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诊断中CTA和MRA的价值对比
脑动脉CTA与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脑动脉CTA与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苏显球;余光权;谢华山;吕成庆【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erebral artery CT angiography(CTA)and MR angi-ography(MRA)in intracranial aneurysms.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7,80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Yangchun People'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received brain CTA and MRA.Taking 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or operation as standard,the localization and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the diameter of aneurysms were observed by CTA and MRA.The efficacy of diagnosis,including sensitivity, specificity,and diagnostic accuracy,wa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Results CTA showed better than MRA in the aneu-rysm,tumor,neck,tumor,artery and its relationship,and was more conducive to the display of the 4-5 grade cerebral ar-tery branch.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A for aneurysms were 95.0%,90.0%,and 93.8%, respectively,versus 83.3%,80.0%,and 82.5% of MRA foraneurysms(P<0.05).The maximum diameter of aneurysm de-tected by CTA,MRA,DSA or operationwere(9.59±2.76),(9.36±2.55),(9.74±2.92),respectively,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CTA and MRA can both display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cerebral arteries, and CTA is more effective in diagnosis.%目的比较脑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阳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A及MR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或手术为准,观察颅脑CTA、MRA对颅内动脉瘤定位、定性诊断情况及对动脉瘤径线的测量情况.计算和比较其诊断效力,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A对动脉瘤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间关系显示优于MRA,更有利于4~5级脑动脉分支的显示;CTA对动脉瘤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0%、90.0%和93.8%;而MRA分别为83.3%、80.0%和82.5%,颅脑CTA对动脉瘤诊断效力明显高于颅脑MR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MRA、DSA或手术的动脉瘤最大径测量值间比较[(9.59±2.76)vs(9.36±2.55)vs(9.74±2.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MRA均可显示脑动脉的形态学特征,其中CTA诊断效力更高.【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8(029)006【总页数】3页(P806-808)【关键词】螺旋CT;血管造影;磁共振;动脉瘤【作者】苏显球;余光权;谢华山;吕成庆【作者单位】阳春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阳春529600;阳春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阳春529600;阳春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阳春529600;阳春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阳春529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颅内动脉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囊袋状凸起或管径弥漫性增宽,其严重的并发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很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其中动脉瘤两次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达90%[1],因此对动脉瘤及时的检出和准确的评价有助于临床采用合理的诊疗措施。
C与MRA检查的区别

MRA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饱和效应、流入增强效应、流动去相位效应;MRA 是将预饱和带置于3D层块的头端以饱和静脉血流,反向流动的动脉血液进入3D层块,因未被饱和从而产生MR信号;扫描时将一个较厚容积分割成多个薄层激发,减少激发容积厚度以减少流入饱和效应,且能保证扫描容积范围,获得数层相邻层面的薄层图像,使图像清晰,血管的细微结构显示好,空间分辨力提高; MRA对中等流速血液敏感,颅底动脉环显示良好; MRA不仅是对血管腔内结构的简单描述,更是反映了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MRA与CTA、DSA比较更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其优点是无需注射造影剂,对病人无创伤性、无痛苦,亦无辐射性损害,造影剂反应和并发症显着减少;需要注意的是3D TOF图像对比取决于组织的纵向磁化幅度及T1值,短T1组织如脂肪、高铁血红蛋白等可误为流动质子表现为高信号,如亚急性血肿在3D TOF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有时掩盖病灶信号;受慢血流及湍流影响,使血流信号丢失,而常有夸大狭窄程度的倾向,空间分辨率也不如DSA 目前认为:MRA显示颅内动脉瘤同DSA结果相比较具有相等敏感度,均为97%; CTA的技术原理和影像特点 CTA可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并可进行任意方位和任意角度的旋转,以使AN得以最清晰地显示,定位准确,清晰地显示AN的形态、大小、瘤颈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解剖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降低术中风险;CTA作为一种无创、快捷、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已可以大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文献报道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7%~100%;但对于颈内动脉尤其是海绵窦段颅内动脉瘤,由于受到颅底骨质影响,CTA难以充分显示瘤体全貌及瘤颈,易漏诊;而且CTA 不能确定血流方向,难以完全分开动脉期和静脉期,大脑静脉血管影像的干扰难以排除,然而MRA 对于CTA的这些缺点来讲可以完全克服;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瘤颈宽度、瘤体最长径数值无显着性差异;一般认为MRA对伴有SAH的颅内动脉瘤不敏感,若患者状态稳定,颅内未形成较大局限性血肿,MRA对伴SAH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是可行的; MRA可以成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探讨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6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或手术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CTA、MR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32例患者做CTA检查,28例做MRA检查。
结果60例经DSA或手术确诊的动脉瘤均能被CTA或MRA检查发现,运用多种方法重建后的CTA、MRA可以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瘤颈结构及载瘤动脉的关系,并且与DSA或手术证实结果高度吻合。
结论CTA和MRA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案的首选检查手段。
关键词脑动脉瘤;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早期治疗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1]。
一直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操作过程复杂、时间长、风险性高、费用高、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2]。
随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研究及创新,CT和MR设备的血管造影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CTA及MRA 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检查中,其检查优势的地位越显突出[3]。
MRA、CTA及DSA是检查颅内血管的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4]。
但是它们的设备检查方式、检查原理各有不同,都有各自的检查优势和弊端,所以,进一步了解其设备的特性,有助于做出合理的检查选择,并且能为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诊治高度怀疑有动脉瘤或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临床表现、并经DSA检查确诊或手术证实为脑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CTA、MRA检查资料。
60例患者资料中,女19例,男41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3.7±10.1)岁;病程为4~12 h;其中32例行CTA检查诊断,28例行MRA检查诊断;临床症状包括突发意识丧失、头痛、复视、视物模糊等。
CTA与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对比朱本权

CTA与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对比朱本权发布时间:2023-06-14T03:15:58.115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7期作者:朱本权[导读] 目的探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中医医院 443200摘要:目的探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纳入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A以及MRA检查。
比较两种方式的检出率以及图像质量。
结果CTA的检出率为96%,MRA检出率为84%,CTA的检出率高于MR,数据差异明显,有意义(P<0.05)。
不同检查方法检出的瘤体直径以及瘤体宽度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CTA与MRA血管成像检查的图像质量类似,但CTA的检出率明显更高,可作为临床诊断参考依据。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突出,易发生脑血管意外,高发人群为中老年女性,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先天性因素,如脑动脉血管壁厚度较薄;和后天因素,如动脉硬化、创伤等有关[1]。
颅内动脉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可诱发头痛、头晕等,造成神经损伤,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
因此,越早确诊对疾病的治疗越有帮助,临床上常采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rteriography,MRA),CTA检查迅速,适用于急诊,MRA检查较为细致,但检查时间长[2]。
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作为早期筛查参考依据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问题。
本研究选择对我院纳入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CTA与MRA诊断动脉瘤及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对比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5月 第3卷第9期T1期患者有1例,T2期患者有9例,T3期患者有41例,诊断准确率是80.39%,χ2=4.3198,P=0.0376,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前T分期诊断准确率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
2.2 淋巴结阳性诊断结果51例患者实施MRI检查,阳性有40例,其中错误有4例,正确有36例,阴性有11例,其中错误有4例,正确有7例,诊断淋巴结准确率是84.31%;51例患者实施CT检查,阳性有41例,其中错误有11例,正确有30例,阴性有10例,其中错误有2例,正确有8例,诊断淋巴结准确率是74.50%,χ2=0.0600,P=0.8065,两者淋巴结阳性诊断准确率无差异,P>0.05。
3 结论直肠癌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早期无典型症状,可能出现便血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就诊时病情已发展至晚期,若不能及时采取对症处理,则直接威胁其生命健康,因此术前明确分期且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是很重要的,便于达到提高疗效且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目的。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进步发展,临床诊断至长期术前分期往往采取CT 检查措施,其能清晰显示肿瘤部位的形态与组织关系,充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能显著提高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便于为脂肪层中的高密度影提供重要参考,但肿瘤诊断准确率较低,使得最终诊断结果并不理想。
有研究报道[4],MRI检查诊断术前分期直肠癌患者具有时效性,其具有多层面成像与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势,清晰显示肌层结构与直肠黏膜,从而提高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与肿瘤诊断准确率,因此临床被广泛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前T分期诊断准确率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两者淋巴结阳性诊断准确率无差异,P>0.05。
由此可证:对直肠癌患者采用MRI诊断能显著提高准确准确率,便于为后期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1]杜诗霖.CT、MRI影像诊断对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价值的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13):92-93.[2]庞吉超,王平怀.MRI与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河北医学,2018,24(11):1817-1821.[3]李希,王仁贵.高分辨率MRI与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15(06):145-147.[4]商亚军,陈英,陈艾.MRI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直肠癌患者术前TNM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0):131-133.动脉瘤,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动脉壁病变或者损伤,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显著特征,常伴有疼痛、组织器官缺血坏死等表现。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5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重建分析结合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及DSA造影检查并比较。
结果150例患者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2例,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CTA可以显示头、颈动脉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的关系。
结论CTA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CTA 可作为疑为动脉瘤患者的一种筛查方法,指导手术治疗。
标签:头颈;动脉瘤;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分析CT血管成像(CTA)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螺旋CT技术的进步发展起来的新型血管造影,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脉管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关系,是头颈动脉管壁畸形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DSA、CTA、MRA及多普勒超声。
对150例疑头颈动脉闭塞或狭窄患者行CTA,并与MRA 和DSA对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4~12月本院临床疑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或畸形患者150例,临床表现大多有头昏、头痛或已经头颅CT平扫明确诊断有梗塞灶或出血病史,男86例,女64 例,年龄39~85岁,平均48岁。
1.2 检查方法CTA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容积CT,150例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行CTA图像采集,然后常规增强后头、颈部CT扫描,碘帕醇(碘比乐)造影剂20 mL,盐水20 mL预扫描即小剂量团注测试,采集血管处于高峰浓度值并计算出相应扫描延迟时间(多数为18~25 s),以4~5 mL/s速度静脉注射370 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比乐)60~70 mL行头、颈CTA检查,经肘静脉接高压注射器一次性快速推注,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部至颅顶。
DSA检查采用GE公司DSA机,MRA检查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机三维血管造影扫描,经相应动脉血管数据采集或重建图像观察分析并多方位摄片。
MRA与CTA检查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对比分析

MRA与CTA检查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对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均行MRA及CTA检查,以DSA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验方式脑血管疾病诊断的结果。
结果:经DAS动脉造影检查(金标准检查方式)后,76例疑似脑血管病患者共检出脑血管病患者62例,阴性14例;MRA共检测出阳性54例,阴性22例,其中误诊1例,漏诊7例;CTA共检出阳性64例,阴性12例,其中误诊2例,无漏诊。
检测结果一致性高(Kappa值=0.900,95CI为0.434-0.873,P=0.000);MRA及CTA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4% VS 97.37%、98.15% VS 96.88%、92.86% VS 85.71%、98.15% VS 96.88%、59.09% VS100.00%。
结论:CTA检查方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与DAS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诊断结果一致,CTA诊断价值较MRA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取适配诊断方式。
【关键词】MRA;CTA;脑血管疾病;诊断;预测值脑血管疾病包含脑动静脉瘘、脑动脉炎、脑出血、脑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瘤等,症状严重时患者甚至会残废或死亡。
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对早期疾病确诊价值重大。
近年来MRA及CTA成像于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广泛应用,其中MRA具备病灶显示清晰,应用无创的特点,检查中可清晰显影颅底血管网;CTA技术能对颅内血管形态多角度成像,便于医师获取颅内血管周边组织解剖结构关系。
有学者[1]研究显示,通过对上述两类检测方式予以综合,能够提升检测准确率水平。
为验证这一结论,笔者特选择2021年10月-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6例开展研究,数据汇报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资料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颅内动脉瘤应用cta及mra的诊断价值比较

18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9月 第3卷第18期3 讨论VMAT技术的应用在外照射上已取得显著效果,它不仅提高治疗速度,还可以提高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性,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降低靶区周围的低剂量区,来保护正常器官。
而以前的二维后装慢慢被图像引导的三维后装所取代,从以上对比可以得知三维比二维能更好的保护正常组织,降低毒副反应,但是三维后装时间久患者平躺期间很可能会发生位置变化,靶区及危机器官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能够将三维后装更加完善,节约勾画时间,真正达到精确放疗。
【参考文献】[1]涂彧.放射治疗物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2010(1):200-210.[2]孙建衡.妇科恶性肿瘤的近距离放射治疗[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5,(1):85-110.颅内动脉瘤是属于脑血管疾病,因患者颅内动脉壁出现异常膨出而引起。
对此类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以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被作为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却具有耗时长,费用高,创伤大等缺点,CTA和MRA均属于无创检查,常用于临床诊断[1]。
本次研究以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CTA和MRA的诊断价值,详细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其中男性63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为(54.8±6.3)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基础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110例患者均实行CTA和MRA进行诊断,时间间隔低于4h。
CTA检查;扫描范围为颅底到颅顶,于患者前臂建静脉通道,注入120ml造影剂,速度控制为3ml/s,扫描时间为20s。
MRA检查;对患者行常规横轴位于矢状位定位,分别行T1WI与T2WI扫描,间隔为0.2~1.2mm,厚度为6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诊断中CTA和MRA的价值对比
发表时间:2017-10-20T13:24:15.52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作者:罗明泉
[导读] 对比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CT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与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
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300
摘要: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CT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与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与MRA检查,以数字造影(DSA)和动脉瘤夹闭术为标准,分析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CTA对动脉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MRA,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动脉血流的形态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
CTA与MRA均可较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形态,具有较好的检出率,而CTA的检出率更高。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X线计算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可引起患者出现自发脑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动眼神经麻痹等症状,而动脉瘤的破裂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及时对脑血管病变作出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数字血管造影(DSA)一直以来是临床检查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是该项检查措施为有创性检查,检测费用高,且容易诱发再出血。
在本次的研究中将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脑血管患者,评价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择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5例,其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120例,患者年龄范围23-75岁,平均年龄(45.0±4.5)岁,140例患者行DSA诊治,65例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
1.2检查方法
CTA检查设备使用美国GE Optima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范围第二颈椎至颅顶,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550mAs,转速为
0.4s/r,螺距0.531,先平扫,以小剂量测试,确定扫描时间,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选择剂量70-90mL,从右肘部静脉团注入,速度为4.0ml/s。
MRA机型选择美国GE Signa1.5T MRI,8通道相控阵颅线圈,行常规横轴位和矢状位双定位,并行横轴位、矢状位T1WI、T2WI扫描,扫描层间距0.1-1.2mm,层厚5-6mm。
1.3图像分析
检查结果均由我院工作经验超过10年以上的2名影像学医师共同鉴定。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连续性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P<0.05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前提。
2.结果
2.1CTA和MRA的检出率比较
以DSA结果为标准,20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检出232个动脉瘤,经CAT检查共检出动脉瘤197例,220个动脉瘤,检出率为94.8%,其余8例动脉瘤位于海绵窦段,被颅骨覆盖,因此经CTA检出未能充分显示;经MRA检查,共有181例,共检出200个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86.2%,剩余24例因被高信号血肿覆盖,因此未能良好显示。
CTA对于动脉瘤的检查率高于MRA,二者差异明显,(X2=10.043)P<0.05。
2.2瘤体形态检查结果比较
MRA与CTA检查出的瘤体直径大小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颅内动脉瘤的具体病因临床尚未明确,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先天性动脉瘤,患者在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主要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
动脉瘤破裂,可使患者出现剧烈的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征,随之出现颅内压增高,对于形成较大血肿者还可使病情发生恶化,出现脑疝危象,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因此已经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以获得根治性效果,避免发生大出血危险[2]。
在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中DSA是最确切的辅助诊断方法,该项检查方法是利用计算机将血管造影片上的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仅将血管的影像突出在影像片上,可清晰、直观的将血管结构显示出来,甚至对于精细的小血管也可清晰的显示,被作为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3],但是该检查方式属于有创性检查,可诱发颅内动脉瘤出血风险,无法作为脑血管病变检查的首选[3]。
随着临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逐渐在颅内病变的检查中开始应用,其中以MRA和CTA在临床的应用最为广泛,MRA检查是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与静止的血管壁和周围组织对比,将血管显示出来的一种技术,该检查方式无需静脉注射对比剂,具有简单、无创、安全、低成本的特点,但是该项技术在空间分辨率和血管精确度显示方面效果稍差[4]。
CTA检查可清晰的显示脑内血管的三维空间结构,并可任意的转换
方位和角度,具有定位准确、清晰的特点,可直观的显示血管病变与骨结构的关系,但是对于特殊位置、形态的动脉瘤以及颅内结构会对
CTA结果产生影响[5]。
从本次的结果中可见CTA与MRA在瘤体形态结果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高于MRA,说明CTA相较于MRA 对于颅内动脉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CTA与MRA对于颅内动脉流均具有高的诊断价值,而CTA的检出率高于MRA。
参考文献:
[1]叶印泉,肖新兰,唐小平,等.MRA与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9-11.
[2]赵东生,李竹强,乔海舟,等.DE-CTA与MRA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152-153.
[3]钟向阳.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3,11(4):352-353.
[4]罗青.颅内动脉瘤应用CTA及MRA的诊断价值比较[J].现代临床医学,2017,43(3):209-210.
[5]任飞,李艳君,田国忠.CTA、MR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4,28(14):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