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法律思考——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在这 块 土地上 的各 族 人 民 , 以歌 舞 传 承 文化 , 以服 饰记 载历 史 , 以芦 笙渲染 生命 , 以木 鼓张扬 豪情 , 将
原生 的 民族文 化 、 始 的 自然 生态 和原貌 的历 史遗 原
、
黔 东南 苗族 侗 族 自治 州 简 介
存巧 妙地 融合 成绚 丽多 姿 、 独 特 的原 生态 民族 神秘
文化 圈 , 为世 界 乡土文 化保护 基 金会授 予 的全球 成
黔东 南苗族 侗族 自治 州位 于贵州 省东 南部 , 东 与湖南省 怀 化 市 毗 邻 , 与 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柳 州 南 市、 河池 市接壤 , 连 贵州 省 黔 南 布依 族 苗 族 自治 西
州 , 抵 贵 州 省 遵 义 市 、 仁 地 区 , 西 宽 2 0公 北 铜 东 2
贵 州是一个 历史 悠久 , 民族 聚居 的省 份 。黔 多 东南苗族 侗族 自治州 有着 原生 态的 民族文 化资 源 、 原 始 的 自然生 态资 源 以及 古老 的历史 文化 资源 , 这 使得这 个 民族地 区的旅游 业得 到 了很 好 的发展 。
一
风雨 桥 为 国家 重点 文物保 护单 位 。千百 年来 , 生活
第 2 第 1期 9卷
21年 1 01 月
琦州 学学 ( 会 学 )பைடு நூலகம்火 报 社 科 版
J OURN I HOU UNI RST S ca ce c s AL OF GU Z VE I Y( o ilS in e )
Vo . 9 No 12 .1
Jn2 l a . 0I
最 大 的侗寨— — 黎平肇 兴 ; 有世 界上最 古 老的情 人 节— — 台江 姊 妹 节 ; 世 界 上 独 木 龙 舟 的 发 祥 地 有
金融在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地位 , 中 国特 色农 业 现 代化 道 路 , 走 建立 以工 促农 、 以城带 乡长 效机制 ,形 成城 乡经 济社 会发 展 一体 化
新 格局 , 坚持 把发展 现代农 业 , 荣农 村市 场 和农 业 繁
服 务 体 系 , 大支 农 惠 农政 策 力 度 , 格 保 护耕 地 , 加 严
提高农产 品质 量安 全水 平 。以促进农 民增 收为 核心 ,
发展 乡镇 企业 ,壮 大县域 经济 ,多 渠道 转 移农 民 就
业 , 高扶 贫开发 水平 。深 化农 村综 合 改革 , 进农 提 推 村金融体 制改革 和创新 , 改革 集体 林权 制度 。 持农 坚 村 基本 经 营制度 , 稳定 和完 善土 地承 包关 系 , 照依 按 法 自愿 有偿 原则 , 健全 土地 承包 经营 权 流转市 场 , 有
支 持农 业 产业 化经 营和龙 头企 业发 展 , 育有 文化 、 培
家 工作 的重 中之重 , 农业 丰则 天 下足 , 村 稳则 天 下 农 安 。 几年来 , 中央、 近 党 国务 院连 续五个 “ 一号 文件 ” , 致力 于“ 农” 作 , 三 工 从农 民增 收 , 业综 合 生 产 能 农 力 , 农村 建设 , 新 现代 农 业 与新 农 村 建 设 , 强农 业 加 基 础设施 建设 等方面 , 出 了大量 卓有 成效 的工 作 。 做 党 的十七 届 三 中全 会对 此 讲 明 : 业 、 村 、 民 问 农 农 农
中共 贵 州 省委 党 校 学报 2 0 . ( 1 8期 ) 0 86 总 1
思 想 理 论 双 月 刊
金 融 在 推 进 贫 困地 农村
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路径探析——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

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路径探析——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李技文;李桂明【摘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向民族文化资源的拓展与延伸,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子范畴和延展形态.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文化资源特色鲜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意符号和创意元素.新时期,推动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需要深入剖析当前所面临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应以黔东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活态保护”和传承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挖掘苗侗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与创意符号,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意环境,科学建构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走互嵌融合之路,协同推进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年(卷),期】2018(010)004【总页数】10页(P143-152)【关键词】苗侗民族;民族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作者】李技文;李桂明【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23;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凯里5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4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向民族文化资源的拓展和延伸,其内涵指以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元素,通过智力、科技、创意和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民族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潜力的新型产业[1]。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面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探寻科学路径,如何推动其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值得学术界深思。
贵州黔东南是我国苗侗民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地,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在挖掘苗侗民族文化元素与创意符号,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成绩显著,2016年6月和2017年5月,笔者先后两次调查了黔东南州的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本文基于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资料,尝试就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进行研究,并建构了相应的学理性路径和对策。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讨

又体 现不 同的主 国际 引领 , 文 化旅游 综合 付
榕
城
发展 水平 ,不 断延长旅游产 业链条 。 对 已有一定 发展基础 的“ 五大景 区 ” ,
发 规划 , 将 发展 条件较 好 、 呼声 较 高
E , 突 出重 点 。 坚
休 闲演 艺 。 充分 挖掘 利用 当地 的历史 文化 , 通 过鲜 明主 题并 以歌 舞 的 形式展 现 出来 , 具 有浓郁 的地 方特 色 , 增 加旅 游体 验 。 它是 近几 年才 兴起 并 发展 很快 的一 种模 式。 如广 西 的“ 印象 ・ 刘三姐” 、 云南 的 “ 梦・ 云南 ” 、 陕
苗、 侗 民族 文化 的核 心区。 “ 文 化旅 游 区” 的开发 模式及 其启 示
一
、
( 一) 主要 模 式
“ 生态 博 物馆 ” 。通过 一定 的 资金 和 人 力 的投 入 , 在 一 处 既定 的环 境 中( 一 般 是 村 寨 为 单位 ) 建 立一 个动 态 的 “ 生态博物馆 ” 形式 , 保 护 民俗 文化, 开 发 民俗 文化 生 态旅 游 资 源。 如 六 枝梭 嘎苗 寨 、 黎平 堂 安 侗 寨 、 锦 屏 隆里 等 。
乡村旅 游。 在 乡村 ( 一般 以村 ) 为单位 , 结 合传 统 的民俗 文化 活动 与 乡 村 中的独 特 田园 自然 风 光 发展 旅 游 , 以满足 在城 市 ( 或 其他 地 方 ) 得 不 到 “ 返璞 归真 ” 感 觉 的游客 。如 雷 山郎德 上寨 、 西江 以及 黎 平肇 兴等 , 黔东 南 主 要是 此种模 式 。
凯里 民族风情园, 等等。
苗侗民族村寨民宿产业现状及发展途径———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

○黄艳萍(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收稿日期]2017-01-18[作者简介]黄艳萍(1983-),女,侗族,贵州凯里人,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地方经济学研究。
苗侗民族村寨民宿产业现状及发展途径———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摘要]面对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旅游模式进行升级更新,民宿业作为旅游产业的延伸产业,其扮演的角色以及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
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村寨民宿产业,在满足消费者新需求方面还存在着景区发展不均衡、民宿产业对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不鲜明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扶持并组织引进专业人员进行规划与引导以提升民宿产品品质,扩大产业链,普及并实施“互联网+民宿产业”模式,实现改善民族村寨基础设施,打造精品实现中高端民宿品牌目标。
[关键词]旅游供给侧改革;民族村寨;民宿产业;苗侗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29(2017)03-0104-051.引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消费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随着社会进步产生的各种新需求,是对传统产业、传统消费的提质升级。
当前,面对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旅游模式进行升级更新,民宿业作为旅游产业的延伸产业,笔者认为,如何打造精品民宿与高品质民宿,如何全面发展民族村寨民宿产业对黔东南州旅游供给侧改革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其扮演的角色以及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
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村寨民宿产业在满足消费者新需求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距,在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民族村寨民宿产业提质升级,如何发展精品民宿等,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2.发展民族村寨民宿产业对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
黔东南的旅游发展是以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集自然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为一体,旨在让游客领略优美山水风光的同时,也尽情享受少数民族文化所带来的精神盛宴。
贵州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研究

贵州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研究何烈孝(贵州省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摘要】摘要:民族文化产业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塑造该地的正面形象。
其中,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民族地区而言其作用可谓重大。
贵州省黔东南州也不例外,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黔东南根据自身独特的苗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逐步解决的交通劣势,完全可以壮大自身文化产业,并在有利的条件下发挥现代智慧旅游和新兴媒体的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从而进一步把文化资源转为文化动能。
【期刊名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69)001【总页数】3【关键词】黔东南;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研究[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6.1211.G4.20160322.1013.026.html引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内涵的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它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1]。
民族文化产业是指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运作,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按照工业化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它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如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民族刺绣产品、纺织品等)、民族体育业、民族文化音像制品生产、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歌舞表演经营、民族出版物的生产经营、民族医药的生产经营、民族饮食文化的经营等[2]。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科称“黔东南州”)富含苗侗等少数民族资源,其建筑、服饰、刺绣、蜡染、节日风俗、体育、音乐、舞蹈、宗教信仰和医药等,都深深烙上了苗侗二族的特色,因此,其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极具发展潜质。
当地政府也力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首先,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就使该州逐步形成了以镇远、西江、肇兴等地为中心的著名景区景点及旅游路线,而旅游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深刻变化,使得该州名气大震,如果稍加改进,则其民族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将逐渐形成。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稳定、团结典型的实证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wt a t a o 3 7 9 mlo 3 le o epp lt n o io t. ino ga tncmio t atnm u ra eeo m n, i o l f . 6 iin 3 i ft oua o fmn ry Q ad nnn e i nry uoo o sa sd vlp et h t 9 l f h i i h i e
c u t 0 a tn mo s p e e t r fp p lt n a d mi o t o u ain mo ta tn mo s p e e t r ,i . 3 s u r i mee s o n o nr 3 u o o u r f cu e o o u ai n n r y p p lt s u o o u r fc u e n 30 q a e kl y o i o o tr f a d l
t d y i f r a h o e ia in f a c n r ci a i nf a c . o a , so e t e r t lsg i c n e a d p a t l g i c n e g t c i c s i ・
K yw rsN t n l uoo o sT e m icleerh Qa dnn n e o : ai a tnm u; h pr a rsa ; i o ga d o a e i c n
第 1 4卷第 3期
21 0 2年 6月
遵 义师范 学 院学报
J u n l f u y o ma l g o ra n iN r l oZ Col e e
Vo .4,No3 11 .
J n2 1 u .0 2
民族地区科技普及能力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六 盘水 师范 高 等专 科学 校学 报
J u n l f L u a s u T a h r olg o r a o ip n h i e c es C l e e
Vo .3 NO. 1 2 3
J n 0 1 u e2 1
民族地 区科技 普及 能力与 民族文化产 业 发展关 系研 究
济 增 长 方 式 。 分 利 用 当地 富有 特 色的 文 化 资 源 , 进 本 地 区社 会 经济 发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途 径 。以贵 州黔 东南 苗族 侗 族 自治 充 促 州为 例 。 现 状 、 在 的 问题 、 决 办 法等 方 面 进 行 民族 地 区科 技 能 力 普 及 与 民 族 文化 产 业发 展 关 系的初 步探 讨 。 从 存 解
关键词 : 民族地区; 科技 普及 ; 文化产业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0 5 2 1 ) 3 0 8 — 4 1 7 - 5 X( 0 1 0 — 0 1 0
D I1. 6  ̄in17- 5 X2 1. .2 O :03 9 .s. 10 5 . 1 30 3 9 s 6 0 0
Th t d ft e Re i n Be we n t i t fTe h o o y Di u i n i h i g O l n h v l p e to e S u y o  ̄f t e h o heAb l y o c n l g f so Et n c Re i I a d t e De eo m n f i n S Et i a l r n u t y h c lCu t e I d sr u
i d sr , u lo a mp r n p r a h fr te e n c r g o s t rn f r h i a tr c n mi e eo me t ma i g fl n u ty b ta s n i o t ta p c o t i i n o ta so t e rp t n o e o o c d v l p n , kn l a o h h e m e f u u e o e a l e t o a it c v u t r S U e n o d rt r mo i g te d v lp n fs ce y a d e l s n t e c u r O r si r e p h l d i i l e e e o o t e e o me to o it n c n misT i a e n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5・
田 军 :民族特 色文化产 业发展 问题 探 究
文化等 , 从不同角度 、 不 同层面满足人们多样性 的消 费 心理 需求 , 对 国 内外游 客 极具 吸引 力 , 促使 以文 化 旅游 业成 为 黔东南 州 的特色 优势 产业 。
二 、转 型 期 黔 东南 州 民族 文化 保 护 面 临 的挑 战
象太少 , 治标不治本 , 未能与市场有效对接 , 喜欢 的 人不多 , 做得 越 多 浪费 越多 , 失传 得也 就越 多 。只有 顺 应 历史 发展 规 律 , 坚 持 以人 为本 , 依 托 民族 文化 资 源禀赋 , 让文化与市场对接 , 发 展 民 族 文 化 产业 , 民 族 文 化被 市 场所 认 可 和接 受 , 夯 实坚 强 的物质 基 础 , 才 可 以反 哺 文化 的挖掘 与 保 护 ,形 成 经济 发 展 与 文 化 保护 的 良性循 环 。 2 、 开发 民族 特 色 文化 产业 , 促 进 黔 东南 州 实现 跨 越 发展 。 由于地 处偏 僻 、 历 史 上开 发 较 晚 等原 因 , 黔东 南 州长 期处 于相对 封 闭 状态 ,民族传 统 文 化 保 存 还 比较完 整 。原 生 的 民族 文化 、 原 始 的 自然 生态 和 原貌的历史遗存水乳交融 , 尤 以苗 、 侗丰富多彩 的原 生 民族 文 化 为 外 界 所 景 仰 :这 里 有 全 国最 大 的 苗 寨 —— 雷 山西 江 , 有全 国最 大 的侗 寨— — 黎 平肇 兴 , 有“ 婉转悠扬” 的世 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侗 族 大 歌 等 。 因此 , 黔东南州成为“ 世界苗 、 侗 原 生 态 民族 文 化 遗 产保 留 核 心地 ” , 被誉 为“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民族 生 态 博 物馆 ” 、 “ 人 类 疲惫 心 灵栖 息 的 最后 家 园 ” , 全球 l 0个
少 数 民族 生态 文 化保 护 圈之 一 ( 亚 洲有 两个 , 另一 个 是 中国西藏 ) ,是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推荐 的世界 1 O 大“ 返朴 归真 , 回归 自然 ” 旅 游首选 地 之一 。奇异 纷呈 的歌舞 文 化 、 原 汁原 味 的节 日文化 、 斑 斓 叠 彩 的 服饰
2 0 1 4 年 7月
中共 云 南省委 党校 学报
T h e J o u r n a l o f Yu n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C o mmi t t e e S c h o o l o f t h e C P C
J u l y . 2 0 1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 1 9
作 者简 介 : 田 军( 1 9 6 0 - ) , 男, 贵 州天柱人 , 中共黔 东南州委 党校常务副校长 。研 究方向 : 文化旅 游、 干部教 育。
本 文系 2 0 1 2 — 2 0 1 3年全 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课题 ( 1 3 HZ K T 2 8 7 ) 的研 究成果 。
族 侗 族 自治 州 , 聚居着苗 、 侗、 水等 3 3个 民族 , 其 以 苗、 侗 民族 文化 为 代表 的原 生 态农 耕 文 化 富集 , 在 全
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唯一性 。在 由传统农业社会 向现
代 工 业社 会 转变 、 打造 经 济升 级 版 、 努力 实 现 与全 国
同步小康 的进程 中,黔东南应 紧紧抓住 和用好新一 轮产业变革 的机遇 ,将 民族文化 的保 护弘扬与传 承 人 的生存 发 展有 机 衔 接起 来 ,让 民族 文化 因文化 产 业 发 展得 到保 护 、 发 展和 繁荣 。
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是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 、文化观 念等 , 但 我们 不 能仅 仅 为 了保 护没 有产 生 经 济效 益 , 这样 , 人 民群 众是 不 会 同意 的 , 在 实践 中也 是行 不 通 的。对此 ,一些地方政府也 曾考虑给传承人一个称 号, 发给徒弟生活费的方式来扶持 , 但数字太小 、 对
Vo 1 . 1 6 No . 4
第1 6 卷
第4 期
民族 特 色 文化 产 业 发 展 问题 探 究
以贵州省 黔 东 南苗 族侗 族 自治 州为例
田 军
( 中共黔 东南 州委 党校 ,贵 州 凯里 5 5 6 0 0 0 )
摘
要: 贵州 I 省黔 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少数民族众多, 民族文化丰 富浓厚 , 苗、 侗文化的丰富
性及独特性在全省、 全国乃至全球皆 ‘ 具有唯一性。 本文在分析黔 东南州发展 民族特 色文化 产业的
价 值 的基础 上 , 探 讨 了转 型期 民族 文化保 护 面临 的 隐忧及 挑 战 , 提 出 了推 进 民族特 色文化 产业化
与 民族障措施 。
通过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结合与新型工业化相结旅等多产融合多业联动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形成农业围绕旅游提升森林联合旅游保育水利依托旅游做活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商贸融合旅游延伸体育融入旅游做旺航空联盟旅游做精金融服务旅游增收城镇结合旅游做靓的产业融合模式构建旅游大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工业旅游业跨界融合发展使三大产业具有深度的文化内涵使文化转变为产业发展
关 键词 : 黔 东州 ; 民族 特 色文化 产业 ; 文化 保护 ; 价值 ; 挑战; 策略
中 图分 类号 : G1 2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2 9 9 4 ( 2 0 1 4) 0 4 — 0 1 3 5 — 0 3
被誉为民族文化“ 金 山银山” 的贵州省黔东南苗
和 原 因剖析
一
、
黔 东南 州发 展 民族特 色文 化产 业的 价值
1 、 发展 民族特 色文化 产 业 , 夯 实 民族 文化 发 展
的 物 质 基础 。实 践 证 明 , 民族 文 化 “ 产业化” 是一 把 “ 双刃剑” , 将传 统 文 化 的东 西纳 入 现代 社 会 , 利 用 民 族 文化 来 发展 经 济 , 难免 受 到 经济 利益 的驱 动 , 可 能 失 去 民族 传统 文 化 的本 色 ,可 能会 破 坏 民族 传 统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