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李清地铅锌多金属铅锌矿设计

1 概述1.1 项目概况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博海矿业有限公司李清地铅锌多金属矿300t/d选矿厂设计由巴彦淖尔华澳矿业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委托南方冶金学院研究设计院进行方案设计。
1.2 矿区基本概况1.2.1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李清地矿区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前右旗三岔口乡,矿区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3º00´30",北纬40º57´30"。
矿区北东距乌兰察布市集宁区12km,(北)京-包(头)铁路和110国道及110高速公路由矿区北侧2km处通过,矿区距最近的车站集宁南站仅15km。
距察前右旗政府所在地贵乌拉镇25km,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李清地矿区位于大青山东段的高原丘陵区,海拔高度为1300~1600m,地形切割较差,相对比高不大,为低山或丘陵地形,气候为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春季多风,水系不发育,无地表水体。
本区为农业区,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水电供给方便,工业欠发达。
1.2.2 矿区建设概况矿山距离集宁市仅12km,在供电、供水、通讯等方面条件都较便利,矿山原已进行过露天开采,采深约20m,本次设计矿山规模为300吨/日,属于小型矿山,所以矿山仅设简单的辅助生产、机修、福利设施。
1.2.3 矿区的地震资料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1.3 地质与矿床1.3.1 矿区地质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集宁群变晶岩大理岩组,其他地层零星分布,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在北部表现的比较剧烈。
1.3.1.1 地层⑴集宁群主要为集宁群变晶岩大理岩组,岩性主要有:黑云斜长片麻岩: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理构造,岩石主要有斜长石40~50%,表面绢云母化,石英20~25%,呈它形粒状,黑云母5~10%,呈鳞片状集合体,常被绿泥石所交代。
大理岩: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有白云石、方解石和少量的石英组成。
石英和部分方解石为后期之产物,大理石为厚层状产出,层理不明显,岩石中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蚀变为蛇纹石化大理岩,岩石呈浅绿色。
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特征与构造关系

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特征与构造关系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特征与构造关系摘要:内蒙古李清地位于大兴安岭地区,是一个银铅锌多金属矿化集中的地区。
本文通过对矿体地质、地球化学、矿床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的特征,并从构造角度探讨了矿体形成的机制。
研究表明,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主要产出于岩浆侵入斑岩中以及褶皱构造带及断裂控制的地方,矿体呈层状、囊状、条状等不规则形状,成矿元素主要是银、铅、锌等,富集在脉状结构及石英脉中。
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银的富集受到岩浆源区中复杂的硫化物还原和氧逸度控制的影响,而铅、锌的成矿有赖于地下热液的作用。
矿床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主要受到大兴安岭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影响,形成于构造活动强烈的岩体交互作用、断层滑动及岩体变形的环境中。
关键词: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矿体地质;地球化学;构造关李清地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是一个银铅锌多金属矿化集中的地区。
矿床主要分布于岩浆侵入斑岩中以及褶皱构造带及断裂控制的地方,并呈现出层状、囊状、条状等不规则形状。
矿床的成矿元素主要有银、铅、锌等,其中银的含量较高,银、铅、锌均主要富集在脉状结构及石英脉中。
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银在矿床中的富集主要受到岩浆源区中复杂的硫化物还原和氧逸度控制的影响,而铅、锌的富集则有赖于地下热液的作用。
热液流体的成分及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都对矿床中铅、锌的富集产生影响,因此矿床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李清地矿床的成因机制主要表现为岩体交互作用、断层滑动及岩体变形等构造作用的影响。
在大兴安岭造山带的强烈构造变形作用下,岩体发生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导致矿床的形成与富集。
此外,矿床的分布也受地表地形、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特征与构造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矿床的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该研究对相关行业的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矿床勘探和开发方面,通过对李清地区矿床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和机构更好地掌握矿床分布规律、探明矿床脉状结构和矿区构造特征等信息,从而提高矿产资源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
内蒙古白银沟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究

可达 1 0 %~1 5 %, 有综合利用价值 。矿石 中有害元素不超标。 白银沟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带, 处于西拉木伦河与嫩江的 2 . 3 矿体围岩蚀变。由于白银沟的地貌特征较为特殊, 矿区中围岩 交汇处 , 属于断裂曾与火山口的凸出地带 。由于东西两侧 比邻敖包 蚀变较为常见 , 其 中黄铁矿化 、 方解石化、 高岭土化 、 绿泥石化、 绢云 梁破火山和少 郎河大断裂 ,造就 了白银沟矿产资源丰富的地 质特 母化 、 绿帘石化都是在矿区内部分布较多的围岩蚀变。除此之外还 点。 矿区中较为明显的地层有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 、 玛尼吐组 、 有一些硅化现象普遍存在。 各 围岩蚀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在 白音高老组 和第 四系 , 由于各地层 的形成原 因和时间不 同, 所体现 围岩蚀变带当中,其发展的宽度与地层结构破损规模大小成正 比, 所生成 的宽度也在 0 . 5 — 3 m之间 , 发现的 出的特点和作用也有所不 同。 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是熔岩以及 通常生长在破损带的下端 ,
宽度最大 的围岩蚀变带宽度可达 6 m。 值得注意的是 , 越靠近地层结 构破碎带的部分, 围岩蚀变现象越为严重 , 越远离 , 则围岩蚀变现象
逐 渐 减弱 。 2 . 4 矿化 富集规律。本 区矿体有用物质富集规律为: 从上至下 A g 、
P b 、 z n 增高 , 黄铁矿 、 A u降低 ; 从北 向南黄铁矿 、 A u降低 , 舷、 P b 、 z n 增高; 地表黄铁矿结晶程度好 , 含量高 , 含A u高 ; 向下黄铁 矿结 晶 程度差 , 含量低 , 含A u低。即 : 黄铁矿含量高 , 含A u 高; P b 、 Z n含量 高, 含A g 高。
民雷 竹校Z U l b 干弟1 2 期
内蒙古阴佩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内蒙古阴佩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作者:赵东升王月朋来源:《西部资源》2024年第01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填图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勘探方法对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圈定了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7处,并利用槽探和钻探工程等手段查证并控制了隐伏铅锌矿体4条。
此外,通过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认为,该区具备一定的找矿潜力。
希望此研究成果为该区进一步的铅锌多金属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潜力;阴佩地区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化探”,在矿产勘查过程中的目的是通过元素异常的线索来找寻矿床。
大量生产勘查实践证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地球化学勘查诸多方法中的一种经济、直接、快速、有效的勘查手段,特别是在寻找隐伏矿体方面的应用在中国长期的勘查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内蒙古阴佩地区铅锌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境内,东部紧邻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敖仑花钼矿。
大地构造位置属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东部北段,哲斯林西复向斜之南东翼。
区域内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基底与中生代火山岩沉积盖层均具有铜、钼、铅、锌、银等高背景,为成矿作用提供矿质基础。
本文在系统总结研究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蚀变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对成矿元素分布特征,圈定综合异常,并通过工程验证,浅析该矿的找矿潜力,为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1 矿区地质特征1.1 地层研究区地层单元较少,有二叠系上统林西组(P3L)以及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图1)。
1.1.1 二叠系上统林西组(P3l)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岩性为黑色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状变质粉砂岩,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向,倾角多40°~70°,与上覆上侏罗统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接触界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其中粉砂质板岩呈灰黑色,变余粉砂状结构,板状构造,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绢云母及泥质等,板理发育,厚一般2~5 mm,板理面具绢丝光泽。
内蒙古李清地-大西沟地区钼矿化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蛇纹石化大理岩。铁白云石大理岩分布多靠近矿 体围岩。
(3)白垩纪白女羊盘组:岩性以流纹岩、火山碎 屑岩为主,呈紫红色和浅灰色。岩石具斑状或含斑 结构、熔结凝灰结构,流纹状、角砾状、块状构造。斑 晶由长石、石英、少量镁铁矿组成,基质为酸性玻璃 质成份,角砾由长石、石英、晶屑和酸性岩屑组成。
表 1 大西沟普查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参数统计
Table 1 Daxigou census area soil geochemical measuring parameters statistics
介 质
地质单元
样品数
n
x
Cu
s
Cv
x
Zn
s
Cv
N1h 玄武岩
451 33.86 12.43 0.37 97.89 24.81 0.25
调查工作,Email:ahhuangju@。
第3期
黄 俊等:内蒙古李清地-大西沟地区钼矿化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185
图 1 李清地-大西沟地区地质矿产图 Fig. 1 Geological map of the Li Qingdi - Daxigou area Qh .第四系;N1h.汉诺坝组玄武岩;E.古近系;K1b .白女羊盘组;Ar2j.2.集宁群大理岩;Ar2j..集宁群片麻岩;γ52.燕山期 二长花岗岩;γ.花岗岩脉;γπ花岗斑岩脉;q.石英脉;γρ花岗伟晶岩脉;1.李清地小铅锌矿;2.李清地-大西沟钼矿; 3.李清地铅锌矿;4.李清地银铅锌矿;5.大苏计钼矿;6.曹四夭钼矿;7.钻孔及编号
பைடு நூலகம்岩体
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矿区成矿地质特征

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矿区成矿地质特征赵志强;白云国【摘要】李清地矿区构造单元位于华北地台北缘,集宁——大同——张家口深大断裂带南侧,基底为太古宇集宁岩群中深变质岩系,中生代中晚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沿断裂分布,矿区北部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及由弧状、放射状断裂组成的火山机构为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矿体一般位于燕山期花岗岩的外接触带中.【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李清地;银铅锌;地质特征【作者】赵志强;白云国【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6(226)李清地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西南,行政区划隶属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三岔口乡所辖,矿区早在金代就已经开采,地表留有大量的古采坑,大多数采坑宽10m,长数数十米,经历年槽井探揭示,古采坑深达20m~50m,基本达现代潜水面附近,由于古采坑的这一特点,成为重要且直接的找矿标志,古采坑在地表的分布形态常常反映矿体或矿化体的走向及形态。
后来民间采矿过程中发现过古巷道,采矿深度约在地表50m以内。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金银找矿尤其是独立银矿找矿的加强,该区有利的成矿地质环境,引起地勘部门的重视,通过大量的地质物化探工作,在矿区十余平方公里范围内,圈定了南、北、中3个北东向展布的矿带,主要矿带延长2 000m~3 500m,宽200m~400m。
1 矿区地质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台隆中生代隆起带的交汇部位,集宁-大同-张家口深大断裂带南侧,内蒙古中部集宁中新生代盆地边部,中生代中晚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沿断裂分布,大量为火山岩及基性中酸性小型侵入岩,在这一带分布有大量的与中生代火山岩有关的金、铅锌、银矿床,如丰镇九龙湾银矿、山西阳高县堡子湾金矿等,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太古界集宁群(Ar2jn)、中生界白垩系白女羊盘组(K1b)陆相酸性火山岩、古近系渐新统(E3)砂岩、砂砾岩、新近系中新统汉诺坝组(N1h)玄武岩及第四系(Qh)砾石、沙砾层。
内蒙古察右前旗李清地银多金属矿床北矿带西段地质特征——兼论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

内蒙古察右前旗李清地银多金属矿床北矿带西段地质特征——兼论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吕增尧【摘要】内蒙古李清地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乌兰察布市西南郊,矿床受其北的大脑包山火山构造的控制,矿体充填交代于NE向和NW向断裂中,矿床分为2个矿带、3个矿段,矿体呈扁豆状、囊状、透镜状等,成矿元素显示出南部富银锰,中部为铅锌,北部除铅锌外,银有所降低,铜、金增高的水平分带特点;北矿带西段共有10个矿体,均为NE走向,上部矿体均已成氧化矿;根据成矿地质特点,认为矿床属于与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充填交代银多金属矿;文章还就矿段、矿床和矿带的找矿远景进行了分析.%Liqingdi Ag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suburbs of Wulanchabu city. It is controlled by Danaobao volcanic structure. Ore bodies are filling and replacement in NE and NW fractural zones and occur in pocket and lens. There are two ore zones and three ore sections in the deposit. The ore is characterized by horizontal element zoning such as Ag, Mn in the south, Pb, Z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Ag and higher Cu, Au in addition to Pb, Zn in the north. Ten ore bodies trending all in NE direction are located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 ore zone. The upper ore bodies are composed of oxidized ore.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deposit is the low to moderate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illing metasomatic Ag polymetallic deposit related to volcanic magmatic process. In the paper, it also analyzes on the genesi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the ore domains, the ore zones and the deposit.【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2(026)004【总页数】7页(P305-311)【关键词】银多金属矿床;矿区地质特征;找矿远景分析;李清地;内蒙古【作者】吕增尧【作者单位】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燕郊综合勘查院,河北燕郊06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P618.52内蒙古察右前旗李清地银多金属矿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南西12km处,矿区开采历史悠久,地表古采坑密布。
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矿外围玄武岩覆盖区综合地质找矿研究

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矿外围玄武岩覆盖区综合地质找矿研究梁学武;徐新学;李新;刘文强;马为;邱小波【摘要】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及周边地区有大量新生代玄武岩分布,玄武岩盖层制约了地质找矿工作的进展.文章阐述了在乌兰察布市李清地银铅锌矿床外围玄武岩覆盖区综合地质找矿中,采用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手段,通过典型矿点模型的建立来探讨玄武岩盖层下的赋矿地段,钻探验证获得了较好找矿的效果,发现了3处银多金属矿体和1处石墨矿体,证实了在玄武岩覆盖层下进行综合地质找矿是可行的.【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4(029)004【总页数】7页(P609-615)【关键词】李清地;玄武岩;银多金属矿;综合地球物理找矿;内蒙古【作者】梁学武;徐新学;李新;刘文强;马为;邱小波【作者单位】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天津300170;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天津300170;乌兰察布市地质勘查项目管理中心,内蒙古集宁012000;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天津300170;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天津300170;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天津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2;P6310 引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属内蒙西部地块与中部山带交界处,东邻河北张北地区汉诺坝玄武岩区。
该区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区面积约8 000km2,下伏地层为太古宇集宁群片麻岩组和变粒岩大理岩组,局部出露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在周边太古宙变质岩系中已发现鞍山式铁矿、绿岩型金矿以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银铅锌多金属矿,具备较好的找矿潜力及远景。
但由于地表玄武岩覆盖导致地质找矿工作难度增大,找矿工作进展相对缓慢,解决玄武岩覆盖区地质找矿难题对实现覆盖区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依托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地质找矿基金,针对玄武岩覆盖区特殊的工作环境,发挥综合物探的优势,提出玄武岩覆盖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找矿的工作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作者:佟匡胤杨新雨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7期摘要: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台隆中生代隆起带的交汇部位,成矿带内地表分布有80余处古采坑,具有较强的铁锰氧化作用。
銀铅锌矿体主要受北部大脑包火山机构、北东向基地环状构造和北西向放射状构造控制,赋存于大理岩与花岗岩、闪长岩等接触构造部位,多呈脉状、透镜状产出。
为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关键词:李清地;地质特征;成矿成因;找矿潜力一、区域背景研究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生代隆起带的交汇部位,临河-集宁-尚义深大断裂带南侧,阳高~大同弧形深大断裂北侧;地层主要有太古界集宁群片麻岩(Ar2J1)和变粒岩大理岩(Ar2J2),中生界的白垩系白女羊盘组的陆相中酸性火山角砾岩、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岩等,新生代中新统汉诺坝组玄武岩(N1h)以及上新统粘土(N2)。
岩浆活动主要有中新世白垩纪火山喷发凝灰岩、角砾岩、熔岩、侏罗纪花岗岩以及花岗伟晶岩、闪长岩等脉岩。
区域构造主要为北东展布的太古界集宁群变质岩系,为主要构造,区域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NE、NW和少量SN,对区域岩浆活动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区域上分布于厚旺银矿、丰镇九龙湾银矿、卓资大苏计钼矿等矿产。
二、矿区地质研究区地层为太古界集宁群片麻岩(Ar2J1)和变粒岩大理岩(Ar2J2),前者分布区内东南部,以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母二长片麻岩、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灰色麻粒岩,局部夹大理岩为主;后者以中粒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镁橄榄石大理岩、金云透辉大理岩、二长片麻岩、变粒岩为主。
构造处于集宁断陷盆地凹中隆,区内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前者为李清地复式倒转背斜,其轴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东60°,北翼倾向北西,南翼倾向南东;后者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分布在太古界集宁群变粒岩大理岩组的大理岩中,走向为北东60°左右,北西向断裂走向320°,为本区的储矿构造。
北部有大脑包山火山机构,呈半环状产出,系延盆地边缘断裂喷发形成。
研究区受火山机构的北西向放射状构造和北东向(基底)环状构造影响,矿体均赋存在北西向构造中。
岩浆活动频繁,主要有侵入体以侏罗纪(Jr)花岗岩为主,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其岩性为浅肉红色中粒或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呈岩脉或岩株产出。
2.1矿体特征研究区共圈定13条铅锌矿体,各矿体明显受地层和断裂构造控制,赋存于太古界集宁群大理岩内的构造裂隙中,呈脉状或透镜状不等距基本平行排列,走向约北西320°,倾向约230°,倾角62°~75°。
其中,XV号为主矿体,围岩为大理岩、花岗岩和少量闪长岩,蚀变主要以中低温蚀变为主;矿体主要分布于312~303线之间,为脉状、似层状,走向北西318°,倾向南西,倾角56°~75°,矿体长630m,斜深350m,平均厚度2.44m,铅平均品位5.87%,锌平均品位3.24%,金平均品位2.62×10-6,银平均品位105.54×10-6,赋矿标高900~1510m。
XII号矿体,围岩主要为大理岩、花岗岩和少量闪长岩,分布在312~308线之间,位于XV号矿体的下盘,走向北西320°,倾向南西,倾角70°~76.5°,矿体长110m,斜深150m,平均厚度1.22m,铅平均品位4.33%,锌平均品位1.19%,金平均品位1.26×10-6,银平均品位86.98×10-6,赋矿标高1217 ~1506m。
2.2矿石特征研究区内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辉银矿、白铅矿、铅矾、铅黄、菱锌矿、自然金、自然银等。
脉石矿物有碳酸盐、方解石、石英、绿泥石、角闪石、云母等。
其中,铅主要以方铅矿、白铅矿、铅丹和铅黄的形式存在,方铅矿粒度0.32-0.13mm,为矿石中的主要矿物;锌主要为闪锌矿,粒度0.1-0.08mm,以它形粒状、不规则状、裂隙交代及胶结等多种形式;银未见到其独立矿物,电子探针分析中可见银与铅的矿物多以分散状态存在,辉银矿呈不规则粒状,充填于方铅矿裂隙或节理中;金镜下可自然金,电子探针分析中还可以看到以分散状态存在于闪锌矿中;黄铁矿早期与闪锌矿构成斑点状,晶形完好,粒径较粗,晚期以细脉状或浸染状分布于闪锌矿和石英的裂隙之间,或呈细脉状切穿闪锌矿或呈胶结物状存在。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它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碎裂结构等多种形态;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角砾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和团块状构造;2.3围岩及蚀变一般主矿体顶板花岗岩,底板近矿围岩为硅化大理岩,局部可见闪长岩,矿体局部具有分支复合现象,矿体局部不连续,但是控矿构造较连续,近矿围岩具有程度不同的铅锌矿化。
蚀变有硅化、铁锰矿化、碳酸盐化、蛇纹石化等为主的中低温蚀变。
硅化为区内主要蚀变,多发育于近矿化体的两侧,蚀变范围随矿体厚度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为在围岩中硅质成分显著增高,形成硅化大理岩,为本区间接找矿标志之一。
铁锰矿化主要发育于矿体及两侧围岩范围,上部往往易形成黑或黑褐色的铁锰硅质帽,铅锌银锰含量较高,是本区重要及直接找矿标志。
碳酸盐化主要表现为细脉状穿插矿石及围岩,多为晚期蚀变。
三、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3.1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区磁性以闪长岩最高,其次为玄武岩,地层中凝灰岩和凝灰角砾岩磁性偏高,地层中片麻岩和大理岩显示低磁化率。
圈定3三个磁异常区,其中,I-1强磁异常位于测区西北部,主要有侏罗系凝灰角砾岩和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太古界集宁群片麻岩和混合岩;I-2强磁异常位于测区西南部,呈不规整的椭圆状,主要为太古界集宁群大理岩,局部出露燕山期花岗岩,大理岩及花岗岩磁性均较弱,推测该高磁异常为地层中凝灰岩引起。
I-3强磁异常,位于测区东部,主要有出露第三系玄武岩,推测强磁异常为玄武岩叠加引起强异常,中心负磁异常为断裂中大理岩及花岗岩引起,推测该异常为主要的矿致异常。
一般情况矿体受构造影响,成群、成带出现,受热液及蚀变影响,岩矿石发生退磁及低磁现象,表现于围岩具有一定差异,可反应构造体系。
研究区共圈定9條断裂带。
其中,F1-F6为与大脑包火山机构有关的北西向放射状构造,为本区主要控矿构造,F7-F9为与基底的北东向控矿构造,为火山机构的环状构造;F9与F2断裂控制的近北西向低磁异常带与李清地北西向矿床套合较好;F8与F4断裂带控制的北东向低磁异常带与华银铅锌矿矿床套合较好;F6断裂带控制的低磁异常区与厚旺银矿矿床套合较好。
综合而言,受大脑包山火山构造控制,区内李清地矿床与厚旺银矿床在大脑包山在北西向放射状构造分布上具有等距性,均表现为低磁异常带或高-低磁梯度带上,其构造热液来源具有同源性;受构造控制点两组方向交汇部位往往更有利于成矿。
岩矿石电参数表明研究区各类岩矿石电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赋矿围岩大理岩视电阻率平均为3901Ω·m,视极化率平均1.46%,表现为高阻低极化特征;花岗岩电阻率为视电阻率为1029Ω·m,视极化率1.38%,表现为中阻中极化;银铅锌矿石视极化率均值为9.95%、视电阻率均值为304Ω·m,表现为低阻高极化异常。
综合表明,利用岩矿石电性差异圈定低阻高极化的铅锌矿体异常,具有进一步开展区域找矿潜力。
3.2地球化学特征土壤次生晕沉积物中各元素均值与地壳克拉克值(泰勒)和变异系数值(Cv)表明,Pb、Zn、Bi、Ag、As、Sb、Hg、Au元素具区域性相对富集特征,具有成矿物质来源;Pb、Bi、Mo、W、Ag、As、Sb、Au变异系数值(Cv)较大,说明该组元素在区域上分布极不均匀,具有强烈的分异作用,在局部地段形成富集成矿特征,特别是Au变异系数达4.31,其浓度克拉克值达到了200,具有局部富集成矿特征。
Cu-Pb-Zn-Au-Ag背景值较高,局部富集,具有密切共生关系,反映矿化元素组合为主成矿元素及成矿期,为成矿热液沿构造裂隙或层间裂隙充填胶结而成,提供一定地球化学找矿信息,同时,该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符合中低温成矿元素组合特征;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表明,H-1异常为李清地矿致异常,H-5异常为华银铅锌矿致异常,H-10异常为厚旺银矿致异常;与已知矿床均较为吻合,综合研究表明,区域进外围H-2、H-3等元素套合较好的组合异常极具进一步找矿潜力。
四、矿床成因研究区矿物组合及生成顺序:李清地典型原生矿石为石英-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黄铁矿-金矿。
热液期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主要以晶型较好黄铁矿为主,少量闪锌矿和方铅矿,为成矿前期。
中晚期主要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少量细粒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为主成矿期。
辉银矿及金主要在中晚期形成。
主要金属矿物生成顺序: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银矿-黄铁矿-金矿。
矿床成因为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陈旺等,2006)。
结合前人对研究区内硫同位素测定δ34S为-9.4×10-3~5.5×10-3,矿区δ34S离散度相对较大,显示主要的硫源来自深部,表明硫元素物质来源与火山-次火山热液关系密切;研究区你矿床分布为远离火山机构的厚旺银矿,以富银低硫铅锌为主;靠近火山机构分布有李清地银铅锌矿,以富铅锌低银高金富硫及含钼为主,二者空间受北西向环状构造与北东基底构造控制,与火山机构构造具有等距性;垂向上,已发现矿床均浅部以铅锌金银为主为低温元素,李清地深部偶见有高温钼等钼矿体,成矿特征上符合一般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元素分带特点。
五、找矿潜力分析研究区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东起集宁区榆树湾西到谢家沟,东西长约18km,南北宽约5km,现有分布分布李清地银铅锌多金属矿、华银铅锌矿和厚旺银矿等三座矿在产矿山,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找矿潜力极大。
笔者研究认为区内找矿工作应重点关注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特征应关注古采坑及铁锰矿化发育地段,以及赋矿围岩大理岩与花岗岩或闪长岩接触交汇的构造薄弱区域;构造控矿应关注受火山机构影响的北西向环状构造与北东向基底构造交汇叠加部位,及与中生代陆相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隐爆角砾岩筒有关热液活动的区域;物化探异常应关注地球物理特征的低磁、低阻高极化率异常和地球化学浅部的Pb、Zn、Au、Ag、Cu组合异常及深部W-Sn-Mo-Mn异常等区域;同时,应关注区内现有各矿床区间空白异常区域及矿山深部多矿种、近火山机构的寻找独立金银矿体找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