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答案+解析]初三提优班语文精品资料
中考初三提优班语文精品资料(六)

初三提优班语文精品资料(六)一、语言运用题下面是你同学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完成第(3)题。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
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
(乙)①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③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1.两段文字除对偶之外,还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请指出一种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美丽的邂逅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
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
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
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
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者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
”“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
”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
最新-初三语文提优练习[上学期] 精品
![最新-初三语文提优练习[上学期]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504b90f4431b90d6c85c739.png)
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提优练习(七)班级姓名一、积累与运用1、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宋江提出:“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梁山泊英雄中有三人对此直言反对,请写出其中两人的名字:、。
2、喜欢唱流行歌曲吧?那么请选出两句你最喜爱的,并能给人鼓舞教育、语言优美的歌词,把它写下来。
(1)(2)3、仿写下面的句子。
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仿句:拥有,;拥有,。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4、“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
5、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6、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7、回答下面两题。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二)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
王导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当止。
”时人未之达⑦也。
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⑨。
予尝.读而笑之。
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⑩,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九年级语文优化测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优化测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语的拼音标注有误?A. 奋发(fèn fā)B. 精湛(jīng zhàn)C. 纠缠(jiū chán)D. 沮丧(jǔ sàng)2. 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有误?A. 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
B. 我昨天买了一本书。
C. 她穿着一件红色的裙子。
D. 他们正在教室里学习。
3.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语的词性标注有误?A. 快乐(形容词)B. 跑步(动词)C. 书桌(名词)D. 帮助(副词)4. 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A.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他问道。
B. 我喜欢读书,写字,听音乐。
C. 桌子上有一本书,一支笔,一把尺子。
D.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叫了。
5.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语的书写有误?A. 珍惜B. 突破C. 坚强D. 辩论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拼音“jīng zhān”是正确的。
()2. 句子“他们正在教室里学习。
”的语法结构是正确的。
()3. 词语“帮助”是名词。
()4. 句子“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叫了。
”的标点符号使用是正确的。
()5. 词语“辩论”的书写是正确的。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______”是形容一个人心情愉快的词语。
2. “______”是形容一个人技艺高超的词语。
3. “______”是形容两个人争吵不休的词语。
4. “______”是形容一个人情绪低落的词语。
5. “______”是形容一个人态度坚定的词语。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拼音“jīng zhān”的正确写法。
2. 请简述句子“他们正在教室里学习。
”的语法结构。
3. 请简述词语“帮助”的词性。
4. 请简述句子“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叫了。
”的标点符号使用。
5. 请简述词语“辩论”的正确书写。
中考专题初三提优班语文精品资料(一)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初三提优班语文精品资料(一)一、语言运用仿写: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条标语。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袁隆平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
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
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
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
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
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
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
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
中考初三提优班语文精品资料(四)

初三提优班语文精品资料(四)一、语言运用题1.“五·一”期间,王双华同学回到了家乡。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使他陶醉,他很想把家乡初夏的美景描绘出来。
请你用下面所给的词语,经过自己的想像,用比喻或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王双华家乡的美景。
(100字以内)山峦翠竹深潭小溪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又是一年粽飘香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
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
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给人一种想拥有的冲动。
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
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
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
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
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
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
九年级语文优化测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优化测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听C. 早D. 林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吴承恩B. 曹雪芹C. 施耐庵D. 罗贯中3. 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诗句对仗?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4.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史记》?A. 指鹿为马B. 画龙点睛C. 背水一战D. 破釜沉舟5. 下列哪个词是名词?A. 跑步B. 书写C. 研究D. 音乐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2. “床前明月光”是杜甫的诗句。
()3.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
()4.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李白的诗句。
()5.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指桂林的山水风景独特。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青青子____,悠悠我心。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____水向东流。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____层。
”4. “____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情节。
2.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3. 请简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4. 请简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
5. 请简述《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生平。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用“山”字组成一个成语。
2. 请用“水”字组成一个成语。
3. 请用“月”字组成一个成语。
4. 请用“日”字组成一个成语。
5. 请用“风”字组成一个成语。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庐山谣》的主题思想。
2. 请分析《登鹳雀楼》的意境。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以“春”为主题,写一首五言绝句。
4、提优班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之——概括文段的大意

4、提优班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之——概括文段的大意能力测试点:1、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3、提取文段的要点。
4、概括说明或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解题关键点1、用精练的词语概括。
2、合理利用中心句作答。
3、重组文段中的语言表述大意。
4、用自己的话表述。
例:1、孔乙已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已,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已看着问他的,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已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在这时候,从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上段表现了孔乙已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解析:这里考查提取要点的能力。
答案:由“不屑置辩”到“颓唐不安”方法提炼:答这道题可采用两种方式:一,从文段中直接提取相关词语;二,根据对文段内容理解自己作答。
2、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
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了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来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院”的特点。
解析:这道题是概括描写对象的特点,具体要求“用成语概括”,增加了难度系数。
答案: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等)方法提炼:解答此题需要调动平时的积累,并结合文段内容进行适当的联想。
练习1、当你望着那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森林,心中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为什么人们都喜爱森林呢?如果说啄木鸟是树木的保卫者,青蛙是农作物的卫兵,那么,我要说,森林就是人类的保健卫士。
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地放下了屠刀;当我们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然地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九年级语文提高班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提高班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
(20分)1.你能根据拼音,把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横线上吗?(4分)潺潺流淌、滋润甘chún________的清泉,那是仁厚的土地母亲从自己血管里挤给生民的玉液qióng________浆。
有了水,chán________弱的植物就会蓬蓬勃勃,焦渴的动物就会起死回生。
有了水,就有了大山的wěng________郁,湖海的浩荡。
2.运用课内外古诗积累填空,并仿照⑪-⑬的格式,把⑭补充完整(6分)⑪诗有形。
那是“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的轻烟淡月;那“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花态草情。
⑫诗有味。
“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竹篱边的菊花幽香浮动。
⑬诗有声。
“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征伐之声回荡在烟尘滚滚的沙场;“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阵阵鹤鸣洒落于秋日的碧空。
⑭诗有色。
“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____”,红白相衬,像一幅写意的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找出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句子吗?()(2分)特别是每当清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
早晨,,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
傍晚,,转眼间,,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顶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
①千山初醒,朝云出岫②朝云出岫,千山初醒③霞光倾泻万山,夕阳映照重峦④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⑤太阳落山,霞光消褪⑥霞光消褪,太阳落山A.②③⑤B.③④⑥C.①④⑤D.④⑤⑥4.你能说出下列的文学名著吗?(2分)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常有爱称、正名之别,变化很多,不一定有什么特殊规律,如歌德的《浮士德》中,女主人公玛甘泪,有时称为甘泪卿,这是爱称,相当于我们讲的小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提优班语文精品资料(二)
1.阅读下面文字,补写一个与划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致、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
私;,。
丰收岭绿岛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
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
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
没有
..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
我想起
..一点绿色,没有
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
”好一个死寂的海。
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
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
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
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
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
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
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
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
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
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
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
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
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
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
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
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
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
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
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
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
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仲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
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锦囊妙计
怎样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文写作顺序有三种:顺叙、插叙、倒叙。
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
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
2.三种顺序的作用。
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一、语言运用题
1. [解析]此题要抓住划线句子仿写,首先明确仿写对象,可以是自然景物或现象;还要注意拟人手法,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
[答案]示例1: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示例2: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示例3: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二、阅读理解
1.【解析】本题考查修饰、限制性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
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理解除了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外,还要注意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回答。
文中写丰收岭没有“一点绿色、一点声音、一点生命”,在内容上意在强调沙漠的荒凉,在结构上为下文的绿色做铺垫。
【答案】(3分)用三个表否定的词语强调沙漠的荒凉(2分),为下文描写丰收岭的绿色做铺垫(1分)。
2.【解析】本题考查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排比的作用一般是“强调了……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之情”;拟人的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答案】(4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沙枣等植物抗击风沙的姿态(1 分);气势磅礴地表现了绿色植物蓬勃顽强的生命力(2分),也给了作者勇气与鼓舞(1分)。
3.【解析】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作用。
散文贵在有我,散文的文句都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联系上文中作者登上丰收岭后的眼前景物变化及感情的变化,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4分)表现了作者对治沙成果由衷的自豪和兴奋(2分),也赞美了治沙站同志的辛勤劳作和科学精神(2分)。
4.【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整体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在登上丰收岭后,眼前景色的变化,引发作者感悟、思考,让作者认识到“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答案】(3分)丰收岭的绿的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1分),是由充满生命力的人和植物共同创造的奇迹(1分),歌颂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旺盛(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