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概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人质情结或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被劫持者或受虐待者会对劫持者或虐待者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认同甚至崇拜,并可能拒绝外部救援或帮助。
该现象首次被广泛认知是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其中被劫持的人质在获救后反而对劫持者产生了同情和支持。
2️⃣ 心理机制剖析2.1 生存本能与依赖建立面对极端压力和生命威胁,人类本能地寻求生存策略。
在长期的劫持或虐待过程中,受害者可能逐渐适应并依赖于这种“非正常”的关系,将劫持者视为生存的关键,即使这种关系充满恐惧和不安。
2.2 认知失调与合理化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受害者可能会通过认知失调理论中的合理化机制,调整自己的认知以接受现状。
他们可能开始相信劫持者的某些行为是出于善意或必要,从而减轻对劫持者的负面评价。
2.3 情感转移与认同在长时间的共同经历中,受害者可能将原本对家人、朋友的情感转移到劫持者身上,形成一种扭曲的“情感联结”。
这种情感转移不仅限于同情和依赖,还可能上升为崇拜或爱恋,尤其是在劫持者表现出某种“英雄”特质或给予受害者“特殊关注”时。
3️⃣ 成因与应对策略3.1 成因分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成因复杂,包括但不限于:长期的心理压迫、孤立无援的处境、缺乏外部有效支持、以及个体心理特质(如高度顺从性、低自尊等)。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可能影响个体对权力的认知和对受害者的态度。
3.2 应对策略增强心理韧性:提高个体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应对能力,包括情绪管理、自我肯定、积极寻求帮助等。
建立支持网络:确保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来自家人、朋友或专业机构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援助。
专业干预:对于已经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症状的个体,应尽快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以帮助他们重新评估自己的经历,重建健康的认知和情感模式。
社会教育与宣传:通过媒体和教育机构普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减少误解和偏见。
心理探索:情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心理探索:情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谈判专家”是电视题材的热门,美剧、日剧和港剧都有过同名作品。
我因为热衷于侦破片和心理战,就不厌其烦地一部部看下去。
每次看的时候总会想,这回不会又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吧,结果,转眼就看到果然有人质转变立场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源自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
三名劫匪抢劫银行,劫持了一男三女作为人质。
正当警方千方百计进行营救大作战时,人质却站在了劫匪一方,不仅处处维护匪徒,甚至还有女人质宣称爱上了劫匪,令心理学家大跌眼镜。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因此而生,指被暴力、专制制度劫持下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从而认同施暴者的一种心理现象。
哎,说白了就是受虐狂,犯贱不是。
这种人在情场上一抓一大把。
北宋的沈括是患者代表之一。
《萍州可谈》有记载,沈括晚年二婚,娶了张氏为继室。
未料张氏生性凶悍,经常对沈括大打出手。
儿女们都经常看不下眼“号泣”,惟沈括逆来顺受。
更甚者,张氏病故,沈括竟从此“恍惚不安”,有回乘船过扬子江,还差点要寻短见。
好歹也是大名鼎鼎的《梦溪笔谈》著者,居然是天下惧内受虐第一人。
好吧,我们姑且认定他得了“情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名人患者名单里当然不能漏了苏格拉底。
世人皆知苏格拉底娶了悍妻,所以时不时拿他的轶闻出来八卦。
比如悍妻在大骂之后还要拎桶水给苏格拉底来个“透心凉”,苏格拉底则非常顺从地代为注解:“雷声之后必有大雨”。
“如果娶到一位好太太,那么你会很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位坏太太,你会变哲学家”。
能对婚姻如此豁达,显然苏格拉底也是典型病例。
现代男女里,“情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更是数不胜数。
连岳大师坐镇情感问答,收到的邮件里很多都是如下这般的。
我很爱他(她),但是他(她)对我很不好,置若罔闻或者花心出轨或者鸡蛋里面挑骨头等等。
嗯,是,是一段烂桃花。
可偏偏啊我就陷在这桃花阵里无法自拔。
其实这种问题是最难答的。
你什么都看清楚想明白了,还要往火坑里跳,别人怎么拦得住呢。
十大爱情定律

十大爱情定律第一名麦穗原理第二名罗密欧与朱丽叶定律第三名马太效应第四名三角公理第五名水桶定律第六名梭哈定律第七名鸡尾酒会效应第八名马赫带现象第九名近因效应第十名首因效应十大爱情定律第十名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爱情的过程中,两人初次相会,无论是相亲也好,邂逅也罢,这个“第一次”关乎着全局,第一次的“印象”决定着两个人是否还会有下一次,是否还会有“将来”。
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生活中注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初会之前,先行“备课”;于防守方——理性思维,切莫过于注重外表,淡化瞬间感受.十大爱情定律第九名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在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最近的表现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爱情过程中,最近交往产生的感觉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爱情的判断。
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穷追不舍之后,嘎然而止,给对方一段时间,让她回顾一下你的优点,让她充分注意到你存在的意义;于防守方——纵观全局,冷静思维,切莫为“某一次”而感动.十大爱情定律第八名马赫带现象马赫带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它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同样,当人们量化爱情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对爱情信息进行了主观上的加工。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也能被无限放大;而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忽视,缺点也可能会被忽视。
被害人爱上施害人的心理学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

被害⼈爱上施害⼈的⼼理学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今天我想谈谈⼀种被害⼈爱上施害⼈的⼼理学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
有⼈可能就会问了:“被害⼈怎么可能爱上施害⼈?”这个效应听上去确实很荒唐,但现实往往很⽆情,已经有较多案例证明了这种效应是真的存在。
斯德哥尔摩效应⼜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质情结或⼈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情感,甚⾄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对加害⼈产⽣好感、依赖⼼、甚⾄协助加害⼈。
这个效应来源于1972年8⽉23⽇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宗银⾏抢劫案。
在这个案⼦中,四名⼈质在摆脱困境后,不但不痛恨绑匪,还表达了因为绑匪最终没有伤害他们的感激之情,甚⾄还有其中⼀名⼥⼈质爱上了绑匪并在绑匪服刑期间和他订婚。
这个案件引发了社会科学家的研究热情,后来研究者把类似的⼼理效应称之为斯德哥尔摩效应。
这种匪夷所思的⼼理效应,其实在⽇常⽣活中也会见到。
⽐如有些受到家庭暴⼒的⼥⼈,有时候会产⽣这样的情结。
她们受到时常受到丈夫的毒打,在外⼈看来离婚远离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她们却⽆法离开对她们施暴的⼈,如果有⼈站出来为她们谴责丈夫的暴⾏,她们反⽽会维护⾃⼰的丈夫,⽽痛恨为她们说话的⼈。
这就可以看做是⼀种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那什么类型的⼈有可能会产⽣斯德哥尔摩效应呢?⼀般来说,情感上会依赖他⼈且容易受感动的⼈,⽐较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产⽣斯德哥尔摩效应。
如果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那最好的办法是找⼼理医⽣,如果想⾃愈难度⽐较⼤。
我是明⽉,每天坚持做原创,可爱勤劳的⼼理咨询师⼀枚,既然有缘相遇,关注我可好?。
爱情的三角理论

爱情的三角理论爱情是人类最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情感之一。
而在爱情的世界里,出现三角关系是常见的现象。
三角关系是指在爱情中,一名个体同时被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人所吸引。
这种情感纠结看似复杂,其实背后却有着一套有趣的理论,即爱情的三角理论。
爱情的三角理论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恩伯格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中提出的,并成为爱情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斯特恩伯格的理论,爱情的三角关系可以分为三个要素:亲密感、激情和承诺。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三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 亲密感:亲密感是指人们在爱情关系中的情感互动和接触,包括心理上的亲密和身体上的亲密。
心理上的亲密是指爱情中的信任、共享和坦诚;身体上的亲密则指的是身体接触、亲吻和性行为。
亲密感能够带来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是爱情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2. 激情:激情是指爱情中的吸引力和激烈的情感体验,包括爱情的浪漫、热情和欲望。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感觉,使人沉浸在对另一方的强烈渴望和痴迷之中。
然而,激情往往容易在时间的冲刷下逐渐减退,而亲密感和承诺则成为爱情中的稳定力量。
3. 承诺:承诺是指爱情中的责任、忠诚和决心,是在彼此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承诺体现了双方的意愿和愿意为对方付出努力的态度,包括愿意长期维持关系、共同经营未来以及对对方的专一和忠诚。
承诺使爱情关系更加稳定和持久。
爱情的三角理论认为,亲密感、激情和承诺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的。
在爱情的初期,激情通常会达到高潮,双方会被强烈的吸引力所驱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往往会逐渐减退。
而此时,亲密感和承诺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出来。
通过建立更深的情感互动和共同承诺,可以帮助爱情关系更加稳定和持久。
然而,三角关系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困扰。
当一个人同时被两个或多个人所吸引,他们可能会陷入选择和决策的困境中。
同时,由于三角关系中存在着竞争,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对方的首选,容易引发嫉妒和不安全感。
因此,在三角关系中,坦诚、信任和沟通都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种爱,让人窒息

有一种爱,让人窒息“我爱的是你爱我”:在感情中,有一种扭曲的心理状态,她不爱你,爱的仅仅是自己;她要把自己承受过的伤害,全都转移到你的身上。
-01“准备跟男朋友分手,我想要他为了我去结扎”在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被伤害者爱上了那个伤害他的人,这种症状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文章发出后,很多人都获得了认同感。
大家普遍都觉得:当一个人想要伤害自己的时候,而自己却忍不住对这个人产生同情,产生依赖,直到最后爱上了这个想要伤害自己的人。
这种心理症状,不仅出现在感情中,还出现在一些影视剧中的罪犯与被害者身上。
而在现实中的感情状态中,还有一种“虐恋情结”的感情状态,同样让人不寒而栗。
最近看到了一个帖子,帖子是一名女子发出,她即将准备跟男朋友分手。
女子跟男朋友是大学同学,毕业快1年了,女子主动跟父母承认自己已经恋爱了的事实,并且她说已经跟男朋友恋爱了2年,感情挺深。
女子是家里的独生女,家庭条件很好,父母收入高工作稳定,有退休金,家里已经给她准备好了房子。
而她的男朋友,家里还有个妹妹有个弟弟,家庭条件很一般,将来父母养老,弟弟妹妹读完书,还得靠他帮助。
在如此悬殊的家庭背景之下,女子的母亲要求她跟男朋友分手。
而在一段冷静期之后,女子也想清楚了:自己不能过上那种穷苦日子,也不可能跟他回老家结婚发展,她想要物质优渥的婚姻生活,所以她决定放弃这段感情。
再来说她跟男朋友的感情状态:恋爱2年来,女子说男朋友对她很好,对她的要求和想法毕恭毕敬,非常尊重她,疼爱她,不会拒绝她任何要求,哪怕是无理要求。
而她的占有欲很强,恨不得霸占男朋友的一切;她可以有异性朋友,但绝不允许男朋友跟别的女生聊天,甚至连笑一笑都不行。
这是两个人的感情状态。
可女子准备分手的时候,她的企图才表现了出来:重点来了。
在女子准备跟男朋友分手前,她发现有几个女生对她男朋友挺好,似乎有意想追求男朋友,虽然她男朋友态度明确表示拒绝,可这件事让女子坚定了一件事:分手的代价是,男朋友去结扎。
被害者爱上犯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被害者爱上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效应,⼜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质情结或⼈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情感,甚⾄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对加害⼈产⽣好感、依赖⼼、甚⾄协助加害⼈。
男性患有幻想症和虐待症,通常很容易影响他⾝边的⼥性,⽽使她们也逐渐参与其中。
当⼥性参与作案后,她们对男⼈的依赖就会越来越强,⽽⾃我的独⽴性就越来越低。
如果感到⾃⼰被疏远,她们就会变得不可忍受。
这就是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种病常常发⽣在⼀些被绑架受害者、被虐待的妻⼦、被囚禁的犯⼈⾝上,他们会逐渐适应于被虐待和被囚禁。
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为“精神冬眠”,受害者以⾃我⿇⽊和服从的⽅式保护⾃⼰免受更⼤伤害,这种⿇⽊和服从久⽽久之变成了⼀种习惯,甚⾄愿意为主⼈卖命或掉进“爱河”。
出于对罪犯的畏惧,被害⼈为了转移⼼理压⼒,分裂出另外⼀种思想,把受到伤害(攻击、压迫、禁闭等)当成理所当然的,把受到的施舍(⾷物、外界消息、甚⾄⽣存权利)当成恩惠。
如此经过长时间的或短时间,⾼浓度的对待,就会把开始对犯⼈的恨,转变为畏,再转变为爱。
以减少⼼理压⼒。
你为什么离不开那个伤害你的人(上)

我曾经在墨尔本的一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过,在工作内容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事项——支持“家暴幸存者”。
在这份职位上,我曾经听到过许多惊人的真实故事——许多家暴幸存者在亲密关系或者是婚姻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身体暴力、性虐待、经济虐待或是精神虐待等等。
然而这份工作最令人灰心的是:即使明知道会再次受到伤害,家暴幸存者们在接受帮助后,依然会选择回到那段充满伤害的关系中去。
而他们往往会这么解释:“因为爱”。
固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力,而且当事人们也是最了解自己实际情况的人。
但类似受虐现象的存在一直令许多人费解。
在一般人的常识中,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为什么还有人会主动迎向痛苦,甚至以此为乐呢?生活中这样的事也常有发生。
有的人会深爱着情绪上让自己持续痛苦的人,也有人会反复地陷入自我伤害。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在情绪上虐待别人?又是为什么人们不离开让自己痛苦的人?今天,我们就想和大家聊一聊亲密关系中的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
这个名称起源于1973年发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的一起真实事件。
两名抢劫犯在抢劫银行失败后,劫持了四位银行职员长达130小时之久。
出人意外的是,这四名被劫持的银行职员对绑架他们的绑匪显露出“怜悯”的情感。
他们反对指控绑匪,并且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甚至有一名女性职员爱上了绑匪,在绑匪服刑期间与其订婚。
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而这个情感造成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这种特殊的情结被称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起源场景是极端的绑架人质事件,涉及到真正的生与死。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斯德哥尔摩情结也不鲜见。
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施受虐可能不一定涉及到生与死那么极端的程度。
但这种“斯德哥尔摩情结”仍旧存在,即受虐方在受到明显伤害和虐待的情况下,依然离不开施虐方。
我们暂且称呼这种情况为“爱情斯德哥尔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严格意义上来讲,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
它的来源于瑞典斯德摩尔市的一件人质劫持事件。
1973年,两名罪犯在意图抢劫一家银行失败后,劫持了四位银行职员。
这两名罪犯,在和警方对峙九天之后,放弃了对人质的劫持。
但是,该事件发生之后,四名受害者拒绝了对绑匪的指控。
受害者,对绑匪显露出怜悯的感情,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资金,甚至还有个女职员爱上了其中一个劫匪,并与其在服刑期间订婚。
后来,这个奇怪的现象,激发了社会科学家的分析。
他们发现,这种类似的心理反应,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
以人质事件为例,如果符合下面四个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一,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二,施暴者会给予恩惠;三,与外界信息隔离;四,感觉不到逃生的希望。
现在,我们把这个症状放在爱情中去分析。
由于,症状是一种严重化的表现,所以我姑且把它称为斯德哥尔摩效应。
在生活中,有一种爱情,你会不断的被冷漠,受到伤害、打击。
你会越来越痛苦,同时又感觉越来越爱对方,甚至发展到你会屏蔽掉所有的痛苦的记忆。
我们以人质事件的条件构成模式,可以列出在爱情里发生这种事件的模式:一,你随时都可能失去爱情,被对方抛弃;二,对方偶会会关心你,甚至你会用回忆过去对方的好,来安慰自己;三,拒绝或者没有新的爱情机会;四,感觉对方就是你的爱情,没了对方就不可能有爱情。
假如,在你的爱情中有这样的现象,那你就必须好好审视下自己的内心了。
热烈,快乐的爱情,不是更应该属于我们的么?
这个症状可见的范围很广,从宗教到政治。
用进化心理学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关于这个,我在《辨读凶手——一位犯罪心理学大师现场推理实录》里面看到的,利物浦沃尔顿地区,两名十岁男童诱拐和杀害两岁半孩童这一案例中,对受害孩童的心理分析是与其一致的。
对于爱情,可能也是一种类似的角色认同防卫机制。
当然,从另一方面考虑,把斯德哥尔摩症状引申到别的方面,个人还是觉得有点牵强附会的。
又觉得有转移痛苦与伤害的嫌疑。
不管怎样,生活、研究中,保持灵魂出窍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