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概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人质情结或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被绑架或虐待的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情感依赖、认同甚至保护施暴者的心理倾向。
这一现象最初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被观察到,并因此得名。
此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成为了心理学、社会学及犯罪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心理机制解析2.1 生存本能与依赖形成在极端情况下,如被绑架或长期虐待,受害者面临生命威胁时,其生存本能会驱使他们寻找任何可能帮助自己生存的途径。
施暴者,尽管是威胁的来源,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受害者心中的“救命稻草”。
这种依赖关系的形成,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展的第一步。
2.2 认知失调与合理化为了应对这种极端的心理冲突,受害者往往会经历认知失调的过程。
他们可能开始合理化施暴者的行为,将其解释为出于某种正当原因或情有可原。
这种合理化不仅减轻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还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施暴者的依赖。
2.3 情感转移与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害者可能对施暴者产生情感上的转移,从最初的恐惧和仇恨转变为同情、理解甚至爱慕。
这种情感转移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核心特征之一,它使得受害者愿意为施暴者辩护,甚至反对那些试图解救他们的人。
2.4 社会孤立与群体压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害者的社会孤立。
在被囚禁或虐待的环境中,受害者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无法获得外部支持和信息。
这种孤立状态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施暴者的控制,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施暴者行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预防与干预针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预防与干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3.1 早期识别对于潜在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受害者,应尽早识别其心理变化,特别是认知失调和情感转移的迹象。
这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情况恶化。
3.2 心理支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受害者处理心理创伤,重建自我认知和情感平衡。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案例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案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被害者对施暴者产生情感依赖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被绑架者或被虐待者身上,他们会对施暴者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和同情,甚至会为施暴者辩护。
这一现象首次在1973年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中被发现,因此得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典型特征包括被害者与施暴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被害者对施暴者的同情和理解,以及被害者对施暴者的辩护和保护。
这种现象常常让外界感到困惑和不解,但在心理学上却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解释。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被害者通常处于极端的恐惧和无助状态下,他们对施暴者产生依赖是为了求得安全感和生存希望。
其次,施暴者往往会在恐吓和威胁的同时给予被害者一些温情和关怀,这种情感上的交流会加深被害者对施暴者的依赖。
此外,长时间的虐待和控制也会导致被害者对施暴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和同情,认为施暴者也有可怜的一面。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些被绑架者在被解救后仍对绑匪心存感激,甚至为其辩护;有些受虐待的配偶在受到伤害后仍对施暴者表示理解和原谅。
这种现象给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针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案例,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解决和干预的方法。
首先,需要对被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他们摆脱对施暴者的依赖和恐惧。
其次,需要对施暴者进行法律制裁和心理干预,避免其继续对被害者造成伤害。
同时,社会也需要加强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心理现象,并且提高对受害者的关爱和支持。
总的来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形成和发展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层面。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以理性和同情的态度对待,给予被害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对施暴者进行干预和制裁,避免其继续伤害他人。
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处理,让更多的人远离伤害和恐惧,重获自由和安宁。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科普讲座PPT

1.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 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典型案例
2. 斯德哥尔 摩综合症的心
理机制
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 理机制
被害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绑匪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加 害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 理机制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学解释和原因 分析
4. 如何应对斯德哥尔摩综 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相关法律和社会支 持资讯
5. 斯德哥尔 摩综合症的重 要意义和讨论
5.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重 要意义和讨论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心理学和 犯罪学领域的重要性
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争议和 不同看法
5.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重 要意义和讨论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警示和社会倡议
斯德哥尔摩综 合症科普讲座
PPT
目录 1.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机 制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例分 析 4. 如何应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5.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重要意 义和讨论 6. 总结
1. 什么是斯 德哥尔摩综合
症
1.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 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定义和特 征
3. 斯德哥尔 摩综合症的案
例分析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 例分析
银行劫持案件中的斯德哥尔摩 综合症
家庭绑架案件中的斯德哥尔摩 综合症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 例分析
其他类型案件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表 现
4. 如何应对 斯德哥尔摩综
合症
4. 如何应对斯德哥尔摩综 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预防和教 育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干预和治 疗方法
6. 总结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听起来就带着悲剧色彩的名词,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悄然渗透进人们的心理,让人们对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探寻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真相。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顾名思义,是指人质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对绑架者产生情感依赖,甚至对其产生好感、同情的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是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银行劫案中被发现,因此得名。
在这个世界里,人质仿佛置身于一片黑暗的深渊,他们的心灵在恐惧和绝望中挣扎。
然而,就在这绝望的边缘,他们却意外地发现了绑架者的另一面。
或许是绑架者在某些时刻的温柔体贴,或许是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与坚韧,这些都让被囚禁的人质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人质开始对绑架者产生信任,甚至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他们开始认为,绑架者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冷酷无情,而是有着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于是,他们在心中为绑架者辩护,为他们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
然而,这种心理现象并非毫无道理。
心理学家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出现,与人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人质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将心理防线放宽,从而在潜意识中对绑架者产生好感。
然而,这种好感并非真正的爱情,而是一种被迫的依赖。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人质会逐渐失去自我,变得盲目。
他们为了维护与绑架者的关系,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出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当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人性中存在着善良与宽容。
在关键时刻,我们可能会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总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揭示了人在极端困境下的心理状态。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也要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关爱与支持。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被绑架、劫持或虐待的人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的情况。
本文将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进行深度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最初是在1973年由瑞典警方命名的,起因于一起持续六天的银行劫持事件。
在事件结束后,被劫持的人竟然对劫持者产生了同情和情感依赖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现在,这一术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类似的情况。
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以下几个特征:- 情感依赖:被施加者对施加者产生了情感依赖,表现出同情、合作甚至保护施加者的行为。
- 对施加者的理解和同情:被施加者试图理解施加者的动机和行为,并对其感到同情,将其行为合理化。
- 解除困境后的情感冲突:当被施加者脱离施加者的控制后,可能会出现情感冲突,同时感到对施加者的恨意和愤怒。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需求:被施加者可能处于一种孤独、需要情感关怀的状态,对施加者的关注和接触满足了这种需求。
- 生存机制:在极端的情况下,被施加者可能通过与施加者建立情感依赖来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
- 心理防御:被施加者可能出于心理自卫的需要,选择与施加者建立情感依赖,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恐惧。
4.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73年的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持案。
在这起事件中,劫持者与被劫持者相处了长达六天的时间,期间被劫持者表现出对劫持者的同情和合作,甚至在解救行动中保护了劫持者。
5. 应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方法对于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影响的人,以下方法可能有所帮助:- 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依赖问题。
- 社会支持:寻求亲友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 自我认知:通过学习和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以及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听起来如同悬疑小说中令人费解的情节,却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并非简单的受害者心理,而是深入人心的情感纠葛。
在这个世界里,自由与束缚、信任与背叛交织成一幅复杂而深刻的画卷。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起源于1973年一场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银行抢劫案。
人质在长达六天的囚禁中,与绑匪建立了某种奇特的情感联系。
他们不再将绑匪视为敌人,反而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依赖。
这种现象,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在这个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首先,受害者会经历一种“心理适应”过程。
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
这种适应,使他们逐渐将绑匪视为一种生存保障,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
其次,受害者会经历“情感投射”过程。
在长期的囚禁中,他们会将绑匪的一些特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需求。
例如,绑匪的幽默、关爱或关心,都可能成为他们情感寄托的来源。
这种情感投射,使得受害者与绑匪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再者,受害者会经历“道德冲突”过程。
在囚禁期间,他们需要不断面对道德困境:是选择反抗,还是选择屈服?这种道德冲突,使得受害者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痛苦。
然而,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他们往往选择屈服,以换取一丝生存的希望。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还让我们思考自由与束缚、信任与背叛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人处于极度困境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情感反应。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非普遍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能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
但这个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爱与支持。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为了避免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困境,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坚守道德底线。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用关爱与支持为他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科普知识全解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科普知识全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被绑架者或被拐卖者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和同情的一种心理现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科普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由瑞典记者贝琳达·奥尔森在1973年提出的概念,她根据1973年一起银行劫案中的事件命名。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指的是被害者在长时间被施加者控制、恐吓和限制自由后,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同情和支持的一种心理现象。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表现被施加者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下可能表现出以下特征:- 积极合作:被施加者可能会与施加者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主动配合施加者的要求。
- 拒绝帮助:被施加者可能会拒绝任何外界的帮助或干预,即使有机会逃脱或求助。
- 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被施加者可能会产生对施加者的情感依赖和同情,认为施加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 对施加者辩护:被施加者可能会为施加者辩护,试图为施加者找出合理的理由和解释。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被施加者可能会在极度威胁下产生一种求生的本能,试图与施加者建立合作关系以求生存。
- 长时间的心理压力:被施加者在长时间的控制和恐吓下,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
- 情感依赖的形成:被施加者在与施加者的互动中,可能会产生一种情感依赖和同情,将施加者看作是一种保护者或者同情者。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治疗和帮助对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疗和帮助方法:-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患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通过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来缓解和解决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带来的问题。
- 支持网络:患者可以寻找相关的支持网络或组织,与其他患者交流和分享经验,以获得理解和支持。
-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人和社会环境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他们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和重新融入社会。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心理学,这个深邃的领域,总是能揭开人类情感的神秘面纱。
在这其中,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无疑是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更让我们对权力、依赖、恐惧等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顾名思义,是指受害者对绑架者产生同情、认同甚至忠诚的情感状态。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正常情感反应的认知。
当人们身处困境,面对生命威胁时,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反应呢?首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与受害者对绑架者的恐惧密切相关。
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将绑架者视为唯一的依靠。
为了保护自己,受害者不得不屈服于绑架者的意志,甚至对其产生依赖。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言:“恐惧是人类行为的最强大驱动力。
”其次,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与受害者对绑架者的认同有关。
在长期的囚禁生活中,绑架者往往会展现出一些积极的品质,如关心、照顾、保护等。
这些行为会让受害者逐渐对绑架者产生认同,认为其并非真正的敌人。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真正的敌人,往往隐藏在内心的深处。
”此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还与受害者对绑架者的同情有关。
在囚禁生活中,绑架者可能会展现出一定的脆弱和善良,让受害者对其产生同情。
这种同情会让受害者忘记自己的痛苦,甚至站在绑架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正如我国古代诗人白居易所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然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非全然负面。
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适应能力。
在极端环境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会与敌人共处,甚至寻求合作。
这种适应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生存策略”。
那么,如何预防和应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被恐惧和依赖所左右。
其次,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认同他人。
最后,要关注自身情感,及时发现并调整心理状态。
总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价值结构
认同会倒向价值信仰坚定,并且能以非敌意的方式表达的
一方。更多时候,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被用来指人质对绑 匪的一种积极归因及认同,但实际上,绑匪同样也可能站 在人质的立场上行事。 认同实际发生的方向,即在绑架事件中谁会对谁产生认同, 取决于哪一方的信念更坚定。那些个性顽强,对于自身和 自身的生活方式有坚定信念,对人的心理有基本了解的 人质,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他们会在日常接触中逐渐对绑 匪产生影响。 1996年日本驻利马使馆人质绑架案佐证了特纳的观点。 在这起持续数月的绑架事件中,一些绑匪逐渐对人质产 生了认同,他们的敌意也渐趋弱化,恐怖分子内部的团结 受到了挑战。后来也有学者将这种绑匪对人质的认同, 称为“利马综合症"(CLimaSyndrome)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含义浅析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斯
德哥尔摩症候群、人质情结、人质综合 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 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 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病例起因
1973年8月2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某家银行里,突然
种受害者对压迫者或施虐者 的依恋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根 据贝耶洛特及其追随者的研究,斯德哥 尔摩综合症一般会表现出3 个基本症状
(1) 人质对于绑匪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的产生是
有前提的,它需要双方有交流和沟通。绑匪没有虐待人 质,并且有一些小小的善行。 (2) 人质对于官方的不信任,害怕和愤怒。人质认为,是 因为警察没有想办法尽快结束事件,才使他们被囚禁 在这里。同时人质也担心,如果警察采取突袭行动,他 们的处境会更加危险。因为双方一旦交火,他们即使 不被警察的子弹射中,怒火中烧的绑匪也不会放过他 们。人质将警察看作麻烦制造者,因为他们会破坏情景 的稳定。 (3)绑匪对于人质积极的情感体验。绑匪在感受到人质 的合作和对于他们事业的同情之后,会对人质的处境 和感受报以同情和理解。
一些参与人质解救的谈判者,出于提高人
质生存机会的动机,会鼓励斯德哥尔摩综合 症的产生。因为如果绑匪对人质有积极情 感,他们便不会轻易杀害人质。 但这是 一把双刃剑。有这种症状的人质 不但在营救过程中拒绝与官方合作,反而在 获释之后故意提供关于绑架者藏身地点的 错误信息,或者在绑匪被捕后拒绝出庭作证。
的相互依赖。绑匪知道,如果没 有人质,官方就会毫不犹豫地 以暴力手段结束这种僵局;同时, 人质也非常清楚,他们的性命完 全掌握在绑匪手中。双方都依 赖对方获得生存的机会。这就 促使- 一种“我们”(us) 和“他 们”(them)的再范畴化区分。 原本处于对立位置的人质与绑 匪之间,因为共同的命运被再范 畴化为“我们”群体,而官方被 视为“他们”群体。
受害者与压迫者之间这种“被误置的”
(misplaced)的情感联结,并非只存在于绑架 事件中,只要双方之间(无论是个人还是组 织)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如果满足 一定 的条件)处于弱势的一 方都可能对主导者产 生认同体验,如人质对于绑匪,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的犹太人对于纳粹军官,非裔美 国人对于白人,以及遭受家庭暴力的妻子 对于丈夫。
时间
时间是整个人质事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 因素之一。在人质事件的早期阶段,人质和绑 匪持有的关于对方的刻板印象主导着他们的思 维和行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的因素开 始介入到“人质一绑匪一外界”的复杂互动当 中。当各方面的因素倾向于导致双方积极的认 同时,时间拖延是有利于人质的。否则,如果消 极的认同产生,或者既有的刻板印象被强化,那么 事件持续的时间越长,人质越危险,因为疲倦和
闯进两个全副武装的绑匪,先是一阵狂扫乱射。绑匪 一边扫射一边说:Party开始了。此后,绑匪将几名银 行职员挟持为人质,并将他们扣押在银行的地下保管 库里。匪徒提出的条件是,释放在押的同伙,保证他 们安全出境,否则将人质一个个处死。
经过六天的营救,警方设法打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
斯将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作好了危急情 况下击毙劫匪的准备。然而,离开保管库后,几名人 质反而将劫持者掩护起来,保护他不受警方的伤害, 此后甚至拒绝提供不利于绑匪的证词。更为离奇的是, 其中一名女人质还由此爱上了一名劫持者,等他获释 后就要嫁给他。
应对策略
受害者:反思的心性 强烈的道德感、坚定地信念以及一种扪心自问的反思
降低 弱化 警察:审慎的解救策略 一方面要使人质人性化,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表现出对人 质的过度关注。因为如果过多关心人质,绑匪会认为 自己被忽视。为了在这两者之间达成平衡,应该先表 现出对绑匪的关心,然后再询问人质的情况。由于斯 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强大效应,美国防暴警察在受训时 都会被告知,不要轻易相信获释人质提供的消息,因 为他们可能提供假情报来帮助绑匪。 心理医生和家庭:有节制的介入
压力会降低绑匪对挫折的忍耐程度。
替代解释
认知失调论 情感投入、社会性投入、亲密 社会认同论 在绑匪与人质之间存在着很强
关系的投入、生活方式的投入
这些投入对受害人影响深刻,
甚至改变其人生,若是他们发 现控制者是坏人是恶人,那就 意味着他们在一件无意义的事 情上倾其所有(挑战了关于自 身才能的认知),并且与恶人 维持着暧昧关系(挑战了道德 良善的认知),这会使受害人 认为自己很愚蠢或产生负罪感, 就会体验到失调。为避免失调 产生的冲击,受害人宁愿相信 控制者是好人。
双方的联结会因警察没有满足绑匪的要求而被 进一步加强,因为这意味着,无论是人质还是绑 匪都要继续他们现在的境况,两者的利益都系 于警察。人质与绑匪成为同一条船上的人,警 察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当人质将自身与绑匪感 知为“我们”群体时,他不但会认同这一群体, 而且对这 一群体也会产生较高的评价,而作为 外群体的警察则遭到人质的鄙薄。当最近发生 的事件,唤起某一特定范畴化过程的时候,很 可能后继事件也会依据相同的范畴体系进行解 释。所以,人质即使在获释以后对绑匪的认同 以及对警察的敌意仍旧会存在,所以他们会提 供给警察错误的信息,并且拒绝出庭指证绑匪。
产生原因
七因素
面对面的交流 暴力发生的时间 语言 个体的(心理)知识储 备与经验 • 文化价值结构 • 刻板印象 • 时间 • • • •
四因素
• 绑匪威胁会杀死人质,并且 人质相信绑匪真的可能会这 么做 • 绑匪会向人质表达某种程度 的善意,经常给他们一些小 恩小惠 基石 • 人质没有逃脱的机会 • 人质与外界隔绝,他们所能 得到的信息皆来自绑匪 洗脑
暴力发生的时间
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暴力,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的产生会有不同的影响。实施绑架时的暴力, 不会阻碍认同的产生。绑架成功后,如果某位 人质有过激的或挑衅的行为,并因而受到了绑 匪的体罚和制止,这种暴力行为会被其他的人 质所接受,认为他是“罪有应得”,因为他破 坏了整个情境的稳定,并威胁到了其他人质的 生命。但是没缘由的体罚或嘲弄,会使人质更 加难以控制,并且使他们不易产生对绑匪的同 情心。
对此一个比较好的解释是情景的去范畴化
(decategorization)。此时,人质与绑匪的互动是在人际 而不是群际水平上,情景变成一种去范畴化的情景,人 质可能更关注每个个体的特异性信息,相应地较少注意 以群体为基础的刻板信息。这种“个性化”的接触形式, 加之绑匪对人质的一些善行,使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 生在情理之中。
刻板印象
特纳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会强化在双方的观念中已经
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但是,2002 年俄罗斯文化剧院的 人质事件对特纳的这一论点提出了挑战。俄罗斯人对车 臣人一直持有偏见,认为他们是不开化的粗野山里人, 但是在这次事件中,人质逐渐放弃了他们先前对于车臣 人持有的刻板印象,而且对之产生了好感,甚至在与他 们一起的时候体验到了安全(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