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地球的构造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地球的构造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三单元中,我们将研究关于地球的构造知识。
以下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层次结构- 地壳: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有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地壳: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有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的一层,由固态岩石组成,是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的一层,由固态岩石组成,是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
- 地核:地球的最内层,由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
地核:地球的最内层,由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
2. 地球的外部特征- 陆地:地球表面上高出海平面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
陆地:地球表面上高出海平面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
- 海洋: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部分,分布广泛,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
海洋: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部分,分布广泛,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
3. 地球的内部特征- 地热:地球内部的温度较高,由于地壳的厚度不同,地热分布也不均匀。
地热可以用来产生热能和地热能源。
地热:地球内部的温度较高,由于地壳的厚度不同,地热分布也不均匀。
地热可以用来产生热能和地热能源。
- 地震:地球内部地壳发生断裂和位移时产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地表的摇晃和破坏。
地震:地球内部地壳发生断裂和位移时产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地表的摇晃和破坏。
4.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导致地球的昼夜交替。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导致地球的昼夜交替。
-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轨道运动一周的运动,导致地球的季节变化。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轨道运动一周的运动,导致地球的季节变化。
以上就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关于地球的构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组成和特征,深入探索地球的奥秘。
希望本单元的学习能让同学们对地球产生更多的疑问和兴趣,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天气的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天气的变化本文档将介绍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即天气的变化。
1. 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某一时刻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包括温度、湿度、风、云和降水等因素。
2. 天气的变化原因天气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汽的变化:水汽的蒸发和凝结会导致天气的变化。
- 温度的变化:温度的升降会直接影响天气情况。
- 气压的变化:气压的高低会引起气象现象的变化。
- 风的影响:风的速度和方向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 雨水的作用:降水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天气变化。
- 地理环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会对天气产生影响。
3. 天气的预测人们通过天气预报来获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天气预报利用气象观测和科学模型来预测气象变化的可能性和趋势。
- 技术手段:天气预报利用了气象观测设备、卫星遥感、计算机模拟和气象预报算法等技术手段。
- 预测的依据:天气预报依据过去和现在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比较和推理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4. 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装选择: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服装。
- 活动安排:天气的好坏会影响人们的户外活动安排。
- 农业生产: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有重要的影响。
- 交通出行:恶劣的天气情况可能会影响交通状况。
- 健康状况:天气的变化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结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大气层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天气预报可以提前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有助于人们做出适当的安排和准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植物1. 植物的生长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从种子发芽,到生长,再到结果,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到植物生命的力量和生长的规律。
2. 植物的结构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还学习了植物的结构。
植物的根、茎、叶以及花、果实等结构各具特点,通过学习这些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植物,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植物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生长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不同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一些植物喜欢湿润的环境,而一些植物则适应干燥的环境。
通过了解植物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植物,并欣赏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
二、动物1. 动物的特征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不同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动物都有各自特有的特征,通过比较和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的动物类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2. 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是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动物的行为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动物相处和保护动物。
3. 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有着各自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引导我们更好地爱护和保护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三、物体的性质1. 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形状和颜色,了解物体的外在特征。
2. 物体的大小和质量物体的大小和质量是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物体的大小和质量对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复习知识要点梳理与资料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水一、填空题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有固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2、我们用湿布擦黑板,一会黑板就(干)了,这时黑板上的水都上(蒸发)掉了。
3、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当水的温度上升到(100℃)以上时,水就(沸腾)了,也就是水变成了(水蒸气),它的体积会(增大)。
4、水结冰的温度是(0℃)以下,这个温度也叫(冰点)。
水结冰后由(液态)变成(固态)。
5、取一小块冰放入试管中,把试管浸在热水里,我们发现冰慢慢地在(融化),它又变成了(水)。
冰融化成水,这是水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7、加快溶解的方法有:(1)给溶解的物质不断(加热)。
(2)不断用小棒(搅拌)溶解的物质。
8、做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时,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边加热,边(搅拌)。
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工)。
9、橡皮泥、纸和水变化的相同点是:它们本身(物质)无变化,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10、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鼓起来),这正是利用了物体的这个性质。
1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2、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为另一个酒精灯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3、量温度时温度计不要碰到(烧杯壁)。
14、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
15、像现在大家做好的盐水已经不能再溶解食盐了,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水循环的过程
1. 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
循环利用的过程,包括蒸发、云的形成、降水、地面流动和地下渗
透等过程。
2. 水的蒸发和云的形成
水循环的第一步是水的蒸发。
当太阳照射到水面上,水会变成
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
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冷变成小水滴,就形成云。
3. 降水和地面流动
当云中的水滴凝结得足够大时,就会坠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例如雨、雪、雾等。
降水后,一部分水滴流到地面上,形成河流、
湖泊等水域,另一部分水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4. 地下水和地下渗透
地下水是指流入地下的雨水或融雪水。
当地下水到达地下层的
岩石的间隙或裂缝时,会停滞在那里,形成含水层。
当地下水在地
下岩石层面内流动时,会通过渗透进入植物的根系以及地下的水源。
5. 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将水资源合理利用,并保持水的不断循环,
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不仅如此,水循
环还能影响着气候和地质变化。
6. 总结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包括蒸发、云的形成、降水、地面流动和地下渗透等环节。
它不仅为植物提供养分,维持
生态平衡,还对气候和地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关于水循环的过程的
知识点概述。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复习要点一、我看到了什么1、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二、校园的树木2、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3、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4、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三、大树和小草5、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6、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7、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8、木本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9、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小麦、向日葵。
四、水生植物10、根据生存环境的不同,植物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1、陆生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等。
12、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荷花。
13、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
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14、为什么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因为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部分的海绵体充满空气。
五、植物的叶15、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6、叶的结构:1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上面有叶脉。
18、叶也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
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19、植物的叶同样都有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六、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20、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21、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22、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七、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23、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土壤。
24、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食物链的关系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食物链的关系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它描述了生态系统中如何传递能量和物质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关于食物链的相关知识点。
1. 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是一种描述生物之间依赖关系的模型。
它由食物网中的不同组成部分组成,显示了生物之间如何获取能量和物质的过程。
2. 食物链的组成食物链由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组成:- 生产者: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
- 消费者:消费者是依赖其他生物体来获取能量和物质的生物。
它们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第一级消费者:依赖生产者作为食物来源,例如草食动物。
- 第二级消费者:依赖第一级消费者作为食物来源,例如食肉动物。
- 第三级消费者:依赖第二级消费者作为食物来源,例如食肉动物的捕食者。
- 分解者:分解者是食物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们分解死亡生物体和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循环再利用。
3. 食物链的关系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关系:- 食物链的顶端是食肉动物,它们依赖其他生物作为食物来源。
它们的数量通常较少。
- 食物链的底端是生产者,它们提供能量和物质供给其他生物。
它们的数量通常较多。
- 不同级别的消费者之间形成了食物链的层级关系,较低级别的生物作为上一级别生物的食物来源。
4. 食物链的重要性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传递的重要途径。
它维持了生态平衡,保持了物种之间的相对稳定关系。
- 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确保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食物链的破坏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通过了解食物链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5. 食物链的实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示例:草 -> 兔子 -> 狐狸在这个例子中,草是生产者,兔子是第一级消费者,狐狸是第二级消费者。
兔子依赖草作为食物来源,狐狸依赖兔子作为食物来源。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知识点

《空气》知识点一、感受空气1.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2.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等;空气的作用:人类呼吸、植物生长、玩具充气等。
3.石块和水装进开口的杯子里不容易泄漏,空气装进开口的杯了里容易泄漏.4.空气要装进密闭的容器里才不容易泄漏,如果要传递一些空气给其他同学或者其他地方必须把它装进密闭的容器中。
5.空气和一般物质相比具有这些特征:容易泄漏、很轻、可以使袋子鼓起来,让袋子鼓起来以后摸起来软软的,会流动.抓不住.....6.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在做纸不湿的实验时,纸团要粘在杯底防止掉落在水中。
3.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把杯子里的空气放出去,不再占据杯子空间,杯子里的水会慢慢满上来。
4.用打气筒从杯子底部向杯子打人.此空气,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杯子中的水会慢慢被挤出来。
5.乌鸦喝水的故事里,鸟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三、压缩空气1.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改变,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改变。
2.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
3.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4.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之后的空气有恢复原来状态的本领,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5.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小了。
6.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大了。
7.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8.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四、空气有质量吗1.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第一单元 水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枳。
2.湿抹布擦黑板过_会儿干了、湿的手干了是由于水原发了。
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干了、农服晾干、煮食物时水烧干了等等。
4.杯子装水后,加上盖子和不加上盖子相比,加盖子的蒸发慢,不加盖子的蒸发快。
放在通风处比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慢;放在阳光下比放在阴凉处蒸发得快。
5.水蒸气是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它也是水。
6.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
7.水蒸气存在我们身边周围的空气中,不管温度高还是温度低,水都在不停地蒸发。
8.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生间玻璃上的小水珠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9.一杯热开水放在桌上,看到上面冒着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滴。
10.我们可以用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
11.我们可以像海水晒盐一样,增加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方法来加快水的蒸发。
12.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湿度越大;水蒸气越少,湿度越小。
13.冬天开空调的时候,人们用加湿器加快水蒸发,增加房间的湿度。
14.比较水和水發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5不同的天气状况.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不同。
二、水沸腾了1.不停地给水加热,水会沸腾。
2.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上会冒出很多气泡。
3.水沸腾时,水面上会看到很多“白烟",这不是水蒸气。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5.当水的温度升高到| 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
6.水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水沸腾的时候也在蒸发,水蒸发的时候不一定沸腾。
7.水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是足以烫伤我们的,一定要注意安全。
8.温度计100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9.髙山的山顶和山脚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10.用温度计测量水沸腾前、沸腾时的温度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11.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
1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实验结束时要用灯帽盖灭点燃的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13.加热后的石棉网和三脚架是很烫的,不能用手触摸;要等它们降温之后再收拾和整理。
14.水沸腾时水面上的水蒸气温度很高.不能把手放在上面,容易把手烫伤。
15.让水沸腾后,人们可以用来蒸、煮食物.、给自来水杀菌消毒、泡茶、泡方便面等、获取更多水蒸气。
三、水结冰了1.常温下的水在结冰过程中,温度会一直下降,当降低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
2.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大,要占据更大的空间。
3.水在结冰的过程中,为了比较结冰前液面高度和结冰后冰柱的高度,我们需要做好标记。
4.水结冰后,冰块会浮在水面上。
5.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15 6.冰的温度低,如果长时间一直接触皮肤,容易被冻伤。
7.在做水结冰的实验时,装水试管外面的容器盛满碎冰并加入食盐是为了得到更低的温度。
8.冰是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的形状;冰是固态的水。
9.让水结冰,我们可以制造冰冻食品,如:冰淇淋、冰沙、冰棍。
10.水结成冰之后,我们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雕和其他艺术品。
四、冰融化了1.给冰块加热,它会融化成水;如果温度保持在0摄氏度以下,冰不会融化2.用吸管或者吹风机,给冰块吹热气,可以加快冰的融化。
3.冰融化成水之后,体积会变小。
4.在不同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温度高冰融化得快,温度低冰融化得慢。
5.在相同条件下,冰融化的得比冰激凌要快一些。
6.冬季下的雪也是冰,冬天看到的霜也是冰,它们都是固态的水,有一定形状和体积。
7.为了比较冰融化成水前后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在冰面和水面做好标记。
8.冰融化的时候.周围的温度会随着降低,因此,炎热的夏天人们可以用冰块降温。
9.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了液体。
五、水能溶解1.食盐、红糖、小苏打、味精和碱等物质会在水中溶解。
2.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水溶解物质的本领是有一定限度的。
3.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4.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要弱一些。
5.做探究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哪个更强一些的实验时,我们准备的水要一样多。
6.水中溶解的食盐越多,水会变得越咸;水中溶解白糖越多,水会变得越甜。
7.常温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18克的食盐.常温下5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5克小苏打。
8.常温下5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200克白糖,常温下5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75克味精;味精和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更强。
9.在做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哪个更强的实验时,食盐或者小苏打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10.纯净水中如果溶解了一些有害物质,水就被污染了六、加快溶解1.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是可以政变的。
2.改变水的温度,可以改变物质溶辭的快慢。
3.在做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实验时,我们只能改变水的温度,保持水量和盐量一样多。
食盐要同时倒入不同温度的水中。
4.搅拌也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5.在做採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实验时,我们在一个烧杯中不断搅拌,另一个烧杯不搅拌,要保持水量、水温和盐量一样多,食盐要同时倒入水中。
6.研碎也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7.如果要让食盐等物质更快的溶解在水中,我们可以增加水的温度,把食盐研碎,同时在溶解过程中不断搅拌。
七、混合与分离1.食盐和沙子混合后,食盐还是食盐,沙子还是沙子。
2.食盐和沙子混合后,可以用水把它们分离开来;因为沙子不会溶解在水中,食盐会被水溶解。
3.盐水溶液混合了沙子,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子分离出来,留下盐水溶液。
4.可以用滤纸或滤布把液体和混合了其他不能溶解的物质进行分离过滤。
5.可以用切发的方法,把盐水溶液中的食盐分离出来。
6.蒸发皿是加快蒸发实验的仪器,在实验结束后温度较高,要防止烫伤。
7.通过蒸发食盐溶液之后收集到的食盐粉末跟我们把食盐放入水中进行溶解前看到的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食盐。
8.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磁铁进行分离,也可以先倒入水中,再把浮在水面的木屑分离开来,再把水过滤分离得到铁屑。
八.它们变化了什么变化1.橡皮泥可以做成各种形状不同的物体,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
2.纸张被折叠、撕扯后,形状不同了,这些不同的物品还是纸。
3. 我们做了什么 它们的变化 还是原来的物质吗155.将一个压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它会恢复原型,因为空气会热胀冷缩6.空气变热后体积会膨胀,但这些空气依然是空气,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7.给蜡烛加热,蜡烛会融化成液体,冷却之后,蜡烛液会凝固成固体,这个过程与冰融化和水结冰相类似。
第二单元 空气1.我们周围到处是空气。
2.3.石块和水装进开口的杯子里不容易泄漏,空气装进开口的杯子里容易泄漏。
4.空气要装进密闭的容器里才不容易泄漏,如果要传递一些空气给其他同学或者其他地方,必须把它装进密闭的容器中。
5.空气和一般物质相比具有这些特征:容易泄漏、很轻、可以使袋子鼓起来,让袋子鼓起来以后摸起来软软的,会流动,抓不住……6.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
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在做纸不湿的实验时,纸团要粘在杯底防止掉落在水中。
3.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把杯子里的空气放岀去,不仰占据杯子空间,杯子里的水会慢慢满上来。
4. 用打气筒从杯子底部向杯孑打入一些空气,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杯子中的水会慢慢被挤出来。
5.乌鸦喝水的故事里,乌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三、压缩空气1.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改变,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改变。
2.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
3.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4.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之后的空气有恢复原来状态的本领,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5.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小了。
6.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大了。
7.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8.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四、空气有质量吗1.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简易小天平可以用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3.天平一端放上充气的皮球,另一端放上豆子,如果平衡了,说明充气的皮球和放上去的豆子的质量是相等的。
4.给皮球继续充气,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增加了空气,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大于豆子的总质量了。
5.给充气的皮球打入10筒空气,小天平另一端继续增加豆子,小天平恢复平衡的时候 ,打入的1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增加的豆子的质量。
15 6. 把皮球里的空气放掉一部分.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又质量,把气放走了,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小于豆子的质量了。
五.—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1.用回形针或者绿豆等越轻的物品来调节小天平的平衡,调整的结果越准确。
2.20筒空气与一定量的回形针、绿豆等轻小物体质量相当,说明空气有质量,但空气的质量很轻。
3.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天平,电子称等工具测暈出回形针、绿豆等轻小物品的质量。
4.我们周围的空气很多很多,那么多的空气总质量是很重很重的。
六、我们来做“热气球”1.热空气比冷空气.,会浮在冷空气上方。
2.把热气球里的空气加热了 ,质量就比原来的冷空气更轻一些,—热气球就上升了。
3.让升到空中的热气球中的热空气慢慢降温(变冷),空气质量就比热的时候大一些,热气球就慢慢下降了。
4.在做“热气球”模拟实验时,要注意用火安全.5.做“热气球”模拟实验时,选用的型料袋要大一些、轻一些,这样装进的热空气多—些,容易升空.6.加热前,塑料袋是瘪的、凉的;加热后,塑料袋会慢懒鼓起来,空气慢慢变热,会产生一种向上拉的力,7 .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的原理制作的.8. 孔明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
七、风的成因1. 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2.我们可以用扇扇子、开风扇、开门窗等方式让空气快速流动,来制造风。
,3.做风的模拟实验中,点燃蜡烛,让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远离蜡烛火焰的空气温度相对变低,空气流动起来,风就形成了。
4.做风的模拟实验时,利用小纸条(或者小风扇)放在出风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到是否产生了风和风的大小。
,5.大自然的风主要是由于空气温度高低不同,流动起来而形成的。
6.大自然中空气温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阳光辐射引起的。
八、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空气是一种物质,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存在空气的踪迹,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空气,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