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考古学

合集下载

托福听力背景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

托福听力背景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

托福听力背景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 Definition (定义):根据发掘或古代遗物、遗迹研究古代人文历史的科学。

Categories (类别):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上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也有人主张在两者之间加入原史考古学而成为三大分支,但从实际意义来说,原史考古学的重要性不如前两者。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则限于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两者的界线在于文字的发明。

世界各地,文字的发明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和历史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各有不同。

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都以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这是它们之间的共同性。

但由于历史考古学必须参证文献记载,而史前考古学则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供依据,所以两者的研究任务也有所不同。

史前考古学承担了究明史前时代人类历史的全部责任,而历史考古学则可以与历史学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共同究明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历史。

由于史前考古学主要是研究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时也包括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历史考古学主要是研究青铜时代尤其是铁器时代,两者所研究的遗迹和遗物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它们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史前考古学要充分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历史考古学则必须与历史学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和古建筑学等分支。

从断定绝对年代的手段来说,史前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而历史考古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

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有时则要根据调查结果,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

近五十年中国史前考古学的重大成果

近五十年中国史前考古学的重大成果

早期智人阶段的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图片4-2-10 图片4-2-12
1974年至1975年,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附近的 遗址中出土的许家窑人,属早期智人早期的古人类, 年代距今约10万年。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器、骨器、 角器为代表,已发现的各类石制品多达14000余件, 石器类型多样,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 砍斫器、石球等,制作技术较北京人稍有进步。左 上图为许家窑人顶骨化石,左下图为许家窑人使用 的石器,上图为骨器。
图片4-2-15
晚期智人阶段的柳江人
1958年发现于广西壮族 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 洞穴中的柳江人,是迄 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晚期 智人化石,年代距今约 7万至6万年。经人类学 研究,柳江人的体质特 征属蒙古人种,代表了 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 型。
图片4-2-17
图片4-2-19
晚期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
纳勒迪人(Homo Naledi)
南非科学家发现了人
类祖先的遗骸,并证 明其是一类新人种, 这一重大发现很有可 能改变人类的历史。 他们可能是最早期的 人类,活跃于大约 300万年之前。
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文化:
中国直立人的代表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
人等,以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中国著名的早期智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及其所代表 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中国著名的晚期智人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及其所代表 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3.遗址的布局: 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 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已有一定规划和布局,大 致分为3个区,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 住区在聚落的中心,周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 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大壕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 东边是制陶作坊窑址群。 (1)居住区在遗址的中央,占地约30000平方米,中 间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将居住区分为两片,形 成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分的两组布局 ,每片以一 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窖穴 散布周围。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 地。 (临潼姜寨遗址有相似的布局)

简述史前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简述史前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简述史前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史前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上最早期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学科。

它主要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人类骨骼、化石等史前遗留物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探索人类起源、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演变等问题。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各类史前遗址和遗物,如洞穴、石器、陶器、金属器、彩陶、骨器、石碑等等。

这些遗址和遗物是史前人类生活的重要见证,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挖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史前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宗教信仰、艺术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围一般涵盖了从人类出现到出现文字记载之前的大约6000万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经历了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耕文明时代的转变,史前考古学通过对遗址和遗物的研究,可以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此外,史前考古学也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如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

人类学提供了对史前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论框架;地理学则研究史前人类的居住地选择、迁徙和环境变化对其生活的影响;而生物学可以通过对古人类遗骸的研究,揭示史前人类的身体特征、遗传关系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总之,史前考古学通过对史前遗址、遗物和遗骸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文明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线索,为我们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史前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史前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史前考古学》一、课程名称:史前考古学二、课程类型:考古专业核心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72学时五、学分:3分六、任课教师:朱之勇、刘斌七、课程简介:史前考古学的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两大部分,是考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本课分为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和下编(新石器时代考古),共十章内容,分别是史前考古学方法论、史前环境、史前人类、旧石器及旧石器文化研究、史前考古的综合理论问题、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史前墓葬与埋葬制度、史前社会结构的演进、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当前史前考古的研究成果与动态,使学生初步基本具备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能力。

课程以老师讲授为主,同时会组织学生进行3~4次的专题讨论。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章史前考古学方法论(8学时)第一节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遗物(二)遗迹(三)遗址第二节史前考古年代学一、第四纪地层学(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史前考古的关系(二)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三)第四纪地层堆积二、生物地层学(一)古生物化石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我国常见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地层年代的判定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二)文化层形成的原理(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四、现代科学技术的测定年代方法第三节史前考古埋藏学一、何谓埋藏学二、影响埋藏的因素三、埋藏类型及判别(一)原地埋藏类型(二)搬运埋藏类型(三)特殊埋藏类型四、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一)史前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二)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第四节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研究(一)文化与文化区(二)史前文化区系研究历程(三)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思考题:1.解释“史前时期”与“史前考古”。

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

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

本次演示通过对新疆史前“化妆棒”器物组合的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 性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对于理解新疆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性别角色 分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次演示的研究也为性别考古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和方法,对于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然而,本次演示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由于考古材料的限制,我 们未能对所有“化妆棒”器物组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其次,对于“化妆棒” 器物组合的使用者和制作者的性别和年龄等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研 究方向可以包括:(1)对新疆史前时期其他地区和民族中的“化妆棒”器物组 合进行对比研究;(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化妆棒”
在民国时期新疆伊犁的社会经济研究中,我们需要多个核心问题。首先,我 们需要了解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包括人口分布、民族构成、社会阶层等。其次,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政治制度以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我 们还需要全面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 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新疆伊犁的社会经济状况,本次演示选取了几 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当时重要城市伊宁的城 市规划、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来揭示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此 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察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进一步理解民国时期 新疆伊犁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现实。
在科技应用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家们也运用了各种科技手段 来研究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例如,通过碳-14测年法、DNA分析等手段, 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文物的年代和种族来源。此外,三维扫描、虚拟考古等技术 也可以用来复原遗址和文物的原貌,为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重要结论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重 要结论: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中国很早就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下面由为你整理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

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发掘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发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随后,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

1933年由裴文中和贾兰坡发掘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项发掘1928~1937年间进行了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

开始发掘小屯遗址的时候,发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标是有字甲骨,还缺乏分辨复杂遗迹的能力。

1930年,在国外专攻考古学专业的梁思永学成归来,不久参与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辨识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梁思永后又进行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从地层上解决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

他还参加小屯遗址的发掘,在发掘方法上有明显的改进。

从此,殷墟发掘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在小屯村一带,先后发现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22000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贵文物;又在侯家庄商王陵区发掘10座规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资料。

与此同时,又发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以及日照两城镇、永城造律台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

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采用国际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方法,被视为史前考古学中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活动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对古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研究。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对于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一、考古学的分类考古学可以根据研究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来进行分类。

根据时间跨度,考古学主要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类。

史前考古学主要研究史前时期,即人类出现至文字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

通过对人类遗存和器物的发掘、研究和分析,揭示古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等信息。

史前考古学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历史考古学主要研究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历史时期的遗址、遗迹、文物和建筑等进行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事件和古代社会的面貌。

历史考古学对于研究历史事件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根据空间范围,考古学可分为文化考古学和城市考古学两大类。

文化考古学主要研究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遗址、墓地、陶器、铭文等的研究,揭示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城市考古学则主要研究古代城市的建筑、规划、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古代城市的面貌,了解古代城市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和城市化进程,对于研究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勘探调查、发掘、文物鉴定、实验考古等。

勘探调查是考古学中的首要步骤,通过对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的观察和分析,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了解遗址的分布、规模和特点。

发掘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考古遗址进行挖掘,发现并记录不同时期的遗存和文物。

发掘可以揭示出古代城市、墓地、居住区等遗址的规模、结构、布局等信息。

文物鉴定是通过对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科学鉴定和分类,获得文物的年代、材质、用途等信息。

文物鉴定结果对于确定遗址的时代和性质以及揭示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史前考古学课件---第二章 史前环境考古

史前考古学课件---第二章 史前环境考古

第二章史前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节环境考古学及其理论第二节环境考古研究的方法第三节史前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第四节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一节、环境考古学及其理论“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考古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是“环境”。

◆所谓环境是相对中心事物而言的。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考古中的“环境”,是以人类及其文化为中心事物,指以人类及其文化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其自然条件。

一、何谓环境考古学恢复古代人类及其文化的生存环境;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探讨人类文化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对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史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之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解释。

环境考古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介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环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二、环境考古学的理论1.环境考古学产生的理论基础环境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有两个学术来源:✓基于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基于新进化论和新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生态学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Haeckel,1834~1919)建立的,他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生态学以生物的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和其它生物及无生命的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食物链、食物网)和能量转化过程而形成系统结构。

美国新进化论人类学家斯图尔德(Steward,J.H.,1902 ─ 1972)基于生态学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文化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不仅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且文化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新考古学与环境考古学基于新进化论的新考古学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下的一个体系,要了解文化变化的原因,就必须了解这种变化的自然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9
张宏彦
2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 规划项目“渭水流域史前环境 与文化研究”
陕西省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办 公室
2002~ 2004
1. 3
张宏彦
主要科研成果——《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
2000年10月,由科学出版 社出版,共40.3万字,179幅插 图,80个彩色和黑白图版。对 历年来发掘的167座灰坑、7座 房址、28座墓葬和1座陶窑及出 土的陶、石、骨器等1000余件 文物进行了总结性研究。 王世和、张宏彦、钱耀鹏执笔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科研成果——《宗日遗址文物精粹》
陈洪海等主编的《宗日遗 址文物精粹》2001年10月,由
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中国史
前考古发现的城址进行了全面 的研究。并探讨了由聚落到城 址的发展过程,城址与文明起 源的关系等。
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来发表主要论文
论文题目
东亚地区的史前石镞的初 步研究 陕西洛南龙牙北洞石制品 的初步观察与研究 渭水流域旧石器时代的古 环境与古文化 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 所 关于半坡聚落及其形态的 考察 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 史地位 试论宗日遗址的文化性质 重庆市万州区上中坝遗址 发掘
教学成果——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一部
本教材主要内容:对史前考古 方法、史前时期的环境、史前 时期的人类、史前文化区系、 史前技术、史前经济、史前聚 落、史前墓葬等八个方面进行 了系统介绍。目的在于使学习 者能全面掌握中国史前考古学 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史前考 古学研究状况,为从事史前考
《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2005 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
一等奖,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科研成果——《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
钱耀鹏的《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 起源研究》 2001年10月,由西北大
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第七次哲学
2005.7~2006.7:完成辅助教材或相关教学参
考资料的编写工作。进行有关考试改革的工作。
2006.7~2007.12:进一步完善教学实习基地的
建设工作,全面推行高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 合的教学实践。
欢迎指导
二、“史前考古学”教师队伍
“史前考古学”教师队伍简介
姓名
张宏彦 钱耀鹏 陈洪海 陈 靓
性别
男 男 男 女
年龄
52 44 42 37
职称
教 教 授 授
学位
硕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承担任务
第一主持人,主讲 第二主持人,主讲
副教授 讲 师
主讲,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
● 项目第一主持人
姓 名:张宏彦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最后学历:历史学硕士 专业职务:教 授 研究方向:史前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史前考古学(上) 承担本科课程 ◆田野考古学 ◆人类学概论
具有国家考古发掘依附资格
基本情况
● 项目第二主持人
姓 名:钱耀鹏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最后学历:历史学博士 专业职务:教 授 研究方向:史前考古学 ◆考古学概论 ◆史前考古学(下) 承担本科课程 ◆聚落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
具有国家考古发掘依附资格
基本情况
三、教学成果
教学特色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 校内课堂讲授与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实践相 结合,是我校考古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特色。
建设目标:
依据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进一步加
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整合学科的优势,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努力将史前考古学建
设成符合标准的精品课程,为国家培养合
格的考古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4.1~2005.7:完成史前考古学课件的研制 工作,并在教学中试用、修改,2005.7正式上网。
古学研究奠定基础。
张宏彦编著
●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1)张宏彦、钱耀鹏等参加的“考古专业田野考古发掘实习的改 革与实践”1999年被评为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张宏彦编著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2005年获陕西省普通
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3)张宏彦2005年获西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 (4)钱耀鹏编写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教案,2001年被评为西北 大学第一届教案展评一等奖。 (5)钱耀鹏2003年获西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
刊物名称及发表时间
《考古》1998年第3期 《考古》2001年11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2期 《考古》1998年2期 《考古》1999年6期
作者
张宏彦 张宏彦 张宏彦 钱耀鹏 钱耀鹏
《文物》1999年7期
《考古》1998年第5期 《文博》2000年4期
钱耀鹏
陈洪海 冉万里
五、建设目标
月,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 办学条件
近年来,在西北大学“211工程” 的重点支持下,基础设施、教学科研 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 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 人才培养
专业建立以来,已培养出专科生、本科生、 800余人,毕业生分布在全国26个省、直辖市和 自治区。其中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和管理机构 业务人员的90%以上、西北地区70%以上均是西 北大学的毕业生。
史前考古学
课程建设简介
一、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简介 二、史前考古学教师队伍
三、主要教学成果
四、主要科研成果 五、建设目标
一、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简介
● 学科简介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设立于1956年,是中国高
等学校中最早设立的考古专业的之一。经过多年
的建设,形成了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较为完善
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专门人才培养体系。2002年1
西北大学第一、二届教案评比奖
西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科研成果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2 项
序 号 1
项 目 名 称
项目 来源 国家三峡 建设委员 会
超迄 时间
1997~ 2003
经费 (万元)
项目负责人
三峡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子项 目:万州上中坝遗址发掘研究子 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