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复习篇目及重点文言词语

合集下载

必修一文言复习

必修一文言复习

识记方法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 故又引申为“回复”(说回来)、“报复” (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就是回到 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语助记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周而复始 无以复加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 的正面,下边是“矢”字,象箭。合起来指人被箭 射中。表示伤病。
识记方法
“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 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 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成语助记
慷慨就义 将计就计 一蹴而就 功成名就 删繁就简 一挥而就 避实就虚 半推半就 按部就班 另谋高就
金就砺则利。(《劝学》) (广)愠怒而就部。(《李将军列传》) 荆轲就车而去。(《刺客列传》)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魏公子列传》)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报任安书》)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bēi







bèi
台:胎 合:盒






gěi
冶 给

shí

qià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文言文阅读复习
必修一《劝学》 《师说》
文 言 名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 文 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数词的活用 阅 读 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倒装句 主谓倒装 考 宾语前置 内容概括分析 查 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08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09
终已不顾
10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03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0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05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06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何辞为
偏义复词
01
他盗之出入
02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04
事所以不成者……
03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02
仆所以留者
01
固定结构
《鸿门宴》
---知识点复习检查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06
沛公居山东时
05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04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0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02
约为婚姻
01
古今异义
01
名作动
02
沛公军霸上
03
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
04
范增数目项王
05
道芷阳间行
06
籍吏民,封府库
07
吾得兄事之
08
亡去不义
词类活用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5
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
项伯杀人,臣活之
6
拔剑撞而破之
1
使动
4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0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一(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必修一 文言文重点实词

必修一 文言文重点实词

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实词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有二心)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边邑)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希望)图:(考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没有)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依靠)敝:(损害)以乱易整,不武。

易:( 替代)荆轲刺秦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轻微转折)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鸿门宴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飨:(犒劳)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官吏、人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估计)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胜:(能承受、能承担)沛公起如厕如:(往、到)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实词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图:()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敝:()以乱易整,不武。

易:( )荆轲刺秦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顾计不知所出耳顾:()持千金之资币物币:()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鸿门宴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飨:()素善留侯张良。

善:()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胜:()沛公起如厕如:()。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词语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词语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词语整理《劝学》《师说》1、劝学:2、其曲中规:3、金就砺则利:4、而绝江河:5、以为轮:6、臂非加长也:7、生非异也8、虽有槁暴:9、知明而行天过矣10、省乎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1、非能水也12、风雨兴焉13、六跪而二螯14、用心一也15、假舟楫者者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16、水为之而寒于水而六跪而二螯博学而日叁省乎己顺风而呼17、蚓无爪牙之利之句读之不知今之众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师乐师百工之人六艺经佳皆通习之吾欲之南海18、其皆出于此乎?其其可怪也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矣终不解矣19、无以成江海20、古之学者2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圣人之所以为圣22、吾从而师之23、无贵无贱24、受业解惑或师焉,或不焉2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7、今之众人2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9、小学而大遗3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1、师道之不传六艺经传32、不拘于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善假于物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3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乐师百工之人或师焉,或不焉孔子师郯子34、圣益圣:35、而望也望十月之望七月既望36、夫庸知其年之失后生于吾乎37、赤壁赋横槊赋诗38、举酒属客39、歌窈窕之章40、纵一苇之所如4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知东方之既白4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43、于是饮酒乐甚游于是乎始44、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45、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西望武昌46、正襟危坐4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8、此非孟行之困于周郎者乎?月出于东山之上托遗响于悲风49、客亦知夫水与月乎?5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51、而卒莫消长也5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5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平?施施而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耳得之而为声顺流而东倾壶而醉54、虽一毫而莫取5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6、目遇之而成色5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8、不知东方之既白59、渔樵于江渚之上60、以为凡是州亡山水有异态者61、穷回溪而不知其所穷62、梦亦同趣63、自余为人64、到则披草而坐65、无远不至6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67、醉则更相枕以卧68、因坐法华西亭,……始指异之游于是乎始69、箕踞而遨70、其高下之势,然洼然日与其徒上高山方其破荆州71、攒蹙累积7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73、颓然就醉74、心凝形释75、故为之文以志76、宴游77、萦青缭白78、缘染溪79、寻山西北道二百步80、引觞满酌81、觉而起,起而归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必修一至必修五重点实词总结12.27

必修一至必修五重点实词总结12.27

(1)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若亡郑. 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3)越国以鄙远. : 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4)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
(5)邻之厚,. 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因人之力而敝之.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伤害 (7)又欲肆其西封. : 名词作状语,向西
必修一 文言文考点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
通:
(2)共其乏困 · 通:
·
(3)秦伯说
通:
·
(4)失其所与,不知 通:
·
“矣,” “,供” “悦,” “智,”
句末语气词 供给 高兴 明智
《荆轲刺秦王》
(5)秦王必说见臣
(6)往而不反者·
《游褒禅山记》
(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古义: 表分数,十分之一。 今义:数字。 (8)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古义: 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动词+介词,“至”意为“到达”;“于”, 介词,引出后面的处所。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1)河内凶: 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2)不违农时·: 耽误 (3)数.罟.不·入洿池. :. 细密的网;池塘
(4)涂有饿莩: 饿死的人
(5)非我也,. 岁. 也. : 年成 (6)谨庠.序之. 教: 学校 (7)申之以孝悌. 之. 义: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传授,教授 不,没有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寡人之于国也》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替/做
• 公为都御使
担任 、作为 (dānrèn)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 • 身死人手,为天下(tiānxià)笑

虚词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xūcí) • 不足为外人道
因为、为了 向、和、跟
•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语气
第三十二页,共八十六页。
必修 1 文言文复习 (bìxiū)
第一页,共八十六页。
必修1~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退秦师》——《 • 《荆轲刺秦王》 ——《
左》传(zuǒ chuán)
战》国策
• 《鸿门宴》 ——《 》史记(shǐ jì)
•注意文学常识,史书(shǐshū)体例知识的记 忆。
第二页,共八十六页。
• 重点句子的翻译
第五页,共八十六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
人(fū rén)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第六页,共八十六页。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课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
寡人 之过பைடு நூலகம் 是
(guǎrén)
(kètáng)
提 4.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问 5. 敢以烦执事
• 图穷而匕首见
显现
第三十四页,共八十六页。
看见的东西
太子(tàiz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
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
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重点高中课本文言文重点词语

重点高中课本文言文重点词语

重点高中课本文言文重点词语————————————————————————————————作者:————————————————————————————————日期:2课本文言文重点词语提炼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有二心2.秦军.函陵,晋军氾南军:驻军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师:军队4.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边邑(这里把…当做边邑)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侵损,削减唯:表希望的语气词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9.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10.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11.吾其.还也。

其:表婉商语气,还是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1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使者必修一《荆轲刺秦王》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如果没有谒:拜见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悬赏邑:封地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涕:眼泪6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只不过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被8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匣子,名作状用匣子封:装9以试人,血濡.缕濡:沾湿10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忤:逆1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祀路神12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就车:上车去:离开顾:回头1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14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wèi:赠送15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拒:抗拒,抵抗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谢罪,道歉17北蛮夷之鄙.人鄙:见识浅18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原谅毕:完成19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穷:到尽头见:通“现”,显现20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课本文言文重点词语提炼42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五文言文复习篇目及重点文言词语
一、《劝学》词语解释:
1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木直中绳 4
5、金就砺则利
6、跂而望矣
7、假與马者
9、无以至千里
11、而绝江河 12、锲而舍之
1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4、声非加疾也
二、《师说》:词语解释
1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 4、作师说以贻之
5 6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
9 10、余嘉其能行古道
三、《赤壁赋》词语解释
1、七月既望
..,月出于东山之上
.. 2、少焉
3、纵一苇之所如.
4、凌.万顷之茫然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击空明兮溯.流光
7、渺渺兮予怀
.. 8、倚.歌而和之
9、方.其破.荆州 10、下.江陵
11、渔樵于江渚.之上 12、而卒.莫消长
..也
13、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4、杯盘狼藉
..
15、不知东方之既白.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词语解释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五、《六国论》《阿房宫赋》词语解释
1、弊.在赂.秦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六国之所亡.
4、思厥.先祖父
5、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 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7、终继五国迁灭
..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9、后秦击赵者再. 10、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1、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 14、直走.咸阳
15、杳.不知其所之 16、管弦呕哑
..
17、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六、《秋水》《非攻》词语解释
不辩牛马泾流之大至于北海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杀不辜人亏人愈多从而誉之
知非
七、《指南录后序》词语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3 24
八、《五人墓碑记》词语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九、《离骚》词语解释
1、帝高阳苗裔
..兮 2、朕.皇考曰伯庸
3、惟.草木之零落兮
4、肇锡
..余以嘉名
5、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6、扈.江离与辟.芷兮
7、重.之以修能 8、汩.余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9、不抚.壮而弃秽兮 10、恐美人
..
..之迟暮
11、来吾道.夫先路
十、《烛之武退秦师》词语解释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无能为也已.
4、许.之
5、郑既.知亡矣
6、焉用亡郑以陪.邻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之往来
... 8、行李
9、共其
..晋君赐.矣..乏困 10、且君尝为
11、何厌.之有 12、又欲肆.其西封.
13、若不阙.秦 14、秦伯说.
1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6、因.人之力而敝.之
17、失其所与.,不知. 18、吾其.还也
十一、《谏太宗十思疏》词语解释
1、浚.其泉源
2、无疆之休.
3、承天景.命
4、能克.终者盖寡
5、董.之以言行
6、将有作.
7、谦冲.以自牧 8、慎始而敬.终
9、臣闻求木之长者,比必固其根本
..
十二、《廉颇蔺相如列传》词语解释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⑸幸
①而君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
⑹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十三、《鸿门宴》词语解释
1、沛公居山东
...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时 2、旦日飨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沛公则置.车骑
5、卫士仆.地
6、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7、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9、而听细说
..,欲诛有功之人 10、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1、大王来何操. 12、会.其怒,不敢献
1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4、我持白璧一双,再拜
..献大王足下十四、《季氏将伐颛臾》词语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
2、且尔言过.矣
3、是谁之过.与?
4、陈.力就列
..
5、不患.寡而患不均
6、安无倾.
7、相.夫子 8、既来.之,则安.之。

9、君子疾.之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十五、《寡人之于国也》词语解释
1、河内凶.
2、直.不百步耳
3、谷不可胜.食也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邻国之民不加.少
6、斯天下之民至.焉十六、《<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词语解释
史迁之善传.游侠顾.自民国肇造.
满清未造.直.可惊天地
滋.可痛已丐.序于予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踬踣
..之
..者屡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广大
视清季.有加贼氛方炽.
十七、《秋声赋》词语解释
悚然
..而来哉
..而听之胡为
其色惨淡
..云敛
..烟霏
乃其一气之余烈
..砭.人肌肤
丰草绿缛.春生秋实.
过盛而当杀.有动于中.
必摇.其精念谁为之戕贼
..
十八、《滕王阁序》词语解释
1、宇文新州之懿.范
2、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3、鹤汀凫.渚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5、下临.无地
6、披.绣闼
7、云销雨霁. 8、彩彻区
..明
9、遥襟甫.畅 10、逸兴遄.飞
11、纤歌凝而白云遏. 12、气凌.彭泽之樽
13、怀帝阍
..而不见 14、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15、宁.移白首之心 16、穷且.益坚
17、北海虽赊. 18、舍簪笏
..于百龄
19、叨陪鲤对
.. 20、今兹捧袂
..
21、接.孟氏之芳邻 22、盛筵难再
..
23、恭疏.短引. 24、一言均赋.
25、无路请缨
..非晚
..已逝,桑榆
.. 26、东隅
十九、《兰亭集序》词语解释
1.
3.
6.
7.
二十、《陈情表》词语解释
二十一、《逍遥游》词语解释
(1)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圣人无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五百岁为春
(3)其
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视下也其负大翼也无力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4)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博闻强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5)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辞》)
二十二、《项脊轩志》词语解释
妪每谓.余曰吾妻来归.
往往
..而是而.母立于兹
比去,以手阖.门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或凭几
..学书其制.稍异于前
二十三、《长亭送别》、《渔父》词语解释
1、谂知
2、举案齐眉
3、蜗角虚名
4、蝇头微利
5、劳燕分飞
6、一春鱼雁无消息
7、渔父 8、颜色憔悴
9、形容枯槁 10、是以见放
11、自令放为 12、新沐者
13、凝滞于物 14、深思高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