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规律

合集下载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普通话作为中国国家通用语言,其音调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根据这四个音调的不同,汉字的发音也会有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变音规则,比如轻声变调、连读变调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一、轻声变调1、轻声前有标调字轻声前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一、四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二声。

比如“我⼀共去过两次”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过”是四声,所以“我”要发二声。

“他⼀共⼀个⼀”中,“⼀”是一声,所以“⼀”要发二声。

(2)轻声前有三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我去了⼀趟北京”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了”是三声,所以“我”要发⼀声。

“她出了⼀⼀书”中,“⼀”是三声,所以“⼀”要发⼀声。

2、轻声前无标调字轻声前没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心情”、“理解”、“学习”、“不⼀⼀”等。

这些词汇中的“心”、“理”、“学”、“不”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词或短语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2)轻声前只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单音节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她⼀便⼀个男⼀的⼀具”,这句话中,“便”、“八”、“个”、“的”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音节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二、连读变调在普通话中,有些词语在连读的时候,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连读时发生⼀同⼀音的漾变时,主要包括下列情形:一、连读时发生去声的变声时。

如:⼀不当得当-⼀⼀典当,木屋门上-木⼀同上。

二、连读双轻声出现的地⼀:天都免费-天⼀免费,三⼀干扰⼀家-三⼀干扰人。

(2)连读时发⼀两同一音合成的嬲变时。

如:三把不东西-三八上東西,又长又胖的人-又放又⼀⼀⼀。

二者连读时发⼀ 同一音合成的集变时。

汉语中的声调规律与语音变化

汉语中的声调规律与语音变化

汉语中的声调规律与语音变化在汉语中,声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音特征。

汉语的声调规律对于
语音的准确发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声调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探讨汉语中声调的规律和语音变化。

汉语的声调共有四个基本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每个声调都有特定的发音规律和语调变化。

平声是指声调平稳没有起伏,一般发音不高不低;上声是指声音由低到高,具有上扬的语调;
去声是指声音由高到低,具有下降的语调;入声是指声音由低到高再
到低,具有起伏的语调。

在汉语中,声调的规律和语音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声调的变化会导
致语音的变化,从而影响词语的意义。

例如,“ma”可以是妈、麻、马、骂等不同的词语,仅仅是因为声调的不同。

因此,正确理解和掌握声
调规律对于准确表达意思至关重要。

此外,声调的运用也是表达语气、语调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
整声调的高低、起伏和音长,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态度。

例如,
用平声可以表达平静、冷漠的情感;用上声可以表达疑问、惊讶的情感;用去声可以表达断定、坚定的情感;用入声可以表达感叹、怀疑
的情感。

总之,汉语中的声调规律与语音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准确理解和掌
握声调规律对于学习汉语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希望读者能
够通过本文的介绍,对汉语中的声调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提升
自己的语言能力。

【字数:356】。

音变规则

音变规则

音变一、变调(一)上声变调1、上声的全调值应当是214(为“全上”)。

但只有在读单音节或者上声音节处于词尾时,我们要把214调值读全。

特别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一项及第二项测试中强调这一点。

如:走,甩,想,大胆,历史,一起,宽广。

在朗读和说话过程中,除了极少数需要特殊强调的词之外,一般都不读全上,只读半上211。

2、当上声音节位于非上声字之前(阴平、阳平、去声、轻声)时,只读半上211。

如:好书,火车;祖国,朗读,讨论,感谢,姐姐,脑袋3、当两个上声字相连时,前一个音节变阳平,后一音节仍读全上。

如:领导,演讲,了解,厂长,处理,尽管4、当三个上声字相连时,根据意思(即词语结构)变调:⑴当词语结构是“双单格”时,前两个上声字调值变为阳平,第三个字仍读全上,如:展览/馆,虎骨/酒,管理/组,勇敢/者,手写/体,草稿/纸,水彩/笔, 洗脸/水⑵当词语结构是“单双格”时,前面一个字变半上(211),中间一个字变阳平,第三个字仍读全上, 如:很/理想,老/保守,纸/雨伞,请/允许,小/拇指,冷/处理,小/海岛5、三个以上上声音节相连,先根据语意或气息分节,然后按照以上变调规律变调。

如:永远/友好, 请/往北/走,给你/两碗/炒/米粉(二)“一”和“不”的变调1、“一”的变调:(1)“一”的本调为第一声阴平,但实际上,它只有在读单音节字词、处在词句末尾或者表示序数时仍念本调。

如:一、一二一,统一,第一,始终如一,一九三九年;(2)“一”在非去声前(阴、阳、上)变去声。

如:一斤,一天;一瓶,一年;一桶,一小时;(3)“一”在去声前变成阳平。

如:一个,一定,一块,一旦,一共。

2、“不”的变调:(1)“不”的本调是去声,“不”在读单音节、处于句尾以及非去声前仍读本调去声。

如:不,偏不!谁敢说个“不”字?不听,不来,不好。

(2)和“一”一样,“不”在去声前变成阳平。

如:不见,不是,不对,不露声色3、“一”、“不”夹在词语中间一般读轻声(不是必读)。

上声变调1

上声变调1


《猫和老鼠》

小鸟啾啾细柳枝,春花遍地开。妈妈每 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 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让瓜结得大 大的,甜甜的,让儿女们假期美美地吃上好 瓜;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 女们过节能吃上甜甜的高粱饴、香喷喷的玉 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 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这些孩子啊,真可爱啊,你看啊,他们多高兴 啊,又是作诗啊,又是吟诵啊,又是画画啊,又 是剪纸啊,又是唱啊,又是跳啊……啊!他们多 幸福啊!

轻声的规律
轻声音节主要有以下几种:
• 1、单音节的语气词“吗、呢、啊、吧”等。例如: 行吗 来吧 你呢 他呀 行啊 走吧 • 2、助词“着、了、过、的、地、得”等。例如: 笑着 好的 快得很 悄悄地 来了 看过 我的 • 3、词的后缀“子、头、么、巴”等。例如:桌子 石头 椅子 木头 多么 尾巴 • 4、方位词后缀和用在其他词语后边表示方位的一 些单音节词或语素。例如:那边 后面 桌上 地下 屋里 外头 箱子里
普通话的语流音变
上 声 变 调
• 打开 • 保管 每年 采访 百姓 打倒 胆子 腐朽
规则: 上声连非上,前面变半上 上声连上声,前面变阳平
音变一:变调
1.上声(三声) 变 调 • 以下两种情况下三声不变调: (1)单念的时候。(2)出现在词句末尾的 时候。 在其它情况下,三声都要变调。 上声(三声)变调有两种情况,一是调值变 为211,称为“半上”;一是调值变为35, 即与阳平(二声)的调值一样。
欢迎大家 批评指正 谢谢!
有匣子,匣子外面有箱子,箱子外面有屋子。
朗读下列语段,注意轻声读法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 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规律知识分享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规律知识分享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规律《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规律》--陈丽娜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当多个音节连续发出时,一些音节的调值因为受到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变调”。

变调主要分为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其中又以上声变调最为复杂。

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发音时开头调值略降,中间调值低平,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

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为了缩短发音过程,它会变得或升或降,不是把开头的下降部分挤掉,就是把末尾的上升部分挤掉,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

为此,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

经过查阅历史文献,结合教学测试实践,本人认为上声变调的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6句话:“单念末尾不变调,上上相连变[35],上加非上变半上;上轻相连看轻声,三上相连看结构,多上相连看断句。

”一、“单念末尾不变调”。

即当上声音节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时,上声音节才保持本调[214]不变。

如:“小、有;铅笔、泪水;给我一杯水。

”这条规律相对简单,学员在例举讲解、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比较迅速地掌握上声音节保持本调的位置和规律。

由于上声音节保持本调的机会很少,教学中必须提醒学员不要养成遇到上声音节就下意识地发出[214]调值的习惯,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牢牢掌握其他几条变调规律,为正确判断调值打好基础。

二、“上上相连变[35]”。

即当两个上声音节相连时,前一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35],第二个上声音节则不变调。

如“土改”听上去象“涂改”;“雨水”听上去象“鱼水”;“买马”听上去象“埋马”;“百米”听上去象“白米”;“好米”听上去象“毫米”,等等。

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这种变调,教学中也可以使用上述词语对比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对比朗读,学员能够很自然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条规律。

必须注意的是,变调仅指调值的改变,而非调类的改变,前一个上声音节所改变的只是调值,即从[214]变为[35],而调类并没有改变,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纠正以往“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的说法,帮助学员真正认识变调的本质。

汉字变调规律表

汉字变调规律表

汉字变调规律表
汉字变调规律表主要是指汉字在语音变化中的声调变化规律。

汉语中的声调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语音现象,涉及到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语境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字变调规律:
1. 上声变调:上声(第三声)在特定的语境中会变成去声(第四声)或阴平(第一声)。

例如,“好”字在“好累”中读作去声,“好大”中读作阴平。

2. 去声变调:去声(第四声)在某些情况下会变成上声(第三声)。

例如,“不”字在“不好”中读作上声。

3. 阳平变调:阳平(第二声)在某些词汇中会因为连读或语境影响而变成上声或去声。

例如,“太阳”中的“阳”字读作上声。

4. 阴平变调:阴平(第一声)在连读或特定语境中可能会变成去声。

例如,“我们”中的“们”字读作去声。

5. 儿化音变调:儿化音通常会使得前面的音节变成阴平。

例如,“花儿”中的“花”字读作阴平。

6. 轻声变调:轻声(无重音)在连读中可能会影响到前一个音节的声调。

例如,“你们”中的“们”字轻声,使得“你”字读作阴平。

7. 语境变调:某些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声调。

例如,“了”字在“了解”中读作去声,在“了不起”中读作上声。

需要注意的是,汉字的变调规律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会受到句子的语境、说话者的语气、方言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准确掌握汉字的变调规律,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实际语音变化进
行学习和实践。

声调变调

声调变调

完全 群体 撇开 丢掉 效率 采访 号码儿
周岁 创伤 怀抱 穷困 生产 打铁 一致
佛典 桥梁 通讯 央求 怀念 眉头 古兰经 穷人 傲然 创造 内容 亏损 村子 服务员
仍然 抓获 外面 症状 从而 脑子 挨个儿
谅解 完美 人群 淘汰 佛寺 明白 记事儿 英雄 夸奖 专程 产品 脚跟 帮手 做活儿 状态 恶化 评价 仙女 战略 党委 口哨儿
二、“一”、“不”的变调
1、“一”的本调是阴平,在单独念,或在词句末尾的 时候不变调,以及“一”表示日期或序数时念本调。 在去声前,“一” 变阳平。如: 一切 一共 一定 一度 在非去声前,“-”变读去声 如: 一般 一连 一体 2、“不”的本调是去声。“不”只有一种变调。即在 去声前, “不” 变阳平。如: 不定 不必 不要 不错 3、“一”、“不”夹在词语中间变读轻声。如: 试一试 看一看 去不去 买不买
外 案 狗 保 啃 杜 遵 葬 俄 镍
爵 帕 选 耳 拿 四 齿 瞎 盯 髓
枪 糟 羹 不 蠢 篾 朽 黯 虫 并
蕊 炒 哑 签 神 抵 摹 许 黑 跌
圣 破 授 炯 法 坠 恐 甩 蹿 磁 黄 仄 眉 艘 塌 日 韦 电 远 尖
丝 饶 伞 床 国 池 憎 临 赚 促
耕 抗 周 龄 淮 脸 蛙 蕊 旗 瘾 哭 猜 东 铁 晒 饼 揉 透 磁 拢 退 抓 逛 举 坯 栓 穷 敷 谎 详
找 隋 肥 卵 钳 盆 阔 娘 宣 推
攥 耍 赏 忘 搏 窄 陶 孔 擦 荐
踹 允 窘 侵 底 涌 嫩 谎 如 舱
办 死 罚 日 黑 哭 卧 灌 总 持
绺 撅 栽 雷 鸥 逾 构 男 君 趋
弥 恩 绢 条 挫 竹 劣 衰 懂 曰 缓 青 赛 兵 雅 瓮 特 定 心 剩 滚 搔 袜 阁 蹬 箱 词 河 遍 形 自 钟 儿 惹 允 粒 苇 癣 尊 钧 肥 雅 软 挎 缺 窃 锡 苍 纵 纹 呕 神 淤 盯 眶 环 荒 孙 劳 屡 氨 繁 旺 果 塔 绞 猜 跪 弥 站

普通话培训之语流音变

普通话培训之语流音变

4、绕口令训练
一颗豆,一粒米,一颗一粒要爱惜; 一点油,一滴水,一点一滴不浪费; 一枝花,一果树,一草一木要爱护。 一分钟,一秒钟,一分一秒不放松。
二、轻声发音训练 轻声是整个音节弱化的一种特
殊的音变现象。轻声的主要特点 是音长较短促;其次具有不同于 原调的特殊音高形式,音强一般 较弱,音色较含混。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规律:
(1)名词的后缀“子、儿、头、 巴”以及“么”读轻声。
如:桌子 画儿 木头 尾巴 什么
(2)助词“的、地、得、着、 了、过、们”读轻声。
如:你的 他们 站着 去了 来过 轻轻地 好得很
(3)语气词“啊、吗、呢、 吧”等读轻声。
如:是啊 走吗 去吧 做什么呢
(4)重叠形式的动词、名词 后一个音节读轻声。
⑤“zhi、chi、shi、r”后的 “啊”,变读作“ra”,写作 “啊”。
如:是啊、同志啊、老师啊
口语与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
❖凡从口(嘴)里传达出的思想信息 都叫口语。说话、谈话、讲话、对话、喊话、
发言、聊天、耳语、私语等,统称为口语,或曰口 头语、口头语体
❖ 凡用书写工具(毛笔、钢笔、铅笔、圆 珠笔、签字笔。。。。)作用于可以承 载文字介质的思想信息叫书面语,或称书
音变,就是语音的变化。人们 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 音节,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 然的“语流”。在语流中,由于 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 的需要,有些音节的读音发生一 定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
普通话的语流音变主要 包括变调、轻声、儿化、 语气词“啊”的变读等。
一、声调音变训练 声调音变(变调)是相
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着眼于普通话词语的一 些异读现象来审定读音,继承了1963年发布 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的成 果,重新审订了某些读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当多个音节连续发出时,一些音节的调值因为受到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变调”。

变调主要分为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其中又以上声变调最为复杂。

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发音时开头调值略降,中间调值低平,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

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为了缩短发音过程,它会变得或升或降,不是把开头的下降部分挤掉,就是把末尾的上升部分挤掉,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

为此,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

经过查阅历史文献,结合教学测试实践,本人认为上声变调的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6句话:“单念末尾不变调,上上相连变[35],上加非上变半上;上轻相连看轻声,三上相连看结构,多上相连看断句。

”一、“单念末尾不变调”。

即当上声音节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时,上声音节才保持本调[214]不变。

如:“小、有;铅笔、泪水;给我一杯水。

”这条规律相对简单,学员在例举讲解、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比较迅速地掌握上声音节保持本调的位置和规律。

由于上声音节保持本调的机会很少,教学中必须提醒学员不要养成遇到上声音节就下意识地发出[214]调值的习惯,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牢牢掌握其他几条变调规律,为正确判断调值打好基础。

二、“上上相连变[35]”。

即当两个上声音节相连时,前一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35],第二个上声音节则不变调。

如“土改”听上去象“涂改”;“雨水”听上去象“鱼水”;“买马”听上去象“埋马”;“百米”听上去象“白米”;“好米”听上去象“毫米”,等等。

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这种变调,教学中也可以使用上述词语对比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对比朗读,学员能够很自然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条规律。

必须注意的是,变调仅指调值的改变,而非调类的改变,前一个上声音节所改变的只是调值,即从[214]变为[35],而调类并没有改变,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纠正以往“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的说法,帮助学员真正认识变调的本质。

三、“xx上变半上”。

即当上声音节位于非上声音节(包括阴平、阳平、去声)之前时,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211]。

这里分类进行例举:1、上声音节位于阴平音节之前的实例有:“广西、火车、海滨、语音、抵消、小说。

”2、上声音节位于xx音节之前的实例有:“朗读、祖国、讲台、旅行、导游、海洋。

”3、上声音节位于去声音节之前的实例有:“法律、讨论、否认、语气、感谢、土地。

”这条规律也比较简单,实际上可以看做上声音节为了和其后的音节衔接顺畅、追求发音自然,而丢掉后半段[14]上升的尾巴。

但是在莆仙地区,由于受到方言影响,学员的实际运用还是比较困难的,其突出表现就是明明知道[214]要变为[211],却总是念不到位。

因此,必须通过反复的分类例举、朗诵练习和日常生活的多次应用,才能帮助学员真正掌握这一规律。

四、“上轻相连看轻声”。

即当上声音节位于轻声音节之前时,上声音节的调值变化取决于轻声音节的本调和轻声音节在词语中的性质与地位。

这种组合的变调比较复杂,在教学中也最难把握。

莆仙地区学员的语感相对较差,学习普通话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遇到这种组合他们往往无从下手。

想让学员真正掌握并运用好这种组合的变调形式,必须讲明这种组合的内在区别和变调特征。

1、轻声音节的本调是非上声音节时,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211]。

如:“好的、老了、满了、斧头、晚上、老实、宝贝、尾巴、我们、你们。

”这类组合运用了“上加非上变半上”的变调规律,通俗易懂易接受。

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倒腾、主意、矫情”等,其上声音节的调值竟然是由[214]变为[35],这些词语的读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渊源,在其没有形成正式的规律前,教学中只能把它作为例外来处理,应注意引导学员把握主流规律,不能与例外情况混为一谈。

2、轻声音节的本调是上声音节时,上声音节的调值变化又取决于轻声音节在词语中的性质与地位。

(1)当某个词语组合以上声音节为主,以轻声音节为辅,即轻声音节在词语中大多为虚化的语素时,这类轻声音节都可以视同“非上”音节。

该词语组合因此可以套用“上加非上变半上”的规律,其中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211]。

如:“椅子、矮子、本子、耳朵、显摆、抖搂、姐姐、奶奶、姥姥、宝宝、痒痒、马虎。

”这些实例中,“椅子、矮子、本子”中的“子”是后缀,属于虚化的语素。

“耳朵、显摆、抖搂”中的第一个语素(上声音节)为表义语素,词义基本上是由该语素来传递的;第二个语素(轻声音节)则为别义语素,在词语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词义,也是虚化的语素。

“姐姐、奶奶、姥姥、宝宝、痒痒”等是都是叠音名词,在北京口语或其他方言中都能以单音节的形式出现,并且也表示同样的意义,因此其中第二个语素(轻声音节)的地位是附属的,同样属于虚化的语素。

“马虎”所表达的意义和其组成的两个语素都没有直接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词汇,在这个词汇中,上声音节和轻声音节都没有实在意义、同属虚化语素,因此也适用本条变调规律。

(2)当某个词语组合以轻声音节为主,即轻声音节是表义语素或限定性的表义语素时,这类轻声音节便可以视同“上声音节”。

该词语组合因此可以套用“上上相连变[35]”的规律,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35]。

如:“老鼠、老虎、指甲、想起、水里、眼里、哪里、想想、管管、舔舔、走走。

”这些实例中,“老鼠、老虎、小鬼”的“老”或“小”虽然是上声音节,却只是起到前缀的作用,表义基本是由第二个语素(轻声音节)来完成的。

“指甲”为前偏后正的偏正式词语,词语的意义主要依托在“甲”这个轻声音节之上。

在“想起、水里、眼里、哪里”中,“想”不等于“想起”、“水”不等于“水里”等等,第二个语素(轻声音节)对第一个语素(上声音节)有限定作用。

“想想、管管、舔舔、走走”是重叠形式的动词,第二个语素(轻声音节)对第一个语素(上声音节)同样有限定作用。

由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几乎所有的语音规律都存在例外。

如受北京口语的影响,“法子”中的“法”的调值大多是由[214]变为[35];“鼓捣、里脊”中的第二个语素(轻声音节)虽然对词义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第一个语素(上声音节)的调值仍然由[214]变为[211]。

五、“三上相连看结构”。

即当三个上声音节相连时,前两个上声的变调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词语的语意确定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然后再进行变调。

这种组合是上声音节变调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种组合中,如果后面没有其他音节,也不带什么语气,第三个上声音节(末尾的音节)一般不变调,保持本调[214];而前两个上声音节则会因不同的词语结构而相应发生不同的变调。

根据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三个上声音节的变调可分为两种:1、当词语结构是“双单格”时,如:“展览馆、选举法、洗澡水、虎骨酒、手写体、勇敢者、理想美、领导好”等等。

由于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在第二个上声音节之后,因此,前两个上声音节可以当作一个整体,遵循“上上相连变[35]”的规律,其中第一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35],第二个上声音节暂不变调。

但是,当第二个上声音节与第三个上声音节相连时,仍然要遵循“上上相连变[35]”的规律,此时,第二个上声音节的调值也将由[214]变为[35];而第三个上声音节则保持本调[214]不变。

2、当词语结构是“单双格”时,如“厂党委、党小组、小两口、好总理、老保守、跑百米、有理想、很古老”等等。

由于后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内部的语义停顿在第一个上声音节之后。

因此,后两个上声音节可以看成一个整体,遵循“上上相连变[35]”的变调规律,其中第二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35];第三个上声音节的调值保持本调[214]不变。

当第一个上声音节与变调后的第二个上声音节连读时,恰恰符合“上加非上变半上”的规律,第一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相应变为半上[211]。

必须强调的是,“单双格”组合和“双单格”组合的变调规律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采取相同的变调规律,不仅破坏了原有的韵律美,有时还会损害表达效果,甚至产生歧义。

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中,“好总理”一词的“好”,其调值必须由[214]变为[211],才能把作者对总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

如果套用“双单格”组合的变调规律,把“好”字的调值由[214]变为[35],那么不仅不能表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还会因为调值的上扬给人一种“戏谑”的感觉,进而产生歧义。

3、极少数三个上声音节相连的词语,如“小组长”、“往北走”等,其内部的语义停顿既可以放在第一个上声音节之后,也可以放在第二个上声音节之后。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当结合所在语境,对真实语义和内部语义停顿的位置进行准确的判断,进而采取相应的变调规律。

以“小组长”为例,若要表达“小组的带头人或负责人”时,该组合应采用第一种“双单格”的变调规律,这种变调旨在强调“小组”的“长”,是“这个小组而不是其他小组的负责人”;若要表达“很小的组长”时,该组合则应采用“单双格”的变调规律,这种变调旨在强调“组长”的“小”,间接表达“看不起这个组长、不把这个小组长放在眼里”的意思。

六、“多上相连看断句”。

即多个(四个及以上)上声音节相连时,上声音节的调值变化要按语义以词为单位逐个划分并套用上述各种规律进行变读。

如“展览产品”、“小展览馆”和“展览馆小”等等。

这种组合首先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划分出语义停顿,再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最后根据不同规律对上声音节逐个进行变调。

以“展览产品”为例,这个组合可以划分为“展览”和“产品”两个词语。

根据“上上相连变[35]”的规律,“展”字和“产”字的调值都由[214]变为[35],“览”和“品”字则都保持本调[214]不变。

但是当“览”字与变调后的“品”字连读时,根据“上加非上变半上”的规律,“览”字的调值便由[214]变为[211]。

再如“小展览馆”和“展览馆小”。

这两个组合都可以划分为“小”和“展览馆”两个词语,区别就在于“小”在“展览馆”之前或之后。

由于“展览馆”一词符合“三上相连看结构”中“双单格”的变调规律,即“展览”二字的调值都由[214]变为[35],“馆”字的调值保持[214]不变。

当“小”位于“展览馆”之前,由于“展”字的调值由[214]变为[35],“小”和“展”的组合间呈现“上加非上”的构造,应当遵循“上加非上变半上”的规律,“小”字的调值必须由[214]变为[211]。

当“小”位于“展览馆”之后,由于“馆”和“小”都保持本调,应当遵循“上上相连变[35]”的规律,即“馆”字调值由[214]变[35],“小”字仍然保持本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