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多发性颅内动脉瘤

合集下载

三维CT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三维 C T血 管 造 影 联 合 神 经 内镜 辅 助
显 微 手 术 治 疗 颅 内动脉 瘤
王 知 非 ,廖 达 光 ,张 天 一
(中 南 大 学 湘 雅 三 医 院 神 经 外 科 ,长 沙 4 0 1 ) 1 C 摘 探 T血 管 造 影 ( C A) 拟 手 术 联 合 神 经 内镜 在 颅 内动 脉 瘤 外 科 手 术 中 3 D. T 模
t n o nuym a d i e t nhp wt ae t n uym at y i fa ers n t rl i si i prn a e rs r r .E d so yw sue sa du c o s ao h e n oc p a sd a najn t
蒂 结 构 和 穿 通 支 , 证 实动 脉 瘤 夹 的位 置 。结 果 : 前 3 C A 能 清 晰 地 显 示 动 脉 瘤 及 其 与 周 围血 管和 并 术 D. T 骨 结 构 的 关 系 , 手 术 中所 见 基 本 一 致 , 内镜 下 可 清 楚 观 察 动 脉 瘤 周 围 的 解 剖 , 别 是 细 小 穿 动 脉 。 与 在 特 术后 复 查 3 C A, 显 示 动 脉 瘤 夹 闭 满意 。结 论 : D. T 模 拟 手 术 有 助 于迅 速 找 到 并 显 露 动 脉 瘤 , D— T 均 3 CA 神 经 内镜 辅 助 有利 于 深部 血 管 的保 护 , 者 联 合 对提 高 手 术 成 功 率 , 二 降低 手 术后 并 发 症 有 一 定 价 值 。 [ 关键 词 ] 颅 内动 脉 瘤 ; 三 维 C T血 管 造 影 ; 神 经 内镜 ; 显 微 手 术
DOI 1 3 9 . sn 6 2— 3 : 0. 96 /j is .1 7 7 47. 01 05. 5 2 0. 01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第3 0卷
6期

宁 夏 医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n x dc l lg o ra g i Me i l e o Ni a a Co e ・7 文章 编号 :0 5 4 6 2 0 )6 7 1 2 10 —8 8 (0 8 0 —0 4 —0
C A检查 M P T I 法测得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 为( . 48±30 .)
合栓塞手术的患者再进行 D A检查。 S
12 检查 方 法 .
nnSD法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为 ( . ±30 m l ,S l 50 .) m。统计学 处理显示 D A造影与 C A检查 M P法 、S S T I SD法重建的 图像
C A图像重建时分别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 S ) 最大强度投影法 ( P 、 积透 视图法( R 以及仿真血管 内 T sD 、 MI)体 V)
镜技术法( R ) V T 分别重建颅 内血管三维图像。D A常规进行双侧颈 内动脉及左侧椎动 脉造影 , S 必要时进行右 侧椎动脉造影 。结果本组 6 8例患者 , S D A检查和 3 D—C A检查 各发现动脉瘤 7 T 6个 ,D—C A的诊 断准确率 3 T 为 10 0 % 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 . -30 m 3 4 7I .) m;D—C A检查 M P法测为 ( . ± .) m,S - T I 4 8 30 m S D法检测为 ( . ± 50 30 m .) m。三者问所测得 的动脉瘤最大直径 的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 ( 00 ) D—C A能够避 免常规 D A P> . 。3 5 T S 检查时产生的影像重叠 , 但是三维重建后 的影像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 , 制定合 理的检查 方案可有效提高诊断 符合率 , 对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发布时间:2022-11-03T01:26:03.035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8期作者:王睿朱莉[导读] 讨论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王睿1 朱莉通讯作者联勤保障部队第964医院吉林长春 130062【摘要】目的:讨论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方法:针对76名接受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病人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法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38名病人,且全部开展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

就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诊断精准性、特异敏感性和护理风险出现率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诊断精准性、特异敏感性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

但在护理风险出现率方面,研究组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具备精准性、特异性敏感性,而在予以护理干预后,则可降低护理风险出现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三维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诊断;应用;护理中老年女性是患有颅内动脉瘤的高危人群,而且若不予以及时的诊治,病情就会不断的恶化。

而目前所采用的三维CT血管造影可精准的掌握病灶情况,从而能够为随后开展的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经临床实践证实,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达到更为理性的诊断效果。

那么接下来,本文就来对76接受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病人进行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对从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接受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病人进行研究。

通过随机法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38名病人,且全部开展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

对照组男女病人分别有10名和28名,年龄在40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6.7)岁;研究组男女病人分别有11名和27名,年龄在40岁到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6.5)岁。

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比较分析

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比较分析

2 1 0 0 0 0
【 摘 要】目的 探 讨 三 维 C T 血 管 造 影术 ( 3 D. C T A) 及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 3 D— DS A) 对 于颅 内动 脉 瘤 患 者 的诊 断 价值 。 方法 对于2 0 1 2 年1 —6 月在该 院 治 疗 的颅 内动 脉瘤 患 者 的临 床 资 料 进行 回顾 性 分 析, 采用 3 D C T A技 术 对 于2 7 例颅 内动 脉瘤 患 者进行检查, 采用3 D. C T A技 术 对 于5 l 例颅 内动 脉 瘤 患者 进 行检 查 , 对 两 种 诊 断 方 法 进 行 比较 。 结 果 3 D— C T A对 于颅 内动脉 瘤 患 者 诊 断 的灵 敏 度 为9 7 . 2 %, 诊 断 符 合 率 为9 8 . 1 %; 3 D. DS A对 动 脉 瘤 患者 诊 断 的灵 敏 度 为 9 7 . 7 %, 诊 断 符 合 率为 9 8 . 4 %, 两 种 方 法 对 于 颅 内 动脉 瘤 患 者 的诊 断 的 林 敏 度 及 符 合 率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0 . 0 5 ) 。结论 目 前 虽 然 临 床 上 对 于 颅 内肿 瘤患 者 进 行 诊 断 的金 标 准仍 然 是 3 D. DS A, 但 是3 D C T A 也 是 一 种 简 单快 速 的诊 断 方 法 , 可 以在 临床 上 推 广使 用 。
WE O I CAL L A ̄ OO A T E 3 , c :  ̄ Y B 工 E N C = = E 日 医学检验
C 二 二 H 工NA HE A bm H 工N口UB T 口 Y
断颅 内动脉瘤 比较分析 3 D— C T A与3 D— DS A 诊
赵 文 超
江 苏 省南 京市 中西 医结合 医院放 射 科 , 江苏 南 京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Ac od n o t e d a t ro t ca i n u y mst e p t n sw r ii e n o t r u s c r i g t imee f n r r n a a e r s h ai t e e dv d d i t h i a l e wo g o p :< 3 mm r u go p a d ≥ 3 mm r u . Re u t A oa f4 n u y ms w ih we e c n r d b u gc lo e ain o n go p sl s t tlo 6 a e r s . h c r o f me y s r ia p r t r i o
n g t ep e it ev le o D— T ( D— S 3 DS VR a d 3 D A— P) i ee t g ita rna e ai rdci au f3 C A 2 D A, D— A- n D— S MI n d tci nrca i1 v v n
( VR) wh n W i o o ard sg e —a k ts su e . Sait al inf a tdf rn e i ipa ig e l x n p i in drn etwa sd c e tt il y sg ic n iee c n dslyn sc i f
o 4c n e uieso tn o ss b rc n i e rh g ( S f o s c t p na eu u aa h odh mor ae S AH )p t nswi u p ce n uy msu d r n 4 v ai t t ss e tda e rs n ewe t e h
【 关键词 】 颅 内动脉瘤 ; 网膜下腔出血;三维 C 蛛 T血管造影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进展脑动脉瘤是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发病后致死、致残率极高,亦是引起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此它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尤为重要。

随着16、64及以上多层螺旋CT的飞速发展,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angiograghy. 3D-CTA)凭借其无创、检查快速、方便、经济等优点能较好诊断脑动脉瘤,使其检出率明显增加。

日前,3D-CTA作为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在脑动脉瘤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已成为诊断脑动脉瘤的常用方法。

该文将综述3D-CTA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相关研究进展1 脑动脉瘤的概述脑动脉瘤的定义为--脑动脉的局部异常扩张,同时伴有管壁变薄。

以往认为其发生主要由管壁先天性缺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引起,而有学者则认为,血流动力学因素(如血流剪切力动脉压力和搏动)均参与脑动脉瘤发生过程。

脑动脉瘤首次发生破裂出血后即约有8%-32%患者死亡,1年内残死率在60%以上,2年内残死率在85%以上。

早期诊断和治疗脑动脉瘤成为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2 3D-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2. 1 3D-CTA简介CTA是经外周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通过螺旋CT连续薄层扫描,将所得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重建脑血管及其颅骨结构的三维立体影像,从而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方法。

1980年Axel等首先提出CTA,由于当时CT设备扫描速度的原因,CTA只能显示局部小范围的血管影像。

随着CT设备的发展,16层、64层及以上的螺旋CT应用于临床,使CTA技术用于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结构成为可能。

而近些年在多层螺旋CT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新型的后处理技术:数字3D-CTA(DSCTA),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获取空间数据相同的平扫和增强扫描2个序列数据,用工作站上常用工具软件进行像素对像素的减影,得到一组去骨(减影)原始数据,再用这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DSCTA 图像,进一步提高了颅底区域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特征观察。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

标准 ” , 随着相对非侵入性血管造影诊 断技术 C T A不断地 发展 , 在临 床上 C T A已有逐渐替代 D S A趋势 。 虽然 C T A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 但 它可 以提 供多视图 、 多视角 的动脉 瘤形态及其与 周围组织结构 的关 系, 为颅 内动 脉瘤的下一步 治疗 提供准确 的临床资料 , 现就 C T A在
医学信息 2 0 1 3 年 4月第 2 6卷第 4期( 上半月) M e d i c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 A p r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4
3 D- C T A在颅 内动脉瘤诊 断的应用
曾 礼 , 李 越 , 杨 国华 , 孙 晓川 , 张 晓冬

3 C T A 对 于 不 同位 置 动 脉 瘤 的 检 出情 况
前循环动脉瘤 能够依据 3 D — C T A进行 成功治疗 , 对于前循环破 裂动脉瘤 3 D — C T A诊断准确度更高 I 。 以动眼神经麻痹为主要首发 症 状 ,不 伴有 a S AH的患 者 , 3 D— C T A 已能够 诊断 颅 内动脉瘤 , 而 C T A无法确诊 的患者应 行 D S A检查 [ z 0 1 。S h e n等对 比了 3 D— C T A与 D S A诊断大脑 中动脉分叉处动 脉瘤 , 证实无论动脉瘤 体呈囊状还是 梭形 , 在3 D— C T A上均能清晰显示( 2 1 ) 。后循环动脉瘤 的诊断 中, 基 底动脉动脉 瘤是最容易通过 3 D — C T A诊 断的动脉瘤 , 后依次为大脑 前动脉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 l 1 圳 。S a k a mo t o等I 2 2 1 报到相对 D S A, 3 D— C T A能提 高后循环动脉瘤诊断 率, 更清晰地显示椎基底 动脉及其周 围解剖结构 。 常规 D S A常无法准确显示动脉瘤体 积较小 , 位置位于血管分叉 部, 与周围血管和骨性 结构解剖关系复杂 的动 脉瘤 , 因为患者 的配合

使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使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使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盛雪霞;严肃;宋金海【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年(卷),期】2015(013)023【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MS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3D-MSCTA检查与3D-DSA(三维血管造影)检查,比较用这两种检查方法对本组患者颅内动脉进行诊断的效果.结果:对本组患者进行3D-MS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低于进行3D-DSA检查,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进行3D-DSA 检查可诊断长径更短的瘤体,其诊断肿瘤数量的低水平平均值及高水平平均值明显高于进行3D-MS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结果,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3D-DSA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高于使用3D-MS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但进行3D-MSCTA检查时为患者注入造影剂的剂量少,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小,进行该检查的费用比进行3D-DSA检查低廉,且进行该检查的成像速度比进行3D-DSA检查成像的速度快.临床上可优先选择3D-MSCTA检查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若需诊断该病患者颅内长径<3mm的动脉瘤再对其进行3D-DSA检查.【总页数】2页(P46-47)【作者】盛雪霞;严肃;宋金海【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人民医院江苏宜兴 214200;江苏省宜兴人民医院江苏宜兴 214200;江苏省宜兴人民医院江苏宜兴 21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 [J], 刘伟锋;吴梅;文志辉2.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意义 [J], 嬴洁;3.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意义 [J], 嬴洁4.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初步应用——与DSA的对比研究 [J], 陆菁菁;潘杰;李明利;金征宇;王云;梁继祥;陶蔚;连伟5.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研究 [J], 赵德利;李进;张金玲;张在人;刘白鹭;王淑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多发性颅内动脉瘤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及容积重建技术(vR)对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Siemens Plus 16 somatom V olume Zoom型容积cT扫描机获得原始图像,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运用多轴面重建(MPR)。

结果在1年间,通过3D-CTA诊断多发性动脉瘤lO例。

容积重建成像CTA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在部分病例上要优于DSA。

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方法,为急症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标签:多发性颅内动脉瘤;CTA容积重建成像;造影;诊断
多角度投照的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但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有创的、耗时的、需住院的检查,同时有一定的操作相关并发症。

Roben等回顾分析了2899例脑血管造影术的情况,报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3%。

因此有必要寻求非侵袭性可靠的替代方法。

近十几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多种非侵袭性的颅内血管成像方法。

其中,由于多排螺旋CT的出现以及图像重建技术的进步,使(Computed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可靠性。

在多数情况下,容积重建3D-CTA提供的动脉瘤形态特性方面的信息以及等同于或超过脑血管造影提供的信息。

在很多急诊情况下,cTA已经取代常规血管造影,直接指导动脉瘤夹闭手术。

有15%~20%的颅内动脉患者为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常规血管造影有时没有行四血管造影,会造成漏诊,同时在判断出血动脉瘤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CTA通过一次成像就可得到全脑动脉的影像,在诊断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方面有特殊的优势。

本院从2003年引进16排螺旋CT开展颅脑CTA来,共发现10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占同期病例的22%,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164例患者行脑血管CTA检查,诊断45例动脉瘤,其中有10例为多发性动脉瘤。

10例多发性动脉瘤中男1例,女9例,年龄38~79岁,平均55.3岁。

1.2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Plus 16 Somatom V olume Zoom型容积CT扫描机。

先以常规headfast序列行颅脑平扫。

此后,在前臂静脉建立通道,经压力注射器注入100~120 ml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ml/s,延迟扫描时间为(18±2)s。

扫描范围:从鞍底以下30 mm到其上方60 mm为止,共90 mm。

所得原始数据输
入工作站(3D Virtuoso,SIEMENS),通过硅图02图像处理器(Silicon Graphics 02 board)进行后处理,以容积重建成像法(V olumeRendering,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以多轴面重建法(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

颅骨标为白色(0~1300 Hu),血管标为红色(80~300 Hu)。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多发动脉瘤10例,其中2个动脉瘤的6例,3个动脉瘤的4例,共发现动脉瘤24个,囊性动脉瘤20个,梭型动脉瘤4个。

动脉瘤位置:颈内动脉17个(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11个);大脑中动脉4个;前交通动脉1个;椎基底动脉系统2个。

动脉瘤最大直径:微小动脉瘤(≤3 mm)5个;小动脉瘤(3~5 mm,包括5 mm)7个;一般动脉瘤(5~10 mm)10个;大动脉瘤(10~25mm,包括10 mm)的2个。

2.2典型病例
女性,55岁,因SAH入院。

CTA显示了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右侧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顶处可见有两小泡,为破裂动脉瘤。

左侧动脉瘤最大直径为2.5 mm,瘤体表面光整。

此前的DSA检查漏诊了左侧动脉瘤。

急症手术夹闭右侧动脉瘤,左侧动脉瘤未处理。

术后6个月复查CTA,清楚显示动脉瘤夹,夹闭的动脉瘤未见残留复发,左侧的动脉瘤未见明显变化,随访观察。

CTA显示了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右侧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顶处可见有两小泡,见图1C,为破裂动脉瘤。

左侧动脉瘤最大直径为2.5mm,瘤体表面光整。

术后6个月复查CTA清楚显示动脉瘤夹,夹闭的动脉瘤未见残留复发。

3 讨论
容积重建(VR)是继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阴影重建(SSD)后的第三种三维重建方法。

由于容积重建时采用了所有的体素数据,根据CT值的变化,给予不同的灰度或色彩来清楚的显现不同的结构,这一点是表面阴影重建所不具有的。

同时容积重建保留了原有体素间的解剖关系,能够显示出立体的三维图像,可以更好的解析血管间的关系,这一点是容积重建较最大密度投影要强的方面。

多层螺旋CT扫描后的重建的CTA图像较单层螺旋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有明显的优势。

Villablanca等报道,联合运用多层螺旋CT和容积重建技术,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上较DSA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相等的特异性,在诊断小于5 mm的小动脉瘤上有优势。

多发性动脉瘤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5%~20%。

由于未能行全部的4血管全脑造影,以及由于血管之间的重叠,DSA常会漏诊一些动脉瘤,特别是右
侧椎动脉的动脉瘤和一些微小的动脉瘤。

在本研究患者中,DSA漏诊了5个动脉瘤,其中4个为小于3 mm的微小动脉瘤,另一例为右侧椎动脉的梭型动脉瘤。

3D-CTA一次重建就可以得到全部脑动脉的图像,在诊断多发性动脉瘤方面有特别的优势。

由于电脑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图像处理的速度越来越快。

笔者可以在30 min 内完成患者的扫描以及图像的后处理,并作出诊断。

在急症情况下,提供信息足够制定动脉瘤的夹闭手术计划。

在出血的多发动脉瘤的治疗中,识别出血动脉瘤是治疗的关键。

3D-CTA能够清晰的描绘动脉瘤的大体形态、表面征象,可以识别出新破裂动脉瘤表面的小泡样突起。

在多发动脉瘤中,3D-CTA也可用于未治疗的动脉瘤的随访,若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动脉瘤体积增大,表面出现小囊样突起,就应该认为有近期出血可能,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容积重建3D-CTA可以让手术医生更好的了解颅内动脉瘤的三维空间关系,对制定动脉瘤手术计划时很有帮助。

3D-CTA可以任意角度度旋转,可以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大体解剖情况,比DSA更易显示动脉瘤的瘤颈、朝向、子瘤或动脉瘤的分叶状表现,更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同载瘤动脉的关系,观察有无从动脉瘤上发出的分支。

3D-CTA还可以显示动脉瘤的瘤壁钙化,显示动脉瘤同骨性标记物如前床突或后床突的关系。

3D-CTA可以对动脉瘤进行更为准确全面的测量。

但CTA不能提供脑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不能估计Willis环之间各血管的代偿情况,而这些信息对于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是重要的。

同时尽管技术的发展,目前3D.CTA已经能够显示1 mm大小的颅内血管,但仍不能很好的显示脑内动脉的细小的重要深穿支。

故对于巨大动脉瘤,拟行载瘤动脉闭塞术的患者,以及对于要了解病变同深穿支之间关系的动脉瘤,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均应该同时行DSA检查。

尽管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容积重建3D-CTA不管是在发现动脉瘤还是在描绘动脉瘤的大体形态、动脉瘤同邻近结构的关系方面均是一项优秀的无创、快捷的诊断方法。

在急症情况下,容积重建3D-CTA可以取代DSA用于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以及指导制定手术计划,为颅内动脉瘤的超早期手术争取时间。

更高排数的螺旋CT的引进,将能提供更薄层、更小螺距的扫描,得到的图像更为精细,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颅内的细小穿支动脉的能力,容积重建3D-CTA将在不久的将来取代DSA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