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疫苗
OPV与IPV接种告知书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告知书家长地址儿童出生年月日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感染后潜伏期约7~10天,病情轻的有发热、头痛,引起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瘫痪(软瘫),多发于小儿,俗称为小儿麻痹症。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脊髓灰质炎。
目前,脊髓灰质炎疫苗有两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接种这两种疫苗均安全有效。
一、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1、OPV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首选疫苗,免费接种。
儿童出生满2月、3月、4月、4岁各口服一剂次。
2、患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患肛周脓肿的儿童严禁使用OPV 疫苗;发热或患急性传染病的儿童应推迟接种。
3、接种本疫苗后,个别对象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4、OPV疫苗是减毒活疫苗,极个别儿童可能会由于个人差异或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接种后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但机会极微。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OPV接种者疫苗相关麻痹病例总的发生率为0.71/100万例。
5、其它事项详见说明书。
我已了解以上事项,我的孩子身体健康,符合接种条件,自愿接种免费OPV 疫苗。
接种时间年月日监护人签名: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1、IPV属第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
2、患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患肛周脓肿的儿童,建议接种IPV。
儿童出生满2月、3月、4月、18月各注射一剂次。
3、其他儿童,自愿选择全程或部分接种IPV。
如部分接种IPV,建议在儿童出生满2月、3月各注射一剂次IPV,满4月、4岁各口服一剂次OPV。
已接种OPV者,不建议接种IPV。
4、对新霉素、链霉素和多粘菌素B等过敏者,或以前接种本品时出现过敏者严禁使用本疫苗;发热或患急性传染病的儿童推迟接种。
5、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疼痛、红斑(皮肤发红)、硬结等局部反应,一过性发热。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知识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知识一、脊灰疫苗简介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
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3种,分别是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和含IPV组份的五联疫苗。
1、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脊灰减毒活疫苗英文缩写为OPV。
脊灰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
过去的OPV为三价疫苗(tOPV,糖丸剂型),也就是包含了脊灰病毒的三种血清型,脊灰疫苗的使用很好的控制了疾病的流行,全球自1999年后未检测到Ⅱ型脊灰野病毒株。
所以,2016年5月,我国在常规免疫中停用tOPV,启用二价疫苗(bOPV,滴剂剂型)。
2、脊灰灭活疫苗(IPV)脊灰灭活病毒英文缩写为IPV。
IPV有单独制剂,也有与其他疫苗抗原(如白喉、破伤风、全细胞或无细胞百日咳、乙肝或b型流感嗜血杆菌)制成的联合疫苗,比如熟知的五联疫苗(在以后的内容中我们还会再予以详细介绍)。
IPV一般经肌内注射接种,也可皮下注射。
OPV与IPV两种疫苗相比较,OPV在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IPV 没有发生VAPP与VDPV的风险,但在建立肠道免疫方面OPV比IPV效果好。
此外,IPV生产成本更高,价格较昂贵。
3、含IPV组份的五联疫苗五联疫苗同时包含了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也就是常说的“一苗防五病” 。
二、脊灰疫苗接种接种方法1、接种方法IPV: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OPV:口服接种。
五联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2、接种剂量:IPV:0.5ml。
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优秀范文五篇)

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
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一、接种禁忌症:1、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
2、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
3、凡发热、腹泻(1日大便超过4次)、急性传染病者忌服。
二、接种注意事项:1、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俗称糖丸)前后半小时内不要哺乳或喂食热食物。
2、糖丸疫苗要用冷开水送服,并应在现场由接种人员观察下服用。
3、如小孩吐出或部分吐出,需进行补服1粒。
4、接种后在接种单位停留30分钟,观察孩子的反应情况,无异常后离开。
三、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1、仅少数人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皮疹等轻微反应。
2、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3、在极少数婴幼儿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有可能发生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即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发生率约1/300万-1/500万。
四、接种效果3次服苗后,保护率可达 90%以上。
血清中3型抗体阳性率可达 95%以上。
同时抗体可阻止野病毒在肠道生存。
第二篇:脊髓灰质炎疫苗操作规程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操作规程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
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放在冷藏包内,做到“苗不离冰”,严格“一人一杯一勺”制度。
四、服苗方法:(一)用一次性小勺将脊髓灰质炎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小儿麻痹症预防针和糖丸的区别

小儿麻痹症预防针和糖丸的区别宝宝吃糖丸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又叫做小儿麻痹症,为了消灭小儿脊髓灰质炎,每年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目前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疫苗,口服糖丸就是最为熟悉的。
那么小儿麻痹症预防针和糖丸的区别是什么呢?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一种制剂,因它的形状像子弹,故俗称为“糖丸”。
其口感甘甜,小儿喜欢吃。
小儿麻痹预防针使用方便,接种者可产生长期免疫,也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使接触者亦可获得免疫效果;由于为活病毒,故用于免疫缺陷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可引起瘫痪。
我国自制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俗称为“糖丸”,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为混合多价糖丸(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采用混合多价糖丸,一般首次免疫从2月龄开始,服药间隔为4~6周,连服3次,1岁以内服完,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
服糖丸后2小时内不能和过热开水或饮料,也不可喂奶,以免影响效果。
小儿麻痹症预防针和糖丸的区别是一个是预防针是注射,糖丸是口服,作用都是预防小儿麻痹症。
一些人问:哪些原因会导致小儿麻痹症?病毒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粘膜侵入人体后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
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在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
免疫力低下。
多种因素可影响疾病的转归,如受凉、劳累、局部刺激、损伤、手术如预防注射、扁桃体截除术、拨牙等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均有可能促使瘫痪的发生、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
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
为了孩子健康,我们应撑握些儿童疾病安全小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脊灰疫苗4岁致残案例

脊灰疫苗4岁致残案例脊灰疫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是我国国家免疫规划中的一种常规疫苗。
然而,近年来,关于脊灰疫苗致残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有一起4岁儿童接种脊灰疫苗后发生致残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这名4岁儿童在接种脊灰疫苗后不久出现了严重的身体不适,包括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
经过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最终确认是由于脊灰疫苗接种引起的并发症,导致了儿童的残疾。
这一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也引发了对脊灰疫苗接种安全性的质疑。
针对这一案例,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加强对脊灰疫苗接种的监管和安全性评估。
一方面,加强对脊灰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加强对疫苗接种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接种技术水平,降低接种风险。
同时,也有专家学者呼吁加强对脊灰疫苗接种前后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此外,也有人提出应该加强对脊灰疫苗接种对象的筛查和评估,避免高风险人群接种脊灰疫苗。
对于这一案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脊灰疫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脊灰疫苗在预防小儿麻痹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脊灰疫苗接种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需要在加强脊灰疫苗监管和管理的同时,加强对脊灰疫苗接种安全性的评估和监测,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脊灰疫苗4岁致残案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需要正视这一案例带来的问题,加强对脊灰疫苗接种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共同努力,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疫苗接种工作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脊灰疫苗(糖丸)

脊灰疫苗(糖丸)——计划免疫与疫苗面面观(6)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
【药物名称】脊髓灰质炎疫苗Poliomyelitis Vaccine[基]【药物别名】小儿麻痹症活疫苗,脊髓灰质炎口服活疫苗Poliomyelitis Vaccine Live【制剂规格】糖丸:单价糖丸Ⅰ型—红色,Ⅱ型—黄色,Ⅲ型—绿色;三价糖丸—白色;口服液:三价活疫苗。
【适应证】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的常规预防,使用对象主要为儿童。
【不良反应】可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偶有皮疹,2~3天后自行痊愈。
极少数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疫苗相关性麻痹病。
【用法用量】口服糖丸剂:婴儿一般于第2、3、4月龄时各服一丸。
4岁时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用)。
口服液体疫苗:初期免疫3剂,从出生第2个月开始,每次2滴,间隔4周~6周,于4岁或入学前加强免疫1 次,可直接滴于婴儿口中或滴于饼干上服下。
【注意事项】若有发热、体质异常虚弱、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及其他严重病疾以及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均应暂缓服用。
HIV感染、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白血病、广泛性恶性病变以及其他免疫缺陷者(如服用皮质激素、抗癌药、免疫抑制药或接受辐射等)均属禁忌。
若有发热、体质异常虚弱、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及其他严重病疾以及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均应暂缓服用。
HIV感染、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白血病、广泛性恶性病变以及其他免疫缺陷者(如服用皮质激素、抗癌药、免疫抑制药或接受辐射等)均属禁忌。
1、此种疫苗只能口服,不能注射,患胃肠病时最好延缓使用。
2、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糖丸或液体的剂型,怕热,遇热会失效,因此不要用热水服药。
服用时先用汤勺或筷子将糖丸研碎,或用汤勺将糖丸溶于冷开水(不得用热开水)中服用。
salk疫苗名词解释

Salk疫苗1. 简介Salk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也被称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它由美国医学家Jonas Salk于1952年开发,是世界上第一种成功用于大规模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之一。
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
该疾病可以导致肌肉无力、麻木和甚至永久性残疾。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小儿麻痹症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给世界各地的儿童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
2. 研发过程Salk博士和他的团队在开发Salk疫苗时采用了一种灭活(inactivated)的方法。
首先,他们培养了大量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并将其分离出来。
然后,他们使用化学物质或热处理来使病毒失去活性,但仍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这种失活的病毒成为Salk疫苗的主要成分。
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Salk博士和他的团队对Salk疫苗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室测试。
他们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确定了最佳剂量和接种方案。
3. 疫苗原理Salk疫苗通过注射失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当人体接种Salk疫苗后,免疫系统会识别并生成抗体来对抗脊髓灰质炎病毒。
这些抗体可以帮助预防感染,并在感染发生时迅速清除入侵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通过接种Salk疫苗,人们可以建立起对脊髓灰质炎的免疫防线,减少感染和传播风险。
4. 接种计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Salk疫苗通常在儿童时期进行接种。
典型的接种计划包括3剂次的接种,第一剂次在2个月龄时接种,第二剂次在4个月龄时接种,第三剂次在6-18个月龄之间进行。
此外,在一些地区和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剂次或补充接种。
例如,在疫情暴发或高风险地区,可能会实施加强接种计划以提高免疫力。
5. 安全性和效果Salk疫苗被广泛认为是安全有效的。
经过多年的使用和监测,该疫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安全问题。
根据相关研究和数据,Salk疫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感染,并显著降低感染后发展为严重疾病的风险。
脊灰疫苗(糖丸)

脊灰疫苗(糖丸)————————————————————————————————作者:————————————————————————————————日期:脊灰疫苗(糖丸)——计划免疫与疫苗面面观(6)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
【药物名称】脊髓灰质炎疫苗Poliomyelitis Vaccine[基]【药物别名】小儿麻痹症活疫苗,脊髓灰质炎口服活疫苗Poliomyelitis Vaccine Live【制剂规格】糖丸:单价糖丸Ⅰ型—红色,Ⅱ型—黄色,Ⅲ型—绿色;三价糖丸—白色;口服液:三价活疫苗。
【适应证】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的常规预防,使用对象主要为儿童。
【不良反应】可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偶有皮疹,2~3天后自行痊愈。
极少数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疫苗相关性麻痹病。
【用法用量】口服糖丸剂:婴儿一般于第2、3、4月龄时各服一丸。
4岁时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用)。
口服液体疫苗:初期免疫3剂,从出生第2个月开始,每次2滴,间隔4周~6周,于4岁或入学前加强免疫1 次,可直接滴于婴儿口中或滴于饼干上服下。
【注意事项】若有发热、体质异常虚弱、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及其他严重病疾以及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均应暂缓服用。
HIV感染、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白血病、广泛性恶性病变以及其他免疫缺陷者(如服用皮质激素、抗癌药、免疫抑制药或接受辐射等)均属禁忌。
若有发热、体质异常虚弱、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及其他严重病疾以及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均应暂缓服用。
HIV感染、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白血病、广泛性恶性病变以及其他免疫缺陷者(如服用皮质激素、抗癌药、免疫抑制药或接受辐射等)均属禁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麻痹症疫苗
【导读】脊髓灰质炎好发于婴幼儿,所以又被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小儿麻痹症的病因是由于小孩子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导致的。
目前对小儿麻痹症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其中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
小儿麻痹症疫苗是一种专门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又名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
据了解,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
小儿麻痹症疫苗只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服苗,宝宝即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性。
3次服苗后,保护率可达90%以上。
血清中3型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
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之后,第一年抗体稍有下降,大约下降1/3,三年内抗体水平趋于稳定。
根据一项5年的随访观察,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滴度1:10,5年后滴度1:2者,Ⅰ型、Ⅱ型为98%,Ⅲ型为84%。
还有一次随访4年研究,94%以上的儿童,Ⅰ、Ⅱ型中和抗体滴度在1:4以上,Ⅲ型为75%。
在服苗后8年,仍有中和抗体可以检测到。
一般认为小儿麻痹症疫苗的有效保护期为3年。
儿童接受正规有效的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不仅能有效预防小儿麻痹症,同时其体内的抗体可阻止某些病毒在肠道生存。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腹泻、冷链保存情况都可以影响疫苗效果。
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方式
目前国内对小儿麻痹有两种疫苗,分别为口服和注射用的。
其中口服的沙宾疫苗为活性减毒疫苗,注射用的沙克疫苗为非活性疫苗。
据统计数据显示,这两种疫苗的效果都十分良好,不过还是各有优缺点,分别如下:
口服疫苗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可以经由粪便排出,使得接触者也可以同样受到疫苗的作用。
国内基于这种扩大保护面的考虑,往往采用口服疫苗,不过它的缺点有可能引起小儿麻痹。
而注射疫苗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是死菌疫苗,因此不会再引起麻痹症状。
这两种疫苗接种的时间表,都是与DPT疫苗一起给予。
以后如果小儿麻痹绝迹的话,很有可能会改用注射用疫苗,以避免反而引起麻痹的副作用。
什么时候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
由国家卫生部统一发放的小儿麻痹症疫苗是糖丸,宝宝父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带宝宝到指定地点接种免费疫苗。
那么,宝宝在什么时候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最好呢?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初次免疫小儿麻痹疫苗时,需在不同时间段接受3次以上的接种。
对于口服糖丸剂,新生儿一般于第2、4、6月龄时各服一丸。
如果有需要,应在1.5岁~2岁,4岁和7岁时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用)。
对于口服液体疫苗,初期免疫3剂,从出生第2个月开始,每次2滴,间隔4周~6周,于4岁或入学前加强免疫1次,可直接滴于宝宝口中或滴于饼干上服下。
之所以需要连服3次,是因为每剂疫苗中都含有Ⅰ、Ⅱ、Ⅲ型病毒,尽管在制造的过程中,三个型之间的病毒量配比已考虑到它们在肠道中的竞争感染能力,但仍存在着一定型间的干扰作用。
尤其是Ⅱ型对Ⅰ、Ⅲ型的干扰作用更为明显。
所以在服用3次TOPV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小儿麻痹疫苗的作用效果
只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服苗,宝宝即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性。
3次服苗后,保护率可达90%以上。
血清中3型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
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之后,第一年抗体稍有下降,大约下降1/3,三年内抗体水平趋于稳定。
根据一项5年的随访观察,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滴度1:10,5年后滴度1:2者,Ⅰ型、Ⅱ型为98%,Ⅲ型为84%。
还有一次随访4年研究,94%以上的儿童,Ⅰ、Ⅱ型中和抗体滴度在1:4以上,Ⅲ型为75%。
在服苗后8年,仍有中和抗体可以检测到。
一般认为小儿麻痹症疫苗的有效保护期为3年。
儿童接受正规有效的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不仅能有效预防小儿麻痹症,同时其体内的抗体可阻止某些病毒在肠道生存。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腹泻、冷链保存情况都可以影响疫苗效果。
接种小儿麻痹疫苗的不良反应
正常情况下,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后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偶尔个别小孩子会有轻微的肠胃症状。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接种口服疫苗后,约三百万人有一名发生麻痹的机会。
也有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症之后,可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偶有皮疹,2~3天后自行痊愈。
极少数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疫苗相关性麻痹病。
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疫苗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1】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糖丸或液体的剂型,怕热,遇热会失效,因此不要用热水服药。
服用时先用汤勺或筷子将糖丸研碎,或用汤勺将糖丸溶于冷开水(不得用热开水)中服用。
较大儿童可直接吞服。
【注意事项2】最好在服苗后半小时内停止吸吮母乳(可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否则母乳中抗体会中和(杀死)疫苗,影响效果。
【注意事项3】只能口服的小儿麻痹症疫苗,患胃肠病的小孩子最好延缓使用。
如果在服用时出现呕吐现象的话,应该重新服用。
【注意事项4】高烧、免疫能力受损、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癌药物治疗者不宜服用脊髓杰质炎疫苗。
【注意事项5】对有禁忌症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续2~3天。
【注意事项6】一旦发病,应及时去医院隔离治疗,并报告卫生防疫站,做好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对未服过疫苗或服疫苗不全者应立即补服。
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快速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
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
小儿麻痹症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早期做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使用小儿麻痹症疫苗是预防的首选方法。
什么是小儿麻痹症疫苗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方式什么时候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小儿麻痹疫苗的作用效果接种小儿麻痹疫苗的不良反应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疫苗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