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doc
信息与计算科学(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070102)一、专业的历史沿革自我校2000年升格于本科院校后的第二年,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淡化专业,拓宽基础”的办学思想,我院在开办34年历史的专科专业“数学教育”和12年历史的专科专业“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申报并获批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至今已招收15届,毕业学生11届,共计毕业生人数600多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于2001年秋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现有有生212人。
在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于2004申报并获批,将于2005年秋季招生。
二、专业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一个方向三、专业与学科建设条件1.师资队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科研骨干/优秀主讲教师情况2.实验及设备3.图书资料本系图书资料1万多册。
四、专业特色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一级学科办学,办学思路为“厚基础、宽口径、突出应用型”。
参照国内一流高校中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设臵,具体课程既照顾专业基础和学生考研需要,又尽量拓展学生选课空间,同时兼顾学生兴趣。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特别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及提供较强实践能力的保障。
五、人才培养1.招生、就业2005年秋季开始招生2.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本专业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专门人才。
经过严格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训练,使毕业生成为能解决信息处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控制和自动化、规划决策等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在工程建设、商业公司、软件开发、网络电信、工矿企业、科技、教育和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竞争性的碳青霉烯抗生素终端市场

销售额(亿美元) 增长率%
全球主要七大药品市场(美、英、法、意、 全球主要七大药品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 德、西、日)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全球500强畅销药物中,抗感染药物为 487.46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1.80%。 2005~2010年的五年间,增长了40%,年平均 ~ 增长率为8%。预计2011年,将突破500亿美元。 从抗感染药物产品结构分析,青霉素类、半合 成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用药金额呈现出缓慢下降 趋势。而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占 据了主要份额。 一方面是国外在使用抗生素药物较为规范,严 格控制了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另外一方面是已从治 疗性用药,逐步向预防用药转移,近几年疫苗市场 的快速增长,解释了这一现象。
-18
销售额(亿美元) 增长率%
在国外抗生素市场高度饱和、大量仿制 品渗透、生命周期较短、耐药菌增长四大因 素影响下,不但对大公司失去吸引力,而且 呈现出市场低增长率的特点。 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已推出新的政策, 进一步提高和强化抗感染药物研发线。 值得注意的是: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2009年抗病毒制剂 和疫苗市场用药金额同比上一年增长了 20.35%,已达到357亿美元(见图4) ,占 抗感染用药市场的70%以上。
图3.
60 50 40 30 20 10 0
全球青霉素、 全球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市场分析
0 -2 -4 -6 -8 -10 -12 -14 -16
2005年 54.71 -2.44
2006年 45.78 -16.32
2007年 39.95 -12.73
2008年 34.99 -12.42
2009年 30.88 -11.75
据IMS Health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七大药品市场 Health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七大药品市场 领先的500强畅销药物中,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销售额为20.97 领先的500强畅销药物中,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销售额为20.97 亿美元,全球总体市场已超过了30亿美元。 亿美元,全球总体市场已超过了30亿美元。
探索自然奥秘 凝结西部情缘 访潮籍中科院院士、自然地理学家郑度

探索自然奥秘凝结西部情缘访潮籍中科院院士、自然地理学
家郑度
蔡毓生; 李凯
【期刊名称】《《潮商》》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1987年至1992年,他负责主持国家基金委与中科院重大项目"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率队考察了藏北羌塘高原无人区等研究程度低、条件恶劣的高海拔区域。
1992年起,他任国家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项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999年至2003年,他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首席科学家。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蔡毓生; 李凯
【作者单位】《潮商》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
【相关文献】
1.探索脑科学的奥秘--记中科院院士、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吴建屏 [J], 徐晏
2.一个科学家的家乡情缘追忆潮籍中科院资深院士郭慕孙 [J], 蔡毓生;李凯
3.纵览风云穷九天长怀壮志报家国访潮籍中科院院士、大气科学家吴国雄 [J], 蔡毓生;李凯
4.矢志探索电子运动奥秘的科学家--记桂林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雷啸霖[J], 苏理立
5.探索自然奥秘凝结西部情缘访潮籍中科院院士、自然地理学家郑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2903061_佛子岭群逆时针P-T轨迹对大别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探究

1000 0569/2020/036(12) 3654 72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12 06佛子岭群逆时针P T轨迹对大别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探究杨根山1,2 石永红1 唐虎3,4 李秋立3,4 侯振辉5YANGGenShan1,2,SHIYongHong1 ,TANGHu3,4,LIQiuLi3,4andHOUZhenHui5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2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铜陵 244033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4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 2300091 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2 No 321GeologicalTeamBureauofGeologyandMineralExplorationofAnhuiProvince,Tongling244033,China3 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4 College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5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Hefei230009,China2020 09 11收稿,2020 09 29改回YangGS,ShiYH,TangH,LiQLandHouZH 2020 TheanticlockwiseP TpathfromtheFozilingGroup:ConstrainttothetectonicevolutionoftheDabieorogen ActaPetrologicaSinica,36(12):3654-3672,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12 06Abstract TheFozilingGroup(FZG)islocatedinthenorthernmostmarginoftheDabieorogen,atthejunctionoftheNorthChinaandtheYangtzeplates,whichoccupiesthepivotaltectonicposition,andisanimportantunitforanalyzingthesubtlecouplingprocessofthetwoplatesandprobingtheLatePaleozoictectoniceventsoftheDabieorogen However,theFZGhaslongbeenregardedasa“lower grademetamorphic”flyschsedimentaryunit,sotheanalysisofitsmetamorphicevolutionisrelativelyweak,whichrestrictsthe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ftheformationprocessofDabieorogen BasedonthecarefulfieldtripofthegeologicalprofileacrossLaohuchang Gongdiang,andthefinepetrologicalobservation,mineralchemicalanalysis,thermodynamicevaluationandchronologyresearchforthegarnet biotitegneiss,aanticlockwiseP TpathhasbeenestablishedfortheFZG FourmetamorphicⅠ,Ⅱ,ⅢandⅣ stageshavebeendisplayedintheFZG,andthetemperatureandpressurevariesinsequenceasfollows:①T=658~663℃andP=1 08~1 16GPa→②T=755~762℃andP=1 21~1 45GPa→③T=549~554℃andP=1 08~1 19GPa→④Pcalibration=0 3~0 6GPaandT=477~499℃ Thenear isobaricwarmingandthenear isobariccoolinghavebeenshownfrom①to③,respectively Thenear isothermaldepressionhasbeendefinedbetween③and④ Theagesofthethreegroupshavebeenconfirmedas1484±64Ma~1180±192Ma,995±35Ma~606±14Maand370±14Ma~331±8MabytheU Pbdatingofthezircons Thefirsttwogroupsrepresenttheagesofthedetritalzircons,whilethethirdgroupcontainsatotalofsevenzirconswithconcentratedagesandTh/Uratioof0 01~0 03,theweightedaverageageis344±11Ma,representingtheageofthemainmetamorphism Combinedwiththeconstructionandtherocktypeinthisthegeologicalprofile,andtheprevious270~255Mametamorphicageofthemuscovite40Ar 39Ar,theFZGhasrecordedtwometamorphicevents,theearlyeventhasreflectedtherootmetamorphismofislandarcundertensionbackgroundattheLatePaleozoic,andthelaterhasrepresentedtherelativelyrapidupliftattheendoftheLatePaleozoic Hence,theDabieorogenmaybeinferredasacomplexorogenicbeltmadeupofcollisionalandaccretionaryorogensKeywords FozilingGroup;Lowergrademetamorphism;AnticlockwiseP Tpath;ZirconU Pb;Islandarcextensionalenvironment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059)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杨根山,男,1988年生,硕士,岩石学专业,E mail:18255186351@163.com通讯作者:石永红,男,1968年生,博士,教授,岩石学专业,E mail:yonghongshi3110@sohu.com摘 要 佛子岭群位于大别造山带最北缘,处于华北和扬子两大板块结合部位,构造位置十分关键,是解析两大板块精细耦合过程和探究大别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事件的重要单元。
精英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和培育——《特权》中新精英再生产模式解读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l.2021 Vol.18 No.7
精英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和培育
——《特权》中新精英再生产模式解读
作者简介:程千(1984-),女,湖南长沙人,国家开放大学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远 程教育、社会心理学;胡立峰(1972-),男,河北宁晋人,国家开放大学副教授,农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远程 教育和农业生态。
-18 -
优秀的强调只是为了给权力和特权的传播以合法地位的“再 制策略系统”冋。
这种全新传承方式带来了今天新精英身上发生的种种变 化,如果留意的话人们会惊异的发现,我们身边的精英已经与 几十年前的精英大相径庭:他们个人能力出众、拥有让人惊艳 的学术背景和经历;他们对一切抱有开放态度、兼容并包、能 上能下;他们理解这个世界、在不同文化中自如穿梭、恰如其 分的沟通”他们不再是仅仅凭借自己的家族与姓氏即可坐拥 一切的天之骄子”这就是“新精英”,一个完全不同的精英群 体,他们正在以全方位的优势毫无缝隙的碾压这个群体之外 的人们,一些变化正在他们身上悄无声息的发生”
这些问题在《特权:精英教育的秘密》(以下简称《特权》) 一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毫无疑问,世界的开放、流动和包容趋 势影响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平民到优势阶层,所有人都在 更平等的背景和呼唤下调整自身和世界相处的方式”然而, 处于社会最优势阶层的精英们对自身地位的维持和保护从未 松懈,他们找到了与之前全然不同的全新传承方式适应这个 时代,这种新方式不仅达到了加固和维持阶层的目的,更重要 的是实现了对新世界的文明而美好的承诺”
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

历史与文化丝绸JOURNALOFSILK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郑巨欣(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ꎬ杭州310002)摘要:蓝染是一种传统工艺ꎬ适用于不同社会阶层与各种纤维染色ꎬ也是世界许多民族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ꎮ蓼蓝㊁木蓝㊁菘蓝㊁马蓝(板蓝)是其常用染材ꎬ而别名吴蓝㊁苋蓝则为此四类所涵括ꎮ植物虽有差别ꎬ却皆含有靛苷成分ꎬ故可以直接染色法㊁水煮染色法㊁发酵还原染色法等ꎬ将靛蓝附着在织物纤维上ꎮ千百年来ꎬ人们就地取材不断积累经验ꎬ更是在融入社会生活㊁习俗与政治㊁经济因素的同时ꎬ通过广泛地交流形成独具特色的蓝染文化圈ꎮ关键词:蓝草ꎻ传统染色ꎻ染织工艺史ꎻ染色方法ꎻ蓝染文化圈中图分类号:TS193.5ꎻJ523.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1010911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4.01.013收稿日期:20230831ꎻ修回日期:202312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项目(22VJXT004)作者简介:郑巨欣(1964)ꎬ男ꎬ教授ꎬ博导ꎬ主要从事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的研究ꎮ㊀㊀ 蓝 最初指某种染蓝的植物ꎬ如«诗经 采绿» 终朝采蓝ꎬ不盈一襜 ㊁«荀子 劝学» 青ꎬ取之于蓝ꎬ而青于蓝 里的 蓝 ꎮ后来ꎬ用 蓝 染色的植物品种陆续增加ꎬ且不限于中国原产ꎮ蓝染适用于动物纤维㊁植物纤维ꎬ其色彩亮丽ꎬ耐水洗和日晒俱佳ꎬ故而受到几乎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ꎮ如果说地球上最广阔的色彩是天空和海洋的蔚蓝ꎬ那么来自于植物的靛蓝便是自然给予人类最广泛的馈赠ꎮ蓝染虽然遍布世界各国ꎬ但人们对其工艺的了解仍还不够全面和深入ꎬ总体来说是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践的探索ꎮ这是因为从事染色实践的人往往不擅历史与理论ꎬ而擅长历史与理论的人又未必具有实践经验ꎮ蓝染的研究不是单纯的植物学研究ꎬ未必与染色实践相通ꎬ也非书面文章ꎬ而是需要将原理与实践相结合ꎮ在蓝染工艺中ꎬ有些神奇且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东西ꎬ如果没有染色的经验则难以触及要点ꎮ所以ꎬ蓝染是一门综合的学问ꎬ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ꎮ1㊀文献记载中的吴蓝和苋蓝在自然界ꎬ染蓝植物很多ꎬ但有些虽可染蓝却不常用ꎮ例如ꎬ«本草纲目»«二如亭群芳谱»中提到的 甘蓝 可用ꎬ但靛苷成分少ꎬ染色不稳定ꎬ所以不常用ꎮ«中国植物志»介绍的夹竹桃科蓝树㊁萝蘑科蓝叶藤㊁绒毛蓝叶藤㊁海南牛奶菜和假大青蓝等[1]ꎬ也可以染蓝ꎬ却不是传统的染蓝植物ꎮ本文讨论的是靛苷㊁色牢度和稳定性等达到一定程度且从古至今使用的植物ꎮ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载:木蓝㊁菘蓝㊁蓼蓝㊁马蓝㊁吴蓝[2]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蓼蓝㊁菘蓝㊁马蓝㊁吴蓝㊁木蓝[3]ꎻ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茶蓝㊁蓼蓝㊁马蓝㊁吴蓝㊁苋蓝[4]ꎻ近现代杜燕孙«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载ꎬ木蓝㊁蓼蓝㊁菘蓝㊁山蓝㊁青蓝[5]ꎮ其中ꎬ青蓝的学名杜燕孙写作Isatisinmdigoticaꎬ笔者过去曾以其为南美木蓝IndigoferasuffruticosaMill之讹[6]ꎬ其实是中国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多了个 m 的笔误ꎮ问题是ꎬ文献记载五种中的 吴蓝 苋蓝 ꎬ从植物学角度难以确认ꎬ故而成为学术史上的悬念ꎮ1.1㊀吴㊀蓝吴蓝ꎬ«本草图经»载: 又江宁有一种吴蓝ꎬ二㊁三月内生ꎬ如蒿状ꎬ叶青ꎬ花白ꎮ性寒ꎬ去热解毒ꎬ止吐血ꎮ «本草纲目»载: 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ꎬ吴人种之ꎮ «天工开物»载: 蓼蓝㊁马蓝㊁吴蓝等皆撒子生ꎮ 这三处记载ꎬ尽管详略不一ꎬ所指却是同物ꎮ在已有研究中ꎬ以赵丰的观点最为学界认同ꎬ即 木蓝ꎬ别称吴蓝 [7]ꎮ不过ꎬ对照«本草纲目»: 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ꎬ吴人种之ꎮ木蓝长茎如决明ꎬ高者三四尺ꎬ分枝布叶ꎬ叶如槐叶ꎮ 吴蓝㊁木蓝二者显然有所不同ꎮ再结合吴蓝开白花ꎬ木蓝开蓝紫色花来看ꎬ以吴蓝为木蓝之说便值得再商榷了ꎮ其他观点如以吴蓝为蓼蓝优选后的变种ꎬ或豆科野百合等ꎬ大致不足信[8 ̄9]ꎮ结合文献ꎬ笔者以为 吴人种之 ꎬ值得细加推敲ꎮ理由如下:其一ꎬ既然吴蓝分见于宋明时期文献ꎬ说明其由来已久ꎮ而吴人种之ꎬ表明吴蓝产于江苏一带ꎮ其二ꎬ«本草纲目»载木蓝ꎬ而«天工开物»独无ꎮ此处有两种可能:一是与宋应星的疏忽有关ꎻ二是因为宋应星生活的年代已鲜见种植木蓝ꎮ笔者以为ꎬ后者可能性大些ꎮ据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吴地种之木蓝ꎬ俗谓之槐叶蓝ꎬ亦901Vol.61㊀No.1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间种之ꎮ [10]所谓 亦间种之 ꎬ意思是不经常ꎬ有时候没有种植ꎬ想必在宋应星年代也有这种情况ꎬ故而未被载入书中ꎮ其三ꎬ最重要的直接佐证ꎬ是«本草图经»所载 如蒿状ꎬ叶青ꎬ花白 ꎬ及其吴蓝植物附图ꎮ察其图ꎬ特征与卵形尖叶蓼蓝相仿ꎬ全然不同于木蓝(图1)ꎮ北宋药学家唐慎微或以其不谬ꎬ故在所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沿用了这一图说ꎮ图1㊀«本草图经»的吴蓝Fig.1㊀IllustrationsofWuindigoinBencaoTujing1.2㊀苋㊀蓝苋蓝ꎬ«天工开物 彰施»曰: 近又出蓼蓝小叶者ꎬ俗名苋蓝ꎬ种更佳ꎮ 可见宋应星认为苋蓝即蓼蓝ꎬ而赵丰[7]355相对谨慎地认为 疑似蓼蓝 ꎬ榕嘉从赵说[11]30ꎮ其他ꎬ如杜燕孙 十字花科芸苔属 系供食用之蔬菜ꎬ叶中含有靛质ꎬ此物不及上列诸种之重要 ꎬ是将染材和食材的苋蓝混淆了ꎮ还有赵翰生㊁王越平引唐慎微«证类本草» 苋实当是白苋ꎬ所以云细苋亦同ꎬ叶如蓝也 ꎬ以为今不言苋蓝是因为苋蓝非良材ꎬ与以上 种更佳 相违ꎮ其实ꎬ蓼蓝以 苋蓝 命名ꎬ除表示区别外ꎬ可能还有以下两层意思:其一ꎬ蓼蓝以叶大小区分ꎬ原因在于中国原产椭圆形宽叶蓼蓝一般长10~15cmꎬ宽7~10cmꎮ而小叶卵形尖叶蓼蓝原产于中南半岛ꎬ叶长2~8cmꎬ宽1.5~5.5cmꎮ其二ꎬ苋蓝谓近又出蓼蓝小叶者ꎬ是其比较的对象为原产于中南半岛的卵形尖叶蓼蓝ꎮ«天工开物»初刊于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ꎬ 近又出 可理解为在崇祯十年之前ꎬ已引入种植中南半岛的蓼蓝ꎬ而约于明崇祯十年又有属性相同的蓼蓝引进ꎮ其三ꎬ«天工开物»提到的 蓼蓝 吴蓝 苋蓝 ꎬ其实都是蓼蓝ꎬ只是品种有所不同ꎮ其中 蓼蓝 指叶大偏圆的中国原产蓼蓝ꎻ 吴蓝 苋蓝 皆为原产于中南半岛的卵形尖叶蓼蓝ꎬ前者开白花ꎬ而后者开红花ꎬ这就是为什么宋应星将其作两种区分的原因ꎮ2㊀常用蓝染植物四种通过以上说明ꎬ人们知道了古代文献记载的蓝染植物尽管分为五种ꎬ但从植物学角度实则只有四种ꎮ不过ꎬ四种以下又可再细分若干ꎮ种植蓝草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事的一部分ꎬ与时令㊁节气紧密相关ꎬ天然地保留着手工作业特征ꎮ对于工艺史研究和手工艺创作者来说ꎬ最需要了解的是它们的基本形态㊁属性㊁分布和物候特征ꎮ2.1㊀蓼㊀蓝蓼科ꎬ蓼属ꎮ主要分布在东南亚ꎬ日本也有ꎬ中国南北普遍种植ꎮ一年生草本ꎬ撒籽种ꎬ插枝亦活ꎮ旧时采摘蓼蓝一年三获ꎬ后二获ꎬ再一获ꎮ收获次数逐减与需求量有关ꎬ但各地又有不同ꎮ中国台湾种植蓼蓝ꎬ仍一年二获(5月㊁6月)ꎬ大陆则多一年一获(7㊁8月间)ꎮ染色用的蓼蓝枝叶采摘ꎬ要求在花开之前的8月左右ꎮ因为花谢之后ꎬ叶子色素锐减ꎬ不宜制靛ꎮ蓼蓝品种分开白㊁红花卵形尖叶蓼蓝ꎬ以及中国原产椭圆形宽叶蓼蓝(图2)ꎮ中国原产蓼蓝以北方种植为主ꎬ所以«诗经»«夏小正»记载的 蓝 ꎬ大抵指这个品种ꎮ但需要注意的是ꎬ«汉官仪» 葼ꎬ小蓝也 ꎬ虽以 小 称ꎬ却不同于明代«群芳谱» 小蓝 ꎮ前者是指相较菘蓝叶小的椭圆形宽叶中国原产蓼蓝ꎬ而后者是相较于中国原产蓼蓝叶小的卵形尖叶蓼蓝ꎮ图2㊀三种蓼蓝植物Fig.2㊀ThreespeciesofPolygonumtinctoriumAit011第61卷㊀第1期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㊀㊀日本的蓼蓝包括移植自中国的三种蓼蓝ꎬ主要种植地在德岛ꎬ统称 阿波蓝 ꎬ具体分 百贯种 和 椿叶种 ꎮ前者对应卵形尖叶蓼蓝ꎬ又分红㊁白花蓼蓝等ꎻ后者对应椭圆形宽叶的蓼蓝ꎮ2.2㊀木㊀蓝豆科ꎬ木蓝属ꎬ广泛分布于亚洲㊁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ꎮ小灌木ꎬ小枝扭曲ꎬ开粉紫色花朵ꎬ花期几乎全年ꎬ果期10月ꎮ生长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ꎬ甚至更长ꎮ因其花㊁叶㊁果与槐树相仿ꎬ别称槐蓝ꎮ撒籽种ꎬ染色用木蓝一般取上半枝为佳ꎬ一年一获或二获ꎮ木蓝亦有很多品种ꎬ但用于染色的木蓝以印度产和南美洲产最著名(图3)ꎮ印度安得拉邦的古德伯和卡努尔ꎬ一般是每年是2 3月播种ꎬ在7月或8月未等开花便收割ꎬ取上枝制靛ꎮ南美木蓝的主产地在墨西哥和秘鲁ꎬ其与印度木蓝同种ꎬ形态亦相仿ꎮ但是相较而言ꎬ南美洲木蓝的枝略高ꎬ茎偏灰绿ꎬ荚果不是像印度木蓝的荚果那样为线形(背缝线具皮刺)ꎬ而是镰状弯曲(镰刀状三棱形)ꎮ图3㊀二种木蓝Fig.3㊀TwospeciesofIndigoferatinctoriaLinn郭义恭«广志»载 有木蓝 ꎬ与贾思勰«齐民要术»载 今世有苃赭蓝也 ꎬ二者或有联系ꎮ过去有人认为苃赭蓝是蓼蓝ꎬ笔者也曾以为是ꎬ但仔细想来却未必如此ꎮ«广志»记载的是岭南木蓝ꎬ«齐民要术»的意思是ꎬ岭南有木蓝ꎬ黄河下游也有ꎬ只不过名叫 苃赭蓝 而已ꎮ苃即草根ꎬ赭即红褐色ꎬ符合木蓝的根部特征ꎮ2.3㊀马㊀蓝爵床科ꎬ板蓝属ꎮ多见于马来西亚和中国南方山地ꎬ故有南板蓝㊁山蓝之谓ꎮ日本也栽马蓝ꎬ称琉球蓝ꎮ马蓝为灌木状草本ꎬ多年生ꎬ一次性结实ꎬ可种籽繁殖亦可栽种(图4)ꎮ栽种马蓝在年前收种ꎬ开春以宿根育苗ꎮ留蔸栽培ꎬ能连续生长三年ꎮ花期9 11月ꎬ腋生淡紫色ꎬ用作染材要于开花前ꎮ目前台湾㊁贵州等地一年二获(6月㊁10月)ꎬ浙江一年一获(10 11月)ꎮ马蓝的记载较少ꎬ名物错杂ꎮ如«尔雅 释草»曰 葴ꎬ马蓝 ꎬ郭璞注: 今大叶冬蓝也ꎮ 又ꎬ«本草图经»云: 有菘蓝ꎬ可以为淀者ꎬ亦名马蓝ꎮ [2]其实ꎬ此二马蓝者ꎬ皆非今谓之马蓝ꎮ李时珍曰: 苏恭以马蓝为木蓝ꎬ苏颂以菘蓝为马蓝ꎬ宗奭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ꎬ皆非矣ꎮ 原因是ꎬ古人之谓 马 ꎬ是如图4㊀马蓝Fig.4㊀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ek罗愿所释: 凡物大于其类者ꎬ多以马名之ꎬ今人言亦然ꎮ [12]所以ꎬ«尔雅» 马蓝 本义是大叶的蓝草ꎬ非植物的马蓝ꎮ而郭璞注ꎬ则又将菘蓝与马蓝混淆了ꎮ马蓝在«天工开物»中有明确说明: 近来出产ꎬ闽人种山ꎬ皆茶蓝ꎬ其数倍于诸蓝ꎮ 此处的茶蓝ꎬ即今之所谓马蓝ꎮ马蓝从植物学角度或可更名为板蓝ꎬ前者为别称[8ꎬ13]ꎬ不过从历史学角度ꎬ将板蓝称马蓝ꎬ已然约定俗成ꎮ2.4㊀菘㊀蓝十字花科菘蓝属ꎬ欧亚大陆和非洲都有ꎮ二年生草本ꎬ种籽繁殖ꎬ露地越冬ꎮ第一年生长的菘蓝形如生菜ꎬ古代中国人称白菜㊁菘ꎮ第二年经过春化后抽茎㊁开花ꎬ花色嫩黄ꎬ如油菜花ꎮ果期在5 7月ꎬ形为短角㊁扁平㊁矩圆形ꎬ结实后枯死ꎮ中国原产菘蓝与欧洲菘蓝的形态有所不同(图5)ꎮ二者的根㊁叶统称板蓝根㊁大青叶ꎬ只是中国原产菘蓝的根就叫板蓝根ꎬ欧洲菘蓝的根另有小叶板蓝根的叫法[14]ꎮ国产菘蓝上部多分枝ꎬ光滑无毛ꎬ基生叶具柄较大ꎬ叶片为长椭圆形ꎮ«本草纲目»载 菘蓝ꎬ叶如白菘 ꎬ«农政全书»载 大蓝 ꎬ皆指中国原产菘蓝ꎮ其中ꎬ 大蓝 或指是菘蓝栽培品种中叶较大者ꎮ欧洲的菘蓝全株有白色柔毛ꎬ基生叶为深绿色ꎬ叶质相对肥厚ꎬ叶子长势稍有向下弯曲ꎬ果实相对短小ꎮ考虑到二者的种间过渡杂交与渐渗现象比较明显ꎬ现在已不太强调将中国原产与欧洲菘蓝加以专门区分ꎮ图5㊀三种菘蓝Fig.5㊀ThreespeciesofIsatisindigoticaFortune111Vol.61㊀No.1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用作染材的欧洲菘蓝略优于中国菘蓝ꎬ染色用菘蓝叶ꎮ在欧洲ꎬ菘蓝采摘的时间通常在第一年的6 10月ꎬ一般可采摘4~6次ꎬ以第一批品质最好ꎮ次年抽茎开花后再长叶ꎬ含靛量明显减少ꎮ唐代«新修本草»载: 菘蓝为淀ꎬ惟堪染青ꎮ蓼蓝不堪为淀ꎬ惟作碧色尔ꎮ 可能就是因为菘蓝相较蓼蓝的靛苷不易于在水中酶解ꎮ3㊀蓝染的原理与方法蓼蓝㊁木蓝㊁菘蓝和马蓝四种蓝草都拥有足够用作染色的靛苷含量ꎮ靛苷是吲哚酚和葡萄糖的缩合物ꎬ也叫配糖体ꎬ透明无色ꎮ其中用于染色的是吲哚酚ꎬ所以制取染料需要将靛苷上面的苷健断开ꎮ靛苷能溶解于水ꎬ在水中浸泡时ꎬ靛苷上的葡萄糖会水解产生糖酶和稀酸ꎬ促使苷键断开ꎬ让吲哚酚从植物细胞中游离出来ꎬ故而制靛采用将蓝草置于水中浸泡发酵的方法ꎮ游离出来的吲哚酚在热水或者弱碱性溶液中会迅速氧化成靛蓝ꎬ呈现为不溶于水的悬浮物状态ꎬ最终徐徐下沉积淀ꎮ«天工开物»载: 每水浆一石ꎬ下石灰五升ꎬ搅冲数十下ꎬ淀信即结ꎮ水性定时ꎬ淀沉于底ꎮ [4]93即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ꎮ然而ꎬ靛蓝只有微弱的溶水性ꎬ染色时需要将其还原为靛苷ꎮ传统方法是用酒糟㊁草木灰与靛蓝在水里混合进行还原ꎬ其中酒糟的作用是通过发酵令靛蓝还原出靛苷ꎬ草木灰的作用是创造碱性环境使靛苷处于活态中ꎮ在此条件下ꎬ微生物在发酵产生的氢气ꎬ能让靛苷成为可溶于水的隐色体靛白ꎮ隐色体靛白在弱碱环境里呈豆绿色ꎬ接触空气后发生氧化作用ꎬ遂重新还原成为靛蓝而附在织物纤维上ꎮ所谓的 青ꎬ取之于蓝ꎬ而青于蓝 ꎬ就是通过观察染色过程的变化所得出的结论ꎮ尽管蓝染的原理相通ꎬ但具体方法还是有一定的灵活性ꎮ3.1㊀直接染色法直接用生鲜蓝草叶子染色的方法又叫缩合染色法[15]91ꎮ具体操作可以将蓝草叶子与织物一同揉搓ꎬ或是将蓝草叶子放在织物上加以锤打ꎬ或是先将蓝汁榨出来用以浸泡织物ꎮ其目的是通过破坏蓝叶的叶绿体ꎬ让靛苷从叶绿体细胞的破损处游离出来进行染色ꎮ此时ꎬ缩合在靛苷里的β ̄葡糖苷酶(BGL)会水解葡萄糖基团ꎬ释放出吲哚酚并在空气里被氧化ꎬ变为靛蓝ꎮ木蓝㊁菘蓝㊁马蓝和蓼蓝皆可用鲜叶直接染色ꎬ在笔者为协助复原唐代缭绫染色的研究中ꎬ发现采用蓼蓝鲜叶直接染色ꎬ可以染出碧绿和靛蓝的色彩ꎮ相对来说ꎬ染出碧绿的技术难度较大ꎮ本文以染碧色的缭绫织物为例(图6)ꎬ具体步骤是:取蓼蓝鲜叶捡摘27gꎬ加水270mLꎬ进行榨汁㊁过滤ꎻ织物浸泡ң明矾前媒染ң拧干ꎮ织物与蓝叶之重比为1︰3ꎬ织物与染液比为1︰100ꎻ浸揉时间约8minꎮ染后清洗晾干ꎬ注意用吹风速干ꎬ不宜日晒ꎮ如果染蓝色ꎬ相对容易ꎬ只需加大蓝叶配比ꎬ多更换几次新鲜染液便可以染成不同深浅色阶的蓝色ꎮ相对于制靛染色ꎬ用生鲜蓝叶染的蓝色和绿色较为清丽透彻ꎮ图6㊀直接染色的步骤Fig.6㊀Stepsfordirectdyeing3.2㊀水煮染色法水煮鲜叶染色自古就有ꎬ但现今已少见采用ꎮ如«天工开物 诸色质料»载: 月白㊁草白二色ꎮ(俱靛水微染ꎮ今法用苋蓝煎水ꎬ半生半熟染ꎮ) 王像晋纂辑«二如亭群芳谱»载: 小蓝每担用水一担ꎮ将叶茎细切ꎬ锅内煮数百沸ꎬ去渣ꎬ盛汁于缸ꎮ每熟蓝三停ꎬ用生蓝一停ꎮ摘叶于瓦盆内ꎬ手揉三次ꎬ用熟汁浇ꎬ挼滤相合ꎮ以净缸盛用以染衣ꎬ或绿或蓝或沙绿蓝ꎬ染工俱于生熟蓝汁内斟酌ꎮ [16]均为水煮染色法(图7)ꎮ20世纪70年代ꎬ吉岡常雄[17]㊁松本宗久[18]㊁山崎和树等在复原«延喜式»中的深缥㊁中缥㊁次缥㊁浅缥色的染色实验中都用过这种方法ꎮ吉岡常雄的实验是:取蓼蓝鲜叶500g捣碎ꎬ加15L水静置约1hꎬ用过滤出的染液可染约6m丝织物ꎮ常温下染带灰的浅蓝色ꎬ徐徐加温至60ħ时放入织物ꎬ再继续加温到70ħ可染带有紫光的靛青色ꎮ山崎和树的实验是:用20L水煮1000g鲜叶ꎬ染200~300g丝织物ꎬ染出浅缥色ꎬ添加鲜叶可染深缥色ꎮ杨建军等[19]15 ̄16煮染真丝绡的工序是:前处理(4L㊁70ħ水加10mL中性洗衣)ң煮鲜叶的染液(织物质量与蓝叶质量之比为1︰12ꎬ4L水ꎬ沸后煮10min)ң榨取鲜叶汁(700mL水ꎬ40g蓼蓝鲜叶ꎬ搅拌1min)ң浸染(把211第61卷㊀第1期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鲜叶汁倒入已冷却至40ħ的染液里充分搅拌ꎬ浸入真丝绡染色30min)ң氧化ң水洗ң晾晒ꎮ用水煮染色法的染色量和色牢度较好ꎬ但蓝色的光泽鲜亮㊁明快程度又略逊于生鲜叶直接染色法ꎮ图7㊀«二如亭群芳谱»书影Fig.7㊀PictureofErrutingQunfangpu3.3㊀自然发酵还原染色法发酵制靛方法有沤水发酵制靛㊁堆积发酵制靛两种ꎮ前者以印度为代表[20]ꎬ中国(浙江温州)[21]也有类似方法ꎮ后者以法国酵制菘蓝球为代表ꎬ日本(以德岛阿波蓝堆肥法为例)有类似方法ꎬ但各自又有所差别ꎮ沤水发酵制靛工序大体是(图8㊁图9):建池(印度建池有蓄水池㊁浸泡池㊁打靛池㊁蓄靛池ꎻ中国则将浸泡㊁打靛合一使用ꎬ另建蓄腐叶池)ң浸泡鲜叶(将鲜叶放入浸泡池ꎬ注水溢过鲜叶ꎮ印度做法是ꎬ在鲜叶上面压放横木桩加以固定ꎻ中国则用竹耙子挤压鲜叶让水没过后ꎬ放任浸泡ꎮ待发酵完毕)ң击打靛水(印度做法是将浸泡池里的发酵水排放至打靛池里后ꎬ人进入靛池内用脚击水ꎻ中国则是将浸泡池内的腐叶捞至蓄腐叶池后ꎬ用木耙击打浸泡池里的发酵水)ң制作蓝靛(印度做法是ꎬ将靛水排入打靛池外的小坑ꎬ然后舀出过滤ꎬ再将泥状靛放在钢锅内沸煮ꎬ再次取出过滤后放进压榨机挤去水分ꎬ再经切块㊁晒干㊁存放ꎻ中国则通过在靛水池里加蛎灰ꎬ沉淀蓝靛ꎬ然后排去浮水ꎬ舀出淀泥ꎬ经过滤后ꎬ直接保存)ꎮ图8㊀印度靛蓝工艺流程(一)Fig.8㊀Indianindigoprocessflow(Ⅰ)图9㊀印度靛蓝工艺流程(二)Fig.9㊀Indianindigoprocessflow(Ⅱ)㊀㊀堆积发酵制靛工序大体是(图10㊁图11):收割蓝草(法国每年6 10月收割菘蓝ꎬ其间多次ꎻ日本收割蓼蓝也每年6月份左右ꎬ但要看蓝叶长势后再定第二次㊁第三次收割)ң蓝草加工(法国做法是ꎬ将蓝草置于通风处晾干ꎬ再碾碎ꎬ然后堆积候其干燥ꎬ再后续加工ꎻ日本则将蓝草自然晾干㊁切碎后ꎬ借风吹分离茎㊁叶ꎬ取其叶用草袋装好ꎬ然后等秋天取用)ң蓝草自然发酵(法国做法是ꎬ堆积蓝草期间ꎬ择时浇水约一周时间ꎬ令其发酵至黑褐色后ꎬ用木模或手工揉成圆球状ꎬ晒干ꎻ日本则将蓝叶堆积ꎬ每隔四五天一次ꎬ适量洒水浸醒ꎬ维持堆积状态)ң添加发酵料制作靛蓝(法国做法是ꎬ将菘蓝球碾碎ꎬ加入石灰㊁粪水或尿搅拌ꎬ由糊状结成块状ꎬ晒干并制成小碎块的靛蓝成品ꎻ日本则拌以草木灰或石灰等ꎬ通过不断翻搅来提升蓝草的发酵温度ꎬ之后用土炼机将其制成方块的靛蓝成品)ꎮ法国和日本堆积发酵㊁制靛的工序有些不同ꎬ主要原因与所用蓝草不同有很大关系ꎬ因为法国用的是菘蓝ꎬ而日本用的是蓼蓝ꎮ311Vol.61㊀No.1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图10㊀法国制靛工艺流程Fig.10㊀Frenchindigoproductionprocessflow图11㊀日本制靛工艺流程Fig.11㊀ProcessflowofJapaneseindigoproduction㊀㊀中国古代先有类似堆积发酵制靛的制药丸法ꎬ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 七月七日ꎬ遂作曲ꎬ是日也ꎬ可合蓝丸及蜀漆丸ꎮ 缪启愉辑释作 蓝靛或蓝烧灰或蓝根晒干为末ꎬ均可为散剂或丸剂 [22]ꎮ不过此与染色无关ꎬ另见«玉烛宝典»«初学记»«太平御览»等记载ꎮ明代有堆积发酵制靛法的记载ꎬ如«本草纲目»载: 亦可干收ꎬ用染青碧ꎮ 更具体的记载见于«北京地名典»: 明永乐年间ꎬ这里地洼水清ꎬ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㊁山蓝和菘蓝草ꎬ草出后ꎬ将其叶子铺在板上ꎬ渍之以水ꎬ使起酵发热ꎬ待至干燥ꎬ上下搅和ꎬ又渍水发酵ꎬ如是多次ꎬ至酵全息ꎬ则呈暗青黑色ꎬ谓之蓝靛ꎮ该地因加工蓝草制作颜料ꎬ故称靛园厂㊁打靛厂和蓝靛厂ꎮ [23]类似还见于清代杨巩撰«中外农学合编»等ꎮ还原染色以中国多见使用的靛泥为例ꎮ建蓝气温适宜在20~30ħ条件下进行ꎬ制作染料使用的缸ꎬ分地面置缸和挖地埋瓮两种方式ꎬ后者和好处是即使冬天里也能维持保暖ꎮ原料的配置ꎬ以靛泥2kgꎬ合灰汁(草木灰与石灰质量以5︰1比例混合)20kgꎬ麦芽糖200gꎬ米酒100g的原料为例ꎮ将以上原料放入缸底(靛泥捏开用水兑解后加入)ң添加少量合灰汁㊁麦芽糖㊁米酒ң第三㊁四天发酵ң继续每天搅拌3次ң第六㊁七天搅拌时会浮起大量泡花(染液变为豆绿色ꎬ泡花蓝紫色ꎬpH值维持在10~12)ꎮ建缸过程中要观察染液的变化ꎬ如果染液为明显的绿色或紫黑色则表明发酵出现问题了ꎮ新缸建成后ꎬ如有旧缸ꎬ可与在使用中浓度较高的蓝缸交换液体ꎮ旧蓝缸习惯称 主缸 ꎬ交换液约为新建染液量的1/5ꎮ交换完毕ꎬ需在新㊁旧染缸中各加少量煮过的麦麸水ꎮ旧缸是搅拌后加麦麸ꎬ新缸不用搅拌ꎬ直接加入麦麸水即可ꎬ不过这道工序最好在液体交换后6h进行ꎮ4㊀养缸与蓝染的美建蓝之后ꎬ养缸颇不易ꎬ不过真正掌握染色本领是涉及从培育蓝草㊁生产靛泥㊁建蓝到养缸的一整套工夫ꎬ忽略其中一个环节ꎬ便无从区别多种显色不同的原因ꎮ一般来说ꎬ工坊一次建成的蓝缸不是一次用完ꎬ每次染布后ꎬ都要根据用量大小适量补充靛泥㊁烧酒补充营养ꎮ为使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继续活跃繁衍ꎬ停工期间要每天搅缸ꎮ妥善管理蓝缸能真正体现匠人价值ꎮ诚如志村福美所言: 每个蓝瓮ꎬ都蕴蓄着蓝的一生ꎮ从木灰水的选择 那代表了蓝的体液ꎬ抑或血液 到蓝靛原料(发酵的蓼蓝叶)的状态ꎬ建蓝之人的心态㊁天候㊁季节 无以计数的条件聚合在一起ꎬ构成了一个蓝瓮的一生ꎮ蓝从诞生走向终焉ꎬ与人的一生何其相似ꎮ [24]旧时每人管理缸的数量为16个左右ꎬ如果有缸100个左右ꎬ需专职人员5~6人ꎮ管缸的人在每天结束染色后要检查这16个缸的状态ꎬ如果碱量不足(标准为pH10~12)要补充营养ꎬ同时还要通过添加石灰抑制杂菌繁殖以维持温度ꎮ如果要交换液体ꎬ要及时交换ꎬ以保证缸内发酵正常ꎮ夏天室内温度迅速升高时就要打开门窗㊁放下遮光帘调节ꎮ染色时ꎬ坯布要先过水ꎬ晾至半干后入缸ꎬ这样易于染匀ꎮ坯布要徐徐浸入染缸ꎬ缓缓舒展开并翻动ꎮ染色深浅㊁色泽等ꎬ取决于时间长短㊁次数与蓝液发酵程度ꎮ然而ꎬ即使想染淡的蓝色ꎬ用一411第61卷㊀第1期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两次染成也是不行的ꎮ高品质的淡蓝色要用专门染浅色的缸ꎬ先预染2次ꎬ水洗干燥后ꎬ再在浅色缸中染色3次ꎬ如此才能染出较好的淡蓝来ꎮ如果染绀色ꎬ最好也从色浅缸开始ꎬ再用深色缸ꎬ再用更深的缸ꎬ最后用最深的缸ꎬ至少染20多次ꎮ其间要重复进行7~8次水洗㊁干燥工序ꎮ靛蓝的色相大致区分为青㊁蓝㊁碧色ꎮ青即靛青ꎬ一种蓝中带紫或偏紫的蓝色ꎻ蓝即靛蓝ꎬ一种普蓝中略含黑㊁苹果绿的蓝ꎻ碧也即碧绿ꎬ是一种青绿或蓝绿的颜色ꎮ不过ꎬ蓝染的色阶远不止于此ꎮ最浅的蓝接近白色ꎬ如映青的淡水蓝色ꎻ稍深的蓝色ꎬ如隐含在薄冰中的葱茎色ꎬ可谓冰青蓝ꎻ再深的蓝ꎬ湖山相依的湖水ꎬ于冰青蓝中略显微黄ꎬ称碧水色ꎻ较碧水色更深的蓝ꎬ如尼罗河深处的水色ꎬ为绿中带青的尼罗蓝ꎻ较尼罗蓝还要深的深蓝叫缥色ꎬ具有东方情调ꎬ色彩介于葱绿和青紫之间ꎬ属于典型的中国蓝ꎻ较缥色再深的蓝叫绀色ꎬ其由蓝与黑过渡ꎬ是与普鲁士蓝相仿的藏青色ꎮ一般来说ꎬ染蓝至绀色已经是极致ꎬ再深就成接近于黑的深绀色ꎮ不过ꎬ每个人内心向往的蓝色是没有统一名称的ꎬ理想的蓝色需要经历等待ꎬ这种蓝不妨称作 伺蓝 [25]ꎮ5㊀蓝染工艺的源流蓝染起源于何时何地ꎬ至今还是一个谜ꎮ通常认为ꎬ它可能与生活和劳动有关ꎬ也可能与某种信仰有关ꎮ不过ꎬ在生产劳动中偶然发现损坏的蓝草叶从绿色变成蓝色ꎬ一定会让人感到惊诧ꎬ或此即为起源的契机ꎮ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蓝染织物ꎬ来自于秘鲁北部海岸线附近的普雷塔遗址(图12)ꎬ它表明早在约公元前4000年的南美原住民已经在进行蓝染尝试ꎮJeffSplitstoser和JanWouters的测试证实了若干标本带有靛蓝与靛玉红分子ꎬ它来自于一种由豌豆科灌木叶子的靛蓝染料ꎮ欧洲的蓝染历史也非常悠久ꎬ如德国多瑙河河谷中部霍赫多夫墓葬ꎬ出土有古代凯尔特文化时期的菘蓝织物残片ꎬ法国罗讷河口省的阿达伍斯特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有使用过菘蓝的证据ꎮ此外ꎬ流行于南亚地区的印花布纹样图12㊀公元前4000年秘鲁的蓝染布Fig.12㊀Blue ̄dyedclothfromPeruaround4ꎬ000BC(图13)ꎬ其与巴基斯坦境内摩亨佐达罗文化遗址出土 祭司国王 服装上的 星星 纹相仿(图14)ꎬ后者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埃及室陈列有古埃及第十一王朝贵族所穿过的套头衣ꎮ套头衣由亚麻材料制成ꎬ纤细的质地洁白㊁纯净令人赞叹ꎬ而蓝染是作为套头衣的装饰条纹部分出现的ꎬ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埃及也已出现蓝染ꎮ但是并不清楚以上蓝染织物所采用的是何种染色工艺ꎬ但概率比较大的是直接染色工艺ꎮ图13㊀近现代南亚民间印花布图案Fig.13㊀FolkfloralclothpatternsinModernSouthAsian图14㊀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的 祭司国王 Fig.14㊀The PriestKing unearthedfromtheArchaeologicalRuinsatMohenjo ̄daro直接染色法或是蓝草叶捣碎涂染在织物纤维上ꎬ或是将纤维与鲜叶放在一起搓揉ꎬ或将鲜叶放在布面上碾压捶打染色等ꎮ但是ꎬ为了避免损伤纤维ꎬ染色不匀及清洗黏附在纤维表面的蓝叶渣杂质等ꎬ可能是先将蓝草鲜叶放在容器内捣碎ꎬ再加水合成染液进行浸染的方法ꎮ但是从蓝草种植到采摘染色是一整套需要连续作业的工艺流程ꎮ植物染色在中国一直是与物候㊁节气相关的农事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为此中国很早就建立了染料生产管理方面的制度ꎮ如«周礼 天官» 染人 (图15)ꎬ其职事为: 掌染丝帛ꎮ凡染ꎬ春暴练ꎬ夏纁玄ꎬ秋染夏ꎬ冬献功ꎮ «周礼 地官» 掌染草 的职事是: 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ꎬ以权量受之ꎬ以待时人而颁之ꎮ [26]前者是治掌事务的官ꎬ后者是具体指导事务的官ꎮ可见最晚到汉代初期ꎬ中国已经有了指导征收蓝草ꎬ令其用秤称量轻重而后收纳ꎬ以待用时交给染人的专门分工ꎬ较为完备的管理植物染色生产的系统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诗经 采绿»: 终朝采蓝ꎬ不盈一襜ꎮ 很多人认为ꎬ«采绿»描写的是妇人思夫ꎬ期逝不至而怨511。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1. 基本数据姓名:蔡曙山性别:男出生地:贵州省贵阳市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通信地址: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新斋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电话:8610-62773687 (办)传真:8610-62786250电邮:sscai@2. 教育背景(1) 学士学位:贵州大学,1982。
(2) 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1987。
(3) 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2。
3. 访问学者(1)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4-2005。
(2) 德国汉堡大学访问研究,2006,2008。
(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2007。
4. 现任工作和职务国内(1)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3) 中国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4) 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认识科学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席专家;(5)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6) 中国逻辑学会逻辑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7) 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国际(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DLMPS);(2) 国际符号学研究会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3) 国际符号交际学院会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4)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教师简介【模板】

教师简介
一、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王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2.09
民族:汉
职称职务:讲师
政治面貌:共产党员
最后学历:博士
最高学位:博士
工作单位:**大学
通信地址:浙江省**市茶山高教园区**大学南小区数电学院
邮政编码:******
E—Mail :wangming@
二、从事研究的专业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的专业领域:
计算机图形学。
主要研究方向:
三维重建技术是是计算机图形学下几何建模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在计算机中再现逼真的物体模型,通过自然交互给用户
以直观的感受。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跨越空间的限制,呈现潜在的物体形态。
该技术在医学、教育和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主要工作经历
2014.09至今**大学
四、近年来主持的主要教学科研项目
**市公益性工业科技项目,G********,户型快速重建与虚拟展示技术的研究,2017/01-2018/12,2.5万元,主持。
五、近年完成的主要教学科研成果目录(含论文、课题、科研获奖、教学成果)无
六、研究生培养情况
非硕士生导师。
(2018年3月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1. 基本数据姓名:蔡曙山性别:男出生地:贵州省贵阳市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通信地址: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新斋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电话:8610-62773687 (办)传真:8610-62786250电邮:sscai@2. 教育背景(1) 学士学位:贵州大学,1982。
(2) 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1987。
(3) 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2。
3. 访问学者(1)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4-2005。
(2) 德国汉堡大学访问研究,2006,2008。
(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2007。
4. 现任工作和职务国内(1)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3) 中国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4) 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认识科学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席专家;(5)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6) 中国逻辑学会逻辑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7) 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国际(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DLMPS);(2) 国际符号学研究会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3) 国际符号交际学院会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4)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5. 以前的工作和职务(1) 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首任处长,2000-2005。
(2)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处长,1992-2000。
6. 现任学术兼职(1) 《科学中国人》编委;(2) 《学术界》学术委员;(3) 《逻辑学研究》编委;(4)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编委;(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
7. 现任与曾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 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2) 中山大学兼职教授;(3) 苏州大学兼职教授;(4) 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5) 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6) 重庆大学客座教授;(7) 天津商业大学兼职教授;(8) 深圳市行政学院、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客座教授;(9)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客座教授8. 教学经历和已经开设的课程(仅列清华大学部分)逻辑学(1) 数学逻辑(2) 模态逻辑(3) 多值逻辑(4) 现代逻辑和形式化方法逻辑学和语言学(5) 语言逻辑(6) 自然语言的形式理论(7) 语用学和自然语言理解语言哲学(8) 言语行为理论(9) 语言哲学认知科学和交叉学科(10) 认知逻辑(11) 心理逻辑(12) 心智哲学(13) 心理学哲学(14) 认知科学系列讲座9. 研究生、博士后培养(1) 指导美国普度大学留学生1名(Natalie Beltz,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urdue University, 2008, Major Psychology and Chinese Culture)(2) 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人,其中1人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唐芳芳,2005)(3) 已毕业博士研究生4人,其中1人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并被评为优秀博士毕业生(王志栋,2008)(4) 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其中1人已出站,获博士后优秀论文(张寅生,2006);正在指导2名博士后均为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回国博士(衣新发,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心理学博士,目前研究课题认知心理学;白晨,日本东北大学信息学博士,目前研究课题认知心理学)10. 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计划研究领域(1) 逻辑学(主要研究方向:数学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哲学逻辑;语言逻辑等)(2) 哲学(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3) 认知科学的一些领域(主要研究领域:认知逻辑;心理逻辑等)研究计划(1) 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应用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项目,任首席专家,2007年至今。
(2) 认知科学研究,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项目,任基地主任,2004至今。
(3) 数字化的逻辑基地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2001-2005。
(4) 语言逻辑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负责人,2001-2005。
(5) 语言逻辑及其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教育部重大项目,负责人,2001-2005。
11. 合作研究经历(1) 清华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哲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合作项目(PNP Program),项目负责人,2006年至今。
(2) 自然与人工认知系统跨模型交互研究计划参加者(Cross-modal Interac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Cognitive Systems, CINACS),中德博士生交流计划,清华大学与德国汉堡大学合作项目,2005年至今。
(3) 中国教育部认知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负责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信息学院、医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合作项目,2005年以后。
12. 代表性学术成果专著(1) 蔡曙山(2008) 《自然语言的形式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蔡曙山(2007) 《语言、逻辑和认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蔡曙山(1998) 《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重印。
作者改进了英、美著名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塞尔(John R. Searle)等人的工作,建立了语用逻辑形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
这项研究受到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科学国家总统奖章获得者、著名语言哲学家塞尔的赞誉。
本书被University of Alberta Libraries等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大学图书馆列入“语言学和哲学”(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类推荐书目。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该书书评。
《中国哲学年鉴》(1999)“新书选介”对该书作专门介绍,并连续多年对该书及相关成果作专门介绍和评论。
《哲学动态》等多家杂志发文评介这一方向的发展和作者的贡献。
本书被国家图书馆、国内各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台湾地区各大学图书馆收藏,被国家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选为浏览书目,并入选哲学·心理类常备书架(Standing Bookcase)。
本书还被国内多所高等院校指定为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研究生参考书。
编、译著(1) 米黑尔·罗科、威廉·班布里奇编(2003),蔡曙山等译(2008) 《聚合四大技术力量,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Cai, Shushan, editor in chief (2008) Proceeding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7,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08.(3) Cai, Shushan, editor in chief (2008) Mind and Cognition, Beijing: Tsinghua-Springer Press, 2008.论文(已发表学术论文约100篇,被中国期刊网全文选用60篇,此处选36篇)(1) 论心理学与逻辑学统一性的认知科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已采用,近期刊出。
CSSCI。
(2) Cai, Shushan (2007) The Language Preferred Models in Cognition, Proceeding of CINACS, Hamburg University, 2008. ISSTP。
(3) 从语言到心智和认知: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以塞尔为例,石家庄:《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CSSCI。
(4) Cai, Shushan (2007) Logics in a New Frame of Cognitive Science: On Cognitive Logic, its Objects, Methods and Systems, Proceeding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1.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08. ISSTP.(5) Cai, Shushan (2007) A Cognitive Model with Two Structures of Language and World, Mind and Cognition, Tsinghua-Springer, 2008.(6) 蔡曙山(2007) 论形式化,北京:《哲学研究》,2007(7): 97-105。
CSSCI。
(7) 蔡曙山(2007) 认知科学:世界的和中国的,合肥:《学术界》,2007(4): 7-19。
北京:《新华文摘》转载,2007(19):27-31。
CSSCI。
(8) 蔡曙山(2007) 认知科学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7(4): 243-248,CS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