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9 ・
量明显升高 ( 0 O 1 , O N 一K P< .O ) S D、 a 一A P酶 和 c 一 T a A P酶活性显著降低 ( 0 O 1 。使用 葛根 素治疗后 , T P< .O ) 与糖
尿病 组 比较 , 治疗 组 MD A含量 降低 ( 0 0 ) S D、 a P< . 1 ,O N 一
参考文献
l 黄 森. 自由基 与糖 尿病 发病机 制 [ ] 实用 临床 医学 ,0 6 7 氧 J. 2 0 , 2 夏华玲. 葛根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时诊 国医 国药 ,06 1 J. 2
赖 于膜结构 的完整 性 , 线粒 体膜 富含 不饱 和脂 肪酸 , 它极 易 受到氧 自由基 的攻击 。 N 一K a 一A P酶和 c “ 一 A P酶 是生物体 内广泛存 T a T 在 的一种 极为重要 的膜 酶 , 二酶对调 节线粒体膜 内外 离子平
脂质过氧化和 自由基损 伤 , 复 N 一 K 一A P酶和 C “ 恢 a T a

6 周本宏 , 刘剐 , 罗顺德. 葛根素对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 伤的防护
作用 [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04, ( :7 4 2 J. 2 0 2 8)4 0— 7 . 4
7 杨浩 , 聂德新 , 秀美. 左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脑 梗塞疗效
版 社 ,0 2:6— 5 20 3 8 .
4 朱庆磊 , 何爱霞 , 吕欣然. 葛根素对氧 自由基的清除和抗 氧化 性损 伤作用 [ ] 解放军药学学报 , 0 ,7 1 : — . J. 2 11 ( )1 3 0
5 钟飞 , 王晓春 , 丽. 林 葛根体外清除氧 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 ] 湖南 J. 中医学院学报 ,0 4,4 2 :7一l . 20 2 ( )l 8

2024胃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意义及治疗策略(全文)

2024胃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意义及治疗策略(全文)

2024胃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意义及治疗策略(全文)摘要新辅助治疗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已被各大指南所推荐。

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在经过新辅助治疗后,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从而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

但局部病理学上的完全缓解是否都能转化成生存获益仍存争议;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是否等同于治愈、后续是否需要辅助治疗,这些均尚未明确。

因此,如何预测新辅助治疗后能够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以及甄别出真正治愈的患者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尽管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和充分的淋巴结清扫,但其预后仍不尽如人意。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R0切除率、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生存[l-2]o因此,虽然在适应人群上有所差别,但新辅助化疗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已被各大指南所推荐;甚至有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在经过新辅助化疗后,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从而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

但局部病理学上的完全缓解是否都能转化成生存获益,以及获得PCR的患者后续是否可以豁免辅助治疗,仍然存在争议。

本文从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及相关研究进展着手,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获得PCR 的影响因素、预后价值及综合治疗策略,以期为新辅助治疗后获得PCR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一、胃癌新辅助治疗后PCR的现状及影响因素PCR是指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胃癌切除标本中,大体观察未见明显肿瘤残留,且在原发肿瘤区域广泛取材,镜下未见肿瘤细胞残留。

对于pCR 的评判标准,有研究认为,原发灶完全缓解即可判断为pCR[3-4];也有研究认为,原发灶和淋巴结均完全缓解才能判断为pCR[5-6]o既往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治疗人群不同、治疗模式不同、治疗方案和周期不同,pCR 率差异较大(2.2%~26.8%)[7-14]o一项收集2004—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ational Cancer Database,NCDB)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手术的胃癌患者PCR率只有2.2%[7]O 在FLOT4-AIO研究中,采用FLOT方案(氟尿嚅嚏+亚叶酸钙+奥沙利钳+多西他赛)的pCR率为16%,采用ECF(表柔比星+顺钳+氟尿嚅嚏)/ECX(表柔比星+顺钳+卡培他滨)方案的pCR率为6%[8]O在NeoFLOT 研究中,采用PLOT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pCR率为20%[9]o 在AIO研究中,采用DCX方案(多西他赛+顺钳+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方案的pCR率为13.7%[10]。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从对 准分子激光角 膜原位磨镶术 与准分子激光上 皮瓣下角膜磨镶 术后丝状 角膜 炎发病率 的比较我们可 以发现两 种手术方式之后 的发病
率 有显 著差 异 ,准分 子激光 角膜 原位 磨镶术 术后 的发病 率 明显 比较
[】 朱 志 忠 , 道 伐, 勉 勤 . 膜 病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3 周 黎 角 M】 北 人
显示肿 瘤 大 小、 大体 类 型、 组织 学类 型、 浸润 深度 以及淋 巴结 肿 大均 为早 期 胃癌淋 巴结转移 的独 立危 险 因素 。结 论 肿 瘤 大小 、大体 类型 、
组织 学 类型 、浸润 深度 以及淋 巴结 肿 大均为早 期 胃癌淋 巴结转 移 的独立 危 险因素 。
【 关键 词】 早期 胃癌 ;淋 巴结转 移 ;影响 因素 中图分 类号 :R 3 . 75 2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7- 14 (0 2 2 0 4- 2 6 1 89 2 1 )1- 14 0
【】 孙 时英 , 建 军, 波 .A E 6 牛 王黎 L S K治疗 近视 的并 发症 处理 [ . J 国际 ]
总之 ,准分 子激 光角膜屈 光手术后丝状角 膜炎有 以下特 征 :①准 分子激光 上皮瓣下角 膜磨镶 术后的 发病 率明显高于准分子激 光角膜原 位磨镶 术 ;②病程 短 ,我们 采用唯地 息凝胶治疗 准分子术后 丝状角 】 膜炎 ,效果显著 ,平均疗程 1 1。为了更好的防治准分子激光角膜屈 .d 2 光手术 后丝状角膜炎 ,我们的经验 总结 如下 :①在对 患者进行手术前
眼科杂 志,02 () 43 . 2 0, 4: —6 2 3
【】 孙 秉基 , 堂角 膜病 的理论 基 础与 临床【 . : 技 术 出 7 徐锦 M】 北京 科学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淋巴清扫手术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淋巴清扫手术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淋巴清扫手术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的淋巴结转移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淋巴结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系统侵入周围淋巴结,并在此处继续生长和扩散的过程。

淋巴结转移对肝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淋巴清扫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切除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区域,达到治疗和预防进一步扩散的效果。

一、肝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机制淋巴结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它位于全身淋巴循环系统中,并承担着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的功能。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通过淋巴液传播而来,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道后,通过淋巴液的流动被带到附近的淋巴结。

一旦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结,它们就可以在此处持续生长和扩散,由此引发淋巴结转移。

二、肝癌的淋巴清扫手术淋巴清扫手术是一种通过切除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区域,以阻断恶变细胞扩散的方法。

在肝癌治疗中,淋巴清扫手术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肝癌和具有明确淋巴转移的晚期肝癌患者。

手术中,外科医生将依据肿瘤的位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切除首个淋巴结,并逐一清扫可能被侵犯的淋巴结,以确保彻底切除可疑淋巴结,并避免术后残余转移。

三、淋巴清扫手术的效果和风险淋巴清扫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和风险。

手术能够减少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淋巴清扫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恶变细胞的转移可能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手术风险也不容忽视,淋巴清扫手术可能引发手术创面感染、术后出血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患者在选择手术治疗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优势和风险,做出明智的决策。

四、其他肝癌治疗方法除了淋巴清扫手术之外,肝癌的治疗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例如,肝癌的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

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杀死癌细胞,放疗则利用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DNA,而靶向治疗则通过干扰癌细胞特定的生长信号通路来遏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治疗方法有助于控制肝癌的进展和缓解症状,但并不能彻底治愈肝癌。

胃癌的转移过程

胃癌的转移过程

胃癌的转移过程胃癌的转移过程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高。

胃癌的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过程,这是胃癌治疗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胃癌的转移过程,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胃癌的转移。

胃癌的转移途径胃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蔓延转移、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1. 直接蔓延转移直接蔓延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的过程。

胃癌的直接蔓延转移主要发生在胃壁内,包括浸润性生长和腺癌浸润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形成新的癌灶。

腺癌浸润性生长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向胃壁深部扩散,形成腺癌。

2. 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淋巴管道向淋巴结转移的过程。

胃癌的淋巴转移主要发生在胃周围淋巴结、胃门淋巴结、脾门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和胰头淋巴结等部位。

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向远处器官转移的过程。

胃癌的血行转移主要发生在肝脏、肺部、骨骼和脑部等部位。

血行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胃癌的转移过程胃癌的转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在胃癌的转移过程中,癌细胞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才能成功地扩散到其他部位。

1. 癌细胞的侵袭和浸润癌细胞的侵袭和浸润是胃癌转移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组成,使得癌细胞能够穿过基底膜和周围组织,进入到血管或淋巴管中。

2. 癌细胞的入侵和逃逸癌细胞的入侵和逃逸是胃癌转移的第二步。

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需要通过血管或淋巴管的壁膜,进入到血液或淋巴液中。

同时,癌细胞还需要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以便在远处器官生长和扩散。

3. 癌细胞的定植和生长癌细胞的定植和生长是胃癌转移的第三步。

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需要在远处器官中定植并生长。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节,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等。

胃癌为什么会出现复发转移?怎么样能提前预防?

胃癌为什么会出现复发转移?怎么样能提前预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多样化发展,给人体的胃部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这就造成了很多胃癌疾病的发生。

胃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现在的治疗方法已经比以前更加先进,但是仍然有不少患者出现了复发转移的情况。

那么,胃癌为什么会出现复发转移?怎么样能提前预防?首先,胃癌出现复发转移的原因有多种。

可能是由于手术切除不彻底,术后化疗缺乏规律,肿瘤细胞逃脱了治疗的控制;也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发生了突变,具有了更强的侵袭性,进而转移到其他部位;此外,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因素也可能加速了病情的恶化。

其次,提前预防胃癌复发转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规律化化疗:尽管化疗会对身体造成一定负担,但是合理规律的化疗是降低胃癌复发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化疗方案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健康状况定制,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执行。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健康是预防胃癌复发的关键。

应该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对身体有益的食品。

3.定期体检:即使患者已经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仍然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影像学、生化学检查。

4.良好的心态: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尊重自己的身体,积极向前。

可适度参与一些与健康相关的活动,以及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由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袁希福老中医创办的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坚持以中医肿瘤治疗为本,运用中医药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脑瘤等常见恶性肿瘤,并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案例,据临床观察,有些患者即便瘤体不能完全消除,也有机会带瘤生存,甚至正常生活、工作。

胃癌的预防和复发转移的防治,需要一系列综合措施配合完成,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良好的医患关系。

患者要做好自我调节和预防工作,同时也应该尊重和配合医生的决策、治疗和检查。

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

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

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理诊断标准对于确诊和治疗至关重要。

根据国际规范和指南,胃癌的病理诊断主要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进行,目前已有一系列标准化的诊断标准和指南。

在进行胃癌的病理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病理学家在进行组织学检查时需要注意的是癌细胞的形态特征。

胃癌组织通常呈现出不规则的腺体结构,细胞核较大且异型性明显,胞浆内含有不均匀的染色质。

在组织学检查中还需要观察到胃癌组织的浸润性生长情况,判断癌细胞是否已经侵犯到周围组织和器官。

在免疫组化检测方面,一些特殊标记物的表达可以帮助病理学家更准确地诊断胃癌。

对于肿瘤来源的确定,常用的肿瘤标记物包括CK7、CK20、CDX2等,通过检测它们在癌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鉴别不同来源的胃癌。

还可以通过检测HER2、Ki-67等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水平,了解肿瘤的生长速度和预后情况。

除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外,分子病理学的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检测一些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或改变,如EGFR、KRAS、PIK3CA等,可以帮助确定不同类型的胃癌,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医生、病理学家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共同合作。

只有依据规范的诊断标准和技术方法,才能确保胃癌的早期筛查和准确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的支持。

希望我国在胃癌的病理诊断领域能够不断提升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第二篇示例: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病灶的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

胃癌的病理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病理诊断是通过组织学及细胞学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病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判断。

本文将对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组织学分级组织学是胃癌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病变的不同组织形态特点,胃癌可分为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如腺癌、黏液腺癌、浸润溃疡型等。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学结果的对照研究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学结果的对照研究

Ap r i l 2 0 1 3 , Vo 1 . 1 1 , No . 1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器 及血路管凝 血情 况为 :0 级凝血为4 3 例次 ( 3 1 . 2 %),1 级凝血 为8 6
例次 ( 6 2 . 3 %) ,2 级凝血为8 例次 ( 5 . 8 %),3 级凝 血 ( 严 重凝血 )为 l 例次 ( 0 . 7 %) ,即2 4 例 ( 9 6 . 0 %)患者未 出现透析 器及血路管严重 凝
性血液透析并发脑 出血患者疗效确切 ,可在 临床 上 使 用。 参考 文献 [ 1 ] 武明, 张 国芳, 李 秀珍, 等. 应 用无 肝素 的血液 透 析患者 在透 析 中的 护理体会 [ J 】 . 西北 国防 医学 杂志, 2 0 1 2 , 3 3 ( 1 ) : 9 3 .
[ M] . 中外 医学研 究, 2 0 1 2 , 1 0 ( 3 ) : 9 .
管及透 析器 ,再用加入2 0 mg 肝素钠 的5 0 0 mL 肝素盐水密 闭循环 浸泡透 析器 及血 路管3 0 mi n ,再连 接血管通 路给予 引血开始血 液透析 同时放 掉透 析器及血 路管 中的肝 素盐水 ,整个透析 过程 中不再追 加任何抗凝 剂 ,每 3 0 m i n 用 生理盐水2 0 0 mL 间断冲洗血路 管及透 析器 ,并对透析 器进行搓动 ,冲洗时观察 透析器及血路 管的凝血情 况、动脉压及跨膜

[ 2 】 李小 鸣, 陈凤 , 宋彩 红, 等. 活动 性 出血 倾 向患者 无 肝素透 析 的护理 [ 3 】 姚 红. 2 种冲洗 法在 无肝 素血液 透析 中的应 用[ J ] . 现代 中西 医结合
杂 志, 2 0 1 2 , 2 1 ( 6 ) : 6 5 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22例切除胃癌原发灶患者的病理资料,对肿瘤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来源、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分化程度不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原发部位、大体分型、细胞来源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lymphatic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rcinoma.Methods The pathological data of 222 gastric cancer cases received resec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umor location,macropathology,cellular deriving,tissue differentiation,size and invasive depth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Results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imary tumor diameter,invasive depth and differentiation were dangerous risks of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univariate analysis,bu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eoplasm was no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rcinoma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There was no relation between the tumor location,macropathology or cellular deriving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ConclusionThe tumor size and the depth of inva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lymph node dissec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
【Key words】Gastric carcinoma;Lymph node metastasis;Pathology;Therapy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30%~50%。

本文对切除胃癌原发灶的222例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胃癌各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胃癌的认识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普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病理资料222例,其中男154例,女68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19岁,平均(60.08±12.16)岁。

1.2 分析指标对手术记录和切除标本的肿瘤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来源、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各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本组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施术类型和肿瘤残留情况全部患者中,行远端胃大部切除14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9例、全胃切除64例,有198例同时施行D1以上的周围淋巴结清扫。

发生淋巴结转移154(69.4%)例,无淋巴结转移68(30.6%)例;有169例获得R0切除(76.1%),30例获得R1切除(13.5%),23例为R2切除(10.4%)。

2.2 病理TNM分期在222例切除胃癌原发灶的患者中,根据手术所见、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按UICC胃癌TNM分期标准对全部胃癌患者分期,其中I期41例,II期39例,III期67例,IV期75例。

2.3 不同原发肿瘤病理特征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以胃癌不同原发肿瘤病理特征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

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分化程度、直径大小、浸润程度与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具有统计学差异,低或中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显著高于中高或高分化肿瘤,肿瘤最大直径超过1 cm者就可出现近50%或以上的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黏膜或黏膜下层肿瘤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侵犯浆膜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达80%以上(见表1)。

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术后复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合理的淋巴结清扫不仅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判断,也可减少术后残余阳性淋巴结数量。

目前关于淋巴结清扫范围多有争议,西方国家已明确提出胃癌根治术时应行≥D1的淋巴结清扫。

Mǒnig等[1]报道一组31例胃癌的1 253个淋巴结,1.0 cm以下者占90%,55%的转移淋巴结直径<0.5 cm。

国内的研究结果提示,虽然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并不能根据术前CT或术中所见淋巴结大小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2,3]。

本组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证实,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二者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肿瘤直径增加和浸润深度的加深,肿瘤细胞侵及淋巴管引起淋巴结转移机会增多。

Gotoda等[4]在5 265例早期胃癌的分析中发现,直径≤1.0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

在本组资料中,肿瘤直径≤1.0 cm者共13例,均无淋巴结转移,但当肿瘤直径>1.0 cm时,出现淋巴结转移可能性逐渐增加,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达50%以上。

21例早期胃癌中,有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直径均>1.0 cm,因此即使是早期胃癌当肿瘤直径>1.0 cm时必需进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