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f 键 词] 2 关 3 0螺 旋 CT 血 管 成 像 ; 内 动 脉 瘤 ; 用 价 值 颅 应
[ 中图分 类 号] 4 53 R 4 .
【 献标 识 码] 文 B
【 文章 编号 】 6 4 4 2 (0 0 ( 一 9 — 2 1 7 — 7 1 2 1 1 a) 0 1 0 1)
的诊 断 中应用 更为 广泛 。为 了进一 步探讨 3 0排 螺旋 C 2 T血 管 成 像 对颅 内动 脉瘤 的应 用 价值 , 者 对此 进 行 了研 究 , 笔 现
汇 报如 下 :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 料 .
本 组 病 例来 自 2 1 0 0年 1 9月 9 ~ 8例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临
pr hrlln dncrio d rva d o cenn e c TJ. e p ea u gae oacnma eel n sreig hl a C [ i e il 1
dtea go t atra dmi oesldni [ .ail y20 ,3 o l l rwhfco n c vse es yJ R do g ,042 3 h i r t ] o () 9 — 9 . 8: 1 19 1 【1 S esnS,ig n W, dh n D , 1 u gnd l n acmet 1】 w ne J gi oR Mitu Ee a. n o ueehn e n V a t L a C : hcne td [ .ail ,0 02 417 . t Tmu ietr u yJ R doo 2 0 ,1() 3 s ] y g : ( 稿 日期 :0 9 0 — 0 收 20—52 )
hn d a e mu t — e e tr r w T t d n mp rs nwih s u a n l d tc o o C su y a d Co a io . t Va e lr e i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09 89 (020-08-0 10 - 1421)3 01 2 注射速 度 4 5 . ~5mL・ ~ , S 采用 小剂 量对 比剂 团注 法 测定 扫描延 迟 时间 , 描绘 出时 间密度 曲线 , 并通 过
颅 内动脉 瘤是 颅 内动脉 壁 上 的异 常膨 出 , 病 发
张 远 忠 , 建 承 周
( 湘雅 萍矿 合作 医院放 射科 , 江西 萍 乡 3 7 0 ) 3 0 0
摘要 :目的 探讨 6 排螺旋 C 4 T脑血管成像(T ) C A 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例临床怀疑颅 7
内动 脉 瘤 的 自发 性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患 者 行 6 4排 螺 旋 C 脑 血 管 成 像 检 查 , 用 VR、 P MP T 采 MI 、 R等 技 术 重 组 成 像 ,
站, 对原 始数 据 进 行 后 处 理 , 重组 方 法 包 括 VR、 最
出血( AH) 死 亡率较 高 , s , 所有 患 者 S AH 后 第 1个 月 死亡率 几 乎 接 近 5 , 以 尽 早 对 其 诊 断 , 实 O 所 并 施 治疗具 有重 要 的临床 意义_ 。 目前 , 2 ] 虽然 DS 仍 A 是诊 断 颅 内 动 脉 瘤 的 金 标 准 , 是 随 着 多 层 螺 旋 但 C T血管 造影 技 术 的 日渐 成 熟 , 诊 断 动 脉 瘤 有 较 在
率 为 1 ~1 , 4 该病 可发 生于 任何 年 龄 , 其 高峰 但
年 龄为 4 ~6 O O岁¨ 。其 主要 并 发症 是 蛛 网膜 下 腔 1 ]
时间密 度 曲线 确定 最 佳 延 迟 扫描 时பைடு நூலகம்间 , 用 平 扫 + 采 增 强 2期扫 描 ( 影 法 ) 减 图像 重 建 在 AD . w4 4工作
3D-CTA 与3D-DSA 在测量颅内动脉瘤方面的对比研究

3D-CTA 与3D-DSA 在测量颅内动脉瘤方面的对比研究鲍跃;姚春山;阎龙;尚许彬;刘占川【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3页(P1141-1143)【作者】鲍跃;姚春山;阎龙;尚许彬;刘占川【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正文语种】中文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N)是颅内动脉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造成局部血管壁受损,在血流的冲击及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研究表明,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5%-3%。
据统计颅内动脉瘤破裂率为3%-6%,约2/3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IAN破裂造成的[1-3]。
IAN破裂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尚未来及就医直接死亡。
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35%,再次出血死亡率高达60%-80%,即便幸存亦多留有残疾[4]。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IAN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支架辅助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使介入治疗IAN相对于开颅手术,优势更加明显,疗效更为确切。
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IAN测量方面,3D-CTA与3D-DSA所测得的数值对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方案选择上存有差异,如图1。
现就3D-DSA与3D-CTA在IAN测量方面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经检CTA确诊为IAN患者,共35例,其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为39-75岁,平均年龄为48岁。
入院时IAN未破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Anuerysmal Subrarchnoid Hemorrhage,aSAH)33例,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1例。
多排螺旋CT在脑血管诊疗应用

多排螺旋CT在脑血管诊疗应用发表时间:2016-04-11T16:20:14.2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作者:胡晓凤[导读] 沭阳中医院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诊断准确、高效、无创伤等优点,此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沭阳中医院江苏宿迁 223600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脑血管诊疗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临床诊疑脑血管疾病患者68例,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经过多排螺旋CT的造影检查,颅内动脉瘤35例,脑血管畸形 11例,闭塞性脑血管病变16例,脑血管发育异常4例,脑肿瘤(显示肿瘤供血血管)2例。
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诊断准确、高效、无创伤等优点,此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脑血管;诊疗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具有诊断准确、高效、无创伤等优点,且因其检查费用低廉,也被广大患者所接受[1],对诊断血管型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院收集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于我院临床诊疑脑血管疾病患者68例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临床诊疑脑血管患者68例,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26~81岁,平均(54.3±6.4)岁;主要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突发意识障碍、短暂晕厥、偏瘫等,各患者病情轻重、症状情况表现不一。
1.2 诊断设备与方法我院采用美国GE64排128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脑血管成像检查。
管电流120mA,管电压100kV,造影剂为碘海醇,350mg/ml,注射速率2.5~3.0ml/s,扫描时速0.4s/r。
扫描范围:颅底到颅顶。
扫描过程:使用高压注射器将碘海醇注入患者肘部静脉,注射剂量控制在1.0~2.0ml/kg之间,注射速度2.5~3.0ml/s。
注射完毕静待15~20秒,用64排128层螺旋CT以颅底到颅顶的顺序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扫描,并将每例患者重建后的原始数据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表面遮盖、容积再现技术。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两者 比较 , 差异 无统 计学 意义 ( > .5 。结论 : C A可 以清楚 地显示 动 脉瘤及 其周 围 的解 剖结 构 , 断准确率 高 . P 00 ) MS T 诊
无创 、 速 。 作 为脑动 脉瘤 检查 的首选 方法 。 快 可 『 键 词 1 层 螺 旋 C 动 脉 瘤 ; 管 造 影 关 双 T; 血
片。
122 M C A检 查 采 用 T siaA ul n双排 螺 旋 C .. S T ohb q io i T机 . 快 速扫 描后 进 行数 据 采集 和重 建 。扫 描层 厚 1 . mm,螺 距 0 3 /., .3 重建层厚 1m 重 建间隔 0 ~ . mm, 05 m, . 1 重建 函数 1/7 5 0 ( ; 1 2
f m g otpoes g u d re tdg a s brc o n i rp y( A) np c o , h np c o eut w r o — o i a ep s— rcsi , n e n ii l u t t n ago a h DS is et n teis et n rsl eecr r n w t ai g i i s n
脉 、 动 脉造 影 , 别 摄前 后 位 、 右侧 位 、 右 前 斜位 4  ̄ 椎 分 左 左 5
9 由国医药 写搬 CHI 0 NA MEDC ER D IALH AL
本组 3 0例 患者 经 MS T C A检查 后 共 检 出动 脉瘤 3 个 . 1
其 中, 大脑前 动 脉 4个 , 大脑 后 动脉 5个 , 交通 动脉 1 前 2个 ,
Co cu i n:MS A a la l h w n u y m n h u r u d n n tmy h ig o t c u a y i i h n n i v - n l so CT c n ce ry s o a e r s a d t e s ro n i g a a o ,t e d a n si a c r c s h g , o — n a c
多层螺旋CT在脑部血管造影技术中的临床应用

盈 时 自动追踪 触发技术 。③ 图像后 处理 : 多层螺旋 C T后处理
技术 采用 最大 密度 投影 ( P) 多平 面重 组技术 ( R) 伪彩 MI , MP ,
技术等 , 同时对 图像 进行 全面 分析。通过 扫描后 的数据 传送
吉林 医学 2 1 02年 9月 第 3 3卷第 2 5期
・
53 95 ・
多层 螺 旋 C T在 脑 部 血 管 造 影 技 术 中的 临床 应 用
陈珊 红 , 何旭升 , 张杨贵 , 陈俏倩 , 陈银众 [ 摘 ( 广东省湛 江市第二人 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 广东 湛江 54 0 ) 20 3
动 脉 显 示 清 晰 ; 能 发 现 小 至 2ml 动 脉 瘤 , 能 了解 附 壁 也 n的 还
12 方法 : . 多层 螺旋 c T为东芝公 司 T S IA A u i l O H B qio 6排 ln 4 0层 螺 旋 C 步 骤 : 常 规 平 扫 , 描 条 件 为 10 k T, ① 扫 2 V、 10m S 层厚 7m 6 A , m。② c A采用 10k 、6 A , 厚 2~ r 2 V 2 0m S层 4mm, 螺距 1 , 5 重建层厚 0 5m 层 间距 0 3m 采用 自动压 . m、 m, 力注射器注射 , 3~ . s的流速经肘正 中静脉注射碘 帕 以 3 5“ 醇 (7 ) 注射药量成 人 8 9 l儿 童 以 2 m/ g计算 J 30 , O一 0l , n lk 。
w t r i e r s h d s 增ey p t oo y a d DS ;0 ct sw t ri n u y m n le ig, a e i e b a  ̄ r v n u l r i b a n a u y m a u r ah lg n A 2  ̄ e i b an a e r s a d b e d n 4 c s sw t c r rla e l e o sma ̄ - h n s h h e o o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与常规冠脉造影的准确度对比

88·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1月 第20卷 第01期 总第147期【通讯作者】申洪宪Comparison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89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JAN . 2022, Vol.20, No.1 Total No.147无可比性显著差异(P >0.05),且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许可。
纳入标准:患者均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且并无其他症状者;均存在轻中度冠脉管腔狭窄者;临床表现为胸闷气促、心前区不适及心绞痛者。
排除标准:慢性心力衰竭者;伴有不规则心律失常者;患有肾脏、肝脏等功能性不全者;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患者。
1.2 方法1.2.1 对照组诊断方案 对照组采用传统冠脉造影方式加以诊断。
采用血管造影机(GE公司生产,型号:Optima IGS 330),从患者股动脉位置穿刺入路,并行插管,在患者的左、右两侧冠状动脉管腔行造影检查[5]。
1.2.2 研究组诊断方案 研究组采用256排螺旋CT(256SCT)冠脉成像技术诊断冠心病患者冠脉管腔情况。
在256SCT检查前需告知患者空腹,且6~8h左右,后给予呼吸训练,并试验患者是否碘过敏,如若患者在诊断心率超过70次/min则需口服给药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促使患者心率降至70次/min之下。
在CT扫描前需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mg。
选用256排螺旋CT及其配套成像系统(GE公司生产,型号:REVOLUTION CT),并采用非离子造影剂(碘佛醇注射液)作为造影剂。
参数设置为电流550~700mAs,电压为120kV,螺距为0.18~0.2mm,将探测器准直设置为0.6mm,旋转时间0.33s/360°。
从患者气管隆突之下的1cm作为扫描开始位置,后到患者心脏的隔面以下1cm位置,诊断时患者以仰卧位平躺,并行冠脉钙化积分扫描,确定256排螺旋CT扫描的延迟时间及自动触发层面以后,将造影剂从患者的肘静脉缓慢注入,剂量45mL,后再次持续注入剂量为40mL生理盐水,后混合造影剂的50%,扫描延时10s后进行256排螺旋CT同层扫描。
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

974 结语对照分析心肌梗死患者的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和冠脉介入治疗结果,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临床可以根据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来评判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
【参考文献】[1]裘存新,章锡林,汪靖,等.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3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11):2038-2041.[2]王薇,李丹,黄雪兰,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变化的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7):3371-3375.[3]南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117-118.[4]张宁,徐标,孙步高,等.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的对照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03):243-246.[5]刘书丽,王燕霞,马秀丽.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左心局部功能及同步性[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10(01):29-32.[6]吴亚丽,姜囡珏,蔡艳.腺苷负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4):3097-3100.随着C T 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成熟,尤其近年64排以上螺旋CT 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CT 扫描速度显著提高,并且真正实现了图像的各向同性,使图像在各个重建断面的分辨力与原始横轴位图像保持一致[1]。
现在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使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CT 血管成像检查(CTA)在头颈部血管病变检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头颈部CTA 的多种后处理方法也使头颈部血管显示的信息增多,但是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原理不同,在具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也各有优势[2],因此恰当的后处理方式的选择对具体疾病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应用计算机自带后处理软件进行脑血管三维成像(3D-CTA)。
结果CTA诊断颅内动脉瘤23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右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
CTA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的解剖关系。
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是一种十分快捷、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对引起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作用明显。
标签: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约80%~90%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引起,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10月間经CTA检查显示并经手术证实或DSA检查证实典型颅内动脉瘤23例予以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例,男9例,女14例。
年龄24~68岁,平均49岁。
均收集于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间经CT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或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典型病例。
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随即来院就诊CT平扫,发现病变进而增强检查。
1.2 方法
CT扫描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iCT机,常规CT平扫诊断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疑是颅内动脉瘤,进而CT增强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扫描参数:300 mA,120 kV,连续扫描数据采集,1 mm图像重建。
CTA处理方式:表面投影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法(MPR)。
造影剂为碘普罗胺(370 mgI/mL),剂量80~100 mL,速率3~4 mL,经肘前静脉团注,高压注射器注射,注射开始后约18~20 s开始扫描,我们常采用机器自带软件进行自动监测跟踪扫描。
2 结果
23例患者中有19例CT平扫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未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是直接显示可疑动脉瘤;进行CT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13例,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右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
23例动脉瘤大小范围0.42~1.81 cm。
3D-CTA(VR、SSD)可以清楚显示病灶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位置形态关系。
3D-CTA(MIP、
MPR)可以显示颅内血管及其分支的形态、分布、走行,是CTA成像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类似于DSA图像.
3 讨论
256层螺旋CT的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大大增加了动脉瘤的检出率,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直观效果,可以清晰显示大体解剖的诊断信息;而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大小有关,小于0.5 cm者破裂机会很小,大于0.5 cm者破裂机会递增。
颅内动脉瘤的CT表现:动脉瘤直径小于0.5 cm者CT不易显示,瘤内无血栓时平扫呈圆形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瘤体与动脉相连。
动脉瘤伴部分血栓形成,中心或偏心高密度,增强扫描中心和囊壁明显强化,呈“靶征”。
动脉瘤内完全为血栓充盈时,平扫成等密度,增强扫描仅表现囊壁强化。
巨大动脉瘤可出现占位征象,但动脉瘤周围无水肿。
动脉瘤壁可见弧线状钙化影。
动脉瘤破裂后,常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形成脑内血肿或破入脑室。
由于早期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得当,23例动脉瘤患者无一例死亡。
我院使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扫描速度快,时间短,增强扫描多在10 s左右完成,扫描数据后处理及3D-CTA(SSD及MIP)重建均在计算机工作站完成。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反映动脉瘤三维形态级空间结构关系上明显优于DSA。
DSA作为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临床应用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突出表现为检查时间长,为有创检查,不适合急性期的患者。
有学者认为,CTA已经可以取代DSA对患者的检查。
对于3 mm以上的动脉瘤,其特异性与DSA相同,甚至于CTA的敏感性要超过DSA。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有着极好的显示效果,对细微结构显示十分清晰。
经后处理软件所获得脑血管空间立体结构能够在显示器上以不同方位和角度旋转得以更清晰地显示,各种后处理功能更加完善、简便。
CTA不仅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脑血管的解剖关系,而且与颅骨解剖关系非常清楚,极大地方便了外科手术的设计。
Hsiang等报道的一组30例颅内动脉瘤CTA显示最小动脉瘤为2.2 mm。
本组病例对所有动脉瘤均清晰显示,最小动脉瘤为4.2 mm。
常用的后处理技术还属MPR及MIP,并得到临床医生和影像诊断医生的认可。
有研究表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效果是确切的,与头颅DSA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CTA技术应用至今,已经较为成熟,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现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对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并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长虹,黄飚.多层CT技术飞速发展,临床应用不断创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0(19):1901.
[2]肖顺武,黄光富,任光阳,等.3D-CTA影像指导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
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4(18):1606.
[3]盛亮,陈建华,陈洁,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2,24(19):1554-1555.
[4]张兆琪,马晓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的新纪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0(18):1789.
[5]李大成,邢喜玲,李亚军,等.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1(18):1789-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