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大题答案(作业一到作业三)
马原作业——精选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一2011级临床医学班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 (36分)1、哲学是…………………………………………………………………( A)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关于自然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B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D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A)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C )A.运动的绝对性B.运动的相对性C.客观实在性D.矛盾性8、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D)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观点是……………………( B )A.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B.存在着非物质的运动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D.物质和运动毫无关系11.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C)A. 无限性B.顺序性C. 不可逆性D. 可逆性12.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35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 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D. 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B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C. 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BC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4.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B )A.历史唯物主义B.剩余价值学说C.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C )A.德国的古典哲学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C.18世纪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6.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AB )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E.圣西门F.傅立叶G.欧文7.唯物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下列这三种历史形态的是………………(ABC )A.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E.庸俗唯物主义三、简答题(29分)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马原考试题库

马原考试题库【导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课程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马原知识,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性和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马原考试的准备,以下是马原考试题库,供学生们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 列宁主义关于意识和物质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 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哲学思维的基本要求之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4.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请简要解释其内涵。
3.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请你对此做简要阐述。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高任务是什么?【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4. 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1.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革命和土地问题的历史地位是什么?4. 马克思主义如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是实践中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总结】通过对以上题目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A. 批判反动的哲学体系B. 提供党和人民的思想武器C.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本质D.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 革命性B. 实践性C. 科学性D. 主观性答案:B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什么为核心?A. 实践B. 理论C. 无产阶级D. 党的建设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A. 三个阶段B. 四个阶段C. 五个阶段D. 六个阶段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观点是:A. 实践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实践C. 实践和意识相互作用D. 实践与意识无关答案:A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它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矛盾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历史观的区别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在规律。
与传统历史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意识",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革命实践也是实践观的体现。
马原作业题有答案(2).

马原作业题有答案(2).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1、否认世界统⼀性的哲学是DA.唯⼼主义B.形⽽上学C.相对主义D.⼆元论2、旧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BA.承认意识能动性B.抹煞意识能动性C.夸⼤意识能动性D.有时承认意识能动性,有时抹煞意识能动性3、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客观实在性”是指C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C.不以⼈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们所认识4、事物的否定⽅⾯是指D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 B. 事物中消极的⽅⾯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5、运动是物质的AA.根本属性B.唯⼀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CA.物质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从物理运动到⽣物运动的转化C.宇宙间的⼀切变化和过程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过程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A.物质和运动的统⼀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的统⼀C.有限性与⽆限性的统⼀D.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统⼀8、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A. 辩证统⼀的关系B. 内外关系C. 因果关系D. 等同关系9、公孙龙的“⽩马⾮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A. 同⼀性和⽃争性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10、事物的质变是指DA.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 事物在场所⽅⾯的变更C. 事物处于相对平衡的、相对静⽌状态D. 事物性质的变化11、量变是指DA. 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级B. 事物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C. 事物的显著突变D.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12、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A. 上升性B. 重复性C. 回复性D. 循环性13、世界的统⼀性在于B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它的可知性D.它的⽭盾性14、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的观点是BA.形⽽上学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15、“⼈有多⼤胆,地有多⼤产”是B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看成BA.原⼦B.⼀种或某种可以直接感知的东西C.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D.意识的产物17、物质的唯⼀特性是BA.存在性B.客观实在性C.运动D.发展18、“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个命题表达的是AA.主观唯⼼主义B.客观唯⼼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9、“⽅⽣⽅死,⽅死⽅⽣。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简要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强调物质的首位,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人类的思维、认识和社会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和思维方式。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面和矛盾,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就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辩证法强调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形成新的事物。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无穷尽的运动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3.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理论。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转型理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革命理论:社会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实现的,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是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形态来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包括:•人的本质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有相似之处。
•社会公平与正义观念: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类似的价值观。
•对自然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指导性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原则。
期末马原试题及答案

期末马原试题及答案【正文】二〇二一年期末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A. 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B. 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C. 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理论D. 科学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经济答案:A2.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 世界是物质的B. 世界是可知的C. 世界是感性的D. 世界是发展的答案:D3.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指出,帝国主义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的终极阶段B. 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始阶段C. 资产阶级专政的形式D. 全球化经济的标志答案:A4.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 社会主义制度B. 公有制经济C.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D. 实现共同富裕答案:C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
A. 邓小平理论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D......第二部分: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其核心是辩证法。
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有哪些重要观点?答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重要观点。
3.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实践?答案: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通过改造社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4.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有哪些特点?答案: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和危机加深等特点。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50分)1. 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柱,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
国大2023春《马原》(试卷B)大作业: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2篇

国家开放大学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395》(试卷B)大作业终考任务: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2篇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答题要求:1、本门课程共有三套题,请选择其中的一套试卷且只能选择一套试卷作答。
2、考生答题完毕后,可点击保存。
在提交前可反复修改并保存。
考生一旦提交后,不能再进行修改。
3、考生请在答题框内录入试题答案,不能复制黏贴,不能以附件形式提交试卷。
4、答题要做到论述严谨、语句通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字数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1:(1153字)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
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利润,绞尽脑汁,发明了多种方法,但最基本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家主要靠增加劳动量实现产量增加,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在英国,从14世纪末开始,政府就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
马克思对过度延长劳动时间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损害作出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单纯地延长劳动时间外,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
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它的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
对此,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实行“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思维和存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B.时间和空间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人的意识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 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10、发展的实质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9、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 “擅苗助长”的事例是(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大题答案作业一三、辨析题1、此说法是错误的,所谓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写得是否准确,或者前后是否一致等。
而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而我国又是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的看待历史发展,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是具有科学性的。
2、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此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扬弃”。
举个例子,马克思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就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都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
所以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4、对。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5、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简答题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五、材料分析题材料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六、原著解读题恩格斯之所以选中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凝结了马克思全部思想理论体系的精华,最能体现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呢?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七、论述题(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其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辩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作业二三、辨析题1、答: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果的概念之间共与个性的关系2、错误。
恩格斯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
3、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要是.认识世界是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5、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
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四、简答题1、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五、材料分析题(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
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