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合集下载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概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人质情结或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发生在被劫持者(人质)对劫持者产生情感依赖,甚至同情、认同或支持其行为的情境中。

这种心理反应看似悖论,实则揭示了人类心理在极端压力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2️⃣ 心理机制剖析2.1 生存本能与依赖建立面对生命威胁,人类的首要反应是求生。

在长期的囚禁或胁迫环境中,被劫持者可能会逐渐将劫持者视为生存的关键,形成一种“依赖共生”的关系。

这种依赖不仅限于物质上的供给,更包括情感上的寄托,因为劫持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被劫持者的安全感需求,即使这种安全感建立在恐惧之上。

2.2 信息控制与认知扭曲劫持者通常会通过信息封锁、恐吓或洗脑等手段,控制被劫持者的认知。

被劫持者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极为有限,且往往被劫持者所操纵,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发生扭曲。

在这种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被劫持者可能开始怀疑外部世界的真实性,转而更加信任劫持者的说辞,进而形成对劫持者的正面评价。

2.3 情感转移与认同在长期的共同经历中,被劫持者可能会将原本对家人、朋友的情感转移到劫持者身上。

这种情感转移并非基于理性判断,而是源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寻求情感联结的本能。

同时,为了自我合理化这种异常关系,被劫持者可能会通过认同劫持者的价值观、行为甚至犯罪动机,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和道德负担。

2.4 社会支持与孤立感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也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被劫持者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缺乏外界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孤立感使他们更加依赖劫持者提供的“关爱”和“保护”。

即便在外界看来,劫持者的行为极其恶劣,但在被劫持者的心理世界中,劫持者却可能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

3️⃣ 应对与干预对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受害者,专业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这包括提供安全的环境,逐步恢复受害者的社会联系,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现实的正确认知。

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和认知重构,帮助受害者认识到自己情感依赖的根源,并学会在健康的关系中寻求情感满足。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被绑架、劫持或虐待的人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的情况。

本文将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进行深度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最初是在1973年由瑞典警方命名的,起因于一起持续六天的银行劫持事件。

在事件结束后,被劫持的人竟然对劫持者产生了同情和情感依赖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现在,这一术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类似的情况。

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以下几个特征:- 情感依赖:被施加者对施加者产生了情感依赖,表现出同情、合作甚至保护施加者的行为。

- 对施加者的理解和同情:被施加者试图理解施加者的动机和行为,并对其感到同情,将其行为合理化。

- 解除困境后的情感冲突:当被施加者脱离施加者的控制后,可能会出现情感冲突,同时感到对施加者的恨意和愤怒。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需求:被施加者可能处于一种孤独、需要情感关怀的状态,对施加者的关注和接触满足了这种需求。

- 生存机制:在极端的情况下,被施加者可能通过与施加者建立情感依赖来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

- 心理防御:被施加者可能出于心理自卫的需要,选择与施加者建立情感依赖,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恐惧。

4.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73年的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持案。

在这起事件中,劫持者与被劫持者相处了长达六天的时间,期间被劫持者表现出对劫持者的同情和合作,甚至在解救行动中保护了劫持者。

5. 应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方法对于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影响的人,以下方法可能有所帮助:- 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依赖问题。

- 社会支持:寻求亲友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 自我认知:通过学习和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以及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科普知识全解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科普知识全解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科普知识全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被绑架者或被拐卖者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和同情的一种心理现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普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由瑞典记者贝琳达·奥尔森在1973年提出的概念,她根据1973年一起银行劫案中的事件命名。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指的是被害者在长时间被施加者控制、恐吓和限制自由后,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同情和支持的一种心理现象。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表现被施加者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下可能表现出以下特征:- 积极合作:被施加者可能会与施加者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主动配合施加者的要求。

- 拒绝帮助:被施加者可能会拒绝任何外界的帮助或干预,即使有机会逃脱或求助。

- 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被施加者可能会产生对施加者的情感依赖和同情,认为施加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 对施加者辩护:被施加者可能会为施加者辩护,试图为施加者找出合理的理由和解释。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被施加者可能会在极度威胁下产生一种求生的本能,试图与施加者建立合作关系以求生存。

- 长时间的心理压力:被施加者在长时间的控制和恐吓下,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

- 情感依赖的形成:被施加者在与施加者的互动中,可能会产生一种情感依赖和同情,将施加者看作是一种保护者或者同情者。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治疗和帮助对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疗和帮助方法:-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患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通过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来缓解和解决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带来的问题。

- 支持网络:患者可以寻找相关的支持网络或组织,与其他患者交流和分享经验,以获得理解和支持。

-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人和社会环境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他们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和重新融入社会。

探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普知识

探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普知识

探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普知识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被绑架、虐待或劫持的人会开始产生对施暴者的情感依赖和同情。

这种现象最早是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一起银行劫案中被发现和描述的,因此得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
- 依赖和同情: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情感依赖和同情,甚至可能帮助施暴者逃脱或保护施暴者。

- 否认和合理化:受害者可能否认或合理化施暴者的行为,认为施暴者是被迫的、无法控制的。

- 恐惧和威胁感: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恐惧和威胁感,可能担心受到更严重的伤害或死亡。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以下一些可能的因素:
- 心理防御机制:受害者可能通过产生依赖和同情的情感来应对自己的困境和恐惧。

- 人际关系:受害者与施暴者的接触时间增加,可能导致情感的混淆和依赖的形成。

- 情感压迫:受害者可能因为恐惧和威胁感而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只能选择与施暴者建立情感联系。

如何应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寻求支持:受害者应该尽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寻找应对策略。

- 自我保护:受害者需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避免陷入更严重的虐待或伤害中。

- 建立支持网络:受害者可以寻求家人、朋友或组织的支持,建立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

结论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现象,受害者在被施暴者控制的情况下产生对施暴者的情感依赖和同情。

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和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对于受害者和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透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学内涵

透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学内涵

透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学内涵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被害者在长时间的恐吓、控制、监禁或虐待后,产生对施暴者的情感依赖和同情的心理状态。

这种现象最早在1973年由瑞典警方在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劫案中发现,因此得名。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 对施暴者的情感依赖:被害者出于自我保护或生存需要,开始对施暴者产生情感依赖,视其为唯一的支持和保护者。

- 同情施暴者:被害者可能会对施暴者感到同情,试图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认为施暴者也受到了某种压力或困境的影响。

- 负罪感:被害者往往会自责,觉得自己是施暴者行为的原因或部分原因,从而产生内疚和负罪感。

- 忽视或否认施暴行为:被害者可能会试图合理化施暴者的行为,否认或忽视其所遭受的虐待,以维护与施暴者之间的关系。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 人际关系的不平衡: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往往发生在权力不对等的人际关系中,如绑架案件、家庭虐待等。

被害者在这种关系中感到无助和依赖。

- 应激反应:长期的心理和身体压力可能导致被害者出现应激反应,进而影响其判断和情感反应,使其对施暴者产生依赖和同情。

- 心理防御机制:被害者可能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虐待,其中一种机制是将施暴者理想化,以减少自我感受到的痛苦和恐惧。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通过提供安全的环境和专业的辅导,帮助被害者重新建立自我认知和自尊,解开对施暴者的情感依赖。

- 支持网络:建立一个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成员、朋友或专业机构的支持,可以帮助被害者摆脱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影响,重建健康的人际关系。

- 社会教育:提高公众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认知和了解,加强对权力不平衡和虐待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发生。

以上是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学内涵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论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论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论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引言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人们在被劫持、绑架或其他形式的人质危机中,对于劫持者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同情,甚至为了保护劫持者而与警方对抗的一种心理现象。

该综合征得名于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劫案,其中两名银行员工在长时间被绑架后,出现了这种心理状况。

本文将从定义、历史、表现、成因和治疗等多个方面全面论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二、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在人质危机中,人质对于劫持者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和同情,并且会为了保护劫持者而与警方对抗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状态通常会出现在长时间被困后,而且人质对于劫持者有着某些共鸣或认同感。

三、历史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得名于1973年4月5日至1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发生的一起劫案。

两名劫匪持枪进入银行,挟持了四名银行员工。

在长达六天的人质危机中,两名劫匪与人质之间建立了一种奇特的关系,人质们表现出对于劫匪的同情和依赖,并且在解救行动开始后,拒绝与警方合作。

此后,类似的心理现象也出现在其他绑架案件中,并逐渐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四、表现1.对于劫持者产生同情和依赖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人质对于劫持者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同情。

这种依赖并不是出于恐惧或威胁,而是出于某种共鸣或认同感。

2.拒绝与警方合作在解救行动开始后,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影响的人质通常会拒绝与警方合作,甚至为了保护劫持者而与警方对抗。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人质受到伤害或死亡。

3.对于劫持事件的认知失调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影响的人质可能会产生对于劫持事件的认知失调,他们可能会认为劫持者是好人,而警方是坏人。

这种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人质在解救后难以适应现实生活。

五、成因1.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在长时间被困的情况下,人们容易出现一种心理疲劳和无助感,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依赖和同情。

2.对于劫持者的认同感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影响的人质通常会对于劫持者产生某种共鸣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能来自于与劫持者共同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共享某些价值观念。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也被称为人质情感综合症。

它是指在长时间被限制自由的情况下,人质对绑架者产生情感依赖
和同情的心理现象。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
1. 情感依赖:人质开始对绑架者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和信任感,甚至可能将绑架者视为保护者。

2. 同情绑架者:人质会对绑架者的行为产生同情,试图理解和
原谅绑架者的行为。

3. 负罪感:人质可能会感到内疚和自责,认为自己应该为绑架
事件负责。

4. 拒绝协助救援:人质可能会拒绝协助救援行动,甚至主动阻
碍救援者的努力。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原因
1. 人类本能:人类在面对生死威胁时,会采用一种求生的本能反应,即产生情感依赖和同情,以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

2. 强迫性情感连接:由于长时间的限制和恐惧,人质寻找情感连接的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在绑架者身上。

3. 理性的自我保护机制:为了生存,人质可能会通过表现出对绑架者的同情和合作来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减少伤害的机会。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人质认识到自己的情感依赖和同情是一种防御机制,并帮助他们恢复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2. 支持系统:提供支持和理解的社会网络可以帮助人质摆脱对绑架者的情感依赖,重新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

3. 安全环境:为人质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使他们感到受保护和放松,有助于恢复心理健康。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来帮助人质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通过提供支持和理解,我们可以帮助那些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影响的人重新获得自由和独立。

探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普知识

探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普知识

探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普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被绑架者或被抓持者在长期恐惧和威胁环境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普知识: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被害者在长期与绑架者或抓持者相处的情况下,出现对抓持者产生情感依赖、同情甚至爱慕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被害者开始对抓持者产生一种保护和同情的情感,往往表现出与自己利益相悖的行为。

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起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一术语来源于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发生的一起银行劫案。

在这起劫案中,被劫持的银行员工与劫匪相处了长达六天的时间,期间他们开始对劫匪产生了一种情感依赖,甚至为劫匪辩护。

这一事件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逐渐形成了对这种心理现象的研究和定义。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被害者对抓持者产生情感依赖和同情,表现出对抓持者的保护和辩护。

- 被害者产生一种认同感,将抓持者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

- 被害者对抓持者产生一种深深的情感束缚,往往不愿意与抓持者断绝关系。

- 被害者可能会出现拒绝帮助警方或其他救援机构的行为,以保护抓持者。

4.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能的原因包括:- 被害者对抓持者的生存依赖和恐惧造成的心理转移。

- 抓持者对被害者的控制和操纵,导致被害者产生一种无助和依赖感。

- 被害者对抓持者的人格特质产生认同,认为抓持者是特殊的、可敬的人。

5.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治疗治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关键在于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被害者建立独立自主的思维。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被害者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解开心理上的束缚。

- 提供安全的环境和支持网络,让被害者感受到被保护和支持。

- 建立独立性和自主性,帮助被害者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事法律与案例》结课作业
——浅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061310418 王斌
这学期的选修课选了刘耀彬老师的《刑事法律与案例》,一开始觉得有关法律应该是很无聊的课,但是事实上这门课还是很有意思的,有关一些罪行的判定也让我长了不少知识。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对法律和一些常见的罪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第十周的课程中老师提到了“洛阳性奴案”,让人震惊不已。

案犯李浩十分残忍,毫无人性,但是案发后受害者似乎忘记了恨,还在警察调查中试图袒护李浩。

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典型体现。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意图抢劫斯德哥尔摩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

这两名可能的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

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
金。

据说,当中一名遭挟持的女性,后来与之前绑架她的一名绑匪,在他服刑期间与他订婚。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范围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争囚犯、乃至于娼妓、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

这项调查的结论是,如果符合某些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首先,受俘者必须真正感受到绑匪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其次,在遭挟持的过程中,被绑的人必须辨认出绑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举动。

第三,除了绑匪的看法之外,受俘者必须与所有其它观点隔离;
最后,受俘者必须相信逃离是不可能的事。

专家认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这种心理转变,可发生在三到四天时间,但必须强调的是,身历这种症候群的人并不是疯了,而是他们正在为保住生命而战。

这种症候群代表受俘者藉由讨好绑匪,以确保自己的一种策略。

受掳者尽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衅绑匪;而受俘者这样做的时候,也渐渐失去自我意识,直到完全接受掳人者的观点。

假如受俘者现在用掳人者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们就不再渴望自由,结果是当救援到来时,受害人可能会抗拒营救。

在这次事件之后人们才认识到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原来人也是可以被驯养的。

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通常有下列几项特征: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这四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很显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最容易在被绑架的人身上产生,有一些电影反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比如《地牢少女》、《倒霉追击令》、《我是一个贼》、《没完没了》等。

其中《没完没了》是我看过的一部电影。

其实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一部电影,不过其中一些情结还是展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阮大伟欠韩冬9.8万元,却一直欠钱不还,因为植物人姐姐,韩冬找阮大伟要钱多次,却始终没有要到。

被逼无奈就绑架了阮大伟的女朋友刘小芸。

刘小芸十分厌恶这个粗俗的歹徒,然而当她听阮大伟说,宁可韩冬撕票和不给钱的时候,她心里失望透顶。

韩冬为了追回欠款,刘小芸为了报复阮大伟,两人共同商议上演了一出戏来捉弄阮大伟。

阮大伟气急败坏,发誓不会放过韩冬。

老实巴交的韩冬被吓怕了。

不料刘小芸得知了韩冬大费周章只为救姐姐,打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实人。

其实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被绑架的人慢慢喜欢上绑架者的一部喜剧电影,因为电影中喜剧元素所以在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但现在回想起来,有还是有那么一点的。

韩冬绑架了住在医院的刘小芸,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韩冬给刘晓云做了裙子,给她打针……这些细节让刘小芸慢慢的喜欢上这个绑架自己的人。

在公安调查这件事的时候,刘小芸还为韩冬辩白。

事实上,韩冬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只是为了追回欠款,逼无奈才绑架了刘小芸,(上过这门课后知道这不是绑架,而是非法拘禁。

)从这点上说,这并不能严格算是一部反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电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

“体制化”是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演绎的重要概念。

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这样谈到“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体制)下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

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座监狱。

为此,老布不惜举刀杀人,以求在监狱中继续服刑。

他刻骨铭心地爱上了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他终于选择了自杀。

老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一切失去了意义。

或许看完这部电影我们赞叹的是安迪聪明才智、惊人的毅力、追求自由的心,但是还应该看到他没有被体制化,在监狱里面待了20年却没有和老布一样,被
这个让自己受惊折磨的监狱体制化而爱上这个地方。

这不是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样吗?只不过施暴者变成了一个体制。

或许真的是有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能在这种地方保持自己内心原本的那份追求。

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教育上的或政治上的!我们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形式上的民主……只不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慢性症状,说得严重些,就是“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尤其是自己的内心,在面对此类事情的时候才能避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还有就是要多多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相关的知识,看看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相关的电影,远离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做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