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 cta mra) 课题 文章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 cta mra) 课题 文章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 cta mra) 课题 文章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用于检查脑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管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目前,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主要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1. DSA:DSA是最早使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也是目前最准确的脑血管造影方法。

它通过注射碘剂,使血管在X光下显影,然后通过电脑进行图像处理,去除骨骼和其他软组织的影像,只留下血管的影像。

DS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位置和血流情况,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有很高的价值。

但是,DSA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要在手术室进行,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有一定的风险。

2. CTA: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它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取脑部的三维影像,然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进行处理,生成血管的二维或三维影像。

CTA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CTA不能显示血流情况,对于一些需要观察血流动态的疾病,如动脉瘤破裂,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

3. MRA:MRA是一种无创性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它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脑部的二维或三维影像,然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进行处理,生成血管的二维或三维影像。

MRA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而且,MRA不需要注射碘剂或使用放射线,对患者的身体没有伤害。

但是,MRA的图像质量受到磁场强度和梯度场强度的影响,对于一些复杂的血管病变,可能无法提供清晰的影像。

DSA、CTA和MRA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脑血管造影方法。

CTA与DS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CTA与DS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CTA与DS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A与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DSA发现有87支头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轻度狭窄Ⅰ级11支、中度狭窄Ⅱ级16支、重度狭窄Ⅲ级34支、完全闭塞Ⅳ级26支。

CTA发现有115支头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轻度狭窄Ⅰ级为37支、中度狭窄Ⅱ级为18支、重度狭窄Ⅲ级为35支、完全闭塞Ⅳ级为25支。

与DSA 比较,CTA的灵敏性为89.0%、特异性为86.1%,Kappa值为0.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A对于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以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标签: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诊断价值临床心血管治疗中,高端螺旋CT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其在成像诊断中具有无创、安全、快速的特点,能够进行简单操作,这种技术手段能够在一次性成像中,获取由主动脉弓到颅内血管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信息[1-2]。

针对头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引起多方的关注。

本次研究中,针对可能患有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诊断分析,使用DSA和CTA,通过这种比对分析,说明CT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优势。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过MRI和CT确诊,确诊为脑梗死。

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9.2±2.4)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进行DSA和CTA检查,诊断结果以DSA为准,针对CTA诊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1 CTA采用特定的CT扫描仪,型号为GE Discovery 750 HD。

在检查前,要进行参数调节,自动调制管电流480 mA,120 KV,将层重和重建间隔控制在0.625 mm和0.5 mm,螺距0.71。

对比CTA、MRA 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对比CTA、MRA 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对比CTA、MRA 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CTA、MRA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CVD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依次给予CTA、MRA及DSA诊断,对比3种检查方法在患者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检查部位及敏感性效果。

结果:本组96 例患者分别给予MRA、CTA、DSA检查得出,患有动脉瘤的人数依次为45例、46例、47例,最后经3种方法联合诊断确诊为45例。

采用MRA诊断发现动静脉畸形的患者23例,经CTA诊断为22例,采用DSA诊断发现24例,3种方法联合诊断得出患有动静脉畸形的患者为25例。

对比3种诊断方法对脑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感性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A不需要造影剂的辅助,具有无电离辐射、无创性的优点,是进行CVD 诊断的首选无创方法。

若想要获取最佳的诊断检出率,可以使用联合诊断方案。

【关键词】CTA、MRA及DSA检查;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093-02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6例疑似CVD患者展开研究,对比3种诊断方法的临床效果,从而找出更适宜临床诊断的方法,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0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疑似CVD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7例,女性39例,患者的年龄在16~70岁,平均年龄为43.7±3.6岁。

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视觉异常、意识不清、肢体偏瘫、癫痫等。

对患者依次给予CTA、MRA及DSA,CTA及DSA检查间隔为5~7d[1]。

1.2 检查方法CT设备:64排128层螺旋CT机,所有患者1.3 方法1.3.1 MRA检查主要采用时间飞跃法MRA展开诊断。

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仪器为患者进行头部检查,TOF3D TR和TE分别设置成8s、30ms;FA控制为20,把DWI扫描参数设置为SEEPI,TR控制为6000ms,TE=100mm,FA=90。

探讨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6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或手术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CTA、MR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32例患者做CTA检查,28例做MRA检查。

结果60例经DSA或手术确诊的动脉瘤均能被CTA或MRA检查发现,运用多种方法重建后的CTA、MRA可以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瘤颈结构及载瘤动脉的关系,并且与DSA或手术证实结果高度吻合。

结论CTA和MRA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案的首选检查手段。

关键词脑动脉瘤;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早期治疗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1]。

一直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操作过程复杂、时间长、风险性高、费用高、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2]。

随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研究及创新,CT和MR设备的血管造影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CTA及MRA 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检查中,其检查优势的地位越显突出[3]。

MRA、CTA及DSA是检查颅内血管的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4]。

但是它们的设备检查方式、检查原理各有不同,都有各自的检查优势和弊端,所以,进一步了解其设备的特性,有助于做出合理的检查选择,并且能为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诊治高度怀疑有动脉瘤或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临床表现、并经DSA检查确诊或手术证实为脑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CTA、MRA检查资料。

60例患者资料中,女19例,男41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3.7±10.1)岁;病程为4~12 h;其中32例行CTA检查诊断,28例行MRA检查诊断;临床症状包括突发意识丧失、头痛、复视、视物模糊等。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作者:农剑波李耀波王宇飞罗燕婷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07期[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5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重建分析结合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及DSA造影检查并比较。

结果 150例患者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2例,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CTA可以显示头、颈动脉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的关系。

结论 CTA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CTA可作为疑为动脉瘤患者的一种筛查方法,指导手术治疗。

[关键词] 头颈;动脉瘤;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分析[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099-02CT血管成像(CTA)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螺旋CT技术的进步发展起来的新型血管造影,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脉管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关系,是头颈动脉管壁畸形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DSA、CTA、MRA及多普勒超声。

对150例疑头颈动脉闭塞或狭窄患者行CTA,并与MRA和DSA对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4~12月本院临床疑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或畸形患者150例,临床表现大多有头昏、头痛或已经头颅CT平扫明确诊断有梗塞灶或出血病史,男 86例,女 64 例,年龄39~85岁,平均48岁。

1.2 检查方法CTA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容积CT,150例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行CTA图像采集,然后常规增强后头、颈部CT扫描,碘帕醇(碘比乐)造影剂20 mL,盐水20 mL预扫描即小剂量团注测试,采集血管处于高峰浓度值并计算出相应扫描延迟时间(多数为18~25 s),以4~5 mL/s速度静脉注射370 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比乐)60~70 mL行头、颈CTA检查,经肘静脉接高压注射器一次性快速推注,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部至颅顶。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
术 资 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T血 管 成 像 ( T 后 处 理 重 建 分 析 结 合 MR 磁 共 振 血 管 造 影 ) DS 造 影 检 查 并 比 C C A) A( 及 A
较 。 结果 1 0例 患 者 C A检 查 诊 断动 脉 瘤 2 5 T 2例 , 述 2 上 2例 均 行 MR A及 DS A检 查 , 比较 三种 检 查 方 法诊 断符 合 率 达 9 %以上 ; T 0 C A可 以显示 头 、 动 脉 畸形 的部 位 、 态 、 颈 形 大小 及 载 瘤 动 脉 的关 系 。 结 论 C A具 有 简便 . 全 可 T 安 靠等 优 点 , T C A可作 为 疑 为动 脉瘤 患 者 的一 种筛 查方 法 , 指导 手 术 治疗 。
平 扫 明确 诊 断 有 梗 塞 灶 或 出血 病 史 , 8 男 6例 , 6 女 4例 , 年 龄 3 ~ 5岁 , 均 4 98 平 8岁
1 . 2检 查 方 法
动脉 瘤 是动 脉局 部 性 扩 张 , 要 有管 壁 局部 缺 损 和管 腔 主 内压力 增 高 引起 。 内血 管疾 病 已经 成 为 人类 第 三大 主要 死 颅 亡 原 因 , 发展 迅 速 , 残率 高 , 害 性 强 。D A长期 被 视 为 其 致 危 S 诊 断颅 内动 脉瘤 的金 标 准闭 其 具 有很 多 优 势 : 1 分辨 率 高 , , () 直 径很 小 的脑 血 管也 可 以显 示 。( ) 以动 态观 察 血液 流 动 2可 和 血管 狭 窄程 度 。但 是 DS A也 有假 阴性 . 主要 原 因有 出血 后 动 脉痉 挛 使 动脉 瘤不 显影 , 动脉 瘤 瘤腔 有 血 栓形 成 。MR 或 A 是 利 用 磁共 振 成 像 技 术 中 流 动 血 液 的 流 动 与周 围静 态 组 织 的对 比显 示 血管 【 引 。MR A具有 以下优 势 : 1 对 于较 大 动脉 瘤 () 扫描 较 好 ;2 无血 管 造影 并 发症 ;3 无 辐 射不 良作 用 。 是 () () 但

颈动脉CTA及MRA影像诊断

颈动脉CTA及MRA影像诊断

按照NASCET的标准,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4级: ①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 ②中度狭窄:30%-69% ③重度狭窄:70%-99% ④完全闭塞:100%
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及颈动 脉狭窄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S)
准确区分重度狭窄和闭塞的血管至关重要,因为 闭塞血管是手术禁忌症,而重度狭窄,特别是接 近闭塞的血管,在有症状出现的患者中通常是紧 急CEA的指征
男 81岁 头晕、头痛半天,颈动脉320排螺旋CTA 提示左颈内动脉非钙化斑块(溃疡斑块)
女 70岁 体检发现“左 颈内动脉狭窄”4个月
MS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 软斑块,管腔重度狭窄
CPR
MIP
高分辨率 T1WI
高分辨率 T2WI
同前病例高分辨率 MRA各序列均提示 左侧颈内动脉高信 号斑块
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初诊患者的筛选及高危患者的排查 2. 明确血 3. 了解病变周围组织结构及器官的受累情况 4. 血管疾病手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的重
要依据 5. 各种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判断、定期检查和随访
监测的重要手段 6. 手术后的随访手段,对手术的近期及远期
疗效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颈动脉常用影像学技术对比
超声
体态肥胖、 颅底区及胸前区探测会受到影响, 观察血管全貌不如动脉造影,对操作者依赖性 大
DSA
有创、辐射、需要碘对比剂、易引起并发症 、费用高
CTA 存在辐射,需要注射碘对比剂
CE-MRA 需要注射钆对比剂
MRA的技术优势
1. MRI的软组织对比度高 2. MRI具有任意方向直接切层的能力,结合不同方向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脑血管病是人类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75%为缺 血性脑血管病

CTA、DSA、MRA及动脉瘤

CTA、DSA、MRA及动脉瘤
100.00%
95.35%
98.84%
320CTA、DSA诊断结果与最终确诊结果比较

在所有86例患者中,320CTA诊断动脉瘤阳 性病例70例,与最终诊断69例相比较,正 确诊断67例,误诊了2例,漏诊2例。DSA 诊断动脉瘤阳性病例68例,与最终诊断比 较,正确诊断68例,漏诊1例患者
四格表资料分析320CTA与DSA灵敏性
动脉瘤所在部位 Acom Pcom ACA MCA 检出例数 CTA 27 13(1△) 4 8 DSA 27 13 4 8 (1 △) 显示瘤颈、瘤体情况 CTA Ⅲ(25)Ⅱ(3) Ⅲ(12)Ⅱ(1) Ⅲ( 3 )Ⅱ(1) Ⅲ( 6) Ⅱ(2) DSA Ⅲ(22)Ⅱ(5) Ⅲ(11)Ⅱ(2) Ⅲ( 2) Ⅱ(1)Ⅰ(1) Ⅲ( 5) Ⅱ(2)Ⅰ(1)

分别将320CTA和DSA诊断结果与动脉瘤确诊 结果进行对比,综合评价320CTA和DSA诊断 方法灵敏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以及对动脉 瘤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优劣。 对320CTA动脉瘤术后复查同DSA进行比较, 评价320CTA与DSA检查在动脉瘤术后复查方 面的优势与不足。



86例病例动脉瘤的数目及部位
参照动脉瘤诊断标准 组别 真阳性 假阴性 合计 灵敏性
320CTA(例)
DSA(例) 合计
67
68 135
2
1 3
69
69 138
97.10%
98.55% 97.83%
(四格表资料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运用SPSSll.5软件计算,算出P值为:p=0.38,按 a=O.05检验水准,p>O.05,提示不能认为两者在灵敏性上有差别)

主要以显微外科和血管内治疗为参照标 准,对320CTA、DSA检供的数据进行分析, 明确320CTA与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 的价值,便于以后指导临床合理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法对15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重建分析结合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及DSA造影检查并比较。

结果150例患者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2例,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CTA可以显示头、颈动脉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的关系。

结论CTA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CTA 可作为疑为动脉瘤患者的一种筛查方法,指导手术治疗。

标签:头颈;动脉瘤;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分析
CT血管成像(CTA)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螺旋CT技术的进步发展起来的新型血管造影,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脉管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关系,是头颈动脉管壁畸形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DSA、CTA、MRA及多普勒超声。

对150例疑头颈动脉闭塞或狭窄患者行CTA,并与MRA 和DSA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12月本院临床疑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或畸形患者150例,临床表现大多有头昏、头痛或已经头颅CT平扫明确诊断有梗塞灶或出血病史,男86例,女64 例,年龄39~85岁,平均48岁。

1.2 检查方法
CTA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容积CT,150例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行CTA图像采集,然后常规增强后头、颈部CT扫描,碘帕醇(碘比乐)造影剂20 mL,盐水20 mL预扫描即小剂量团注测试,采集血管处于高峰浓度值并计算出相应扫描延迟时间(多数为18~25 s),以4~5 mL/s速度静脉注射370 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比乐)60~70 mL行头、颈CTA检查,经肘静脉接高压注射器一次性快速推注,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部至颅顶。

DSA检查采用GE公司DSA机,MRA检查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机三维血管造影扫描,经相应动脉血管数据采集或重建图像观察分析并多方位摄片。

CTA图像采集后以0.625 mm层厚行薄层重建,在ADW4.4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MPR(多平面重组技术)及CPR(曲面重建)观察,对头、颈部动脉进行分析并摄片。

比较CTA与DSA及MRA的诊断符合率。

2 结果
150例患者中诊断动脉瘤有22例,其中颅内动脉瘤9例,颈内动脉单侧动
脉瘤12例(多发生于C1、2段),双侧多发有1例;按大小分:中动脉瘤7例,小动脉瘤10例,微小动脉瘤5例(动脉瘤大小值:巨大动脉瘤>25 mm,大动脉瘤10~25 mm,中动脉瘤5~10 mm,小动脉瘤3~5 mm,微小动脉瘤<3 mm[1]),其中1例为右侧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瘤)较为少见,未见明确动脉瘤显示128例。

2例CTA检查后行DSA并动脉瘤钛夹夹闭术。

有5例在确诊颅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日行头CTA检查,明确有颅内动脉瘤表现,有1例于确诊颅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当日立即行头部CTA检查,但成像效果不佳,考虑可能与刚出血、血管痉挛充盈不好有关。

后处理技术以VR观察动脉瘤最佳,22例动脉瘤VR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

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其中,MRA诊断动脉瘤21例,1例可疑有动脉瘤;DSA诊断动脉瘤20例,2例未见确切动脉瘤表现,结果与CTA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相符,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微小动脉瘤<3 mm显示上会有所差异)。

3 讨论
动脉瘤是动脉局部性扩张,主要有管壁局部缺损和管腔内压力增高引起。

颅内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第三大主要死亡原因,其发展迅速,致残率高,危害性强。

DSA长期被视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2],其具有很多优势:(1)分辨率高,直径很小的脑血管也可以显示。

(2)可以动态观察血液流动和血管狭窄程度。

但是DSA也有假阴性,主要原因有出血后动脉痉挛使动脉瘤不显影,或动脉瘤瘤腔有血栓形成。

MRA是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流动血液的流动与周围静态组织的对比显示血管[3]。

MRA具有以下优势:(1)对于较大动脉瘤扫描较好;(2)无血管造影并发症;(3)无辐射不良作用。

但是MRA也存在缺点,主要有:(1)生命体征不平稳者不适用;(2)成像时间长,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易出现伪影;(3)分辨率不如DSA及CTA。

CT扫描中伪影效应强可能与患者有假牙、造影剂、动脉瘤钛夹等伪影有关,在ADW4.4后处理工作站运用VR Presets处理软件下的Hardwar VR观察狭窄血管植入支架形态、范围,可以清楚并显示支架内腔通畅情况,但是在动脉瘤栓塞手术后行CTA随访,往往钛夹放射状伪影过多,观察效果欠佳。

本组病例,CTA在分析較大动脉瘤特异性和灵敏度达100%,与手术相符。

检查中常常出现头、颈动脉血管显影中断表现,呈对称或单边性,以颈内动脉下段区多见,成像不佳,观察不满意可能与刚出血或血管痉挛充盈有关,但在MRA及DSA造影检查未见上述显影中断表现。

减影CTA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技术,64排CT扫描速度快,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可以三维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是否有钙化、血栓[4]。

后处理技术中VR是常用的方法,可多角度旋转,VR图像给人较强的立体感,可清晰地显示复杂血管的完整形态,可以直观的显示病变与血管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5]。

MIP可显示细小血管,可显示动脉壁钙化,管腔狭窄等(必须去骨观察),但其显示血管狭窄程度欠准确,所以应综合原始轴位、MPR、CPR(曲面重建)等图像来观察、判断。

CTA有助于动脉瘤治疗方式的筛选,可以初步评估手术风险,可协助了解载瘤动脉及相关动脉是否通畅[6-8]。

总之,CTA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可作为手术治疗动脉瘤的术前常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琦,吕发金. 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图谱[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2] 钟平,李德炯. MRA,CTA,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 贵州医药,2010,7(34):636-637
[3] 王子珍,杨堃. 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1,11(38):2192-2193.
[4] 岳学旺,李素云. 64排螺旋CT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2(2):47.
[5] 罗伟,韩德清,陈玉光. CTA,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价值的对比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5(15):278-280.
[6] 颜勇,陈开平,姚茂银,等. 64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7(32):1075-1076.
[7] 付志爽.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0-91.
[8] 李钢,郎嘉兴,韩波. 脑动脉瘤常规CTA与减影CTA的对照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95-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