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
颅内动脉瘤致脑内血肿的CTA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

颅 内动脉 瘤破 裂 引起颅 内血 肿 的发 病 率 为 4 %
~
3 % , 亡率 达 2 % ~5 % , 4 死 1 8 比不 伴 颅 内 血 肿 的
20 08年 9月 间收治 了 3 5例 颅 内动脉 瘤 破 裂伴 脑 内
血 肿患者 。现 就诊 断及 治疗 体会报 道 如下 。
1 资料与 方法
山东 医药 2 0 0 9年第 4 9卷 第 1 2期
颅 内动 脉 瘤 致 脑 内血 肿 的 C A诊 断 T 与显 微 手 术 治 疗
吕 涛, 尹 强, 关俊 宏 , 翔泰 , 魏 陈 铎 ( 中国 医科 大学 附属盛 京 医院 , 宁沈 阳 10 0 ) 辽 1 0 4
[ 摘要 ] 回顾性分析 2 0 0 3年 2月 一 0 8年 9月我科收 治的 3 20 5例 颅 内动 脉瘤 破裂并脑 内血肿 患者 的临床资 料 。发现 3 .T D C A可早期明确诊断颅 内动脉瘤 , 根据 G S评估标准 , O 患者 出院时恢复 良好 2 例 , 1 轻度残废 1 0例 , 重
患者 总体死 亡 率 6 ~1%要 高很 多 ¨ 。近 年来 , % 0 随着影像 学 的 发展 ,DC A检 查 无 创 、 速 、 捷 , 3 —T 迅 便
可显示 动 脉瘤瘤 颈 、 载瘤 动 脉 或 瘤体 的空 间 立 体结
1 1 临床 资料 .
选 择 颅 内动 脉 瘤 破 裂伴 脑 内血 肿
空间解剖关系 , 并且能模拟手术人路成像 , 为手术人 路及 术前 评估 提供 可靠 依 据 , 动 脉 瘤 的诊 断 中越 在 来 越被 神 经 外 科 医生 重 视 J 。破 裂 动 脉 瘤 伴 发 脑
内血 肿 与 自发 性 脑 内血 肿 在 C T上 难 以鉴 别 , 们 我
MS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MS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2-11-22T15:01:11.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葛东泉乔先达付秀萍[导读] 探讨多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
葛东泉乔先达付秀萍(山东省平度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平度 266700)【摘要】目的探讨多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对112例经手术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采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进行成像。
结果 112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122个,5例多发2个)。
所示病例经SSD、MIP、VR及CTVE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
结论联合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
靶重建、CTA像与原始图像相结合及立体旋转观察法等措施,对脑动脉瘤诊断很有帮助。
本方法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2009年4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16层螺旋CT行血管成像(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并经手术证实112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06例因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H),动眼神经麻痹6例。
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男72例、女40例,年龄23—81岁,均采用16层螺旋 CT行头颅CTA检查。
先常规行颅脑平扫,再行小剂量试验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后行CTA检查。
CTA扫描线平行听眦线,从颅底向颅顶扫描。
在肘静脉建立通道,经压力注射器注入60~80 ml碘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9 ml/s。
延迟扫描时间为13~20 s。
扫描条件为螺距1.0,层厚1.25 mm,层间距0.625mm,120 kV,160 mAs,矩阵512×512,采集长度50~70mm。
低管电压低剂量脑CTA扫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组 )1 4 8例和 1 0 0 k V 低 管 电压 C T A组 ( L — C T A组 )1 4 6 例 。分别对 两组患者 图像 的客观质 量及主观质量进
行 评 价 分析 ,并 以三 维数 字 减 影血 管 造 影 ( 3 D — D S A )诊 断 结 果 为 “ 金 标 准” ,对 比 分 析 常 规 管 电压 C T A和
墨团圆一 O 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b e v a l u e 。 f c e r e b r a 1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 ( C T A ) w i t h l o w t u b e v o l t a g e i n
之 间差 异 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两组 对 动 脉 瘤 大小 测 量 的 结 果 与 3 D — D S A 相 关性 均 较 好 。结论 : 1 0 0
k v 低 管 电压 脑C T A扫描在降低辐射 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不 受影响 ,且对颅 内动脉 瘤诊断的准确性 高,因
均c T 值及其与脑实质的 c T 差值较 C - C T A组均明显增加 ( P<0 . 0 0 1 ) ;虽然 L - C T A组图像噪声显著增加,但
颅内动脉瘤 cta 诊断标准

颅内动脉瘤 cta 诊断标准
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瘤颈和瘤体的明确显示,瘤颈的正常标准是。
2. 当患者瘤颈小于,或者瘤体显示不清时,被认定为疑似动脉瘤者,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参考CT或MR影像来确定诊断。
此外,动脉瘤的形态也会影响治疗方案。
均匀性生长的瘤体可以按照标准治疗,而偏心性生长的动脉瘤即使没有手术指征,如果出现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准确诊断标准。
64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意义

1 1 病 例 资 料 收 集 复 旦 大 学 附 属 华 山 医 院 20 —1 . 0 80 ~ 2 0 —3 DS 确诊 的 颅 内动 脉 瘤 患 者 1 8例 , 前 均 因 高 0 90 经 A 0 之 度疑诊动 脉 瘤并 先 完 成 6 4层 C TA 检 查 。 男 4 9例 , 5 女 9
【 中图 分 类 号 1 R7 3 9 4 . 【 献标 识 码】 B 文 【 章 编 号 】 l 7 — 1 0 2 1 ) 30 8 — 2 文 6 3 5 1 ( 0 1 1 — 0 10
本文对 18 患者进行 6 0例 4层 C A 检 查 , 全 部 进 行 全 T 并 脑 DS A检 查证 实 , 比较 两 者 对 动 脉 瘤 的 诊 断 异 同 , 价 6 评 4
流 , 支循环及代偿情况 , 别是旋转及三维重建 , 侧 特 因此 D A S
仍 是 诊 断 动 脉 瘤 的 金 标 准 。 近 几 年 随 着 扫 描 机 器 技 术 和 重 建技 术 的 发 展 ,4 C 6 层 TA 诊 断 颅 内动 脉 瘤 的 灵 敏 性 与 特 异
层C TA 在 临 床 脑 动 脉 瘤 诊 断 方 面 的 意 义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 1 年 7 01 月第 1 卷第 1 期 c ! !a 4 3 ! n!
! 堡 !! !
!! : ! 塑
: :
:
‘8 ’ 1
6 C 4层 TA 诊 断 颅 内动 脉 瘤 的 临床 意 义
录 海 斌 ” 刘 新 生 张 晓龙。
例 , 龄 2~7 岁 , 均 5. 年 5 7 平 1 6岁 。
12 检 查 方 法 6 . 4层 C A 检 查 : 用 SmesS mao T 使 i n o tm S n ai 4层 螺 旋 C 机 , 描 参 数 : 择 高 质 量 ( e st n6 o T 扫 选 HQ) 扫
减影CTA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新 疆 医科 大 学 学报 J) (URNAL OF XI I NJANG DI ME CAL UNI RSTY 2 0 u.,0 7 VE I 0 7J 1 3 ( )
79 1
减影 C TA 成 像 技 术 在 颅 内动 脉 瘤 诊 断 中的应 用
Adv nt g s o 一 O c mpu e o o r ph u t a to n i g a y a a e f 6 r W o 4 t d t m g a y s b r c i n a g o r ph i h i g o i f i r c a a n t e d a n s so nt a r ni lane ys s ur m
p n t a oss ofi r c a i la ur s s M e h ds O n hy i he dign i nt a r n a ne y m . to : e hun r d a d w e t te s w h s f e e d e n t n y pa i nt o u fr d fo ub r c oi m o r a e eve r m s a a hn d he r h ge r c i d CT xa i a i e m n ton;t he CT A nd s bt a ton CT ng o r phy t c a u rc i a ig a e h— ni u s w e e u e o e l a e t e c r b a r e i s r s c i e y. T wo s ni r n u os r i a n a ol g c l q e r s d t va u t h e e r la t re , e pe tv l e o e r u g c la d r di o ia d c or e e e ot yp s o he r c ns r tve r s ls n pe de l . Re u t By t e ub r c i o t s r viw d b h t e f t e o tuc i e u t i de n nty s ls: h s t a ton CT a i gr ph e hni e, 1 i r c a i la ur m e e e e t d n 2 a e . I s s n ii iy, s e iiiy ng o a y t c qu 22 nt a r n a ne ys w r d t c e i 1 O c s s t e stv t p cfc t a g tv i lho d r to f r de e tn n u ys s O nd ne a i e lkei o a i o t c i g a e r m D CT A e e o h O w r b t l O a d 0 00 e pe tvey; n .0 0 r s c i l
DSA、3D DSA、3D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探究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SA、3D DSA、3D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姓名:孙玲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指导教师:李松柏20040401中文摘要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
准确诊断、评价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及空间结构,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2DDSA只能提供大脑血管系统的二维影像。
CTA可提供颅内血管的三维影像,但不能提供颅内血液动力学的信息。
3DDSA通过旋转采集后重建获得多角度斜位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价及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赋予了特殊意义。
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评价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选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经CT或腰穿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1岁)。
经常规DSA、3DDSA及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33个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CTA检查方法:使用东芝的Multi—Aquilion4层螺旋CT扫描系统。
常规头部CTA检查法,原始数据经SGI一02工作站处理,软件为Alatoview。
本研究采用SVR显示法。
2D及3DDSA脑血管检查法:用GE公司的GEAdventxLCV—Plus心血管造影系统,图像后处理采用SunSpareUNIX系统的GE公司AW4.0工作站。
2DDSA采用常规股动脉四血管造影法,摄取前后位、侧位,必要时加摄斜位像。
3DDSA通过旋转造影采集数据,二次旋转时向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要求颅内动脉在旋转过程中持续显影。
所获得的系列图像在工作站进行3D重建,选择MIP、SSD、VR的透明化重建三种显示法。
通过2DDSA的正、侧位或加斜位,3DDSA的MIP、SSD、VR,CTA的SVR图像,分别对a:动脉瘤的检出率;b:动脉瘤颈的可见度及与载瘤血管位置的关系进行评价。
颅内动脉瘤的CTA和MRA评价

具有创 伤性 、 时、 格高 、 费 价 合并 症 多等 缺点 。C T血管 造影 ( T 小 A 最 长 径 为 1 8 m C N . m。 ag gah ,T 作为无创的血管 检查方 法 , 临床上 的应用 价 2 2 MR ni rpy C A) o 在 . A结果
在 1 8例 中 , A共 发 现 1 MR 6例 2 个 A 其 1 N,
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 影( P 和容积重建( R) MI ) V 。以数 字减影血 管造影技 术( S 和动脉 瘤夹 闭术作为参考 标准 , D A) 比较 C A和 MR T A对颅 内动脉 瘤的显示情 况。结果
3 ( 12 ) 结 论 % 2/ 3 。
脉 瘤 C A显示 良好 ,6例 2 T l 1个动脉 瘤 MR A显示 良好 。C A发 现颅 内动脉 瘤 的敏 感性为 9 . % ( 2 4 ) MR T 3 3 4/ 5 , A为 9 . 1
瘤体 及瘤 轴指向显示 良好 。1个 颈 内动 脉海 绵窦 段 A 因颅 底 N,
骨部 分掩 盖 ,T C A难 以充分显示 A N瘤体及 颈部 , M A显示 良 而 R
本组 3 7例颅 内动 脉瘤患者 , 男性 2 例 , 1 女性 1 好 ; 个 A 6 1 N因局部高信 号血肿 掩盖 , A无法显 示 A 而 C A MR N, T
C A 可作 为 临床 筛 查 大部 分 颅 内动脉 瘤 的 首 选 检 查 方 法 , T 必要 时 可 选择 MR D A。 A、 S
【 关键词 】 CA M A 颅 内动脉 瘤 T R
多年来 , 字减影 血管 造影 ( it u s at nagorp y 个 ) 阴性 , 中 1例 椎 动 脉 瘤 , 数 dg a sbt ci nigah , il r o 为 其 1例 2个 颈 内动 脉 瘤 。MI P D A) S 检查一直作为颅 内动脉瘤 ( N 筛查和诊断 的金标 准 , 其 法 测量 A A ) 但 N瘤 颈平 均 宽为 3 1mm, . 最长 径平 均 为 5 8 m 最 .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
发表时间:2014-02-19T09:31:35.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郭华陈殿森
[导读] 因此对于临床拟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易先行CTA检查,提倡DSA在CTA检查后应用,二者互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
郭华陈殿森(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471003)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CTA诊断。
方法应用CTA检查技术对37例临床拟诊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均行MPR、MIP、VR 后处理技术,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本组37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患者有33例,33例患者共有42个动脉瘤,其中7例见2个动脉瘤,1例见3个动脉瘤,25例分别见单个动脉瘤。
4例未见明确动脉瘤显示。
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指向及与监控血管分支、颅底骨质结构关节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应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较高,且具备无创、简便、辐射剂量低的优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129-0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好发于颅底动脉分叉部,常伴管壁结构薄弱,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40%以上[1],因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辐射剂量大,费用高。
CT血管造影(CTA)作为新的血管检查技术,以其无创、检查迅速、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并可弥补DSA选择性血管造影所致的病变漏诊及动脉瘤周围的静脉血管结构,因此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37例患者颅内动脉的CTA显示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提高CTA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37例临床拟诊动脉瘤的患者行CTA检查,动脉瘤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48岁。
临床主要以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就诊。
1.2检查方法
使用GE 64排螺旋CT、东芝320排容积CT,常规行头颅平扫,然后经前臂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370mgI优维显60-80 ml,4~5 ml/s,于12-14 s开始扫描,将所得大量容积数据导入后处理系统进行MPR、VR、MIP重建,观察分析重建图像。
2 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共42个动脉瘤,其中7例为2个,1例为3个。
动脉瘤分布如下: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4个,大脑后动脉1个,前交通动脉13个,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颅内段11个、基底动脉颅内段2个,椎动脉颅内段3个。
CTA检查阴性4例者中1例经DSA检查诊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
3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手术中发现2例患者漏诊,1例为CTA检查阴性者,另1例为CTA检查后交通动脉瘤漏诊。
瘤体形态多为半圆形、圆形,部分呈双峰状改变,大部分瘤颈较宽,部分呈蒂状改变。
较大者瘤颈宽约1cm瘤高约2.5cm,多数瘤颈在0.3-0.5瘤高在0.2-0.7。
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血管关系显示基本与DSA及手术相同。
34例患者平扫资料显示23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伴脑内血肿,余未见明显异常表现。
3 讨论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死亡率高,因此动脉瘤的早期检出、早诊断对临床治疗尤为重要。
从本组患者CTA检查结果与DSA及手术结果相对比,发现动脉瘤大多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与文献描述一致[2]。
因此CTA在筛选动脉瘤及大部分确认动脉瘤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
CTA检查无需动脉插管,对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及高龄患者、急诊患者更易接受,并且无创作性,扫描速度快,费用相对低,操作简便,重建图像质量高,可获取三维血管数据,对扫描数据进行多种重建技术,易于观察动脉、静脉、明确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立体感强,更有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
但CTA检查技术能否完全代替常规DSA检查,目前尚无定论[3-6],因CTA对外周末梢较细小的血管分支动脉瘤易漏诊,也可因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管痉挛导致CTA检查时动脉瘤显示不清。
本组中1例因脑出血后血管痉挛,粗细不均匀导致漏诊。
因此对于临床拟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易先行CTA检查,提倡DSA在CTA检查后应用,二者互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程晓燕,刘文亚,邢燕.3D—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6):577.
[2]吕发金,谢鹏,罗天估,等.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45-48
[3] 张之营,赵继宗,宗绪毅,等.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中国医刊,2004,39:42—43.
[4] 陈伟建,杨运俊,王勇,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996.1001.
[5] Sakamoto S,Kiura Y,Shibukawa M,et al.Subtracted 3D CT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AJNR Am J Neuroradiol,2006,27:1332—1337.
[6] 滕才钧,黎志文,廖明壮.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3: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