌曲等形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励人们投入斗争,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代表作琼斯《未来之歌》。

(3)新人:19世纪50年代后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担负起改革现实的任务。

如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人物是果戈理,别林斯基予以理论上的肯定,日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称。

自然派的特点是真是反映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

(5)人物再现法: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独特的表现手法。

即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作家把《人间喜剧》的许多典型人物贯穿起来,如《高老头》的拉斯蒂涅,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串场和吟诵过程。

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度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这两部史诗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奇总汇。

2、《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之谜出名自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指的是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

谜底为人。

“斯芬克斯”的秘密是“诱惑”和“恐吓”或“现实社会”,谁将它解开,“斯芬克斯”就死在谁的脚下;否则,谁就死在“斯芬克斯”的脚下!也是一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

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害死。

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

斯芬克斯后来被比喻作谜一样的人和谜语。

老国王未能解答斯芬克斯之谜——智慧与力量有限奥狄浦斯解答出斯芬克斯之谜——智慧超出长辈3、《神曲》:《神曲》是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他经过长期酝酿和构思,经历10多年之久的忧愤之作,是诗人的代表作。

《神曲》直译为《神圣的喜剧》,原题为《喜剧》。

《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4、《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划时代的长篇讽刺小说,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著名的代表作,创作于1605~1616年。

小说以堂吉诃德企图恢复骑士道来扫尽人间不平的主观幻想与西班牙社会的冷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情节的基础,巧妙地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游侠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表现了对日趋没落的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无情的鞭挞和嘲骂,对人民苦难深切的同情。

✧一共二部,三次出行;✧第一部:前两次出行,第二次才有桑丘;✧第二部:第三次出行;✧两部作品发表间隔时间长;✧主线:三次出行;✧辅线:穿插多个小故事(主要是爱情故事);✧对骑士书籍的批评15、《浮士德》:《浮士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歌德所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也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

《浮士德》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分别有舞台序曲和天堂序曲。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是在自然原欲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个体本位的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有着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的人本意识。

他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永不满足,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浮士德不断地突破自我局限、不断探求的精神成为浮士德精神。

6、《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

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亚里士多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剧中的悲剧冲突、悲剧性格和悲剧效果集中表现了希腊悲剧的特点。

这部剧作结构复杂,布局严密巧妙,一环扣一环。

作者从追查凶手这事入手,紧紧围绕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这两条线索展开,采用倒叙的手法,把事情的原委通过两条线索的发展与交叉交代清楚,并逐渐把剧情推向高潮,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7、《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

大约作于1596~1597年。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主要人物:有:犹太人夏洛克(Shylock),基督徒安东尼奥(Antonio),鲍细霞的未婚者,安东尼的好友巴散尼奥(Bassanio),夏洛克女婿罗佐伦(Lorenzo)。

一、选匣求婚:注意:比较两个女人(表现她们的性格),鲍细霞的择偶,三个匣子的隐喻,吉雪加私奔(揭露其父夏洛克的可憎面目)。

←三个匣子:←金匣子:谁选择了我,将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银匣子:谁选择了我,将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铅匣子: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巴散尼奥既是“选匣求婚”的参与者和胜利者,也是“割肉还债”的起因。

简述选匣求婚和割肉审判:在贝尔蒙脱庄上,鲍细霞正为婚姻不能自主而苦恼,父亲在遗嘱中规定,设有金匣子、银匣子和铅匣子,各个匣面上均有诗句说明,看求婚者如何理解和选择,三个匣子中有一个匣内存鲍细霞肖像,猜中者方可取鲍细霞为妻。

摩洛哥亲王、阿拉贡亲王等都远道前来求婚,但都无功而返,最后她的心上人、破落贵族青年巴散尼奥有幸猜中。

巴散尼奥为了去向鲍细霞求婚向好友安东尼奥(威尼斯商人)借三千块钱,安东尼奥虽富,但一时手头缺钱,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

由于夏洛克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且安东尼奥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可概述为:安东尼奥果然失期,夏洛克定要割他一磅肉还债)。

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

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细霞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

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法庭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唇枪舌战,使全剧达到了高潮,也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

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细霞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细霞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吉雪加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杨周翰先生说:“这出戏通过三条交错的故事线索,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的爱情。

”这个让读者难忘的“割肉还债”的故事,是对坏人的揭露和批判,是对这个世界丑恶现象的鞭挞和否定。

“割肉还债”的故事是《威尼斯商人》中的主线,紧紧地把剧中三个主要人物夏洛克、安东尼奥和鲍细霞连在一起。

其中莎翁塑造的夏洛克这个艺术形象最成功,并已由专有名词成了普通名词,等同于“狠毒的放高利贷者”。

无疑,夏洛克也成了剧中第一重要人物。

剧本的主题不见得是“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的爱情”,而是倡导惩悲扬善。

对恶人夏洛克的惩罚,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这在当时很难能可贵。

二、割肉审判:鲍细霞的三个策略:一、诉诸慈悲,失败;二、满足夏洛克的利益,失败;二、重新解释法律,成功。

第一次努力:犹太人应该慈悲一点。

(仁慈(夏洛克没有诉诸仁慈),揭露狠毒的放高利贷者夏洛克丑恶的嘴脸)第二次努力:满足夏洛克的利益(给他6000块也不要)第三次按法律行事←夏洛克两次的失败←第一次失败:法律的精确性←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第二次失败:鲍细霞征引威尼斯的法律:←凡是一个异邦人(an alien)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任何公民,查明确有实据者,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当归受害的一方所有,其余的半数没入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置(the offender’s life lies in the mercy Of the Duke only),他人不得过问。

←夏洛克的退守:←莎士比亚关注的对象与其说是犹太教,不如说是人为了成为人而付出的努力。

他深信,对终极目标持有不同观念是人的天性。

不同的观念一旦相遇,势必争执。

←像威尼斯这样的现代社会企图用人普遍的趋利欲望来取代由信仰不同造成的冲突,这种做法或许成功了,但是又把人带入更深层次的危机之中。

文艺复兴文学的特征:一、文化主旨精神变化:关注人,主张以人为本;←二、题材与主题变化: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三、艺术风貌的变化:1,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等成为基本艺术追求;2,3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写实”新方法取代了“寓意”和“象征”;3,对传统和民间文学的借用;8、《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于1857年所创作的长篇小说。

但作品受到当局指控,罪名是败坏道德,毁谤宗教。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有一定的社会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一些主观原因也是导致其走上不归路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首先,包法利夫人长期生活在幻想中,脱离了现实,是自己极度浪漫情怀的牺牲品;其次,她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本是一只山鸡,却自以为是彩凤,心气太高,所以摔得很痛;而且,她缺乏责任感,心里只装有自己,所缺乏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她没有为家庭考虑,以才会任性,以致会出轨,当她背叛了夏尔,也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和后悔。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值得我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作家写出这个悲剧故事是要控诉丑恶、黑暗、污浊的社会,作家认为是道德败坏的资本主义社会把这个本是纯洁善良的少女引向毁灭的深渊。

包法利夫人一生追求虚无飘渺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而服毒自杀。

这个女人最初毁于虚幻的自我意识,而后毁于任性放荡的淫逸。

其悲剧的制造者有残酷的社会,但更多的是其自身过度追求自由、任性放荡和爱幻想的性格所导致的。

这是贵族的悲剧,是浪漫主义的牺牲品以及资产阶级的屠刀。

包法利夫人的爱慕虚荣、耽于幻想铺垫了出轨的温床,修道院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损害了其正常的心理发展,庸俗社会环境与冷漠人情导致了她的毁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