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都一诊(射洪中学第四次月考)评讲ok
射洪中学成都一诊范文推荐

成都一诊范文推荐:从就地掩埋到全力救援是社会的进步38班李雪这是两件相类似的事,因孩子不慎落入深井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唯独在时间和过程上有着一些差异。
虽然最后的结果让人为之叹息,但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中有了更多的热心的人,有了更多心存善意的人。
在2012年的事件中,人们明知这个小孩坠入深井,却因打捞难度过大而任其不管,将他草草地就地掩埋,让人不禁感叹人心是多么的冷酷,事不关己,就漠不关心。
但四年过去了,同样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但消息传出后,人们并非各扫自家门前雪,而是试图联手创造一个奇迹,四天的时间,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愈发的坚定,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人们相信会有奇迹。
失败的结果固然令人垂泪。
但众人齐心协力,为救被困男孩的行,却成为一股暖流,滋润了人们麻木的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并非任自己的内心继续被残酷的现实所麻木,人们都在尽力,让他人感受到一些温暖。
从人尽皆知的“小月月”事件,以及扶老人被讹事件,随着时间流逝,也有更多热心的人勇于扶起到底老人,及时间受伤的人送进医院。
曾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新闻:在一条堵车的街道上,每一位司机都互不相让,试图尽快走出这一片区域。
堵死的道路似乎没有一条路可以走。
在这个时候,一辆救护车排在了车队的最后,试图从中取道,却无路可走,想要掉头,却有后来的车辆排在了后面。
没多久,一辆车先向一旁移动了一点,这是旁边的车也不急于离开,而是朝另一面挪动了一点,在这堵塞的车流中,有了一条不快,却可以让救护车通过的道路。
其实,小至一个小小的改道。
一只手的帮扶,大到众人齐心协力救被困的孩子,都是善心的表现,这个社会,在变得温暖,变得更加有人情味。
或许今天,你会在一条路上摔倒,而没有人帮助你,或许你有时会看到,地铁上没有座位的老人。
但是,这都只是暂时的,或许不久,人们会不断地发现身边有着温暖人心的事,有更多的爱心去关注那些受到磨难,遭遇事故的人。
我们应该相信,这个社会,会越来越温暖。
枯井也无法掩埋的爱心39班李根2016年11月6日,聪聪不幸坠井。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7.doc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7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2017级高一下期半期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9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0~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金版教程P4例3)如图所示为一个做匀变速曲线运动的质点的轨迹示意图,已知在B点时的速度与加速度相互垂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点的速率与C点的速率可能相等B.A点的加速度与速度的夹角小于90°C.A 点的加速度比D点的加速度大D.从A到D加速度与速度的夹角先增大后减小2、(金版教程P6示例)如图所示,有两条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水平轨道,轨道上有两个物体A 和B,它们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O的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接,物体A以速率vA=30 m/s匀速运动,在绳与轨道成30°角时,物体B的速度大小vB为A.5m/s B.10m/s C.D.3、(金版教程P19例1)关于向心加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B.向心加速度既可以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也可以改变线速度的大小C.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指向圆心D.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才始终指向圆心4、(金版教程P25示例)如图所示,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方有一钉子C,OC距离为2L/3,把悬线另一端的小球m拉到跟悬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无初速度释放,小球运动到悬点正下方时悬线碰到钉子,则小球的A.线速度突然增大为原来的3倍B.角速度突然增大为原来的3倍C.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为原来的9倍D.悬线拉力突然增大为原来的3倍5、(学苑28A5)物体以v0的速度水平抛出,当竖直分位移与水平分位移大小相等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竖直分速度等于水平分速度B.瞬时速度的大小为C.运动时间为D.运动位移的大小为6、(淘题宝P113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为h、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顶端静止滑下,经历时间t到达斜面底端,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则物体在斜面底端时,重力的功率是A.mgv B.mgh/t C.mgvsinθ D.mgvcosθ 7、(金版教程P39例2)一物体在地球表面重16 N,它在以5 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的火箭中的视重为9 N,则此火箭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地球半径的g=10 m/s2 A.2倍B.3倍C.4倍D.一半8、(淘题宝P1069)随着我国登月计划的实施,我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已不是梦想。
2017成都一诊评讲(射中版本)

•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 ②要引领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 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 贫、真脱贫。 •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 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 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 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 1.C (A. “已经形成”理解不当.混淆时态
B “反映了……嬗 shàn变”理解错误,偷换概念 D 原文并未说是理念激活了潜能。强加因果)
• 2.D (对引用目的分析错误。是为了提 高社会……水平,以偏概全) • 3.A最简单 标志法 (原文只是陈述滚雪球效
应背后心态变化过程,条件关系不成立)
• 【材料审读】 这是一道典型的多材料作文。 • 首先,考生应该弄清楚每则材料的内涵或实质。 材料中的②③④紧扣当今“脱贫攻坚”时事热点 ,从脱贫的观念、脱贫的本质和脱贫的目标三个 方面,为考生呈现出作文材料的核心主体部分— —“脱贫攻坚”工作。材料①利用古代熟语指出 了“穷”和“志”的关系,材料⑤是从行为学和 心理学角度,指出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因素。这 两则资料其实是指出了人们在认知方面(穷与志 )的一个普遍规律。
• 其次,考生应该弄清楚这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 这些看似杂乱的几则材料,实则有着内在联系。总 体来看,这五个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材料①⑤ 为一类,谈的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人的处境困 厄(拥有的东西少)时,其志向也就小(认知和判 断力也就减弱)了。而材料②③④应该为一类,谈 的是普遍认知规律下的社会实践工作。这两类材料 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因为人类在认知方面存在“人 穷志短”的普遍规律,因此,要达到“脱真贫、真 脱贫”的目标,就应该转变贫困群众的观念,发挥 贫穷者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 贫”),改变扶贫的方向(“经济扶贫”到“智力 扶贫”)
【化学】四川省射洪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docx

射洪中学高2014级高三上期第一学月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本试卷分笫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可能用到的和对原子质量:0・16 K-39 Ca-40 Mn-55 Fe-56第I卷(共42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7.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二氧化碳生产肥料可以缓解温室效应B.处理废水时加入明矶作为消毒剂可以除去水中的杂质C.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污染,废旧电池应作深埋处理D.SiO?制成的玻璃纤维,因导电能力强而用于制造通讯光缆8.下列事实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A.将二氧化硅分别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氟酸中,固体都溶解B.向氯化顿溶液通入SO?,再加入氯水或氨水,都产生白色沉淀C.向蛋口质溶液屮加入饱和醋酸钠或醋酸铅溶液,都产牛.白色沉淀D.蘸取烧碱和纯碱溶液分别放在无色火焰上灼烧,都产牛黄色火焰9.设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常温下,lL0.1mol/L的NH4NO3溶液中氢原子总数为0.4N AB.0.5 mol甲基中电子数为57V AC・在反应3Br2+3CO32_ = 5Br_+BrO3_+3CO21中,每生成3 mol CO?转移的电子数为5必D.常温常压下,22. 4 L N2H4中N—H键数为4必10.X、Y、Z、W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人,其屮X、Z同族,Y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x是农作物生长的三种必须营养元素w的单质以前常用丁•口来水消毒。
下列说法止确的是A.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形成多种含Y元素的盐B.W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ZC.Y的一种氧化物屮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D.X的氢化物沸点比Z的氢化物沸点低11.下列各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A.加入A1粉后反应产生兄的溶液中:NH4\ Na\ SiO32\ HCO3"B・滴加甲慕橙试液后呈红色的溶液中:Na\ CO32\ Ki A1O2-C・水电离产生的c(OH_)=lxlO_11mol/L的溶液中:Al”、SO42'. N(V、C厂D.含有大量厂的溶液小:K\ Mg2\ C1CT、so广12.如图是--种应用广泛的锂电池,LiPF6是电解质,SO(CH3)2是溶剂,反应原理是4Li + FcS2=Fc+2Li2S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以用水代替SO(CH3)2做溶剂B. B.电子移动方向是由a极流向b极C.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 b 极反应式为FeS2+4Li++4e"=Fe + 2Li2S1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同温下,HF比HC10易电离,则NaF溶液的pH比NaClO溶液的pH大B.常温下,BaSO4在饱和NazSCU溶液中的心比在纯水中的心小C.常温下,0.4mol-L-'HA溶液和0.2mol-f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pH等于3, 则混合溶液小粒子浓度大小关系:c (A ) >c (Na+) >c (HA) >c (H+) >c (OH )D.用铀电极电解食盐水,一段时间后两极产生气体体积比为3: 2 (同条件下),为将电解液恢复原状,则只需向电解液屮通入一定最的HC1气体第II卷(本题包括4小题,共58分)8.(13分)研究CO?的利用对促进低碳社会的构建具冇重要的意义。
【月考试卷】四川省大教育联盟2017届高三四市联考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大教育·联盟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6年12月20日9:00—11:30】高中2017届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得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一些工具性问题。
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度创意”。
一度创意是原生态(文字态、文案态)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
“一度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广告、电影等)。
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
创意写作主张拓展文学领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论之外,将其引申向产业态创意——“二度创意”。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
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
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学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2017届成都“一诊”分析及复习建议(使用)讲述

14届文理科分类平均分
单位 题目 总分 文科 理科
第一圈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圈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圈 文学类文本阅读
9
12 14 35 20 60 5
4.85
7.11 9.08 16.4 11.85 43.55 2.13
5.01
7.27 9.09 17.38 12.44 43.54 2.59
第一圈 古诗文阅读
35
20 60
13.74
10.94 42.69
14.58
11.13 42.85
第三圈层 识记 第三圈层 理解
第三圈层 分析综合 第三圈层 表达应用
5 19
29 80
1.79 7.68
16.91 53.62
2.15 8.01
17.28 53.98
第三圈层 评价鉴赏 第三圈层 探究
11 6
3.54 2.65
语文 语文累计 1389 9199 1456 10655 1638 12293 1652 13945 1693 15638 1863 17501 1808 19309 1829 21138 1749 22887 1701 24588
分数 语文 语文累计 19 1 41851 18 0 41851 17 2 41853 16 1 41854 15 1 41855 14 0 41855 13 0 41855 12 4 41859 11 1 41860 10 1 41861
下期高三教研活动安排 1. 高三后期复习阅读教学论坛 (现场课+小讲座+自由论坛) 3月16日(星期四)上午10:50 在川师大附中。
2.“二诊”分析及后期高三教学 策略 (时间、地点待定)
祝各位期末工作愉快!
成都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数学(理)参考答案

X
������������������������1 1分 ������������������������1 2分
高三数学 ( 理科 ) 一诊测试参考答案第 ㊀ 共 4页) 1 页(
( ) ������������������������1 分 解: 由题意 , 可知 P 1 9. I E, P F, PD 三条直线两两垂直 . ������������������������3 分 ʑPD ʅ 平面 P E F. 在图 1 中 ,ȵE , F 分别是 A B, B C 的中点 , ʑE F ʊA C .ʑG B =2 GH . 又 ȵG 为 B D 的中点 ,ʑD G =2 GH . P R B R D G 在图 2 中 ,ȵ 且 = =2, =2, RH RH GH ������������������������5 分 ʑ 在 әPDH 中 , G R ʊ PD . ������������������������6 分 ʑG R ʅ 平面 P E F. ( ) 由题意 , 分别以 P I I F, P E, PD 所在直线为x 轴 , z 轴建立如图 所 示 的 空 间 直 y 轴, 角坐标系 P x z. y ) , ) , ) , ).ʑH ( ). 设 PD =4, 则 P( 0, 0, 0 F( 2, 0, 0 E( 0, 2, 0 D( 0, 0, 4 1, 1, 0 ������������������������7 分 P R λ λ λ ң ң , , ). ȵ λ, ʑP R= PH . ㊀ ʑR ( 0 = RH 1+λ 1+λ 1+λ λ λ 2+λ λ ң , , ) , , ). ʑR F =( 2- 0 0 - =( - 1+λ 1+λ 1+λ 1+λ ������������������������8 分 ң ң ) , ), 又ȵ E F =( 2, 0 D E =( 0, 2, -2, -4 设平面 D E F 的一个法向量为 m = ( x, z). y, ң F������m = 0 2 x -2 y= 0 取 , , , ) 由 E 则m = ( ⇒ . z= 1 2 2 1 . ң z= 0 y -4 D E������m = 0 2 ������������������9 分
四川射洪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大联考英语试卷附答案解析

四川射洪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大联考英语试卷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 卷第一部分听力第一节 (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ere does the woman want to go?A. A park.B. A zoo.C. A museum.2. What is the man doing?A. Making an apology.B. Making an invitation.C. Making a complaint.3. What is the third class?A. English.B. Chemistry.C. Chinese.4. What does the man want to do?A. Buy batteries.B. Choose a camera.C. Change a toy.5. Whom is the birthday party for?A. Jack.B. Lily.C. Lisa.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和第7题。
6. What will the man do tomorrow?A. Book a hotel.B. Do some shopping.C. Pick up his daughter.7. What color does her mother like most in the girl’s opinion?A. Bright red.B. Pink.C. Yellow.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8至第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2015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教学目标:1、纠正试卷错题,对正确答案和正确的做题方法加深记忆。
2、总结得失,订立后期复习目标,迎接广安一诊。
重点:纠正试卷错题难点:对正确答案和正确的做题方法加深记忆。
教法学法:讲授法积累法1.C (A.“已经形成”理解不当. B “反映了……嬗变”理解错误, D 强加因果)2.D (对引用目的分析错误)3.A (条件关系不成立)4.C 借代的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喻”5.(5分)【①春天是和平的岁月;②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③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④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⑤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6.(6分)【①词语使用: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形象可感;②词语搭配: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③句式使用:整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④修辞运用: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 (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7.(3分)B【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是新增AI企业数量为166家而不是AI企业总量】8.(5分)CD【(C “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无中生有;D “各行业”扩大范围】9.(4分) 【企业角度:①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②关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积极投入原创技术研究. 个人角度:①积极理解、跟踪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②学习掌握新技能,提升自我,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失业潮(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10.C (该:完备)11.B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普通”就是梁武帝的第二个年号)12.B (“出资帮助他修房子”原因分析错误)13.(10分) (1)(5分)(明山宾)服丧期满,州中征用为从事史;他的哥哥明仲璋被经久不愈的病缠绕,家境贫穷,明山宾于是求取官职(来接济家庭). (大意正确2分,“阕”“婴”“干禄”各1分) (2)(5分)当初,明山宾在州府时,所管辖的平陆县歉收,(他)开仓放粮来赈济民众.(大意正确2分,“部”“不稔”“赡”各1分)14.(5分) A C 【A“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C“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错】15.(6分)【本词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特点.①上片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②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16.(1)其岸势犬牙差互(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17.D【①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②虚左以待:空着尊位,等待宾客、贵人,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③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④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从事有关文化活动;⑤目光如炬: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⑥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18.C【A 项“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并列不当,B项成分残缺, “具有”之后缺宾语,D项句式杂糅,“本着方便市民为原则”有误,应为“本着方便市民的原则”或“以方便市民为原则”】19.B【 A 项“令郎”使用不当,C项“华诞”不当,D项“失陪”不当.】20.(6分)示例:【①人们很难不忘初心②不是因为走的路程太远③人们才应该不忘初心】21.(5分)示例:【②火爆的网上促销活动不一定致使商品质量和商家服务存在大量的问题.③不熟悉网络操作的老年人,不一定会落入购物欺诈陷阱中.】四、写作(60分)【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领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审读】这是一道典型的多材料作文。
首先,考生应该弄清楚每则材料的内涵或实质。
材料中的②③④紧扣当今“脱贫攻坚”时事热点,从脱贫的观念、脱贫的本质和脱贫的目标三个方面,为考生呈现出作文材料的核心主体部分——“脱贫攻坚”工作。
材料①利用古代熟语指出了“穷”和“志”的关系,材料⑤是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指出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因素。
这两则资料其实是指出了人们在认知方面(穷与志)的一个普遍规律。
其次,考生应该弄清楚这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这些看似杂乱的几则材料,实则有着内在联系。
总体来看,这五个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大类。
材料①⑤为一类,谈的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人的处境困厄(拥有的东西少)时,其志向也就小(认知和判断力也就减弱)了。
而材料②③④应该为一类,谈的是普遍认知规律下的社会实践工作。
这两类材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因为人类在认知方面存在“人穷志短”的普遍规律,因此,要达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就应该转变贫困群众的观念,发挥贫穷者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改变扶贫的方向(“经济扶贫”到“智力扶贫”)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
也就是说,考生在立意时,不能只抓住五个材料中的一个材料来孤立地思考立意,应该至少抓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来综合立意。
因此,在立意时,理清所选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准确立意的关键。
如抓住材料③④来立意,则可重点谈“扶贫当扶智”;再如抓住材料①和材料②来立意,则可重点谈“要脱贫、先扶志”。
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可能得出不同的立意,这也正是作文题目开放性的体现。
但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不应该忽视“脱贫”这一核心),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果、主次等)。
二类立意:1、人应该避免“穷”则志“短”;2、做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3、不要让贫穷把我们变得目光短浅;…….【写作建议】1、由于题干没有对文体作出要求,因此,考生可以考虑写记叙文,也可以考虑写议论文,甚至写成其它体裁的文章。
但一定要注意,下笔前一定要想好写什么体裁的文章,以免写成“四不像”。
如果考生在记叙一件脱贫的事,和论述对脱贫的看法两方面,摇摆不定,则可能出现文体不明确的现象。
2、如果写成记叙文或者叙事散文,则可以通过写一件“脱贫攻坚”的事或者几个“脱贫攻坚”的场景来表现思想主题,这类文章要想得高分的话,就应该在选材、构思、细节描写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力争有亮点。
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可以按一般阐释性议论文写作,也可以按任务驱动型作文来写。
但不管按哪种方式写作,都应该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多层面、多角度加以论证。
附诗歌鉴赏: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⑴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⑵直下,跳珠⑶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⑷。
老合⑸投闲⑹,天教多事,检校⑺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⑻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⑼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⑾,如对文章太史公⑿。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总体鉴赏:词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写自己处于自然中的感受与抒情。
全词表达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注释:⑴大约作于庆元二年(1196),时稼轩罢居带湖。
灵山:位于江西上饶境内。
古人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足见其雄伟秀美之姿。
齐庵:当在灵山,疑即词中之“吾庐”,为稼轩游山小憩之处。
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⑵惊湍(tuān):急流,此指山上的飞泉瀑布。
⑶跳珠:飞泉直泻时溅起的水珠。
⑷缺月初弓:形容横截水面的小桥像一弯弓形的新月。
⑸合:应该。
⑹投闲:指离开官场,过闲散的生活。
⑺检校:巡查、管理。
长身:高大。
⑻龙蛇影:松树影。
⑼爽气朝来:朝来群峰送爽,沁人心脾。
⑽磊落: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
⑾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刚健的文章风格。
⑿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曾继父职,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
白话译文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
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进跳的水珠四处溅下;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圆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
人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给我多事,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
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在风风雨雨的声音中间。
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
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
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衣着潇洒,长相英俊;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雍容华贵。
我感觉这其中,有的如司马迁的文章一样,雄浑深沉,典雅劲健。
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问偃湖哪一天能够展现烟水的美好景色?[3-4]创作背景《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大约作于公元119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落职闲居之时,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
(《江西通志》)[2] [3]文学赏析《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
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
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
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
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
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他见面,向他问好。
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
看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
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