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新精选 五年级下册数学专项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苏教版新精选 五年级下册数学专项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苏教版新精选 五年级下册数学专项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苏教版新精选五年级下册数学专项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一、苏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五年级下册应用题

1.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41立方厘米,如果它的高减少2厘米,它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修一条千米长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几没有修?

3.人们知道废电池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同学们为保护环境,举行收集废电池的活动。甲组7人收集了6千克,乙组8人收集了7千克,丙组6人收集了5千克。哪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的电池多?写出主要理由。

4.有一个分数,如果分子、分母都加上1,那么这个分数变成了;如果分子、分母都减

去1,那么它又变成了。这个分数是多少?

5.一条道路AC的中间有石凳B,已知AB长630m,BC长560cm。要求在A到C中间等距离地安装落地灯,且B处也要安装。则这条道路上至少有多少盏落地灯?

6.期末考试完后,张老师把121支水笔和47本练习本平均奖给被评上“优秀队员”的学生,班级中“优秀队员”最多有多少人?

7.定义:①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②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填写表。

数A86105

数B94810

最大公因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小公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写出你的发现。

(3)根据你的发现,完成下题。

有A、B两个数,A是18,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90,B是多少?

8.一张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要分成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最少可以分成多少个?如果用这张长方形纸去摆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至少需要多少张?9.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照下图的样子拼成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多少厘米?需要几个长方形?

10.一个假分数的分子是55,把它化成带分数后,整数部分、分子、分母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试确定这个带分数。

11.长75厘米、宽60厘米的长方形纸,要把它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边长为整厘米,且没有剩余,裁成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至少可以裁成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12.某书法兴趣班有学生49人,其中练习行书的人数是练习楷书的2.5倍。练习行书和楷书的分别有多少人?

13.爸爸的体重是75kg,比阳阳体重的3倍还多15kg。阳阳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4.下面两根小棒,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不能有剩余,每小段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一共可以截成几小段?

15.修一条长5km的路,第一天修了全程的,第二天修了全程的,还剩下全程的几分之几没有修?

16.甲乙两地间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已知客年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解答)

17.市场运来一批水果,其中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倍,已知苹果比梨重270千克,苹果和梨各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18.学校有一块劳动实验田.总面积的种了蔬菜,种了玉米,剩下的全部种花生.种花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19.桑老师买来48本笔记本和36支铅笔作“经典诵读”活动的奖品,每样都平均分给每一个获奖同学,而且都正好分完.最多有多少个同学获奖?每个同学获得多少本笔记本和多少支铅笔?

20.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非零自然数,用字母表示这两个分数,比较与的大小(b>a>n>0)。得到的分数的大小会改变吗?

(1)举例: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去1后是,那么 ________ (填“>”“<”或者“=”)

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去3后是,那么 ________ (填“>”“<”或者“=”)

我的举例:________

通过举例得到的结论: ________

(2)请你用举例的方法再来判断(y>x,m≠0,y≠0)

21.学校环形跑道长480米,笑笑和淘气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同时出发,都按顺时针方向跑,经过30分钟,笑笑第一次追上淘气。淘气的速度是230米/分,笑笑每分跑多少米?(列方程解答)

22.有两根木棒,一根长36dm,另一根长42dm,要把他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不能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有多少dm?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23.有两根钢丝,长度分别是12cm、18cm。现在要把他们截成长度相同的小段,但每一根都不能剩余,每小段最长多少米?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24.南海公园有一个近似圆形的湖面,它的直径大约1000米。

(1)沿湖的一周每隔5米栽一棵柳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柳树?

(2)在湖里养鱼,按每100平方米能养路60条鱼计算,湖里-共可养鱼多少条?

25.下面是林叔叔家和张叔叔家去年上半年用电情况统计图。

(1)林叔叔第二季度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2)张叔叔家二月份的用电量是第一季度用电量的几分之几?

26.一(1)班有男生24人,女生16人。现在要把男生、女生分别分成若干个小组,要使每组的人数相同,每组最多有多少人?

27.如图,一个圆形花圃的直径是20米,里面种植了3种不同的鲜花。

(1)先估计一下牡丹的种植面积占整个花圃的几分之几,再算出它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2)沿着花圃的边线大约每隔0.4米种一棵月季花,一共要种多少棵月季花?

28.看统计图,完成下面各题。

(1)乙市6月1日的最高气温是________℃。

(2)甲市6月2日的最高气温是________℃。

(3)两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在6月________日相差的最大,相差________℃。

(4)列式并计算出6月5日甲市最高气温是乙市最高气温的几分之几?(结果要约分)29.某校五年级一共有四个班,每班的学生在31人至39人之间。

(1)在一次捐书活动中,五(1)班捐助的书占总数的,五(2)班捐的书占总数的,

五(3)班捐的书占总数的。五(4)班捐助的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在一次学农活动中,把五年级四个班所有的学生平均分成8个组,或者平均分成12个组,都恰好分完没有剩余。五年级四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0.班主任把20支钢笔和25本练习本平均奖给“三好学生”,结果钢笔多了2支,练习本少了2本。“三好学生”最多有多少人?

31.成渝高速路长330千米,一辆大客车从重庆开往成都,一辆小轿车同时从成都开往重庆.2小时在途中相遇,已知小轿车的速度是大客车的1.2倍.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32.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形洞口,一个身高为1.45米的小女孩不能直身过去。如果把这个洞口的周长增加1.57米,请你计算这个小女孩能否直身通过。

33.如图,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4.甲、乙两人到体育馆健身,甲每6天去一次.乙每9天去一次,如果6月5日他们两人在体育馆相遇。

(1)那么下一次两人都到体育馆的时间是几月几日?

(2)如果丙6月5日也去了体育馆,他每4天去一次,他们三人下一次都到体育馆的时

间是几月几日?

35.一次数学竞赛共有20道题,做对一道题得5分,做错或不做一道题倒扣3分,刘冬考了52分,刘冬做对了几道题。

36.蓬溪县某小学校五(2)班组织植树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小宇和小斌同时栽第一棵树苗,小宇在每隔6分钟栽一棵树苗,小斌在每隔8分钟栽一棵树苗,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再次同时栽树苗?此时,小宇和小斌各栽了多少棵树苗?

37.爱心书屋里的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1.5倍,科技书的本数比故事书多240本。科技书和故事书各有多少本?(用方程解)

38.把一张长15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的正方形,如果要求纸没有剩余,裁出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一共可以裁出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在图中画一画,再解答)

39.五年级有48名同学报名参加义务劳动。老师让他们自己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要求组数大于2,小于10。一共有几种分法?分别可以分成几组?(写出思考过程)40.甲、乙、丙三人到图书馆去借书,甲每6天去一次,乙每8天去一次,丙每9天去一次,如果4月25日他们三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一次都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苏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五年级下册应用题

1.解:441=3×3×7×7=7×7×9,

9-2=7(厘米)

答:正方体的棱长是7厘米。

【解析】【分析】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是正方体,所以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而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可以先把长方体的体积分解质因数,只需要有两个数值相等,另一个数值比这两个值小2,那么相等的这个数值就是正方体的棱长。

2.第二天:+

=+

=;

剩下:1--

=-

=;

答:第二天修了全长的;还剩下全长的没有修。

【解析】【分析】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第一天修的全长的几分之几+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几没有修=1-第一天修的全长的几分之几-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3.解:甲:6÷7= (千克/人)

乙:7÷8= (千克/人)

丙:5÷6= (千克/人)

>>

答:乙小组平均每人收集的电池多。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分别用除法求出每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的电池质量,然后对比即可解答。

4.解:=,

=,

如果是分子分母各加上1得到的,则原分数为,然后分子分母各减去1,得到,≠,所以原分数为不对;

如果分子分母各减去1得到的,则原分数为,然后分子分母各加上1,得到,=,所以原分数为。

答:这个分数是。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先把和通分,可以得到和,然后分别根据条件求出原分数,并代入到条件中求解,即可解答。

5.解:630和560的最大公因数是70。

630÷70+1=10(盏)

560÷70=8(盏)

10+8=18(盏)

答:这条道路上至少有18盏落地灯。

【解析】【分析】要使路灯最少,就要使相邻两个路灯间隔的长度最大。路灯间隔的长度一定是630和560的最大公因数,由此先确定相邻两个路灯间隔的长度。AB段属于两端都植树的问题,用630除以70再加上1就是这段路灯的盏数。BC段属于一端植树的问题,用560除以70即可求出这段路灯的盏数,相加后就是路灯总盏数。

6.解:121-1=120(支)

47+1=48(本)

所以“优秀队员”的学生人数实际上是120和48的最大公因数,120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24。

答:班级中“优秀队员”最多有24人。

【解析】【分析】把练习本本数加上1本,把水笔支数减去1支。班级中“优秀队员”最多就是120和48的最大公因数,由此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即可。

7.(1)1;2;2;5;72;12;40;10

(2)解:A、B两数的乘积等于它们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乘积。

(3)解:90×6÷18=30

答:B是30。

【解析】【解答】解:(1)

数A86105

数B94810

最大

1225

公因

最小

公倍

72 12 40 10

【分析】(1)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根据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写出自己的发现;(3)根据规律,用最小公倍数乘最大公因数,再除以A数即可求出B是多少。

8.解:因为18与12的最大公因数为6,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最大为6厘米。

(18÷6)×(12÷6)=6(个)

因为18与12的最小公倍数为36,所以最小的正方形的边长为36厘米。

(36÷18)×(36÷12)=6(张)

答:如果把这张纸分成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最少可以分成6个。如果这张纸去摆一个最小的正方形,至少需要6张。

【解析】【分析】先求出18和12的最大公因数,按18和12的最大公因数的长度分,分成的正方形最少,分成的正方形的个数=长处分的个数×宽处分的个数;

先求出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这个最小公倍数就是最小正方形的边长,最小公倍数÷长方形纸的长=长需要几张,最小公倍数÷长方形纸的宽=宽需要几张,长需要的张数×宽需要的张数=至少需要的张数。

9.解:4×5=20,即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20厘米;

20÷4×(20÷5)

=5×4

=20(个)

答: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20厘米,需要20个长方形。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根据题意可知,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最小公倍数,据此计算;

要求需要几个长方形,分别用除法求出长、宽部分需要的长方形个数,然后相乘即可,据此列式解答。

10.解:55+1=56

7×8=56

7-1=6

所以这个分数是。

【解析】【分析】因为整数部分、分子、分母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所以如果这个分数分子加上1,即可以化成整数。先让假分数的分子加上1,然后利用乘法口诀,写成相邻两个数的乘积,较大的数是带分数的分母,较小的数是带分数的分子,较小的数减1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

11.解:75=3×5×5

60=2×2×3×5

75与60的最大公因数是3×5=15

75×60÷(15×15)

=4500÷225

=20(个)

答:正方形的边长是15厘米。至少可以裁成20个这样的正方形。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最大公因数的应用,要求把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边长为整厘米,且没有剩余,要求裁成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就是求长与宽的最大公因数,据此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长与宽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裁成的正方形最大边长;

要求至少可以裁成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裁的个

数,据此列式解答。

12.解:设练习楷书有x人,练习行书有2.5x人。

2.5x+x=49

3.5x=49

x=49÷3.5

x=14

2.5×14=35(人)

答:练习行书和楷书的分别有14人和35人。

【解析】【分析】本题可以用方程作答,即设练习楷书有x人,那么练习行书有2.5x人,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是:练习楷书的人数+练习行书的人数=该书法兴趣班有学生的人数,据此代入数据和字母作答即可。

13.解:设阳阳的体重是x千克,

3x+15=75

3x+15-15=75-15

3x=60

3x÷3=60÷3

x=20

答:阳阳的体重是20千克。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列方程解决问题,找准等量关系是关键,设阳阳的体重是x千克,阳阳体重×3+15=爸爸的体重,据此列方程解答。

14.解:16=2×2×2×2,44=2×2×2,

所以16和44的最大公因数是2×2=4,

所以每小段木棒最长是4厘米。

16÷4+44÷4

=4+11

=15(小段)

答:每小段木棒最长是4厘米,一共可以截成15小段。

【解析】【分析】求每小段木棒最长的厘米数,即是求16和44的最大公因数,先将16和44分解质因数,再找出公共因数,公共因数的乘积即为16和44的最大公因数(每小段木棒最长的厘米数);一共可以截成的段数=第一根木棒的总长度÷每小段木棒最长的厘米数+第二根木棒的总长度÷每小段木棒最长的厘米数。

15.解:1--

=1--

=

答:还剩下全程的。

【解析】【分析】还剩下全程的几分之几=1-第一天修了全程的几分之几-第二天修了全程

的几分之几,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16.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则

(65+55)×x=480

120x=480

x=480÷120

x=4

答: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解析】【分析】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根据“(客车速度+货车速度)×两车相遇的时间=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列出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17.解:设梨的重量是x千克,则苹果的重量是3x千克,故有

3x-x=270

2x=270

x=135

苹果的重量=135×3=405(千克)

答:苹果重405千克,梨重135千克。

【解析】【分析】设梨的重量是x千克,则苹果的重量是3x千克,根据“ 苹果比梨重270千克”即可列出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18.解:1--

=-

=-

=

答:种花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解析】【分析】把总面积看作单位“1”,种花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总面积(1)-蔬菜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玉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代入数值计算即可。19.解:48=2×2×2×2×3

36=2×2×3×3,

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数2×2×3=12,即最多12人获奖,

每人获笔记本:48÷12=4(本);

笔:35÷12=3(支);

答:最多12个同学获奖,每人获得的笔记本4本,铅笔3支。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得求最多有多少个同学获奖即是求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将48和36分解质因数,找出相同部分,相乘即可得出最大公因数;接下来用笔记本的数量÷最大公因数即可得出每人获笔记本的数量;用铅笔的数量÷最大公因数即可得出每人获铅笔的支数。

20.(1)>;>;的分子、分母同时减2后是,那么 > ;>

(2)解:我的举例:的分子、分母同时加2后是,那么<;

所以<。

【解析】【解答】解:(1)举例: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去1后是,那么>;

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去3后是,那么>;

我的举例:的分子、分母同时减2后是,那么 > ;

通过举例得到的结论:>。

【分析】通过举例的方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再根据比较的结果,找出规律,据此解答。

21.解:设笑笑每分跑x米。

30x-230×30=480

30x-6900=480

30x-6900+6900=480+6900

30x=7380

x=246

答:笑笑每分跑246米。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追及问题,可以列方程解答,设笑笑每分跑x米,笑笑跑的路程-淘气跑的路程=追及时相差的路程,据此列方程解答。

22.解:36=2×2×3×3

42=2×3×7

36和42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一共可以截成:36÷6+42÷6=13(段)

答:每根小棒最长有6dm,一共可以截成13段。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最大公因数的应用,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先把每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再把两个数中的全部公有质因数提取出来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也就是每根小棒最长的长度;

要求一共可以截成几段,分别用除法求出两根木棒截的段数,然后相加即可。

23.解:12=3×2×2,

18=2×3×3,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3×2=6,所以每小段最长是6米;

12÷6+18÷6

=2+3

=5(段)

答:每小段最长是6米,一共可以截成5段。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最大公因数的应用,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先把每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再把两个数中的全部公有质因数提取出来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然后用长÷每段的长度+宽÷每段的长度=一共可以截的段数,据此列式解答。

24.(1)解:3.14×1000÷5

=3.14×200

=628(棵)

答:一共要栽628棵。

(2)解:半径:1000÷2=500(米)

面积:3.14×500×500

=3.14÷250000

=785000(平方米)

785000÷100×60

=7850×60

=471000(条)

答:湖里一共养471000条鱼。

【解析】【分析】(1)3.14×直径=圆的周长,圆的周长÷间距=栽树棵树;

(2)直径÷2=半径,3.14×半径的平方=面积,面积÷100×60=湖里-共可养鱼条数。25.(1)解:(100+80+90)÷3

=270÷3

=90(千瓦时)

答:林叔叔第二季度平均每月用电90千瓦时。

(2)解:60÷(50+60+90)

=60÷200

=

答:张叔叔家二月份的用电量是第一季度用电量的。

【解析】【分析】(1)第二季度是4月、5月、6月;林叔叔家4、5、6月的用电量之和÷3=第二季度平均每月用电量;

(2)张叔叔家二月份的用电量÷1、2、3月的用电量之和=张叔叔家二月份的用电量是第一季度用电量的几分之几。

26.解:24=3×2×2×2;

16=2×2×2×2;

24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2×2×2=8,每组最多有8人。

答:每组最多有8人。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要求每组的人数相同,每组最多有多少人,就是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先把每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再把两个数中的全部公有质因数提取出来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

数。

27.(1)解:牡丹的种植面积占整个花圃的,

牡丹的种植面积:3.14×(20÷2)2÷4

=3.14×100÷4

=78.5(平方米)

答:牡丹的种植面积占整个花圃的,大约有78.5平方米。

(2)解:3.14×20÷0.4=157(棵)

答:一共要种157棵月季花。

【解析】【分析】(1)通过观察可知牡丹的种植面积占整个花圃的,所以:牡丹的种植面积=圆形花圃面积÷4,据此解题;

(2)月季花棵数=圆形花圃周长÷0.4,据此解题。

28.(1)21

(2)18

(3)3;9

(4)25÷30=

答:6月5日甲市最高气温是乙市最高气温的。

【解析】【解答】解:(1)乙市6月1日的最高气温是21℃;

(2)甲市6月2日的最高气温是18℃;

(3)两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在6月3日相差最大,相差:30-21=9℃。

故答案为:(1)21;(2)18;(3)3;9。

【分析】(1)虚线表示乙市,横轴表示日期,由此确定乙市1日的最高气温;

(2)实线表示甲市,由此确定2日甲市的最高气温即可;

(3)根据折线的走势先确定相差最大的日期,用减法计算相差的温度;

(4)5日甲市的最高气温是25℃,乙市的最高气温是30℃,用甲市的最高气温除以乙市的最高气温,用最简分数表示即可。

29.(1)解:1- - - =

答:五(4)班捐助的书占总数的。

(2)解:8、12的最小公倍数是24,24÷4=6,31~39之间是6的倍数的是36,所以平均每班36人,一共有:36×4=144(人)

答:五年级四个班一共有144名学生。

【解析】【分析】(1)把捐赠书的总数看作单位“1”,用1-五(1)班占的分率-五(2)班占的分率-五(3)班占的分率=五(4)班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五年级四个班所有的学生人数,既能够整除8,又能够整除12,说明五年级四个班的总人数是8和12的公倍数,先找出8和12的最小公倍数,再算4个班,平均每个班的人数,而每班的学生在31人至39人之间,接着具体确定平均每个班的具体人数是多少,就可以确定总人数了。

30.解:20-2=18(支),25+2=27(本),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

答:“三好学生”最多有9人。

【解析】【分析】把钢笔支数减去2,练习本本数加上2,那么钢笔和练习本就刚好能全部奖励给“三好学生”,那么三好学生数一定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31.解:设大客车每小时行x千米,则小轿车每小时行1.2x千米。

(1.2x+x)×2=330

2.2x×2=330

4.4x=330

x=330÷4.4

x=75

75×1.2=90(千米)

答:大客车每小时行75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90千米。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相遇问题,等量关系:(大客车的速度+小客车的速度)×行驶时间=行驶路程,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根据等式性质解方程。

32.解:1.57÷3.14=0.5(米)

1+0.5=1.5(米)

1.5米>1.45米

答:小女孩能直身通过。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先求出增加部分的直径,增加部分的周长÷π=增加的直径,然后用原来的直径+增加部分的直径=现在圆的直径,最后对比,现在圆的直径与小女孩的身高,如果大于或等于小女孩的身高,就够,如果小于小女孩的身高,就不够,据此列式解答。

33.解:设正方形的边长是r,则r2=20平方厘米,

空白部分的面积:

3.14×20×

=62.8×

=15.7(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20-15.7=4.3(平方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4.3平方厘米。

【解析】【分析】观察图可知,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半径,设正方形的边长是r,则r2=20

平方厘米,要求空白部分的面积,依据公式:S=πr2×;然后用正方形的面积-空白部分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据此列式解答。

34.(1)解: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18,

6月5日向后推18天是6月23日。

答:下一次两人都到体育馆的时间是6月23日。

(2)解:4、6、9的最小公倍数是36,6月5日向后推36天是7月11日。

答:他们三人下一次都到体育馆的时间是7月11日。

【解析】【分析】(1)他们两人下一次都到体育馆经过的时间一定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由此确定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从6月5日向后推算时间即可;

(2)他们三人下一次都到体育馆经过的时间一定是4、6、9的最小公倍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6月是小月共30天,6月5日过25天是6月30日,再过11天就是7月11日。

35.解:设刘冬做对了x道题,则做错了(20-x)道题,可得

5x-3×(20-x)=52

5x-60+3x=52

8x-60+60=52+60

8x=112

8x÷8=112÷8

x=14

答:刘冬做对了14道题。

【解析】【分析】设刘冬做对了x道题,则做错了(20-x)道题,等量关系为“做对1道题的得分×做对的道数-做错一道题扣的分数×做错的道数=刘冬的得分”即可列出方程5x-3×(20-x)=52,根据方程的基本性质求解即可得出x的值。

36.解:6=2×3,8=2×2×2,

6和8的最小公倍数=2×2×2×3=24,所以至少24分钟后两人再次同时栽树苗。

小宇:(24÷6)+1

=4+1

=5(棵),

小斌:(24÷8)+1

=3+1

=4(棵)。

答:至少24分钟后两人再次同时栽树;小宇栽了5棵,小斌栽了4棵。

【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要求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再次同时栽树苗即是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将6和8分别写成质数连乘的形式,再找出最小的公倍数即可。

小宇(小斌)栽树苗的棵数=(6和8的最小公倍数÷小宇(小斌)栽两棵树之间的分钟数)+1,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37.解:设故事书有x本,则科技书有1.5x本,

1.5x-x=240

0.5x=240

0.5x÷0.5=240÷0.5

x=480

科技书:480×1.5=720(本)

答:科技书有720本,故事书有480本。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列方程解决问题,设故事书有x本,则科技书有 1.5x 本,科技书的本数-故事书的本数=240,据此列方程解答。

38.如图:

15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裁出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3厘米;

15÷3=5(块)

9÷3=3(块)

5×3=15(块)

答:裁出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3厘米,一共可以裁出15个这样的正方形.

【解析】【分析】15和9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裁出的正方形最大的边长;计算出长和宽分别可以裁几块,它们的积就是可以裁出的最多数。

39.解:48=1×48=2×24=3×16=4×12=6×8,

因为组数大于2,小于10,一共有4种分法,①分成3组,每组16人,②分成4组,每组12人,③分成6组,每组8人,④分成8组,每组6人。

答:有4种分法,分别可以分成3组、4组、6组和8组。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先求出48的因数,然后根据条件“ 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要求组数大于2,小于10 ”可知,2<组数<10,据此找出合适的分组方法。40.解:6、8、9的最小公倍数是72

4月25日+72天=7月6日

答:下一次都到图书馆是7月6日。

【解析】【分析】先求出6、8、9的最小公倍数,这就是再次相遇经过的天数,然后在4月25日的时间上加上这些天数即可。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 G、作答。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 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 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 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 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平移几格,只是行(y)上的数字发生 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5),行3+2=5;将点(6,3)的位置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1),列3-2=1。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复习资料

(一)认知基础: 从四年级开始,已经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同时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 (二)主要内容: 1.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2.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三)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1.利用已有的经验,学习找规律的知识。包括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2.采用作图、列举等方法,确定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五)学习重点: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六)难点点拨: 1、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比平移的次数要多1 因为第一次被覆盖的图像并不是通过平移得到的,所以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比平移的次数要多1。 2、一些不规则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被图像覆盖的总次数的计算 遇到不规则图形时,我们要考虑图形是整体移动的。看它每一次整体向右或向下平移时,每次覆盖的个数。如: 这个图形整体在向右平移时,每次覆盖3格,所以被覆盖的次数是16-3+1=14(次);向下平移时,每次覆盖4格,所以被覆盖的次数是7-4+1=4(次),被覆盖的总次数就是14×4=56(次)。 3、在月历卡中用一些图形框数,框出不同和的个数的计算 因为月历卡中的日期组成的图形往往不是一个长方形,而是某一行只有几个日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办法来解决。如: 日一二三四五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人教版(无答案)

五年级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15个同学站成1路纵队,每两人之间间隔1米,队伍一共长()米。 A.15 B.14 C.16 D.13 2.时钟3点敲3下,6秒钟敲完;那么7点敲7下,()秒钟敲完。 A.10 B.12 C.14 D.18 3.在一条8米长的小路上植树(两端都植),每隔2米植树1棵,一共可以植树()棵。 A.4 B.5 C.6 D.7 4.小兰发现公路边等距地立着一排电线杆。她用均匀的速度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第15根电线杆用了7分钟时间,接着她继续往前走,又走了若干根电线杆后就往回走。当她走回到第5根电线杆时一共用了30分钟。那么小兰是走到第()根电线杆是开始往回走的。 A.30 B.31 C.32 D.33 5.甲、乙二人比赛爬楼梯,甲跑到第4层时,乙恰好跑到第3层。以这样的速度,甲跑到第28层时,乙跑到第()层。 A.17 B.18 C.19 D.21 6.将一根木棒锯成4段需要6分钟,则将这根木棒锯成6段需要()分钟。 A.10 B.12 C.14 D.16 7.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是36米,每隔4米摆一盆兰花,一共要摆()盆兰花。 A.11 B.10 C.9 D.8 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底和高不一定相等 B.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C.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越长,面积就越大 D.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一定相等 9.在下图中,平行线间的三个图形的面积相比,( )。 A.平行四边形面积大 B.三角形面积大 C.梯形面积大 D.一样 10.如图,在梯形ABCD中,CD、AB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AC与BD相交于点E,若 △ADE的面积是S1,△BCE的面积是S2,则有() A.S1<S2 B.S1=S2 C.S1>S2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1.在银波湖四周筑起内圈周长为9900米大堤,大堤靠湖一边,每隔9米栽一棵柳树。然后在相邻的两棵柳树之间每隔3米栽一棵香樟树。银波湖四周共种柳树棵,香樟树棵。 12.在一个正方形花坛的四周种树,四个顶点各种一棵,每边种5棵,共种棵。 13.在一座40米长的桥两旁挂灯笼,如每隔5米挂一个,这座大桥两旁共挂灯笼个。 14.在一排12名的女生队伍中,每两名女生之间插进一名男生,一共要插进名男生。 15.把4米长的绳子拉直后剪三刀,使每段长度相等,那么每段是米。 1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是9厘米,高是4.5厘米.如果底和高都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4、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5、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举例:[6,8]=24,(6,8)=2,2 4是2的倍数。 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举例:15和5,[15,5]=15,(15,5)=5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最新)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学习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一、引: 教师谈话说明学习内容。 二、议: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

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练: 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4.完成练习一第2题 5.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6.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 学 教 案 缑氏镇中心小学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60题

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试题 1、一条水渠共6400米,前三个月平均每月修1200米,余下的要在2个月内完成,平均每月至少要完成多少米? 2、王老师和李老师买同样的图书。王老师花了256元买到8本,李老师花了192元,王老师比李老师多买了多少本图书? 3、农具厂原计划每月生产农具400件,技术革新后,9个月生产量就超过全年计划780件,现在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件? 4、姐姐和妹妹沿环形跑道同方向跑步,姐姐每分钟跑212米,妹妹每分钟跑187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出发,16分钟后,姐姐第一次追上妹妹,求跑道的长度。 5、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离A地70千米的地方,两人仍以原速行进,各自到底后立即返回,又在离B地15千米的地方第二次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6、甲乙两艘军舰不停地往返于两个军事基地之间巡逻。甲舰时速12千米,乙舰时速9千米,两舰从两个基地同时相向出发,第一次相遇时恰巧用了6小时。这两个军事基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7、一列火车上午8 时从A地出发开往B地,上午10时距A 地180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540千米,行完全程共要几小时? 8、苹果有50筐,比梨的筐数的2倍少2筐。苹果和梨共有多少筐? 9、一批布原计划做服装1800套,由于每套节约用布0.2米,结果多做了100套,现在每套用布多少米? 10、甲乙两位工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20天完成了任务。已知甲每天比乙多做3个,而乙在中途请假5天,于是乙所完成的零件数恰好是甲的一半,求这批零件的总数是多少个? 12、某机器厂计划30天里完成10800台机床,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180台,这样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3、有甲乙两袋大米,甲袋大米的重量是乙袋的1.2倍,如果往乙袋中再加入5千克,两袋大米就一样多了。原来甲乙两袋大米各有多少千克? 14、一桶油连桶重45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还剩23千克。如果这种油每千克卖4.5元,一桶油可以卖多少元? 15、一个圆形跑道,财长700米。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出发,相背而行。甲每秒钟跑7.5米,乙每秒跑6.5米,几秒钟后两人相遇?10、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0千米处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安排八个单元:《简易方程》、《折线统计图》、《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圆》、《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 二、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有第一单元的“方程”,第三个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是第六单元的“圆”图形的认识。“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二单元的“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三次。“积与积的奇偶性”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蒜叶的生长”让学生围绕身边的事物,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学会求两个数得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分析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练习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年级数学 第一节小数乘整数练习 一、填空。 1.4×4=()+()+()+() 2、把3.67扩大10倍是(),扩大100倍是(),扩大1000倍是()。 3、把560缩小10倍是(),缩小100倍是(),缩小1000倍是()。 二、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6.5×10= 0.56×100= 3.78×100= 3.215×100= 0.8×10= 4.08×100= 2、用竖式计算 4.6×6= 8.9×7= 1 5.6×13= 0.18×15= 0.025×14= 3.06×36= 三、根据13×3=39,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30×3= 13×30= 1.3×3= 1300×3= 130×30= 0.13×3= 1、不计算,在“ O ”里填上>、<或=

198×0.8 O 198 95×0.9 O 95 168×1.5 O 168 132×4.6 O 132 2、先计算下面的前三道题,然后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再把其它算式补充完整,并直接写出得数。 23×9= 234×9= 2345×9= ()×9= ()×9= 第二节小数乘小数练习 一、填空 1、6.3×16.789的积里有()位小数。 2、根据47×14=65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0.47×14= 4.7×14= 0.47×1.4= 47×0.14= 0.47×0.14= 470×0.014= 3、在”O “里填上>、<或= 196×0.8 O 196 35×2.5 O 35 0.78×1.1 O 0.78 6.2×0.99 O 6.2 若A×0.56>0.56,则A O 1。 若B×0.42<0.42,则B O 1。 二、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XX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五年级下册数学书苏教版答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期中检测卷(一) 姓名 得分 等第 一、仔细填空。(29分) 1、 ( )36 = 12 5=( )÷( )=()10 2、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 3、如果a 、b 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且a 、b 都不为0),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如果a 、b 是两个非零的自然数,且a 是b 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4、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 )( ) 米,每段长是全长的( )( ) 。 11、如果 6 A 是假分数,那么A 最大是( );如果 6 A 是真分数,那么A 最小 是( )。 5、填出最简分数。 45千克= ()()吨 15分=()()时 20公顷=( )() 平方千米 6、方程2y=x 中,如果y=9,那么,x=( ),x+4=( )。 7、 5a (a 是大于0的自然数),当a ( )时,5a 是真分数,当a ( ) 时,5a 是假分数,当a ( )时,5 a 等于4。 8、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60,其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 9、在0.75、87、4 3 、0.8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相等的数是( )和( )。 10、27 1 的分数单位是( ),再减去(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结果是1。 11、小芳卧室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中间的6块组成了一个图案。在保持组合图案不变的情况下,有( )种不同的贴法。 12、4 3 的分母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 加上( )。 13、一个数除以8余1,除以6也余1 ,这个数最小

是( )。 二、认真判断。(5分)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却不一定是方程。………………………………( ) 2、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3、把一根电线分成4段,每段是1 4 米。……………………………………( ) 4、假分数都比1大。…………………………………………………… ( ) 5、大于73 而小于 7 5 的最简分数只有一个………………………………… ( ) 三、慎重选择。(5分) 1、一张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要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最少可以分成( )。 A. 12个 B.15个 C. 9个 D.6个 2、在73、129、87、3625、91 13中,最简分数有( )个。 A 、4 B 、3 C 、2 3、X 5 是真分数,x 的值有( )种可能。 A. 3 B. 4 C. 5 D. 6 4、因为68=3 4 ,所以这两个分数的( )。 A 大小相等 B 分数单位相同 C 分数单位和大小都相同 5、做10道数学题,小明用了8分钟,小华用了11分钟,小强用了9分钟,( )做得快。 A. 小明 B. 小华 C. 小强 四、认真计算。(36分) 1、约分。(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分) 129 85 34 3272 2、 把下列各小数化成分数。(6分) 0.85= 4.4= 3.375= 3、把下列各分数化成小数。(6分) 36 27 = 2416= 189= 4、求X 的值:(18分) X ÷2.4=4 210+X=640 0.7X=0.56 X ÷4=160 X +0.35=7.25 2X=10.4

(完整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全套

分数的意义 (2 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5个小组,2个小组占全班人数的()。这里的单位“1” 是()。 (3)把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m。 (4)女职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男职工占全厂人数的() 二、判断。 (1)分数单位是的分数有7个。() (3)一堆苹果的一定比另一堆苹果的多。() 三、选择。 (2)把一根木料锯成5段,锯下一段所用的时间是完成这项工作所用时间的() A、B、C、D、 (4)1kg糖溶化在水中,糖是糖水的() A 、 B 、C、 四、思考。 1、将分数这样循环排列下去,第50个分数是哪能个数。 2、把红花、黄花、紫花按红、红、黄、黄、黄、紫、紫的顺序排列。 (1)第101朵是什么颜色? (2)101朵花中有多少朵黄花? (3)黄花占101朵花的几分之几? 分数的意义(二) 一、填空 1、=()÷()()÷27= 5÷()= 23÷49= 二、判断。 1、把一个正方形的纸对折三次后,每一小块占正方形的。() 三、选择

1、把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第段是全长的(),每段长()m。 3、7分是1时的(),7kg是1吨的(),7个月是一年的()。 四、应用题。 五(1)班一共有50名同学,其中男生27名。 (1)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4)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四、思考题。 1、在100 m的道路两侧,每隔2m栽一棵树,按一棵柳树,两棵杨树的规律栽树。柳树、 杨树各占植树总数的几分之几? 2、6kg糖果,均匀地装在4个袋子里,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kg 糖果?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袋糖果? 分数的大小比较 真分数、假分数 一、填空。 3、分数单位是的最大真分数是()。 4、分母是7的最小假分数是()。 5、在中,a是自然数,当a小于()时,是真分数,;当a大于或等于()时,是假分数;当a是()的倍数是,能化成整数。 二、判断。 2、m、n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当m>n时,是真分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 12 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 311 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 1214 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1/ 3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精华及各单元易错题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检验格式:60-4X=20解4X=60-20 4X=40 X=10 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8、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连线、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 (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公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一般从小到大排列。)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1 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 71、73、79、83、89、97二十五个。 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练习题100道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练习题100道及答案 1.765×213÷27+765×327÷27 解:原式=765÷27×(213+327)= 765÷27×540=765×20=15300 2.(9999+9997+...+9001)-(1+3+ (999) 解:原式=(9999-999)+(9997-997)+(9995-995)+……+(9001-1) =9000+9000+…….+9000 (500个9000) =4500000 3.19981999×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解:(19981998+1)×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19981998×19991998-19981998×19991999+19991998 =19991998-19981998 =10000 4.(873×477-198)÷(476×874+199) 解:873×477-198=476×874+199 因此原式=1 5.2000×1999-1999×1998+1998×1997-1997×1996+…+2×1 解:原式=1999×(2000-1998)+1997×(1998-1996)+… +3×(4-2)+2×1 =(1999+1997+…+3+1)×2=2000000。 6.297+293+289+…+209 解:(209+297)*23/2=5819 7.计算: 解:原式=(3/2)*(4/3)*(5/4)*…*(100/99)*(1/2)*(2/3)*(3/4)*…*(98/99) =50*(1/99)=50/99 8.

解:原式=(1*2*3)/(2*3*4)=1/4 9. 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 去掉一个数后,剩下的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 7*18-6*19=126-114=12 6*19-5*20=114-100=14 去掉的两个数是12和14它们的乘积是12*14=168 10. 有七个排成一列的数,它们的平均数是 30,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五个 数的平均数是33。求第三个数。 解:28×3+33×5-30×7=39。 11. 有两组数,第一组9个数的和是63,第二组的平均数是11,两个组中所有数的 平均数是8。问:第二组有多少个数? 解:设第二组有x个数,则63+11x=8×(9+x),解得x=3。 12.小明参加了六次测验,第三、第四次的平均分比前两次的平均分多2分,比后两次的平均分少2分。如果后三次平均分比前三次平均分多3分,那么第四次比第三次多得几分? 解:第三、四次的成绩和比前两次的成绩和多4分,比后两次的成绩和少4分,推知后两次的成绩和比前两次的成绩和多8分。因为后三次的成绩和比前三次的成绩和多9分,所以第四次比第三次多9-8=1(分)。 13. 妈妈每4天要去一次副食商店,每 5天要去一次百货商店。妈妈平均每星期去这两个商店几次?(用小数表示) 解:每20天去9次,9÷20×7=3.15(次)。 14. 乙、丙两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是13∶7,求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 解:以甲数为7份,则乙、丙两数共13×2=26(份) 所以甲乙丙的平均数是(26+7)/3=11(份) 因此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是11:7。 15. 五年级同学参加校办工厂糊纸盒劳动,平均每人糊了76个。已知每人至少糊了70个,并且其中有一个同学糊了88个,如果不把这个同学计算在内,那么平均每人糊74个。糊得最快的同学最多糊了多少个?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

五年级数学备课 教学计划 一、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球的反弹高度”、“奇妙的图形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基本要求 数与代数 1、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3、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 认识圆及其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统计与概率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 1、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⑤、解方程。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6、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苏教版完整版

2015年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教 版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 .专

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 .专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数学题大全(共84道题)

至信教育小学五年级数学题大全(共84道题) 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 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 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 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 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4. 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 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5. 甲、乙两位老板分别以同样的价格购进一种时装,乙购进的套数比甲多1/5,然后甲、 乙分别按获得80%和50%的利润定价出售.两人都全部售完后,甲仍比乙多获得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又恰好够他再购进这种时装10套,甲原来购进这种时装多少套? 6. 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 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 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 小时注满B池? 7. 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 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 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 8. 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 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 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