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斯德哥尔摩效应(人质情结)

斯德哥尔摩效应(人质情结)

斯德哥尔摩效应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西方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

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

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当局当成了敌人。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条件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起源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与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概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为人质情结或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其中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认同甚至同情,而非憎恨或反抗。

这一现象最初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抢劫案中被广泛认知,此后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学机制2.1 生存本能与依赖形成面对极端情境,如被劫持或囚禁,受害者首先会经历恐惧和绝望。

为了在这种极端环境中生存下去,他们可能会逐渐适应并寻求与加害者建立某种联系,以获取安全感或生存资源。

这种适应过程中,受害者可能会开始依赖加害者,即使这种依赖建立在不平等和剥削之上。

2.2 信息控制与认知扭曲加害者通常会通过信息控制来影响受害者的认知。

他们可能限制受害者的信息来源,只提供有利于加害者的信息,或是对受害者进行洗脑,使其相信加害者的行为是出于某种正当或合理的目的。

这种信息控制导致受害者对现实的认知发生扭曲,进而对加害者产生认同。

2.3 情感转移与认同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受害者可能会将原本对家人、朋友的情感转移到加害者身上。

这种情感转移可能是出于孤独、无助等心理需求,也可能是对加害者某些正面特质(如偶尔的仁慈或关注)的过度解读。

随着情感转移的加深,受害者可能会对加害者产生认同,甚至开始为其辩护。

2.4 社会支持与孤立社会支持是抵御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极端情境下,受害者往往被孤立,无法获得外界的帮助和支持。

这种孤立感加剧了受害者的无助和依赖,使他们更容易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陷阱。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应对与预防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该现象的关键。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会在极端情境中保持冷静,识别并抵制信息控制,以及寻求外部支持。

3.2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确保受害者在遭遇困境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 引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初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个听起来既神秘又引人深思的心理现象,源于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

在这起案件中,被劫持的人质在长时间的囚禁后,竟然对劫持者产生了情感依赖,甚至拒绝政府提供的救援,这一反常行为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自此,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人质与劫持者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现象。

2️⃣ 心理机制深度剖析2.1 恐惧与无助感的催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首先源于人质在极端环境下体验到的强烈恐惧和无助感。

这种感受使人质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生存策略”,即通过认同劫持者的权威和意图,来减轻自身的恐惧感。

在这种策略下,人质可能会开始寻找劫持者行为中的合理性,甚至对其产生同情或理解。

2.2 信息控制的影响劫持者通常会通过控制信息流通来加强对人质的影响。

他们限制人质接收外界信息,只提供经过筛选或歪曲的信息,从而在人质心中树立起一种“我们是一体的,外界是危险的”观念。

这种信息控制不仅加深了人质的恐惧感,还削弱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信任,进一步促进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发展。

2.3 情感依赖的形成在长时间的囚禁中,人质可能会因为劫持者偶尔的“善意”行为(如提供食物、水或简单的关心)而产生感激之情。

这种感激之情在恐惧和无助的背景下被放大,逐渐转化为一种情感依赖。

人质开始将劫持者视为自己生存的希望和依靠,甚至愿意为其冒险或牺牲。

2.4 社会认同与群体压力在某些情况下,人质之间可能会形成一个小群体,共同面对劫持者的威胁。

在这个小群体中,为了维护内部的和谐与稳定,人质可能会倾向于接受并传播劫持者的观点和行为模式。

这种社会认同和群体压力进一步强化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效应。

3️⃣ 结论:理解而非评判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揭示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和适应策略。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理解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道德评判。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 引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初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一术语源自197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

在该事件中,被劫持的人质不仅对绑匪未产生敌意,反而产生了同情、认同乃至依赖的情感,甚至拒绝政府提供的援助,为绑匪辩护。

这一异常心理现象随后被心理学家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2️⃣ 心理机制解析2.1 生存本能与依赖形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核心在于人质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而做出的适应性心理调整。

面对生命威胁,人质可能会将绑匪视为“命运的掌控者”,从而产生一种依赖感。

这种依赖不仅是对物质生存条件的依赖,更是对情感安全的渴求。

在长时间的囚禁中,绑匪偶尔的“善意”或“关注”都可能被放大,成为人质情感上的重要支柱。

2.2 信息控制与认知扭曲绑匪通过严格控制信息流通,使人质无法获得外界的真实情况,从而对人质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这种信息隔离导致人质对绑匪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甚至将绑匪的恶劣行为归咎于外部因素(如政府、警察等)。

这种认知扭曲进一步加深了人质对绑匪的认同和依赖。

2.3 群体效应与归属感在被囚禁的群体中,人质之间可能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为了共同应对威胁,他们可能会团结一致,甚至将绑匪视为群体的一部分。

这种群体效应不仅增强了人质的归属感,还可能导致对绑匪行为的集体认同和辩护。

2.4 情感转移与情感投射在长期的压力下,人质可能会将原本对家人、朋友等亲人的情感转移到绑匪身上。

这种情感转移不仅是对现实情感缺失的补偿,也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同时,人质还可能将自己的正面特质(如勇敢、善良)投射到绑匪身上,从而忽视或否认其恶劣行为。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启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揭示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适应机制,也提醒我们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遭遇类似极端情况的可能性较小,但面对压力、困境时,保持理性思考、积极寻求外部支持、维护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被绑架、劫持或虐待的人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的情况。

本文将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进行深度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最初是在1973年由瑞典警方命名的,起因于一起持续六天的银行劫持事件。

在事件结束后,被劫持的人竟然对劫持者产生了同情和情感依赖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现在,这一术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类似的情况。

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以下几个特征:- 情感依赖:被施加者对施加者产生了情感依赖,表现出同情、合作甚至保护施加者的行为。

- 对施加者的理解和同情:被施加者试图理解施加者的动机和行为,并对其感到同情,将其行为合理化。

- 解除困境后的情感冲突:当被施加者脱离施加者的控制后,可能会出现情感冲突,同时感到对施加者的恨意和愤怒。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需求:被施加者可能处于一种孤独、需要情感关怀的状态,对施加者的关注和接触满足了这种需求。

- 生存机制:在极端的情况下,被施加者可能通过与施加者建立情感依赖来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

- 心理防御:被施加者可能出于心理自卫的需要,选择与施加者建立情感依赖,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恐惧。

4.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73年的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持案。

在这起事件中,劫持者与被劫持者相处了长达六天的时间,期间被劫持者表现出对劫持者的同情和合作,甚至在解救行动中保护了劫持者。

5. 应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方法对于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影响的人,以下方法可能有所帮助:- 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依赖问题。

- 社会支持:寻求亲友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 自我认知:通过学习和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以及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听起来如同悬疑小说中令人费解的情节,却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并非简单的受害者心理,而是深入人心的情感纠葛。

在这个世界里,自由与束缚、信任与背叛交织成一幅复杂而深刻的画卷。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起源于1973年一场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银行抢劫案。

人质在长达六天的囚禁中,与绑匪建立了某种奇特的情感联系。

他们不再将绑匪视为敌人,反而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依赖。

这种现象,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在这个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首先,受害者会经历一种“心理适应”过程。

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

这种适应,使他们逐渐将绑匪视为一种生存保障,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

其次,受害者会经历“情感投射”过程。

在长期的囚禁中,他们会将绑匪的一些特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需求。

例如,绑匪的幽默、关爱或关心,都可能成为他们情感寄托的来源。

这种情感投射,使得受害者与绑匪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再者,受害者会经历“道德冲突”过程。

在囚禁期间,他们需要不断面对道德困境:是选择反抗,还是选择屈服?这种道德冲突,使得受害者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痛苦。

然而,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他们往往选择屈服,以换取一丝生存的希望。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还让我们思考自由与束缚、信任与背叛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人处于极度困境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情感反应。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非普遍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能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

但这个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爱与支持。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为了避免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困境,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坚守道德底线。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用关爱与支持为他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个听起来令人不安的名词,它揭示了人在特定情境下,心理与情感所经历的微妙变化。

这一现象,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然影响着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然而,当人们陷入困境,身处逆境时,原本坚定的意志可能会变得薄弱,甚至动摇。

此时,一种神秘的力量开始悄然滋长——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为人质情结,是一种心理现象。

它发生在人质与绑架者之间,让人质在长期受困的情况下,对绑架者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赖。

这种依赖,并非源于对绑架者的喜爱,而是源于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机制。

当人质身处险境,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适应这个充满恐惧与压力的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绑架者往往会对人质施加一定程度的关爱与照顾,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言:“人们渴望爱与被爱,渴望被关注与被理解。

”在这种心理需求下,人质开始逐渐信任绑架者,甚至对他们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赖。

这种依赖,使得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再反抗,而是选择顺从。

然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非只存在于绑架与人质之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例如,在职场中,当员工长期受到领导的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可能会对领导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赖,甚至愿意为其付出更多。

那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首先,是恐惧。

恐惧使人质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脆弱感,使他们更容易被绑架者操控。

其次,是依赖。

在困境中,人质渴望得到关爱与支持,而绑架者恰好能满足这种需求。

最后,是认知失调。

为了维持内心的平衡,人质会不断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从而忽视了现实中的困境。

面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坚信正义与善良,勇敢地追求自由与幸福。

其次,要学会独立思考。

不要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要独立判断事物的本质。

被害人爱上施害人的心理学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

被害人爱上施害人的心理学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

被害⼈爱上施害⼈的⼼理学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今天我想谈谈⼀种被害⼈爱上施害⼈的⼼理学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

有⼈可能就会问了:“被害⼈怎么可能爱上施害⼈?”这个效应听上去确实很荒唐,但现实往往很⽆情,已经有较多案例证明了这种效应是真的存在。

斯德哥尔摩效应⼜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质情结或⼈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情感,甚⾄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对加害⼈产⽣好感、依赖⼼、甚⾄协助加害⼈。

这个效应来源于1972年8⽉23⽇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宗银⾏抢劫案。

在这个案⼦中,四名⼈质在摆脱困境后,不但不痛恨绑匪,还表达了因为绑匪最终没有伤害他们的感激之情,甚⾄还有其中⼀名⼥⼈质爱上了绑匪并在绑匪服刑期间和他订婚。

这个案件引发了社会科学家的研究热情,后来研究者把类似的⼼理效应称之为斯德哥尔摩效应。

这种匪夷所思的⼼理效应,其实在⽇常⽣活中也会见到。

⽐如有些受到家庭暴⼒的⼥⼈,有时候会产⽣这样的情结。

她们受到时常受到丈夫的毒打,在外⼈看来离婚远离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她们却⽆法离开对她们施暴的⼈,如果有⼈站出来为她们谴责丈夫的暴⾏,她们反⽽会维护⾃⼰的丈夫,⽽痛恨为她们说话的⼈。

这就可以看做是⼀种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那什么类型的⼈有可能会产⽣斯德哥尔摩效应呢?⼀般来说,情感上会依赖他⼈且容易受感动的⼈,⽐较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产⽣斯德哥尔摩效应。

如果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那最好的办法是找⼼理医⽣,如果想⾃愈难度⽐较⼤。

我是明⽉,每天坚持做原创,可爱勤劳的⼼理咨询师⼀枚,既然有缘相遇,关注我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
一、斯德哥尔摩效应的理解
所谓“斯德哥尔摩效应”, 又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是指被害者对于加害人产生情感, 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往往使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那么,斯德哥尔摩效应究竟与何而来呢?让我们将时间回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esson和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

警方与之僵持长达130个小时之久后,因歹徒放弃才得以打破僵局。

然而事发后几个月,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之情。

他们对警方采取敌对态度,并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

他们都表示并不痛恨歹徒,因为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反而还照顾他们,这让他们感激不已。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sson,并与她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件事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他们想要了解在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中, 劫持者与人质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 到底是一宗特例, 还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后来研究发现, 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 等等。

二、斯德哥尔摩效应发生的条件
当然,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发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以人质为例,如果符合下列条件, 就有可能遭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1、人质切实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并坚信劫持者掌握着生杀大权, 而自己命悬一线, 随时都可能毙命。

2、劫持者定会给人质施以小恩小惠, 如, 在他们生命垂危时, 给他们一些水喝等等。

这是最关键的条件。

3 、严控人质的思想, 并阻断一切不利劫持者自身的信息。

通常情况是让人质在很长一段时间与外界隔离, 只与劫持者在一起。

4、人质感到无路可逃般的绝望。

三、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
1、投入导致自我合理化----认知失调论的视角
认知失调论1957 年由费斯廷格提出。

该理论认为当我们的两套认知元素处于矛盾状态时, 我们在情感上会感觉到不舒服, 于是要想办法淡化这种失调体验。

具体方法有: ( 1)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 2) 改变态度, 使其符合行为; ( 3) 也可以通过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当个体的自我感( sense of self ) 与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时, 失调体验就会产生。

人们一贯追求的是这样三种自我感知: 一致、稳定和可预测性的自我感知, 对自身才能的感知( 即认为自己是聪明、能干的) , 最后是道德良善的感知。

如果个体做了使自身感到震惊的事情( 不符合一致性的感知) , 愚蠢的事情( 不符合才能的感知) , 或者引发罪恶感的事情( 有悖于德行高尚的感知) , 就会产生失调体验, 这种体验作为一种动力驱使个体采取行为降低失调感。

无论是人质、犯人、受暴妇女还是极端教派的成员, 他们在与控制者之间的关系中有多方面的投入:
首先是情感投入。

在受控期间, 他们流了很多眼泪, 且担惊受怕。

任何苦难的经历都会产生一种联结的体验( a bonding experience) , 即使这种联结是不健康的。

没有人会对一个可以轻而易举加入的组织产生认同体验。

其次是社会性投入。

为了避免麻烦, 受控对象主动回避外人, 或者施暴人限制他们和外界的接触,
再次是亲密关系的投入。

斯德哥尔摩银行中的女人质, 与绑匪皆有性接触,在这种关系中, 受害者的性自尊受到挑战。

最后是生活方式的投入。

如果受害者与控制者之间的关系维持了多年, 他们逐渐习惯现有的生活方式, 并且对之产生了路径依赖, 不愿失去或改变。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
体制化。

起初你讨厌它, 然后你逐渐习惯它, 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 这就是体制
化。

在19 世纪中期, 当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的法令时, 许多美国黑人认为林肯背叛了他们。

一些黑奴坚决不离开他们的主人, 尽管法律赋予了他们这样的权利。

受害者在这种关系中的投入如此刻骨铭心, 甚至改变了他们整个人生。

如果受害者认为控制者是恶人, 是令人憎恨的, 那就意味着这些年来他们在一件无意义的事情上倾其所有( 挑战了关于自身才能的感知) , 也意味着他们竟然和恶人维持着暧昧的关系( 挑战道德良善的感知) 。

如前所述, 当个体感觉自己很愚蠢或者有负罪感时, 就会体验到失调。

为了避免失调产生的冲击, 受害者宁愿相信控制者其实是个好人, 他们只是因为心情不好才打了我( 受害的妻子会这样想) , 或者是他们的经历悲惨, 让人同情, 是我们丑陋的社会对不起他们( 人质会这样想) 。

( 二) 再范畴化---- 社会认同论的视角
原来的内群--外群成员如果因为情景的需要或形势的紧迫, 就会将先前的内群---外群纳入一个新的超然范畴。

这样一来, 以前的外群成员就成为内群成员, 共同的内群认同会降低预先存在的群际分化。

这是一种再范畴化( re-categorization) 的过程, 它有利于减少原先存在于群际之间的偏见和敌意, 建构新的内群认同。

在绑匪与人质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依赖。

绑匪知道, 如果没有人质, 官方就会毫不犹豫地以暴力手段结束这种僵局; 同时, 人质也非常清楚, 他们的性命完全掌握在绑匪手中。

双方都依赖对方获得生存的机会。

这就促使一种我们( us) 和他们( them) 的再范畴化区分。

原本处于对立位置的人质与绑匪之间, 因为共同的命运被再范畴化为我们群体, 而官方被视为他们群体。

双方的联结会因警察没有满足绑匪的要求而被进一步加强, 因为这意味着, 无论是人质还是绑匪都要继续他们现在的境况, 两者的利益都系于警察。

人质与绑匪成为同一条船上的人, 警察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再范畴过程是社会范畴化的一种。

范畴化过程产生了两个必然结果, 第一是群际歧视, 更多的积极特征与更少的消极特征与内群相关联, 对于外群则恰好相反。

第二, 它导致对内群同质性的感知。

共同做事的人们或面对共同命运的人们, 更可能被感知为一个群体。

合作行为( 哪怕历时相对较短) 具有自然而然地塑造群体的趋势, 即一种带有划分界线与排除外人的趋势。

同样,拥有相同特征( 相似性) , 如说同一种语言的人更可能被划分在一起。

此外, 那些在身体上彼此接近的人们( 接近性) , 也可能被视为一个群体的成员。

就像个体间的态度赞成会带来人际喜爱一样, 群体成员之间, 在这里就是人质和绑匪之间共同命运的体验, 以及在狭小空间的高频接触, 会带来两者之间的相互吸引, 如果双方讲同一种语言, 这种吸引会显著增强。

范畴化与认同相关联。

无论何时当我们认为自己隶属于某一群体时, 就会产生对这一群体的认同。

在群体中的卷入程度越深, 认同也就越强烈。

由于我们很大一部分自我概念是依据群体归属来进行界定的, 因此会偏好于将内群看成积极的而非消极的。

而我们的群体评价在本质上又是通过与他群体的比较来获得的。

如果我群在某些维度上被感知为是明显优越的, 那么我们也能享受到这种荣耀的投射。

因此, 群际比较影响到个体的自尊。

简言之, 当人质将自身与绑匪感知为我们群体时, 他不但会认同这一群体, 而且对这一群体也会产生较高的评价, 而作为外群体的警察则遭到人质的鄙薄。

当最近发生的事件, 唤起某一特定范畴化过程的时候, 很可能后继事件也会依据相同的范畴体系进行解释。

所以, 人质即使在获释以后对绑匪的认同以及对警察的敌意仍旧会存在, 所以他们会提供给警察错误的信息, 并且拒绝出庭指证绑匪。

从上述的几个方面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斯德哥尔摩现象缘何普遍发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