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过滤离心膜分离

合集下载

大豆浓缩蛋白工艺流程

大豆浓缩蛋白工艺流程

大豆浓缩蛋白工艺流程
大豆浓缩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广泛用于食品、饮料、保健品等行业。

下面将介绍一种典型的大豆浓缩蛋白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选择优质的大豆作为原料,通过去杂、筛选等工序,去除杂质,保证原料的质量。

2. 清洁处理:将初步处理后的大豆浸泡在水中,通过剪切和乱流的作用,去除大豆表面的杂质和水溶性物质。

3. 磨浆:将清洗后的大豆粉碎成细小的颗粒,破坏豆胶层,提高蛋白质的释放率。

4. 蛋白提取:将磨浆后的大豆与水混合,经过高温、高压下的蒸煮、酶解作用,释放出蛋白质。

然后通过过滤、沉淀、离心等步骤,分离出蛋白质。

5. 除杂:将提取的蛋白质溶液进行除杂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如脂肪、纤维素等。

常用的除杂方法包括盐析、酸沉淀、离子交换等。

6. 浓缩:将除杂后的蛋白质溶液进行浓缩处理,去除大部分水分。

常用的浓缩方法有膜分离、真空蒸发等。

7. 干燥:将浓缩后的蛋白质溶液进行干燥处理,使其成为粉末状。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

8. 包装:将干燥后的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包装,通常采用密封、防潮的包装方式,以防止潮湿和氧化。

以上是大豆浓缩蛋白的典型工艺流程,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条件和操作,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实际生产中,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工艺优化,如添加酶解剂、调节pH 值等,以改善产品特性。

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方法总结

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方法总结

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方法总结作者:丽水天工环保1、酸沉碱提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分离提取方法。

该法是利用大豆中大多数蛋白质在等电点(pH415) 时沉淀的特性,与其他成分分离,沉淀的蛋白质经调节pH 后溶解,因此称之为酸沉碱提法。

酸沉碱提的缺陷是: 耗酸、耗碱量大,废水处理费用高,产品收率低。

该分离提取方法有待改进。

但目前仍然是工业化生产的基本方法。

2、膜分离法。

根据大豆蛋白的分子量大小、形状及膜与大豆蛋白的适应性,选择膜材料和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膜,对大豆蛋白提取液超滤分离,超滤净化,使非截留组分排除,达到符合标准的分离大豆蛋白液,接着将净化后的大豆蛋白提取液超滤浓缩到所需的浓度后出料,喷雾干燥成粉状大豆分离蛋白。

3、反胶束萃取分离法。

反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一种聚集体,其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尾在外,与有机溶剂接触,极性头在内,形成极性核,该核具有包含水溶液和溶解蛋白质的能力,因而可以用此含有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从水相中萃取蛋白质。

利用反胶束技术从全脂豆粉萃取大豆蛋白,可一次萃取50 %左右。

大豆蛋白萃取过程非常快,用非扩散模型解释较为合理。

该法需要的主要仪器有:自动水分测定仪、气浴恒温震荡器、离心机、凯氏定氮仪、分析天平、恒温磁力搅拌器和微量进样棒等。

影响反胶束萃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水相的pH 值、离子强度、温度等。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优点是:选择性高、操作方便、放大容易、萃取剂(反胶束) 相可循环利用、分离和浓缩同步进行。

其缺点是:蛋白质在现有反胶束体系中稳定性不高,导致萃取前后蛋白质的活性损失较大,因而制约其工业化应用。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这是对大豆蛋白中7 S 和11 S 球蛋白进行快速分离的一种方法。

在分离条件为40 ℃、流速1mL/ min 的条件下,9 min 可完成相应球蛋白的分离。

具体方法为:(1)试剂与试样。

乙腈(CAN) (HPLC 级) 、三氟乙酸( TFA) (HPLC 级) 、HPLC 级水用于移动相的制备。

大豆多肽提取可以应用哪几种膜分离技术?

大豆多肽提取可以应用哪几种膜分离技术?

大豆多肽提取可以应用哪几种膜分离技术?
大豆多肽提取可以应用哪几种膜分离法?大豆多肽提取可以应用超滤、纳滤、微滤膜分离法,具体应用如下:
超滤应用在大豆多肽物质浓缩上越来越引人关注,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膜材料选取方面。

超滤是利用膜的选择性,在膜的两侧存在一定量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通过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速率的不同而实现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采用超滤技术处理大豆肽发酵产物发现,超滤处理可以在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的情况下直接从发酵产物中分离提纯出大豆肽纯化物。

采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对大豆肽溶液进行分级分离,结果显示采用VIVAFLOW50分级膜分离(截留分子量分别为30kDa、10kDa和5kDa)系统可以对大豆肽进行有效的分离。

用分离技术处理大豆乳清废水,截流分子量为8000Da的超滤膜,几乎可以回收所有多肽和蛋白质,再用纳滤膜进行浓缩,回收了蛋白质、低聚糖,又大大降低了废水排放量。

大豆多肽物质具有热敏性,受热易被破环,采用传统的提纯方法不易除去低分子量的盐分,从而影响产品的纯度。

采用纳滤浓缩,既可降低能耗,还能将有机污染物和盐分除去,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使用各种聚合物超滤-纳滤膜测试了分离氨基酸的效果,并应用于混合氨基酸的分离。

微滤在大豆多肽提取中,微滤与其它技术联用,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采用微滤和絮凝离心技术联用,回收大豆蛋白中的生物活性大豆肽,分离效果好,将悬浮固体完全除去,脂肪去除率高达99%。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分析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分析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分析
首先,对于大豆的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清洗和浸泡。

清洗能够去除
大豆表面的杂质和污物,浸泡则能够软化大豆,以有利于蛋白质的提取。

浸泡的时间通常为8-12小时,浸泡液的pH值为6-7
接下来的步骤是碾磨和过筛。

碾磨将大豆破碎,以增加蛋白质与溶剂
的接触面积;过筛则能够去除大豆中的皮层和颗粒。

然后是乳化和胶凝。

乳化使用高速搅拌器将大豆破碎物与提取液均匀
混合,促进蛋白质的释放;而胶凝则通过调整pH值、温度和加入适当的
盐类来促进蛋白质的凝聚和沉淀。

接下来是离心和过滤。

离心用于分离大豆破碎物和溶液,其中大豆分
离蛋白主要存在于溶液中;而过滤通过过滤器去除悬浮的固体颗粒,从而
得到清澈的液体。

接下来是浓缩和杀菌。

浓缩通过蒸发溶剂来提高溶液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获得高纯度的大豆分离蛋白;杀菌则通过高温处理来杀灭可能存在的
微生物和酶,以保证蛋白质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是干燥和粉碎。

干燥采用喷雾干燥器或气流干燥器将浓缩的液体
蛋白质转化为粉末状,以方便储存和运输;粉碎则将干燥后的大豆分离蛋
白进行研磨,以得到所需要的颗粒度和形态。

综上所述,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包括预处理、碾磨和过筛、乳化
和胶凝、离心和过滤、浓缩和杀菌、干燥和粉碎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非常
重要,可以通过调整各个参数来优化提取过程,从而获得高纯度和优质的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蛋白质分离纯化不同方式介绍

大豆蛋白质分离纯化不同方式介绍

大豆蛋白质分离纯化不同方式介绍
大豆蛋白质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是健康绿色食品。

大豆浓缩蛋白分离纯化技术可以改变提高大豆蛋白在食品中应用。

以下为大豆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方法:
大豆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介绍
1、起泡法
起泡特种浓缩分离处理工艺是一项新的提纯技术,主要依据表面活性的差异,来分离和纯化物质的技术,大豆蛋白质的分离在一连续操作的泡沫精馏塔中完成,氮气由塔底通入池液,原料液由泡沫界面入进入塔内,泡沫由塔顶导出并被破碎成泡沫液,泡沫液即为分离出的大豆蛋白质。

该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冶金工业及医药工业等许多途径,该技术也是分离和浓缩蛋白质及酶的一条有效途径。

2、双极膜电解法
这种方法是在电渗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以及阴阳离子交换膜中间的亲水层,达到大豆蛋白质的等电点而使蛋白质沉淀。

特种浓缩分离设备过程过程中不需要加入酸或碱调整蛋白质溶液的pH值,避免分离得到的大豆蛋白质中混入盐离子,并且可保护大豆蛋白质的功能性。

3、膜分离技术
蛋白质分离纯化设备选用膜分离技术可大大提高蛋白质的提取率,一般都可高达90%以上。

将浸提液进行循环超滤分离,截留液的浓度可达15%左右。

与传统蛋白质提取工艺比较,具有能源消耗小、产品品质好、提取物的产量高、废水回收利用率可高达90%以上,而且处理后的废水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起泡法、双极膜电解法和膜分离技术应用在大豆蛋白分离纯化中,可以提高大豆蛋白的提取效率,既节约有环保。

大豆低聚糖生产技术与方法

大豆低聚糖生产技术与方法

大豆低聚糖生产技术与方法近些年来,大豆低聚糖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关注。

大豆低聚糖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营养保健功能,在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控制血糖和抗氧化减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豆低聚糖的生产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植物酶法,即引入含有植物酶的种子或细胞;二是微生物法,即引入含有植物酶的微生物。

根据大豆低聚糖的产生原理,生产技术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预处理:大豆粉末的粒度一般为100目以内,粒度大的粉末可以用磨粉机研磨成细小的粒状物。

2.发酵:在不同温度、ph和培养基的控制下,根据所选择的植物酶或微生物而定,在发酵过程中,大豆分子就会发生变化,形成低聚糖分子。

3.提纯:发酵后的液体经过过滤、离心、膜分离、沉淀等工艺分离提纯大豆低聚糖,以获得更高纯度的产品。

4.稳定处理:大豆低聚糖获得后,必须要进行稳定处理,以保证其质量和营养价值,一般采用包衣、冷冻等方法进行稳定加工,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大豆低聚糖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目前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量。

首先,在选择植物原料以及生产工艺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植物原料的品质和酶活性,以确保产品的高品质。

其次,发酵过程中要控制温度、ph值和培养基等条件,以保证大豆分子的变化,从而生成低聚糖分子。

再者,在后续的提纯工艺中,要采取合理的分离技术,以确保获得的产品纯度的同时,也保证产品的营养价值。

此外,在稳定处理中选择合适的稳定处理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如包衣、冷冻等,以保证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使大豆低聚糖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因此,大豆低聚糖的生产技术与方法在不断地发展着。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和科研单位应根据自身需求,结合生产工艺,提出不同的生产方案,为大豆低聚糖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膜分离技术提取大豆分离蛋白

膜分离技术提取大豆分离蛋白

精品整理
膜分离技术提取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是农产品中的主产品,传统的加工技术与国内外已有的通用技术,如大豆蛋白加工业、大豆油脂工业,均在无利或微利情况下运转,80%以上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我们采用新型膜技术开发出一条大豆深加工集成工艺路线。

这条工艺将集各类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的先进性和工艺的可靠性、合理性于一体,高效实现大豆各功能因子的分离,充分体现大豆加工副产物(如豆渣、豆皮、大豆乳清水)的利用价值,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大豆附加值的所在,为大豆深加工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提取大豆分离蛋白工艺中引进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可有效地提升分离能力,提高了蛋白的含量,降低了豆渣中的水分比例。

考察料液中固形物对膜的影响,该分离过程采用陶瓷微滤膜比较适合该种工艺。

现广泛应用的0.8μm、0.2μm微滤陶瓷膜,可有效地满足该微孔过滤,该种陶瓷膜对料液中的固形物含量不敏感,高固形物含量可高达25%。

使用陶瓷膜分离工艺应用于发酵法生产大豆活性肽的分离纯化,渗透液澄清透明,呈橙红色,发酵液中绝大多数的菌体以及不溶性大分子蛋白、胶体等被膜截留去除,渗透液久置无沉淀产生。

同时采用持续添加透析水的方法可以尽可能的收集原料液中的有效溶解成分,使溶解性多肽的得率达95%以上。

大豆多肽的分离纯化技术

大豆多肽的分离纯化技术

精品整理
大豆多肽的分离纯化技术
大豆多肽具有易消化吸收,可以迅速供给机体能量,无蛋白变性,无豆腥味,黏性小以及加热不凝固等特性,尤其是具有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抗疲劳、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功能。

因此分离纯化大豆多肽成为了当今的研究热点,传统大豆品回收率低。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分离纯化大豆多肽的新技术逐渐替代传统技术被广泛应用。

膜分离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浓缩的一种分离方法,由于分离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混合物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另一些成分不能通过,从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超滤是膜分离法中分离纯化大豆多肽常用的分离方法,其分离程度取决于超滤过程的条件(操作压力、温度、pH值等)和膜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孔径大小、孔隙率、膜材料极性等)。

控制操作条件、选用合适的膜材料是大豆多肽分离纯化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相对湿度
在较高相对湿度80%环境下,大豆低聚糖浆吸湿平衡湿度为58%,吸湿性比 蔗糖高,比果糖低。
4.水分活度
大豆低聚糖在50-70%,其水分活度接近于蔗糖。25℃下浓度76%的大豆低聚糖 浆,水分活度Aw为0.95,所以不易生霉。
5.保存性
大豆低聚糖浆在55 ℃下,保存180天,不会有结晶析出,在低温下可长期贮存。
膜器件、泵、过滤器、阀、仪表、管路等
2、常用膜器件的类型
板框式、圆管式、螺旋卷式、中空纤维式、 毛细管式
第3节 超滤与微滤
1、超滤过程
膜: 非对称性膜,表面活性层孔径1~20nm 微孔, 能截留分子量500以上大分子或胶 体微粒。
原理: 原料液在压差作用下,小分子物质 与小分子量 物质透过膜上微孔,流到低 压侧,大分子物质被截留。
8.抑制淀粉老化
将低DE值的淀粉水解液低温保存,会因老化而出现浑浊,在溶液中加入大 豆低聚糖,添加量越多,越能抑制浑浊。因此将其应用于糕点、面包可以缓解 淀粉老化。
(三)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特性
1.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
人体实验表明,摄入低聚糖可促使双歧杆菌增殖,从而抑制了有害细菌的生长。
2.减少有毒发酵产物及有害细菌酶的产生
流道,运行恶化。
(3)减轻浓差极化的方法
①改变流向、提高流速; ②设置湍流促进器; ③脉冲加料法; ④搅拌法; ⑤适当提高原料向与膜平面平行。
5、超滤的影响因数
(1)操作压差(推动力) 压差大,通量大,能耗大; (2)料液流速 采用错流装置,使料液与膜面平行流动,
2、膜分离的推动力
(1)借助外界能量,物质发生由低位到 高位的流动;
(2)借助本身的化学位差,物质发生由 高位到低位的流动。
3、膜分离方法
(1)压力推动
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均为压力推动 的膜过程,即在压力的作用下,溶剂及小 分子通过膜,而盐、大分子、微粒等被截 留,其截留程度取决于膜结构。
6.热稳定性
大豆低聚糖加热到160 ℃ ,所含水苏糖、棉子糖破坏很少;短时间加 热比较稳定,在140 ℃下也不分解。
7.酸性条件下的贮存稳定性
将大豆低聚糖浆调节Ph=3在20 ℃ ,37 ℃下存放120日后观察,20 ℃下 120日后仍残留85%以上。30 ℃下存放120日后观察仍残存60%以上。
大豆低聚糖在酸性条件下对热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广泛用于酸性食品.
机理: 筛分
2、微滤过程(微孔过滤)
膜: 微孔,均质的多孔膜,孔径0.02-10μ微 孔, 能截留直径为0.05-10μ的微粒或 分子量大于106的高分子
原理: 原料液在压差作用下,小分子物 质与小分子量物质透过膜上微孔,流到 低压侧,悬浮微粒和分子胶体被截留。
机理: 筛分
3、浓差极化
膜分离设备与大豆低聚糖的提取
主讲人:胡淇松 曹禺
生工1001班
一、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膜分离
膜分离(MembraneSeparation)是以选 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在膜两侧一定推 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 地透过膜,从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以达 到提纯、浓缩等目的的分离过程。
粒、微生物及悬浮粒子,操作压力为0.05~ 0.5MPa。
二、膜材料及分类
1、常用膜材料
有机高聚物膜:纤维素类、聚砜类、聚酰 胺类、聚酯类、含氟高聚物、聚烯烃等
无几分离膜:陶瓷膜、玻璃膜、金属膜和 分子筛炭膜等
2、膜的种类
(1)对称膜:又称为均质膜,是一种
均匀的薄膜,膜两侧截面的结构及形态 完全相同。包括致密的无孔膜和对称的 多孔膜两种。
——反渗透膜几乎无孔,可以截留大多数溶质
(包括离子)而使溶剂通过,操作压力较高,一 般为2~10MPa;
——纳滤膜孔径为2~5nm,能截留部分离子及
有机物,操作压力为0.7~3MPa;
——超滤膜孔径为2~20nm,能截留小胶体粒子、
大分子物质,操作压力为0.1~1MPa;
——微滤膜孔径为0.05~10μm,能截留胶体颗
(1)概念
膜传质过程中,靠近膜表面的边界层 处会存在浓度梯度或分压差,对于给定的 主体流体浓度,边界层阻力的存在降低了 膜分离的传质推动力,渗透物的通量也降 低。由于传质阻力而引起边界层组分浓度 的增加或降低的现象被称为浓差极化。
(2)浓差极化对膜分离过程的不利影响
①引起渗透压的增大,减小传质推动力; ②增加透过阻力; ③改变膜的分离特性; ④恶化膜的性能; ⑤严重的浓差极化导致结晶析出,阻塞
(2)大多数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因此能耗 较低;
(3)膜分离通常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合处理热 敏性物料;
(4)膜分离设备本身没有运动的部件,可靠性高, 操作、维护都十分方便;
(5)处理能力和规模选择性强; (6)体积小,占地少。
膜分离装置
一、膜分离系统组成
1、膜分离系统的构成
膜分离 技术的 应用
大豆低聚糖的提取
一、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及性质
大豆低聚糖是大豆中可溶性寡糖的总称,主要成分是蔗糖、棉子糖、水苏 糖及少量的毛蕊花糖。
(一)结构:
(二)大豆低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
1.甜度
其甜度为蔗糖的75%,几乎与葡萄糖的相同,能量仅为8.36KJ/Kg。
2.渗透压
蔗糖溶液渗透压很高,主要用于食品保存。大豆低聚糖渗透压略高于蔗糖。
——传质阻力由膜的总厚度决定,降低膜 的厚度可以提高透过速率。
(2)非对称膜:横断面具有不对称结
构。包括一体化非对称膜和复合膜两类。
——分离效能主要或完全由很薄的皮层决 定,传质阻力小,其透过速率较对称膜高 得多。
三、膜分离的特点
(1)膜分离是一个高效分离过程,可以实现高纯 度的分离;
流速高,传质系数大,有利于提高渗透 通量。
5、超滤的影响因数
(3)温度 温度高,料液粘度小,扩散系数大,有利
于提高渗透通量。 (4)截留液浓度 浓度增加,浓度边界层增厚,易形成凝
胶层,使渗透通量减小。
6、应用
(1)水纯化 纯化水、注射用水、眼药水 (2)废水处理,回收有用的物质 (3)产品加工 各种大分子物质分离,浓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