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内科治疗研究新进展
乳腺癌介入治疗新进展

71 6
乳腺肿瘤供血动脉的分布 ,明确肿瘤主要供血动脉
乳腺癌 介入治疗 新进展
刘冠 东
后超选择性插管,固定导管 ,用止血带结扎阻断肱
动脉 血流 后注入 化 学治疗 药物 或栓塞 剂 。 23 介入 化学治 疗 方案 .
疗 乳腺癌 ,效果 良好 。介入 化学 治疗药 物用量 主要
剂量 ,导致化学治疗有效率下降。介入治疗是介于 外 、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 ,包括血管内介 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 ,其特点是创伤小 、简便 、安
全 、有效 、并发症 少 和住 院时 间 明显 缩 短 。乳 腺 癌
介入治疗 是指根据介入术 中 D A S ,判断乳腺 肿瘤 供血动脉的分布 ,找到肿瘤 的供血血管 ,确定主要 及次要供血动脉 ,有针对性地介入插管化学治疗或 同时配合动脉栓塞治疗 ,可以更有效提高病灶周 围 血药浓度 ,杀死肿瘤细胞 ,缩小病灶 ,降低肿瘤分 期 ,因此较常规全身化学治疗具有用药量少 ,全身 不 良反应较轻 ,局部病灶缩小 明显等优点。
经股 动 脉穿 刺法 :患 者取 平 卧位 ,局部 麻醉 后
化 学治疗 药 物不 良反应 主要是 骨 髓抑制 、心脏
毒性、肝 肾功能损伤 、对 胃肠道 的刺 激导致 的恶
心 、呕吐等 。与穿刺插管有关的并发症 : 穿刺部位
血肿、出血 ;动脉血管痉挛 、栓塞 ;动脉内膜下通 道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导管、导丝打折或折 断等。 栓 塞供 血动 脉后可 出现疼痛 、发 热等栓 塞综 合征 表 现 。如栓 塞过 程 中栓塞 剂返 流至周 围正常血 管可造
治 中心 16 9 4年 6月 一 0 3年 6月 收治 的 62 3例 20 6
乳腺癌最新治疗方案

乳腺癌最新治疗方案第1篇乳腺癌最新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本方案旨在结合当前乳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结合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3. 规范治疗:遵循国内外相关指南和规范,确保治疗过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4. 全程管理:从诊断、治疗到康复,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确保治疗效果。
三、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1)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病情和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保乳手术、乳房切除术等。
(2)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制定预防措施。
(3)术后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
2. 化疗(1)化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分期,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2)化疗周期:通常为4-6周期,每周期21天。
(3)化疗注意事项: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处理化疗不良反应。
3. 放疗(1)放疗时机:术后辅助放疗或姑息性放疗。
(2)放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分期,制定个体化放疗方案。
(3)放疗并发症: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等并发症,及时处理。
4. 内分泌治疗(1)适应症: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2)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分期,选择合适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3)治疗周期:一般为5-10年。
5. 靶向治疗(1)适应症: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2)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分期,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
(3)治疗周期:一般为1年。
四、康复管理1. 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 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促进术后康复。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摘要2023年各分型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激素受体阳性领域,早期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治疗再添新选择,晚期乳腺癌新靶点药物蛋白激酶B抑制剂和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曲妥珠单抗联合吡咯替尼为新辅助治疗、复发转移一线治疗提供新选择,新型抗HER2 ADC药物再获新突破。
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免疫治疗在新辅助和复发转移一线治疗中证据更充分,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ADC药物带来新希望,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疗效初现。
笔者对2023年度乳腺癌重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乳腺癌已经进入了精细分类、精确分层治疗时代。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以及新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乳腺癌的预后,改变了临床实践和治疗格局。
新靶点药物的研发、获益人群的筛选、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探索,使得乳腺癌的治疗逐渐精准和优化。
2023年各分型早期和晚期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对重要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一、早期乳腺癌1. HR阳性乳腺癌辅助CDK4/6抑制剂强化治疗新选择:伴中高复发风险的HR阳性HER2阴性(HR+HER2-)早期乳腺癌,可以通过同步强化、延长内分泌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Monarch E研究证实,对于淋巴结转移≥4个,或淋巴结转移1~3个伴随肿块≥5 cm、组织学3级、Ki-67≥20%任一危险因素的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2年,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与单用内分泌治疗相比,联合阿贝西利组的2年和4年无浸润生存(iDFS)率的绝对获益分别是3.5%和6.4%[1]。
乳腺癌的内科治疗及研究进展

Fe r a y 2 2 b u r 01 Vd. No2 4 .
中国中医药咨讯
Ju n lo i aT a i o a ie eMe iieI fr t n o r a fChn rdt n l i Chn s dcn nomai o ・1 5 ・ 0
的应用于淋 巴结 阳性 的患者 。研究显示 ,无论 E R状 态如
B C 一 、5 R A 2P 3等。 除此以外 , 乳腺癌的发生还与生殖因素有
着密切关系。
传统医学是应用 N I诺 丁汉预后指数 ) P( 来评估乳腺癌
的病理学预 后 , 它包括肿瘤 的大小 、 巴结分期 以及组织学 淋
沈阳 ,美 国华盛顿大学) ;
乳腺 癌 的 内科 治疗
1 化 学 治 疗 :t a e 识 认 为 E P S H n共 G R、R低 水 平 表 达 、 He一 r2阳性 、 高增 殖患者 、 组织学分级 3级 、 巴结 4枚 以 淋 上 阳性 、c 以上肿块 、 5m 广泛脉管侵犯及多基 因分析高得分 患者是化疗 的相对适应症。N C C N指南和 E MO指南推荐 S 方案 中药物选择集 中在蒽环类 、 紫杉类 、T C X和 5 F 。 一 u 蒽环 类药物是乳腺 癌术后辅助治疗最常用 的药物 ,紫杉类更多
短, 预后 较 差 。
பைடு நூலகம்
成, 抑制信号传 导系统 的激 活 , 而抑 制肿瘤细胞 的增殖 ; 从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牵 辛 夺 弓 夺 夺 夺 孛 夺 孛 寺 { 夺 专 夺 寺 夺 寺 夺 { ・ ・ ・ ・ ・ ・ ・ ・ ・ ・ ・ ・ 寺 ・ ・ 夺 ・ ・ ・ ・ ・ ・ 夺 孛 寺 寺 ÷ 夺 夺 夺 寺 夺 幸 { ・ 寺 { - 夺 寺 夺 夺 夺
内科治疗乳腺癌的内科方案

内科治疗乳腺癌的内科方案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女性乳腺组织中。
内科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内科干预来控制或消除肿瘤。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内科治疗乳腺癌的各种内科方案。
一、内科药物治疗内科药物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
1.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或控制癌细胞的增殖。
常用的化学药物包括顺铂、紫杉醇、多柔比星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单独应用一种药物或者联合应用多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是通过使用药物来影响体内的激素水平,以减缓或阻断癌细胞生长和分裂。
这种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包括阿曲莫司汀、依西美坦等。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通过使用特异性针对乳腺癌细胞的药物,抑制或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例如曲妥珠单抗、拉普替尼等。
二、内科干预治疗内科干预治疗是指通过内科手段调节患者的机体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和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
1. 营养支持:乳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往往伴随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身体营养不良。
内科干预治疗包括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如良好的营养饮食指导,口服或静脉营养补充等,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
2. 心理支持: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内科治疗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内科干预治疗中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支持团体等方式,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困扰,积极面对治疗。
3. 疼痛管理: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科干预治疗中,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三、综合治疗方案乳腺癌的内科治疗通常是与外科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相结合。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癌症的分期、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激素受体状态等。
乳腺癌新药进展及疗法

最新乳腺癌新药进展及最新疗法乳腺癌发病率居所有女性恶性肿瘤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简称IARe)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已超越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
据《202 0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乳腺癌新发病例41.6万例, 占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的18.4% ,乳腺癌防治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目前,我国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线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而新药的研发与上市对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改变乳腺癌治疗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来盘点2021年度乳腺癌药品新进展:阿贝西利(AbemaCiClib)——对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抗癌新星激素受体阳性(HR+浮L腺癌患者约占总人数的70%~80% ,因HR+ 患者群体肿瘤生长最慢、复发转移率最低,内分泌治疗是其主流的治疗方式。
在内分泌治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开展背景下,CDK4/6抑制剂便是其中一个重头戏。
因为在细胞周期发展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被鉴定为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关键调节因子。
当CDK4/6过度表达时,细胞将会出现失控增殖。
CDK4/6是雌激素受体(ER)等多条信号通路的共同下游靶点,在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中,ER -CyClin-CDK4/6信号通路活跃增加,因此细胞便出现异常生长。
如果抑制CDK4/6激酶的活性,就能通过信号通路的下游来抑制细胞增殖。
当CDK4/6抑制剂和内分泌治疗联合应用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治疗上,就相当于双重抑制信号通路,效果更佳。
阿贝西利(AbemaCiClib)作为年初刚在国内上市流通的CDK4/6抑制剂,由礼来公司开发,通过MONARCH系列临床验证,为无数乳腺癌患者带来更优的生存质量,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格局。
三阴乳腺癌最新治疗方案

3.放射治疗
(1)术后放疗:对于具有较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如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切缘状况等,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2)新辅助放疗: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可考虑新辅助放疗,以提高局部控制率。
二、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分期、病理类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综合治疗:结合外科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3.遵循指南:参照国内外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确保治疗方案的合规性和科学性。
4.多学科协作:充分发挥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
(2)新辅助放疗: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可考虑新辅助放疗,以提高局部控制率。
3.化学治疗
(1)新辅助化疗: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乳腺癌患者,可选用含铂类药物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如AC-TP(多西他赛+卡铂)、GC(吉西他滨+卡铂)等。
(2)辅助化疗: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和复发风险,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如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AC(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等。
6.伴随诊断与监测
(1)基因检测:对疑似遗传性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1/2基因检测。
(2)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胸部、腹部、骨骼等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四、治疗管理
1.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包括治疗周期、药物剂量、疗效评估等。
2.疗效评估: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如肿瘤大小、病理完全缓解(pCR)等指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摘要】本文对2020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癌种。
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
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
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
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 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
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SCO教育文集2013-09-11分享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王佳玉一、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新辅助靶向治疗(一)大量研究证实,通过新辅助治疗获得pCR的患者较未获得pCR者预后更好。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的荟萃分析也显示,pCR与长期生存的相关性在侵袭性较强的乳腺癌亚型(如HER2阳性乳腺癌)中表现更显著。
近年来,已有研究证明,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传统方案中增加曲妥珠单抗可以大幅度提高pCR率将近1倍,并且明显改善预后。
CALGB40601研究1.该研究拟证明Ⅱ、Ⅲ期可手术HER2阳性乳腺癌可以从两种抗HER2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中获得更多益处。
CALGB40601研究是一项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29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TH组118例,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THL组116例,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及拉帕替尼;TL组62例,紫杉醇联合拉帕替尼。
术后,推荐所有患者采用密集AC(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化疗,并完成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至1年。
CALGB40601研究是按预期THL组较TH组pCR提高20%来设计的样本量。
随着研究进行,GeparQuinto等研究报道,含拉帕替尼的新辅助治疗未能提高疗效且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
随即本研究TL组提前终止,研究终点目标集中在TH及THL两组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乳腺原发肿瘤的pCR率分别是:THL为56%,TH为46%,TL为37%。
激素受体阴性亚型患者pCR率在THL组更高(THL为77%,TH为55%,TL为37%);在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中,各亚组pCR相似(THL为42%,TH为39%,TL为31%)。
研究在TH基础上增加L治疗,虽然在数值上获得了较高的pCR,但两组差别并未达到研究设计的统计学意义,抗HER2的双靶向药物新辅助治疗未能像NeoALLTTO和NeoSPHERE 研究一样取得阳性结果。
并且接受拉帕替尼治疗的患者Ⅲ度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较未行拉帕替尼治疗者高。
该研究还发现激素受体阴性患者的pCR比受体阳性患者高。
ACOSOG Z1041 (Alliance)研究2.Z1041研究比较了HER2阳性可手术乳腺癌FEC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方案(FEC → P+T)和紫杉醇+曲妥珠单抗序贯FEC+曲妥珠单抗(P+T → FEC+T)方案的新辅助治疗疗效。
Z1041研究旨在将传统的FEC → P+T方案中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提前,以期提高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pCR,并探讨曲妥珠单抗与蒽环类药物合用的安全性。
该研究共入组280例患者,紫杉醇及曲妥珠单抗给药方式均采用每周给药。
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终点——乳腺原发灶pCR两组无显著差异(55.1%和54.2%,P=0.72);次要终点——乳腺原发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灶pCR两组也无显著差异(50.7%和48.6%,P=0.88)。
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乏力及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两组均无显著差异。
Z1041结论指出,在传统的含蒽环和紫杉类方案基础上增加曲妥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pCR。
曲妥珠单抗给药的时机对乳腺及腋窝淋巴结病灶的pCR无显著影响,同步给予蒽环类和曲妥珠单抗不能改善pCR。
两组心脏事件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无明显差异。
NOAH研究 3.NOAH研究继2010年报告了其中位随访3.2年的生存结果后,在2013年的ASCO会议上又报告了其5.4年的生存随访结果。
NOAH研究是最早证实在化疗基础上增加曲妥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HER2阳性乳腺癌pCR率并且能明显改善获pCR患者预后的国际多中心随机Ⅲ期临床研究。
NOAH研究入组HER2阳性的局部晚期或炎性乳腺癌患者,按1∶1随机分入两组:CT+H组,新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组,术后序贯曲妥珠单抗;CT组,单纯新辅助化疗组。
研究另设具有可比性的HER2阴性使用相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99例患者作为平衡对照。
随诊5.4年的结果显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5年EFS率CT+H组和CT组分别为57.5%和43.3%(P=0.016,HR=0.64),含曲妥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较不含者减低5年复发风险36%;5年OS率两组分别为73.5%和62.9%(HR=0.66,P=0.055)含曲妥珠单抗组的生存优势明显,但尚未达统计学意义。
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在pCR患者中,用曲妥珠单抗者较未用者降低复发风险71%;在曲妥珠单抗组,获pCR的患者较未获pCR者降低复发风险83%。
两组心脏毒性均较小。
NOAH研究确定初次分析时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显著无事件生存(EFS)获益,增加曲妥珠单抗显示了可改善OS的强烈趋势;提示治疗方案和pCR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37);曲妥珠单抗的EFS获益与pCR显著相关,甚至限定于pCR的患者;经曲妥珠单抗治疗且pCR的患者可获得EFS的显著获益;而未经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pCR 和EFS的关联较小且无统计学意义。
在HER2+乳腺癌的靶向新辅助治疗中,增加曲妥珠单抗可以带来巨大的pCR获益和长期生存获益。
总的来说,NOAH研究的结果支持pCR作为首要研究终点的可行性,认为pCR在HER2靶向药物新辅助治疗未来的临床研究中可以早期提示生存获益。
辅助靶向治疗(二)2012年有两项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临床研究公布了8年随访数据,结果均显示靶向治疗有长期获益。
其中NSABP B-31和NCCTG N9831研究的联合分析结果在2012年SABCS会议上报道。
中位随访8.4年的数据显示,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AC-T+H)显示减低患者复发风险达40%,减低死亡风险达37%,在所有亚组患者中,联合组均显示了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相似获益。
2012年ESMO年会报道了HERA研究中位随访8年的数据,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项研究曲妥珠单抗治疗1年以上的能否进一步提高OS率的全球多中心、随机Ⅲ期临床研究。
结果显示,2年和1年曲妥珠单抗治疗者的DFS及OS相似;且长期随访显示,1年曲妥珠单抗治疗组患者较观察组患者降低复发及死亡风险24%,提示,曲妥珠单抗越早应用,越多获益。
本次ESMO年会报道的另一项法国的Ⅲ期PHARE研究,共入组3384例患者,中位随访42.5个月。
结果显示,与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6个月组相比,辅助治疗12个月降低复发风险28%。
该研究预设非劣效界值为1.15,虽然95%可信区间下限值与预设值交叉,但危险比和可信度区间明显倾向于12个月的疗程并未达到非劣性结果。
该结果表明1年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仍是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晚期乳腺癌的靶向治疗(三)在晚期乳腺癌研究中,2012年ASCO年会公布了COMPLETE研究中期分析结果。
在意向治疗(ITT)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人群中,紫杉类联合拉帕替尼组或紫杉类联合联合曲妥珠单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8.8个月和11.4个月(P=0.003)。
在安全性方面,与拉帕替尼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多于曲妥珠单抗组。
2012年另一项CERBEL 研究“头对头”比较了卡培他滨联合拉帕替尼或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同样表明,曲妥珠单抗组具有优势,中位PFS有显著差异(6.6个月对比8.0个月,P=0.021),且拉帕替尼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及皮疹等发生率较高。
2012年5月,美国FDA基于Ⅲ期临床研究CLEOPATRA结果,批准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用于既往未使用过抗HER2治疗或化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012年美国NCCN指南也以Ⅰ类证据推荐其作为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的一线药物。
近年来,T-DM1(曲妥珠单抗-微管蛋白抑制剂DM1嵌合药物)备受瞩目。
2012年ASCO年会首次报道了T-DM1用于曾接受过曲妥珠单抗和紫杉类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EMILIA研究结果,随后2012年SABCS补充了OS数据。
结果显示,T-DM1组较卡培他滨联合拉帕替尼组(XL)的PFS显著延长9.6个月和6.4个月(P<0.0001),除年龄≥65岁组以外,各亚组PFS获益一致;两组中位OS分别为30.9个月和25.1个月(P<0.001)。
研究中T-DM1组患者的耐受性良好。
T-DM1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二线治疗的适应证有望在2013年获FDA通过,国内相关研究也将开始。
二、内分泌治疗进展ATLAS研究始于1996年。
该研究入组了36个国家近7000例HR阳性者(54%为腋窝淋巴结阴性者),在患者完成5年TAM治疗后再随机延长至10年TAM治疗或停止用药。
2012年SABCS报告了1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更长时间TAM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多是在诊断后的第2个10年。
随访15年时,TAM治疗10年组和5年组复发风险分别是21.4%和25.1%,死亡风险分别是12.2%和15.0%。
长时间TAM治疗的依从性较理想,达到91.6%。
ATLAS研究中TAM长期治疗的主要问题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率的提高,10年组和5年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分别是3.1%和1.6%,死亡率分别是0.40%和0.25%。
由于TAM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我们更希望了解哪些患者能从10年TAM中获益,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延长治疗。
此外,10年TAM与5年TAM后序贯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孰优孰劣仍待进一步论证。
但无论如何,ATLAS研究用15年的时间证实了10年TAM的作用,现在对于临床上有高危复发因素的年轻患者有证据支持可延长TAM的使用时间。
2012年SABCS大会上公布了意大利CONFIRM研究的最终结果。
作为比较氟维司群不同剂量(500mg对比250mg)治疗晚期乳腺癌的Ⅲ期研究,CONFIRM入组了736例患者。
结果显示,与250mg组相比,500mg治疗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由5.5个月延至6.5个月(HR=0.80,P=0.006)。
此次OS分析显示,患者在没有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高剂量(500mg)氟维司群与标准剂量(250mg)相比,中位OS显著延长了4.1个月(26.4个月比22.3个月),死亡风险下降了19%。
自2011年氟维司群500mg给药方法被美国FDA批准治疗内分泌治疗进展的晚期乳腺癌以来,CONFIRM研究为这一给药方法提供了更有利的数据支持。
在新药探索性研究方面,近期公布的一项Ⅱ期临床研究结果为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带来了新期待。
研究数据显示,在来曲唑一线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新型CDK4/6抑制剂(PD0332991)可显著延长ER阳性及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PFS(26.1个月对比7.5个月,P<0.001),使疾病进展风险降低63%,但3级以上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相关Ⅲ期临床研究将在2013年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