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秦镜与秦人毁镜习俗蠡测
出土秦镜与秦人毁镜习俗蠡测

出土秦镜与秦人毁镜习俗蠡测马利清【英文标题】Simple Investigation of the Unearthed Mirror of Qin Kingdom and the People's Custom of Destroying Mirror【作者简介】马利清(196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京100872【关键词】秦镜/毁镜习俗/蠡测秦镜的特点是弦纹镜占绝对多数,陕西地区出土者是典型秦文化传统的镜式,标准化程度相当高。
从战国晚期到秦代延至汉初,秦统一后流布全国各地。
秦镜出土时残损比例超过80%以上。
将秦镜的残损简单地归结于其质地薄脆已不足以解释如此高比例残损的原因,秦墓中对随葬铜镜的位置的讲究、对铜镜残片有意识的分别摆放,都显示出秦镜的残损很可能是在使用铜镜随葬时人为打碎的,故推断秦人在使用铜镜随葬时有毁器的习俗。
考古发现揭示,毁镜习俗与地域和民族有关,在陕西、甘陇秦人腹地比较流行,其他地区则仅见于屈肢葬的秦人墓葬中。
在时间上,毁镜习俗的流行也只限于秦文化崛起的过程中,随着秦亡汉兴,这种古老的习俗似乎也渐行式微。
这种习俗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民族中也能见到。
在历代铜镜的研究中,对秦镜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一环。
一方面是由于秦人铸造和使用铜镜都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尤其是楚国,直到战国末期才逐渐兴起,秦统一六国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些新的镜式,但为时极短且未及扩展,导致秦镜总体上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是出土的秦镜大多数不完整,有的甚至因残损严重而无法复原,故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以为秦镜质量低劣,在铸镜史上无足轻重。
同时限于材料的贫乏,对秦镜的研究鲜有问津。
笔者曾对陕西关中、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先后发表的一批中小型秦墓出土的铜镜加以梳理,撰文对秦镜分期和秦代铜镜的特点略加探讨[1]。
近年,西安咸阳等地发掘清理了大批秦墓并及时发表了材料,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塔尔坡秦墓》、《任家咀秦墓》、《西安北郊秦墓》、《西安南郊秦墓》、《西安尤家庄秦墓》、《陇县店子秦墓》等,其中多有出土秦镜的材料。
淮南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批战国铜镜

淮南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批战国铜镜作者:汪茂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淮南市博物馆通过征集、发掘出土、案件移交、接受捐赠等途径,入藏战国铜镜近百面,加上原有的馆藏,共收藏有战国铜镜120面。
新入藏的战国铜镜种类有素地镜、纯地纹镜、龙凤纹类镜(包括虺纹镜等)、山字纹镜、草叶纹镜、兽纹类镜等,数量大、种类多,其中不乏精品,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及铜镜铸造技艺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淮南市博物馆;铜镜;战国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2.002楚国是先秦时期雄踞南方的大国,存续约800年,其强盛时位列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战国晚期楚国自考烈王(熊完)二十二年(前241)迁都寿春,经历了楚幽王(熊悍)、哀王(熊犹)和负刍四世王,负刍五年(前223)为秦所灭。
淮南及寿县(寿春)地区作为楚都18年,战国晚期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遗存有大量战国铜镜。
近十多年以来,淮南市博物馆致力于战国铜镜的收藏、展示工作,通过征集、发掘出土、案件移交、接受捐赠等途径,馆藏战国铜镜新增近百面,加上原有的馆藏,现收藏的战国铜镜总计有120余面,其中完整或修复完整的有110面。
尽管这些铜镜的品类、质量还存在许多不足,但从一座市级博物馆看,能有这样一批种类丰富的战国铜镜,也是令人欣慰的。
110面战国铜镜中,多数为楚镜或楚式镜,也有少量具有典型特征的秦镜和中原、北方风格的战国铜镜。
110面战国铜镜中,素地及有简单纹饰的铜镜23面,其他地纹及有简单纹饰的铜镜3面,龙凤纹类铜镜(包括虺纹镜等)45面,山字纹铜镜14面,纯地纹铜镜6面,草叶纹铜镜15面,兽纹类铜镜4面。
择要介绍如下。
1 素地镜素地及有简单纹饰的铜镜23面,具体可分为全素镜、素地细弦纹镜、素地宽圈带纹镜、素地单线连弧纹镜、素地凹面宽带连弧纹镜等五个类别。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一)青铜工艺1、汉代铜镜(1)汉代铜镜在战国铜镜基础上继续发展,铜镜的作用不仅是照面梳妆,还用于辟邪驱鬼,也是占卜工具和舞具。
此时多数铜镜的特点体现为体薄、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另较多铜镜铸有铭文。
(2)汉代铜镜各时期的装饰纹样①西汉西汉前期的铜镜纹样继承战国铜镜的传统,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镜铭产生,多为〝长相思,勿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吉语。
西汉中期,主要流行简化蟠螭纹镜、边缘有连弧纹的草叶纹镜及星云镜等。
西汉后期,铭文作为主要装饰,出现有日光镜、昭明镜等。
②玉莽前后王莽前后,流行规矩四神纹镜。
此镜因背面图案有规则的“T”“L”"V”形,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故而得名,外国学者称为TLV镜,但所谓的字母形状实际是古代六博的棋格,故又称“四神博局镜〞。
③东汉东汉出现连弧云雷纹镜,最流行的是蝙蝠纹镜、夔凤镜、兽首镜以及直行铭文双曾镜等,铭文如“长宜高官、位至三公”等。
2、汉代铜灯汉代灯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也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从各地汉墓中出士的灯具来看,这时的铜灯形式多样,主要类型有盘灯、虹管灯、行灯、筒灯、吊灯等。
(1)盘灯盘灯是指有灯盘的铜灯,样式各异,有豆形灯、多枝灯、雁足灯、龟雀灯、朱雀灯、铜羊灯、羽人灯等。
(2)虹管灯A、虹管灯又称釭[gāng]灯,其特征是灯体有一根较长的虹管,把燃灯产生的黑烟吸入装水的灯体,使之溶解在水中,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环保且对健康有利。
B、长信宫灯是西汉虹管灯的代表,其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长信宫灯体现了实用、审美、工巧的完美统一。
C、虹管灯还有其他多种样式,如铜牛灯、凤鸟灯、雁鱼灯等。
(二)秦汉漆器1、秦汉漆器的种类与造型:(1)种类:秦汉漆器品种更多,几乎应有尽有。
饮食器有杯、盘、碗、鼎、盒、孟、勺、壶、钟、樽、彷等;出行用的有车伞、杖等:居室使用或陈设的有几、案、枕等;其他还有占卜的式盘,盛化妆品的奁,丧葬用的棺、椁、镇墓兽以及兵器等。
关于铜镜的古籍

关于铜镜的古籍关于铜镜的古籍铜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器物。
它不仅仅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铜镜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被用来反射人的形象,记录历史事件,甚至是作为贵族阶层的象征。
因此,关于铜镜的古籍记录也相当丰富,下面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镜史》《镜史》的作者是根据史书和诸子的记载,整理出了中国古代的有关铜镜分布、铜镜的起源、制法、设计、题诗等内容的著作。
它由196篇组成,分为八章,法币篇、铸造篇、图案篇、题诗篇、器样篇、名影篇、出土篇、遗存篇。
其中,法币篇详细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铜镜的形制、图案等特点。
铸造篇则介绍了各种铜镜的制作工艺、制镜的技法、制作材料等。
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不同铜镜上印刻的各种以诗、赞、题为主的文字和图案。
《镜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铜镜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铜镜的形制、图案和制作工艺等,还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诗词、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
《古钱法》《古钱法》是唐代学者王维创作的一部钱币学专著。
它共十卷,其中第四卷是关于铜镜的,主要记录了铜镜的制作、流通、收藏及铜镜的铸造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一书的铜镜部分中,王维详细讲述了铜镜的形式和制作方法,例如,用饰模、铸模和刻模等方法来制作铜镜的技术问题。
同时,他也介绍了铜镜在历史上的流传情况,以及铜镜制作地点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古钱法》的铜镜部分是唐代最早的把钱币学和铜镜的研究结合起来的专著。
除了对铜镜的专门研究外,它也是中外钱币学的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之一。
《松窗十二钗》《松窗十二钗》是南宋女词人陆游撰写的一本古代卫生论著。
这是一本卫生知识普及书,内容包括饮食、锻炼、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它包含了12个短篇小说,每个篇章中都有一个女性病人的故事,描写了她们患病、治疗和康复的过程。
其中第五篇《铜镜脚痙篇》主要介绍了铜镜在治疗脚痙病方面的作用。
《松窗十二钗》倡导亲近自然,注重卫生,其中品德教化非常重要,而它的“铜镜脚痙篇”该篇又强调了对于身体健康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即是根据铜镜的形状和平衡性进行运动。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铜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常见日常用品,也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物件。
它不仅是人们清洗整理美容的工具,更是承载了古人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古代铜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美容习俗、礼仪规范、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铜镜的起源、制作工艺、使用方法、美容仪式等方面展开讨论,探寻古代铜镜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
一、古代铜镜的起源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铜镜主要是用来祭祀,用于迷信的崇拜和祈祷。
商代的铜镜,多为由铸造。
周代的铜镜则多数为锻造而成。
铜镜由于制作过程繁琐,手工精细,所以在整个古代,它一直都是富贵之物。
而且,铜镜也曾长期是在宫廷中使用的物品,比如商纣王、后来的汉高祖、唐太宗等,在他们的陪葬品中,都有铜镜。
铜镜的普及则出现在西汉和东汉时期。
据《史记》中载,当时铜镜在民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后陆续进入到了战国晚期。
汉武帝时代,贵族妇女的嫔妃,公卿的家眷们,都使用铜镜。
直到唐宋时期,铜镜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铸造和锻造两种方式,而在中国古代,锻造铜镜的工艺更为广泛。
首先要选用优质的青铜作为材料,然后通过高温熔化,将青铜液体装入模具中,待凝固后再冷却成型,再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最终完成一个完美的铜镜。
古代铜镜的镜面制作很有技巧,镜面的光滑度是关键,它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美丽形象。
制作镜面的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次的打磨和抛光,以保证镜面的光滑平整。
在古代,锻造的铜镜是以多种工艺构成。
中国古代的铜镜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例如陕西舍利山铜镜,泼法的铜镜和影硔法的铜镜。
而让这些铜镜得以区别的,无非是每一种铜长都在铸造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制镜方法和不同的附加装饰技术。
三、古代铜镜的使用方法在古代,铜镜是妇女们的日常用品之一。
在当时的女子结婚的时候,新娘要从大门离开家族时,就要拿着铜镜一直抛掷到后山的山崖中,这在古代被视为一个严肃的习俗。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
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逐渐显现。
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
“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
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
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
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
“美丽中国”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47
4.古代铜镜与辟邪习俗 以镜辟邪,镜辟不祥,是2000多年 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信仰和传统民俗。 铜镜的辟邪功能,在古代典籍中有记 载。 《西京杂记》中记载秦始皇时期咸 阳宫中的一面镜子:“高祖初入咸阳 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 九寸,表里通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 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 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 之,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 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 动者则杀之。”这或许是最早出现的关 于以镜辟邪最为神奇的记载了。 铜镜又被道人、方士奉为驱邪照妖 的法宝。后汉郭宪《洞冥记》载:“望 蟾阁十二丈,上有金镜,广四尺。元 封(公元前110~105年)中有 国献此 镜,照见魑魅,不获隐形。”晋·葛洪 《抱朴子》:“道士以明镜九寸悬于 背,老魅不敢靠近。若有鸟兽邪物,照 之,其本形皆现镜中。”难怪古代修道 炼丹的道士们,总是镜不离身,把其作 为护身的法宝呢! 汉代铜镜中还有“刻镂博局去不
46
“大”、“太”、“泰”三字同 源。《广雅·释诂一》说:“太,大 也”。而“太”、“泰”互为通假。故 镜铭中的“大山”、“太山”亦即“泰 山”。 汉镜中“上大山”、“上太(泰) 山”、“上华山”的这类铭文,与古人 的山岳崇拜意识密切相关。 《逸周书·职方解》中就有:“东 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正南曰荆 州,其山镇曰衡山……河南曰豫州,其 山镇曰华山……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 沂 山 …… 河 东 曰 袞 州 , 其 山 镇 曰 岱 山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东 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河内曰 冀州,其山镇曰霍山……正北曰并州, 其山镇曰恒山……”把大自然中的山岳 封为山镇,并例行祭祀,这是古代社会 自然崇拜观的具体反映。 后来,这九大名山演变成了五岳四 镇。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 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镜铭 中的“泰山”、“华山”即其中的东岳 与西岳。唐代铜镜中不但出现了“五岳 灵”的铭文,还饰有与之对应的五岳图 形。
强国挑战答题技巧

79、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人,南宋人,被尊称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80、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宪法性文件是(美国独立宣言)
81、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
82、20xx年4月13日,与法国科学家安娜德尚、于克德戴共同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得舍贝里将的中国科学家是(陈竺)
5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开展情报信息工作,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情报信息的鉴别、筛选、综合和研判分析。
54、谈到人生追求,我们经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它们分别是(宋词、唐诗、楚辞)
55、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
30、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写的(墨经)
31、(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松江华亭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3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顾炎武)
33、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准时消退火灾隐患
17、有阅历的汽车师傅都会告诉徒弟,冬天洗车最好用(冷水)
18、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及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
19、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和《联合国宪章》签署,第一届军运会于1995年9月4日至16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
69、(泉州)位于福建东南,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联合国唯一认定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70、被称为世界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的著作是(天工开物)
71、南齐医药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将人文原则的”三品’分类法改为依药物自然来源和属性的分类法,开拓了本草学的新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秦镜与秦人毁镜习俗蠡测马利清【专题名称】先秦、秦汉史【专题号】K21【复印期号】2010年01期【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第146~152页【英文标题】Simple Investigation of the Unearthed Mirror of Qin Kingdom and the People's Custom of Destroying Mirror【作者简介】马利清(196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秦镜的特点是弦纹镜占绝对多数,陕西地区出土者是典型秦文化传统的镜式,标准化程度相当高。
从战国晚期到秦代延至汉初,秦统一后流布全国各地。
秦镜出土时残损比例超过80%以上。
将秦镜的残损简单地归结于其质地薄脆已不足以解释如此高比例残损的原因,秦墓中对随葬铜镜的位置的讲究、对铜镜残片有意识的分别摆放,都显示出秦镜的残损很可能是在使用铜镜随葬时人为打碎的,故推断秦人在使用铜镜随葬时有毁器的习俗。
考古发现揭示,毁镜习俗与地域和民族有关,在陕西、甘陇秦人腹地比较流行,其他地区则仅见于屈肢葬的秦人墓葬中。
在时间上,毁镜习俗的流行也只限于秦文化崛起的过程中,随着秦亡汉兴,这种古老的习俗似乎也渐行式微。
这种习俗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民族中也能见到。
【关键词】秦镜/毁镜习俗/蠡测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6-0146-07在历代铜镜的研究中,对秦镜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一环。
一方面是由于秦人铸造和使用铜镜都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尤其是楚国,直到战国末期才逐渐兴起,秦统一六国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些新的镜式,但为时极短且未及扩展,导致秦镜总体上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是出土的秦镜大多数不完整,有的甚至因残损严重而无法复原,故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以为秦镜质量低劣,在铸镜史上无足轻重。
同时限于材料的贫乏,对秦镜的研究鲜有问津。
笔者曾对陕西关中、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先后发表的一批中小型秦墓出土的铜镜加以梳理,撰文对秦镜分期和秦代铜镜的特点略加探讨[1]。
近年,西安咸阳等地发掘清理了大批秦墓并及时发表了材料,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塔尔坡秦墓》、《任家咀秦墓》、《西安北郊秦墓》、《西安南郊秦墓》、《西安尤家庄秦墓》、《陇县店子秦墓》等,其中多有出土秦镜的材料。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陕西地区已出土秦镜达151面,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秦镜(大约201面)中占近80%。
陕西地处秦文化腹地,特别是咸阳和西安郊区秦墓出土铜镜数量较为集中,秦本土文化的特征表现得极为鲜明。
这些考古新发现使我们对战国晚期至秦代铜镜的铸造工艺、使用和埋葬习俗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可能。
陕西境内出土铜镜数量较为集中的有这么几处:西安市北郊尤家庄及其附近的197座中小型秦墓,共出土铜镜16面[2];咸阳塔尔坡381座秦墓出土铜镜25面[3];任家咀242座秦墓出土2面,但报告中所附墓葬打破关系表中另见M257还登记有一面铜镜残片[4];西安北郊119座秦墓共出土12面[5];西安南郊茅坡光华胶鞋厂93座秦墓出土2面,茅坡邮电学院162座秦墓出土12面,潘家庄世纪星城62座墓出土16面[6];《长安汉镜》公布西安1988-2001年发掘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1100余座墓出土铜镜336面,其中出土秦镜35面[7],主要是1996-2000年西安市电信局第二长途通信大楼工地、明珠花园小区、陕西交通学校、陕西移动通讯公司、西安万杰华祥医院、中新电力设备厂等墓地出土。
此前已公布的秦镜还有:1978年陕西凤翔南指挥村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2面铜镜[8];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出土铜镜4面[9];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出土铜镜1面[10];西安半坡战国墓出土铜镜5面[11];临潼上焦村秦墓出土1面[12];西安西北林学院古墓出土1面[13];1975年咸阳黄家沟战国墓出土6面[14];咸阳市杨陵区秦汉墓地出土1面[15];扶风县博物馆藏铜镜中有战国晚期镜2面[16];陇县店子224座秦墓出土3面[17];《陇县出土的历代铜镜》收录春秋战国镜2面[18];汉中杨家山秦墓M3出土1面[19];周世荣《中华历代铜镜鉴定》一书收录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铜镜1面[20];一九五六年秋河南陕县秦末汉初墓葬出土铜镜3面[21];上村岭秦墓和汉墓出土3面[22];陕县东周秦汉墓秦至汉初墓葬共出铜镜11面,其中1面为汉代草叶纹镜[23];三门峡火电厂秦人墓出土铜镜4面[24];河南泌阳的一座秦墓出土铜镜1面[25];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镜6面[26];云梦龙岗M10出土1面[27];江陵岳山发掘的十座秦墓中出土铜镜2面[28];荆州高台M1出土秦镜1面[29];湖北宜城楚皇城战国秦汉墓出土战国晚期秦镜1面,秦汉时期弦纹镜1面[30];湖南长沙杜家山M799出土1面,长沙左家塘皮件厂M1出土1面,长沙乾塘坡地质局工地M5出土1面,长沙烈士公园M18、溆浦马田坪M24、长沙九尾冲M12各出1面,汩罗县永青村M36出土2面。
另外一些原报告定为汉初的墓葬,高至喜先生认为很可能是秦代墓,均出有秦代风格铜镜,包括长沙桐梓坡M26出土1面宽弦纹镜、M71出土1面云纹地蟠龙纹镜和1面龙纹镜。
湖南早期西汉墓也有出土典型秦镜之例,如梅子山M1、太乙寺M12都出有素地宽弦纹镜,可认为是秦在汉初的遗留物[31](P47);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M13出土1面[32];四川成都羊子山秦墓出土1面[33]。
上述发现的秦镜种类包括素面镜、弦纹镜、蟠螭纹镜、夔龙纹镜、凤鸟纹镜、连弧纹镜、菱形纹镜、羽状地纹镜、卷云纹镜、狩猎纹镜和兽纹镜共11类。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978年凤翔南指挥村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蟠虺纹镜,直径11厘米,另一面素镜时代为春秋中期;其次为陇县店子标本M49:1双圈兽纹镜,弓形钮,镜体平直,背中部有素带一周把纹饰分为内外二区,区内有三个回首、吐舌、卷尾、卧姿的虎形怪兽,身躯布满粟粒纹,直径8.5、厚0.2cm,原报告定为战国中期。
任家咀M182:4纹饰与之相似,内外区之间和外区与边缘之间各有一周素带作为分割,内区分布三头回首、吐舌、卷尾的怪兽,不同的是外区还有五头竖耳、吐舌、长尾上卷、卧姿的怪兽,八头怪兽身上布满粟粒纹,镜体大小相若,直径8.4、厚0.1cm,报告定为战国晚期。
这两件铜镜应该时代相近,属于秦镜中时代略早的。
另外咸阳黄家沟M41所出铜镜也可能较早,但不会早到迁都咸阳之前,发掘简报定为战国中期[34]。
比较上述陕西地区几处大宗秦墓出土铜镜的情况,从数量上看,陕西陇县店子224座秦墓出土3面,出土铜镜的墓葬占墓葬总数的1%;陕西凤翔1981年公布的高庄46座秦墓中出土铜镜4面,1986年公布的西村战国秦墓42座出土铜镜1面,秦旧都雍城出土铜镜的墓葬比例不到6%;咸阳任家咀242座春秋战国秦墓出土铜镜2面,加上1件未予统计、仅在墓葬登记表中公布的残片,所占比例仅1%;塔尔坡381座秦墓出土铜镜25面,出土铜镜的墓葬所占比例为6%;西安半坡1957年公布的112座战国秦墓出土铜镜5面,所占比例为4%;尤家庄197座秦墓出土铜镜16面,所占比例为8%;西安北郊123座墓出土秦镜12面,所占比例近10%;潘家庄世纪星城62座墓出土铜镜16面,所占比例为25.8%。
这些墓葬的发掘材料即使有一些主观选择上的因素,但仍可看出铜镜分布时间和空间的规律。
从时代上观察,凤翔高庄46座秦墓仅出4面铜镜,属于战国时期的仅1面;塔尔坡381座秦墓出土铜镜25面,可肯定为战国晚期早段的仅1面,余皆为战国晚期晚段至秦代;地理位置靠西的陇县店子224座秦墓仅出铜镜3面,1面为战国中期,时代较早,数量少;1996-2000年西安出土35面秦镜均为战国晚期晚段至秦末汉初;尤家庄197座秦墓出土的16面铜镜中13件为战国晚期至秦末汉初,其中仅3面略早,属于战国晚期前段,该墓地属于战国晚期之前的第一期墓葬中不见铜镜。
西安北郊出土的12面铜镜均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的,潘家庄出土的16面铜镜均在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的,最晚可至西汉初期。
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安半坡出土5面铜镜在战国墓葬中算是数量较大的一宗,西安尤家庄、潘家庄秦墓出土铜镜比例较高,或与其时代较晚、地处秦都咸阳的长安乡密切相关。
总之,上述秦墓出土铜镜的基本特点是时代愈晚、地理位置愈近都城及其以东地区,铜镜的数量愈多。
见于上述统计的201面秦镜中,陕西地区出土的秦镜共151面,其中可以确定为战国晚期以前的仅见秦公1号大墓2面、陇县店子1面,任家咀1面可能与之相当,黄家沟1面时代也略早,其余多为战国晚期偏晚阶段至秦代,下限可晚至汉初。
从近年来秦墓出土铜镜的情况来看,至少在战国晚期秦的铸镜业已有一定的规模。
从秦镜的种类看,时代越晚种类越丰富,兼容并蓄的秦文化艺术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秦镜的共同特点是弦纹镜占绝对主体地位,在陕西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典型秦文化传统的镜式。
从战国晚期到秦代延至汉初,秦统一后流布全国各地。
已出土的弦纹镜数量最多,延续时间较长。
塔尔坡25面秦镜中弦纹镜占21面,1996-2000年西安出土35面秦镜中弦纹镜占29面;江汉地区可确定为秦代的10面镜中有6面弦纹镜;西安北郊出土的12面秦镜中10面为弦纹镜;西安南郊潘家庄世纪星城出土的16面铜镜中有弦纹镜10面,3面残破纹饰不辨,报告认为根据质地看亦似弦纹镜;西安南郊茅坡邮电学院出土的12面铜镜中1面为素面,弦纹镜11面,其中的1面为弦纹间卷云纹;尤家庄出土16面铜镜中弦纹镜占13面,占出土铜镜总数的81%,其他三类铜镜各1面,占不到20%。
秦式弦纹镜一般均为弦纹钮,主纹为细凸弦纹或宽带状同心弦纹。
已发现的此类弦纹镜的弦纹数有一周、二周、三周,个别者为五周。
其中一周者少见,二周者最多,均为细凸弦纹;三周者时代较晚,呈宽带状。
秦镜的标准化程度相当高,以尤家庄秦镜为例,均为二周细凸弦纹,镜与镜之间造型和纹饰变化不大。
弦与弦之间往往等距分布,最外弦与边缘之间的宽度往往小于钮与内弦、内弦与二弦之间的距离,布局讲求均衡美观。
尤家庄秦镜再一次以实物资料证明了秦弦纹镜的整齐划一、形制大小相若、图案等距布置的特征,无一不合秦简《工律》的要求:“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
”这显示了战国晚期到秦统一期间,大规模的战争、迁徙移民以及以法律形式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小小铜镜,为研究秦代社会法律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新的佐证。
这种镜式在秦末汉初已不占主体地位。
尤家庄和茅坡邮电学院秦墓各出土1面素面镜,亦为战国晚期秦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