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2018最新版本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5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2)(专题拔高特训-通用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考点一
主干梳理
B.推行农业集体化
深化探究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解析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材料显示该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 “ 农民出售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 的行为,视之为 “ 正当贸易 ” 。农业 集体化不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排除B项; 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美国不存在禁止农产品贸易的
考点一 高考调研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考点一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农业方面: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 3. 内 容
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
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 商品交换 (3)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
问题,排除;
余粮征集制是苏俄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的内容,当时取
消了自由贸易,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A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4.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 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 要物品。 ……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 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 这段 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D两项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可排除, 只有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民意,才与题意一致,故选C
2018高考历史一轮(人民版)课件: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整合7

历 史
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资本主义市场经
苏维埃体制(高度
政治 制度
集权)、一党制、
终身制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有效训练 1 〕
(2016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有人把苏联某一探索社会主义的实验叙述 为“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 评价成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
了新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 “ 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
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
人 民 版 历 史
制性劳动的集中营 ” 可知 “ 回归理想的实验 ” 就是指斯大林模式,故 C 项正 确;“破茧未成的实验”不能佐证材料,故D项错误。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历 史
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整合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网络构建〕
历 史 人 民 版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整合归纳〕
1.从横向上将斯大林模式与苏联以外其他经济模式进行比较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
人 民 版
英国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 制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资本主义农场
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比较 (1)相似之处 ①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都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
人 民 版
③都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与国有企业。
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资本主义市场经
苏维埃体制(高度
政治 制度
集权)、一党制、
终身制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有效训练 1 〕
(2016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有人把苏联某一探索社会主义的实验叙述 为“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 评价成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
了新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 “ 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
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
人 民 版 历 史
制性劳动的集中营 ” 可知 “ 回归理想的实验 ” 就是指斯大林模式,故 C 项正 确;“破茧未成的实验”不能佐证材料,故D项错误。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历 史
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整合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网络构建〕
历 史 人 民 版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整合归纳〕
1.从横向上将斯大林模式与苏联以外其他经济模式进行比较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
人 民 版
英国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 制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资本主义农场
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比较 (1)相似之处 ①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都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
人 民 版
③都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与国有企业。
2018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情精解读+知识全通关+题型全突破+史料深研析)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含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体制。 二、背景 1.1922年苏联成立,但其外部仍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仍是一个依靠从国外输 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三、形成过程 1.实现工业化 (1)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 (2)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3)过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4)成就: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继续学习
历史
考情精解读 5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体系构建
返回目录
知识全通关
历史
知识全通关 1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进攻苏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形势。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试 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饲料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 手中。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
1.命题分析 (1)从命题内容看,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 式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较多。(2)从命题特点看,主要通 过重现历史场景来设置情景,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 理解。另外,还侧重从纵向联系的角度考查相似的事件, 如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比较等。 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侧重对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2.命题趋势 (1)高考仍会沿用新情景的命题方式,突出 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主干知识的考查。 (2)高考将以宏观视角考查同时期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与罗斯福新政相 联系,突出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25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电子课件 人民版必修2

课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经验教训。
返回目录
【课时预览】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十月革命胜利—1917.11. “新经济政策”—1921.3 工业化方针—1925.12. 斯大林模式确立—1936. 苏共二十大—1956.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整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返回目录
知识点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I 知识整合
知识校对
巧记速记夯基础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历史背景: (2)形成基础:
①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②苏联是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③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
制
制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 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 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 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向国外大力招商。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 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 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 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生活水平提高。
返回目录
II 聚焦重点
识图读表
解读考纲AB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 苏联成立—1922.12.30 农业集体化方针—1927. 赫鲁晓夫改革—1953.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 苏联解体-1991.12.21
返回目录
知识点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校对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经验教训。
返回目录
【课时预览】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十月革命胜利—1917.11. “新经济政策”—1921.3 工业化方针—1925.12. 斯大林模式确立—1936. 苏共二十大—1956.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整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返回目录
知识点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I 知识整合
知识校对
巧记速记夯基础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历史背景: (2)形成基础:
①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②苏联是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③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
制
制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 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 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 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向国外大力招商。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 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 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 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生活水平提高。
返回目录
II 聚焦重点
识图读表
解读考纲AB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 苏联成立—1922.12.30 农业集体化方针—1927. 赫鲁晓夫改革—1953.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 苏联解体-1991.12.21
返回目录
知识点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校对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PPT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 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
3.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新” 在何处(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 C.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的发展 D.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 直接联系起来
美术馆里有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 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 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 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在林间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 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排队买面包的苏联人
吉米先生到苏联访问,苏联人陪同他参观 “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得意的说:“到了下一 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 人飞机!”吉米惊讶地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 么呢?”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
三、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农业集体化
(1)背 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摆脱粮食
景: 供农应业困集难体化
(2)措 1929年苏联开始全盘集体化,大量建立农业 施公:社,强制要求农民加入,强制实行生产资 料公有化,即土地国有化,其他生产资料和 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93%,耕 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整个国民 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2)内容实①:行实新行经粮济食政税策,。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 自由买卖; ②退还部分国有企业,让国内外资本 经营; ③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政 战时共产主
策
义
新经济政策
特点
背 景
国内外反动 国内战争结束,放弃
势力联合反 “战时共产主义”政
3.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新” 在何处(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 C.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的发展 D.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 直接联系起来
美术馆里有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 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 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 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在林间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 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排队买面包的苏联人
吉米先生到苏联访问,苏联人陪同他参观 “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得意的说:“到了下一 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 人飞机!”吉米惊讶地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 么呢?”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
三、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农业集体化
(1)背 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摆脱粮食
景: 供农应业困集难体化
(2)措 1929年苏联开始全盘集体化,大量建立农业 施公:社,强制要求农民加入,强制实行生产资 料公有化,即土地国有化,其他生产资料和 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93%,耕 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整个国民 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2)内容实①:行实新行经粮济食政税策,。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 自由买卖; ②退还部分国有企业,让国内外资本 经营; ③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政 战时共产主
策
义
新经济政策
特点
背 景
国内外反动 国内战争结束,放弃
势力联合反 “战时共产主义”政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84张)

第5页
返回导航
大一轮复习
历史
(3)评价 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 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 经济和政治危机。
第6页
返回导航
大一轮复习
2.新经济政策 (1)内容
历史
①农业: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②工业: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 外国 资本家经营。 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 恢复 货币流通 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 实物分配制 ,实行按劳分配。
第13页
返回导航
大一轮复习
历史
考向 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探索 [史料研读] 史料一 1921 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 1913 年的 20%„„叛乱席卷了全国, 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 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 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 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 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第11页
返回导航
大一轮复习
历史
[轻巧识记]
“一、二、三”归纳新经济政策
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三个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直接过渡失败。
第12页
返回导航
大一轮复习
[答题术语必备]
历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 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 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18张PPT).ppt

背景:苏联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威胁 解决(目的):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
材料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于50或100年。我们必须
在十年内赶工上业这落个差后距。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
我们会被摧毁。
——《斯大林选集》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孤义国立家敌。视资本主义
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三、斯大林领导的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初)
(一)概况
含义: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背景 目的 时间 基本 形式 措施
1927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根本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0世纪30年代初起
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21)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平息…… (一)背景
材料一:
经济危机
材料二: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21)
(一)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②消极: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有何不同?
所有制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苏联模式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中国特色模式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8高考历史一轮(人民版)课件: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5讲 课时2

历 史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拨云见日]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 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
人 民 版 历 史
制度。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 3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过程 (1)1991年,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 邦联 。 ________ “八一九”事件 失败——大权落入叶利钦等人手 (2)1991年8月19日的__________________
人 民 版
中,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政权发生质变。 独联体 ”成立。 (3)1991年12月8日,“________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 (4)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________________
人 民 版
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 “妥协能手”。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提出了 “ 加速发展战
略”,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 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 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3.评价
人 民 版
(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
历 史
改革 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________ 开创性 。 ________
理论指导 、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__________ 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拨云见日]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 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
人 民 版 历 史
制度。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 3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过程 (1)1991年,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 邦联 。 ________ “八一九”事件 失败——大权落入叶利钦等人手 (2)1991年8月19日的__________________
人 民 版
中,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政权发生质变。 独联体 ”成立。 (3)1991年12月8日,“________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 (4)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________________
人 民 版
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 “妥协能手”。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提出了 “ 加速发展战
略”,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 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 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3.评价
人 民 版
(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
历 史
改革 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________ 开创性 。 ________
理论指导 、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__________ 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 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
会政治有何影响?
(2) 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 步作用。
格局)+„„
②经济意义=经济事件的背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 影响+经济措施的不同角度影响(地域范围)+„„
【精讲精析】第(1)题第一问注意答题方式“变化”、主干语限 制“政治”所体现的特殊要求,联系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及唐朝的
选官制度,归纳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第二问“影响”
注意抓住“变化”的角度回答,实际是回答科举制实施对当时社 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从统治基础、打击对象、官员素质等角度作 答。第(2)题第一问首先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理解“权威的根基就 被摧毁了”的含义,从打击贵族血缘、世袭的基础角度分析原因,
备考分析
响。
(2)分清意义与影响的思维角度,意义都是进步 的、积极的,而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方法总结】1.题型特点 设问角度一般有:(1)限定性的设问,如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现实 意义?有何国内意义?其重大国际(世界)意义是什么?说明历史 事件的政治(或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2)宽泛性的设问,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单元时间断限上起十月革命,下至苏联解体,主要阐述了
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
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本单 元可从两个阶段分析把握:从十月革命到斯大林逝世,主要是社 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从斯大林逝世到苏联解体主要是苏 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
希腊的民主作用对当时来说主要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作答。
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
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 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 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阅卷手礼】 一是审题上忽视对答题格式的要求,如第一题中 失分警示 的“变化”;二是对制度的概括不全面,分析不 同时期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没有针对性的归纳对比。 (1)注意梳理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经济现象、文 化现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不同特征、成因及影
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 步形成 “斯大林模式”,在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2.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 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不同影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 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 况下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但总的来说,他们都失败了。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 情而失败,这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T36)(节选)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 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
如有何历史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
2.解答技巧 (1)第一种角度
①历史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积极的)。
②意义: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格局„„)+„„ (2)第二种角度:意义=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社会+„„ ①政治、文化意义=事件性质+过去的影响+未来的影响+世界(国际
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 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
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
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 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